有一天,清歌兒突然問我:
媽媽,我死了怎麼辦?你就見不到我了。
我有點吃驚,反覆確認了兩遍,
才確定她問的真的是這個問題。
她才3歲5個月,竟然問到了生死?
對此,我很意外。
我的潛意識選擇迴避了這個問題,
我說,你不會的,
她說,會的。
說實在的,我也沒想好怎麼回答,就只是脫口而出。
我又突然覺得,不該迴避這個問題。想到,如果哪天她遇到什麼麻煩或者不順心的事情,應該知道怎麼面對。
於是我又說,你只要記得媽媽說過的話,不管你在哪裡,媽媽都能找到你。
她聽完,「嗯「了一聲,心滿意足地去玩了。
或許她是哪天無意中聽大人說起生死,於是有了些懵懂的想法,感覺到死不是什麼好事,但又搞不明白,所以才問的這個問題。
也或許是哪天她弄死了只小蟲子,我說小蟲子死了見不到它媽媽了,她才有了這方面意識吧。
生死的話題,在我們傳統文化是比較忌諱的,所以這方面教育也是相對不足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不重要,或者任由孩子長大了自己去明白。
對於生死的話題,適當的家庭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不能是盲目的。
那麼孩子多大進行生死觀教育?
又如何科學引入生死觀教育呢?
01 生死觀教育,是家文化裡缺失的一節必修課
白巖松說:
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死」,通常被認為是很不吉利的話題,每當遇到這個問題,好多家長,尤其老人都比較搪塞,匆匆帶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般也是最早跟孩子接觸這類問題的人。
生死觀教育不是跟英語、數學、化學等學科一樣有著科學的答案,生死觀教育更側重於情感上的理解和消化。
而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是最能體會孩子感受的,所以也是更適合跟孩子討論這個話題的,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只有正面生死觀,才能消除對死亡的恐懼,才能建立真正的安全感。
而這一點,正是我們文化裡相對缺少的,需要家庭教育引入。
02 缺乏生死觀,缺乏對生命的欣賞
美國學者弗呂林(J.A.Fruehling)認為:
死亡教育從不同層面,如心理學、精神、經濟、法律等等,增進人們對死亡的意識。死亡教育也是預防教學,以減少各式各樣因死亡而引發的問題,並進一步增進人們對生命的欣賞。
前段時間很火的電影《少年的你》,裡面有一段,警察說他接手過一個校園暴力案子,一幫高中生把他們班一個男孩打死人了,錄口供時才發現,原來他們中沒有一個人知道——人是可以這樣被打死的。
這裡面的少年,根本不知道打人會把人打死,當然也更不明白死亡意味著什麼——一個家庭的破裂,家人承受的痛苦。
他們完全沒有敬畏生命的意識。
這些孩子已經是高中生了,尚且對生死毫無敬畏之情,可見那個時代生死觀教育的缺乏,以及匱乏的生死觀帶來的不可挽回的後果。
缺乏生死觀,就會缺乏對生命的欣賞,不懂得生命的價值,做出踐踏生命、侵犯生命的事情,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
生死是貫穿生命的大課題,生死觀教育不僅對孩子來說是缺乏的,對成年人來說也是相對不足的。
家長陪孩子了解生命和死亡的意義,也是在完善和鞏固自己生死觀。
那麼,該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生死觀呢?
01 不需要刻意引入死的話題,徒增煩惱
孩子的認知和接受能力是逐步進行的,當孩子完全沒有死亡的概念時,不必刻意引入這個話題,徒增煩惱。
有一次去鄰居家玩,鄰居家孩子5歲了,在玩植物大戰殭屍的遊戲,嘴裡不停喊著:
打死了打死了,又打死一個!
他奶奶聽到了,一臉嫌棄,說:
呸呸呸,不許這個字,不吉利!
孩子一臉懵,當然也不理會。
此時的孩子,只是沉浸在玩遊戲的快樂中,他說的「死」,只是描述遊戲裡的狀態,表達的實際是一種快樂的情緒。
此時家長大可不必小題大做,生硬的插入這個話題。否則結果就是要麼孩子不理會,完全沒有教育意義;要麼搞得孩子很緊張,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誤,影響情緒。
原本不覺得死是怎麼回事,這一說反而害怕了,胡思亂想了。
找到恰當的時機解釋生死,更容易讓孩子理解和消化。
比如家裡寵物死了,可以解釋下死了就是沒了,再也不能回來了,不能陪你一起玩了。
還可以結合死亡的原因進一步解釋,如果是照顧不周,可以跟孩子說下回再買寵物回來一定要好好照顧它,陪伴它,讓孩子懂得呵護生命,珍惜生命。
再比如看電視的時候,讀繪本的時候,如果遇到這樣的情節,也可以適當跟孩子解釋。
切記糊弄、嚇唬、甚至撒謊,給孩子困擾和恐懼心理,嚴重會導致自卑。
02 已遇到,不逃避,了解孩子背後的真正需求
現在孩子普遍早熟、聰明,這與信息來源的多樣化、豐富化有直接的關係,網絡、電視、書籍等。
當孩子突然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或許只是出於好奇、探索,但也可能是遇到不開心的事情,聯想到了「死亡」,就覺得兩者有相通的感情,所以才問。
前段時間《中國機長》大火,我們在家看,孩子就跟著看。
看完她就哭了,說:媽媽以後不要出差了。
我問為什麼,孩子說:出差就要坐飛機,坐飛機很危險,摔死了怎麼辦?
我說:好的,以後媽媽開車去出差,不坐飛機。
孩子是很敏感的,也是最愛爸爸媽媽的,她害怕媽媽摔死是因為愛媽媽,需要媽媽的陪伴。
我當然也是很感動的,也希望我的解釋消除了她的顧慮,有時間的時候也會多陪孩子。
之前看網上有個帖子,一位爸爸不小心踩壞了五歲小男孩的玩具飛機,小男孩大哭,暴跳,罵爸爸壞,還說讓爸爸去死,結果被家長一頓教訓。
這位家長肯定也是一時生氣,覺得不就一個玩具飛機,有什麼大不了的,孩子竟然用那麼惡毒的語言說爸爸。
其實冷靜下來想一想,孩子真的是在詛咒爸爸嗎?
很顯然不是的。
孩子只是心疼自己的玩具,況且確實是爸爸給踩壞的,爸爸理應誠懇給孩子道歉、解釋,可以告訴孩子再買一架,先去玩別的,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教訓孩子。
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爸媽的附屬品,理應得到尊重。
爸爸媽媽犯錯了,就該向孩子道歉,不能以家長自居,不懂得尊重孩子。
這件事背後暴露出來的問題,就是家長和孩子缺乏溝通,當然孩子的教育也有問題,遇到事情就哭鬧、罵人,這也說明平時的教育引導沒有做好,家長也需要反思自己。
孩子語言相對匱乏,遇到激烈的情緒時,難免會有不合適的表達,這都是可以理解的。
情緒比語言真實,家長應該多思考下孩子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是什麼,才能找到解決辦法,培養更好的親子關係。
03 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不同作答,科學培養生死觀
如果你跟一個3歲的孩子說死亡就是生命的終結,她接下來肯定會問生命是什麼?終結是什麼意思?
她根本不理解生命的終結,所以這個解釋是無效的。
我們公司老闆做公益,每年扶持兒童醫院裡病重但無錢救治的家庭。
作為給員工的福利,他請來了該醫院的兒童心理學專家,給我們講座。
這位專家就提到了兒童對死的認知。
她有一個8歲的病人,女孩。
有一天這個女孩對死有了思考,就問媽媽:媽媽,你會死嗎?
這位媽媽認真的回答:會的。
這位媽媽是位老師,教育教學也很認真,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完全沒有迴避,也很認真。
女孩再問:你死了我怎麼辦?
媽媽解釋說:媽媽死了沒關係,還會有很多其他的人關心你,愛你的。
女孩沒再說話,第二天她又問了一遍這個問題,媽媽的回答也是一樣的。
從此以後,這位媽媽就發現女兒情緒低落,老師也反映上課走神,狀態跟之前不一樣。
無奈去看了這位心理學專家,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雖然媽媽正面了這個問題,但是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沒有考慮到孩子一遍遍問這個問題是多麼害怕失去媽媽,而媽媽卻一遍遍親口告訴她一定會失去媽媽的,想來也挺殘忍的。
這就是沒有正確引導,缺乏科學教育的後果。
所以,家長一定要抓住各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徵,用孩子可能接受的方式去解釋死的意思。
我們是為了讓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死觀,而不是製造恐慌和陰影。
以下是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認知能力,給出的生死觀教育建議。
因為我家孩子剛滿4歲,我對0~4歲這個年齡段的感受稍多一些。
對於其他年齡段的孩子,歡迎家長分享自己的經驗。
0~4歲嬰幼兒,不能準確理解死亡的意思,對死沒有概念。
提到死,往往是獵奇心理,或者有情感方面的需求。
家長可以藉助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來解釋,比如寵物死了,可以說就是不能一起玩了,不能再跑跑跳跳了。
4-7歲孩子,有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了,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死亡是危險的事情,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安全教育,這是非常重要的。
7-13歲上小學的孩子,他們已經有獨立的認知能力了,家長可以結合生命的出生,成長,老去,死亡來解釋生命的意義,讓孩子知道這是生命正常的軌跡,學會欣然接受。
切記恐嚇孩子,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
更為重要的一點,家長自己也要有正確科學的生死觀。
家長的態度才是最能影響孩子的因素,讓孩子從家長的態度中看到死亡並不可怕,珍惜眼前,活在當下才能最重要的。
04 正向引導,活在當下
家長們也不要有心理壓力,覺得這是個很難解釋的問題。
原本生死大事,就不是三言兩句說的清楚的。其實有很多辦法,比如我們可以藉助繪本解釋給孩子聽,比如《爺爺變成了幽靈》《當鴨子遇見死神》等。
還有老少皆宜的電影《尋夢環遊記》,都是不錯的選擇。隨著孩子們慢慢長大,他們就會有自己的理解。
2005年,賈伯斯在史丹福大學有一場精彩的演講,其中談到了關於死亡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死的意義,在於教會我們生的可貴。
我們要通過生死觀的教育,引導孩子明白生命的珍貴,家人的珍貴,開心過好每一天。
有一天晚上睡覺前,清歌兒突然說,媽媽,我不希望你變老。
我說好的,媽媽聽你的,你讓我變老我就變老,你不讓我變老我就不變老。
我想媽媽在孩子眼中永遠都是年輕的,等她同意我變老了,她也就明白和接受了變老這件事情了。
對於生死,也是一樣的道理吧,總有一天她會明白生死,希望那時她更懂得好好生活,活在當下的意義。
總之,
死亡教育並不可怕,
缺乏死亡教育,才是最可怕的。
這些問題,不僅在中國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關注,在全世界範圍內也引起了廣泛的共鳴。
美國在一些小學裡開設了「死亡課」,跟同學們認真討論死會發生什麼事情,而不是用宗教中的天堂、地獄來解釋死亡。
只有讓孩子從小就能科學的認識死亡,才不至於長大後突然面對死亡無所適從。
只有讓孩子明白了生命的珍貴,才能學會珍惜生命,熱愛生命,才不至於輕易放棄生命。
我是@清歌兒媽媽,職場二寶媽,早起上班,日落陪娃,每天分享育兒那些事~
喜歡請關注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