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的意義,在於教會我們生的可貴。生死觀教育,3歲就可以開始了

2020-12-20 清歌兒媽媽

有一天,清歌兒突然問我:

媽媽,我死了怎麼辦?你就見不到我了。

我有點吃驚,反覆確認了兩遍,

才確定她問的真的是這個問題。

她才3歲5個月,竟然問到了生死?

對此,我很意外。

我的潛意識選擇迴避了這個問題,

我說,你不會的,

她說,會的。

說實在的,我也沒想好怎麼回答,就只是脫口而出。

我又突然覺得,不該迴避這個問題。想到,如果哪天她遇到什麼麻煩或者不順心的事情,應該知道怎麼面對。

於是我又說,你只要記得媽媽說過的話,不管你在哪裡,媽媽都能找到你。

她聽完,「嗯「了一聲,心滿意足地去玩了。

或許她是哪天無意中聽大人說起生死,於是有了些懵懂的想法,感覺到死不是什麼好事,但又搞不明白,所以才問的這個問題。

也或許是哪天她弄死了只小蟲子,我說小蟲子死了見不到它媽媽了,她才有了這方面意識吧。

生死的話題,在我們傳統文化是比較忌諱的,所以這方面教育也是相對不足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不重要,或者任由孩子長大了自己去明白。

對於生死的話題,適當的家庭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不能是盲目的。

那麼孩子多大進行生死觀教育?

又如何科學引入生死觀教育呢?

01 生死觀教育,是家文化裡缺失的一節必修課

白巖松說:

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死」,通常被認為是很不吉利的話題,每當遇到這個問題,好多家長,尤其老人都比較搪塞,匆匆帶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般也是最早跟孩子接觸這類問題的人。

生死觀教育不是跟英語、數學、化學等學科一樣有著科學的答案,生死觀教育更側重於情感上的理解和消化。

而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是最能體會孩子感受的,所以也是更適合跟孩子討論這個話題的,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只有正面生死觀,才能消除對死亡的恐懼,才能建立真正的安全感。

而這一點,正是我們文化裡相對缺少的,需要家庭教育引入。

02 缺乏生死觀,缺乏對生命的欣賞

美國學者弗呂林(J.A.Fruehling)認為:

死亡教育從不同層面,如心理學、精神、經濟、法律等等,增進人們對死亡的意識。死亡教育也是預防教學,以減少各式各樣因死亡而引發的問題,並進一步增進人們對生命的欣賞。

前段時間很火的電影《少年的你》,裡面有一段,警察說他接手過一個校園暴力案子,一幫高中生把他們班一個男孩打死人了,錄口供時才發現,原來他們中沒有一個人知道——人是可以這樣被打死的。

這裡面的少年,根本不知道打人會把人打死,當然也更不明白死亡意味著什麼——一個家庭的破裂,家人承受的痛苦。

他們完全沒有敬畏生命的意識。

這些孩子已經是高中生了,尚且對生死毫無敬畏之情,可見那個時代生死觀教育的缺乏,以及匱乏的生死觀帶來的不可挽回的後果。

缺乏生死觀,就會缺乏對生命的欣賞,不懂得生命的價值,做出踐踏生命、侵犯生命的事情,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

生死是貫穿生命的大課題,生死觀教育不僅對孩子來說是缺乏的,對成年人來說也是相對不足的。

家長陪孩子了解生命和死亡的意義,也是在完善和鞏固自己生死觀。

那麼,該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生死觀呢?

01 不需要刻意引入死的話題,徒增煩惱

孩子的認知和接受能力是逐步進行的,當孩子完全沒有死亡的概念時,不必刻意引入這個話題,徒增煩惱。

有一次去鄰居家玩,鄰居家孩子5歲了,在玩植物大戰殭屍的遊戲,嘴裡不停喊著:

打死了打死了,又打死一個!

他奶奶聽到了,一臉嫌棄,說:

呸呸呸,不許這個字,不吉利!

孩子一臉懵,當然也不理會。

此時的孩子,只是沉浸在玩遊戲的快樂中,他說的「死」,只是描述遊戲裡的狀態,表達的實際是一種快樂的情緒。

此時家長大可不必小題大做,生硬的插入這個話題。否則結果就是要麼孩子不理會,完全沒有教育意義;要麼搞得孩子很緊張,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誤,影響情緒

原本不覺得死是怎麼回事,這一說反而害怕了,胡思亂想了。

找到恰當的時機解釋生死,更容易讓孩子理解和消化。

比如家裡寵物死了,可以解釋下死了就是沒了,再也不能回來了,不能陪你一起玩了。

還可以結合死亡的原因進一步解釋,如果是照顧不周,可以跟孩子說下回再買寵物回來一定要好好照顧它,陪伴它,讓孩子懂得呵護生命,珍惜生命。

再比如看電視的時候,讀繪本的時候,如果遇到這樣的情節,也可以適當跟孩子解釋。

切記糊弄、嚇唬、甚至撒謊,給孩子困擾和恐懼心理,嚴重會導致自卑。

02 已遇到,不逃避,了解孩子背後的真正需求

現在孩子普遍早熟、聰明,這與信息來源的多樣化、豐富化有直接的關係,網絡、電視、書籍等。

當孩子突然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或許只是出於好奇、探索,但也可能是遇到不開心的事情,聯想到了「死亡」,就覺得兩者有相通的感情,所以才問。

前段時間《中國機長》大火,我們在家看,孩子就跟著看。

看完她就哭了,說:媽媽以後不要出差了。

我問為什麼,孩子說:出差就要坐飛機,坐飛機很危險,摔死了怎麼辦?

我說:好的,以後媽媽開車去出差,不坐飛機。

孩子是很敏感的,也是最愛爸爸媽媽的,她害怕媽媽摔死是因為愛媽媽,需要媽媽的陪伴。

我當然也是很感動的,也希望我的解釋消除了她的顧慮,有時間的時候也會多陪孩子。

之前看網上有個帖子,一位爸爸不小心踩壞了五歲小男孩的玩具飛機,小男孩大哭,暴跳,罵爸爸壞,還說讓爸爸去死,結果被家長一頓教訓。

這位家長肯定也是一時生氣,覺得不就一個玩具飛機,有什麼大不了的,孩子竟然用那麼惡毒的語言說爸爸。

其實冷靜下來想一想,孩子真的是在詛咒爸爸嗎?

很顯然不是的。

孩子只是心疼自己的玩具,況且確實是爸爸給踩壞的,爸爸理應誠懇給孩子道歉、解釋,可以告訴孩子再買一架,先去玩別的,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教訓孩子。

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爸媽的附屬品,理應得到尊重。

爸爸媽媽犯錯了,就該向孩子道歉,不能以家長自居,不懂得尊重孩子。

這件事背後暴露出來的問題,就是家長和孩子缺乏溝通,當然孩子的教育也有問題,遇到事情就哭鬧、罵人,這也說明平時的教育引導沒有做好,家長也需要反思自己。

孩子語言相對匱乏,遇到激烈的情緒時,難免會有不合適的表達,這都是可以理解的。

情緒比語言真實,家長應該多思考下孩子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是什麼,才能找到解決辦法,培養更好的親子關係。

03 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不同作答,科學培養生死觀

如果你跟一個3歲的孩子說死亡就是生命的終結,她接下來肯定會問生命是什麼?終結是什麼意思?

她根本不理解生命的終結,所以這個解釋是無效的。

我們公司老闆做公益,每年扶持兒童醫院裡病重但無錢救治的家庭。

作為給員工的福利,他請來了該醫院的兒童心理學專家,給我們講座。

這位專家就提到了兒童對死的認知。

她有一個8歲的病人,女孩。

有一天這個女孩對死有了思考,就問媽媽:媽媽,你會死嗎?

這位媽媽認真的回答:會的。

這位媽媽是位老師,教育教學也很認真,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完全沒有迴避,也很認真。

女孩再問:你死了我怎麼辦?

媽媽解釋說:媽媽死了沒關係,還會有很多其他的人關心你,愛你的。

女孩沒再說話,第二天她又問了一遍這個問題,媽媽的回答也是一樣的。

從此以後,這位媽媽就發現女兒情緒低落,老師也反映上課走神,狀態跟之前不一樣。

無奈去看了這位心理學專家,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雖然媽媽正面了這個問題,但是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沒有考慮到孩子一遍遍問這個問題是多麼害怕失去媽媽,而媽媽卻一遍遍親口告訴她一定會失去媽媽的,想來也挺殘忍的。

這就是沒有正確引導,缺乏科學教育的後果。

所以,家長一定要抓住各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徵,用孩子可能接受的方式去解釋死的意思。

我們是為了讓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死觀,而不是製造恐慌和陰影。

以下是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認知能力,給出的生死觀教育建議。

因為我家孩子剛滿4歲,我對0~4歲這個年齡段的感受稍多一些。

對於其他年齡段的孩子,歡迎家長分享自己的經驗。

0~4歲嬰幼兒,不能準確理解死亡的意思,對死沒有概念。

提到死,往往是獵奇心理,或者有情感方面的需求。

家長可以藉助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來解釋,比如寵物死了,可以說就是不能一起玩了,不能再跑跑跳跳了。

4-7歲孩子,有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了,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死亡是危險的事情,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安全教育,這是非常重要的。

7-13歲上小學的孩子,他們已經有獨立的認知能力了,家長可以結合生命的出生,成長,老去,死亡來解釋生命的意義,讓孩子知道這是生命正常的軌跡,學會欣然接受。

切記恐嚇孩子,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

更為重要的一點,家長自己也要有正確科學的生死觀。

家長的態度才是最能影響孩子的因素,讓孩子從家長的態度中看到死亡並不可怕,珍惜眼前,活在當下才能最重要的。

04 正向引導,活在當下

家長們也不要有心理壓力,覺得這是個很難解釋的問題。

原本生死大事,就不是三言兩句說的清楚的。其實有很多辦法,比如我們可以藉助繪本解釋給孩子聽,比如《爺爺變成了幽靈》《當鴨子遇見死神》等。

還有老少皆宜的電影《尋夢環遊記》,都是不錯的選擇。隨著孩子們慢慢長大,他們就會有自己的理解。

2005年,賈伯斯在史丹福大學有一場精彩的演講,其中談到了關於死亡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死的意義,在於教會我們生的可貴。

我們要通過生死觀的教育,引導孩子明白生命的珍貴,家人的珍貴,開心過好每一天。

有一天晚上睡覺前,清歌兒突然說,媽媽,我不希望你變老。

我說好的,媽媽聽你的,你讓我變老我就變老,你不讓我變老我就不變老。

我想媽媽在孩子眼中永遠都是年輕的,等她同意我變老了,她也就明白和接受了變老這件事情了。

對於生死,也是一樣的道理吧,總有一天她會明白生死,希望那時她更懂得好好生活,活在當下的意義。

總之,

死亡教育並不可怕,

缺乏死亡教育,才是最可怕的。

這些問題,不僅在中國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關注,在全世界範圍內也引起了廣泛的共鳴。

美國在一些小學裡開設了「死亡課」,跟同學們認真討論死會發生什麼事情,而不是用宗教中的天堂、地獄來解釋死亡。

只有讓孩子從小就能科學的認識死亡,才不至於長大後突然面對死亡無所適從。

只有讓孩子明白了生命的珍貴,才能學會珍惜生命,熱愛生命,才不至於輕易放棄生命。

我是@清歌兒媽媽,職場二寶媽,早起上班,日落陪娃,每天分享育兒那些事~

喜歡請關注我,謝謝~

相關焦點

  • 3歲女兒問:媽媽,我死了怎麼辦?幼兒生死觀教育,其實無需焦慮
    有一天,清歌兒突然問我:媽媽,我死了怎麼辦?你就見不到我了。我有點吃驚,反覆確認了兩遍,才確定她問的真的是這個問題。她才3歲5個月,竟然問到了生死?對此,我很意外。這就是沒有正確引導,缺乏科學教育的後果。所以,家長一定要抓住各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徵,用孩子可能接受的方式去解釋死的意思。我們是為了讓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死觀,而不是製造恐慌和陰影。
  • 生與死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教育:尊重生命是核心
    讓生命教育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萌芽  「能不能請您談談,從事殯葬行業的真實感受?您會害怕,或者不習慣嗎?您覺得生與死的意義是什麼?」  近日,在安徽省生命教育講師團(下稱「講師團」)舉辦的一場生命教育論壇現場,臺下學生向講師團成員、90後殯葬禮儀策劃師張偉發出一連串提問。
  • 儒家生死觀:生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何而生,為何而死
    生與死,誰也無法迴避,人生在世不免要經歷幾番生死,或是自己的,或是親友的,或是他人的當我們面對生死問題的時候,應該怎樣對待呢?我們從傳統儒家文化中來尋找一下答案。陸遊在死前的痛苦不是為其將死,而是沒有能看到宋王朝的統一。活的光榮,生生不息《易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講的是君子的處世原則,然而不難發現其中蘊含著對於"生"的思考,生即是要自強不息,要不斷的奮鬥,這其實也是一種生死觀。
  • 紅樓夢中的三種生死觀,對傳統生命觀的超越,更懂活在當下的意義
    在《紅樓夢》中有那麼三個人,他們對死亡並非不害怕而是對生死會有新的解讀,賈母的豁達,黛玉的淡然和寶玉的無畏,他們的生死觀是對傳統生命觀的一種超越,因為知道生命無常,所以更加明白活在當下的意義。所以賈母對所有的人都一種隨和,賈母可以對待道觀裡的小道士都很寬容,對家裡唱戲的小戲子們很體諒,可以不計較管家的權力直接放權給王夫人,她每天就是和孩子們在一起,帶著她們胡鬧讓她們盡情的生活。生命中會有很多的不如意,所以孩子們在她面前就不要有那麼多的規矩和束縛。賈母能在古代活到70多歲的高齡依舊健朗,這和她積極的心態和活在當下的心態分不開。
  • 儒家、佛家、道家的不同的生死觀(好文)
    儒家的生死觀: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業之未能竟「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儒家生死觀的基本觀點是「死生由命,富貴在天」,因此,它重視的是生前,而非死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生時應儘自己的責任,以努力追求實現「天下有道」的和諧社會的理想。
  • 25歲「小魔仙」孫僑潞去世!成長不易,生命可貴,請好好珍惜
    2003年7月,8歲的孫僑潞開始拍廣告,參加演出;2007年8月-11月,孫僑潞接到了「童星在線」的邀請,參加連續劇《巴啦啦漂亮寶貝》,飾演女主角凌美琪魔仙;2008年2月,《巴啦啦小魔仙》在全國各地熱播,孫僑潞紅遍全國,擁有了無數的粉絲。
  • 姚海濤-仁禮合一視域下的孔子生死觀
    先秦儒家的三位大師孔子、孟子、荀子均為高壽之人,各享73歲、84歲、90餘歲高齡。其對於生命有深刻體悟,且多有精彩論說。孔子將仁禮合一理論貫徹到其思想的方方面面,以此理論去觀照其生死觀,若合符節。仁禮合一既反映了孔子打通內(仁)外(禮),貫通人我,將人性根據與制度理據、自律與他律合一的道德理想,也表現了其圓融無礙的生命境界與人文關切。
  • 宏明法師:佛教生死觀與生命教育初探 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中心
    全文如下: 前言 生死問題是一個現實而普遍的問題,不同的人對生與死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形成了不同的生死觀,並且成為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份以及具體的表現。關心生死問題可以說是人類必須面對和關注的終極問題,也是包括哲學和宗教等人類一切文化所無法迴避並進行深入探討和試圖從不同角度作出解答的問題,從古今中外豐富多彩的文化中我們不難發現這個事實。
  • 儒釋道的生死觀,看過後,那些悲觀厭世的人都想開了!
    生而為人,我們都想好好地活著,避諱死亡,敬畏死亡。那麼,生死之於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三家對生死都做了很精闢的論述,看過後或許就能夠對人生大徹大悟了!二.儒家生死觀:敬始善終、捨生取義在《論語》中,孔子曾談到生死的問題,「季路問事鬼神,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而子路繼續問關於「死」的問題,孔子又雲「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在鬼神的問題上,孔子所提出的「敬鬼神而遠之」,實際上是一種不排斥、不迷信的態度,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學習。
  • 鼓盆而歌:莊子的生死觀
    生與死,這是亙古宇宙的天問,也是伴隨人類始終的話題。莊子,這位偉大的哲人,兩千多年前也在思考生與死,他的睿智和淡然,超越前人,影響至今。莊子,戰國時期宋國人。據史記載,莊子居住陋巷,生活貧困,一生最大的官只不過是一個管理漆園的小吏。
  • 《高興死了》:教會孩子知識之前,我們應該先教會他們如何去快樂
    我們都只是看到了孩子的外在表現,卻很少有人能深入的去探究孩子真實的內心世界。你所看到的,也許只是孩子的偽裝。在偽裝之下,很有可能藏著一顆抑鬱的心,沒有人能去發現。最近讀了曾經在美國鼓勵了數百萬人的珍妮•羅森寫的《高興死了》這本書。它讓我意識到了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有會導致抑鬱的因素,孩子也不例外。我們應該去教會孩子如何去面對抑鬱,去擺脫抑鬱,去找回屬於自己的快樂。
  • 李林:生是死亡的隱蔽,死是生命的回歸
    宗教的生死觀生死問題是宗教學研究的一個特殊領域。宗教學從意義角度去考察人類的出生和死亡,宗教學開始的地方是其他學科止步的地方。從純自然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生命無非就是一系列碳基活動,哪怕我們身上那些看起來似乎很「詩意」的行為,其實都來自「自私的基因」的驅動。當然,古代世界也有自己的生死觀,這些生死觀的共通之處是:賦予生死更多的意義,而非視之為純粹的自然現象。什麼叫「賦予生死更多的意義」呢?
  • 生死教育——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補上的一堂課
    但其發展為全球關注的熱門學科,也要到21世紀之後才逐漸開始。隨著死亡學的發展,自然促進了生死教育的提倡與推進。我國的生死教育也才剛剛起步,理論資源也還處於積累的階段,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用世界的眼光來看中國,至少,生死教育應該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補上的一堂課。
  • 這是個悲傷,又極具教育意義的故事:病危母親教會兒子堅強
    「爸爸,『死了』是怎麼樣的?」趕緊止住了淅姐的疑問,岔開了話題。我們對於「死亡教育」總是抱著忌諱的態度的。這個場景發生在不久前,姑丈中風去世了,我們帶著淅姐去探望姑媽(淅姐應該叫兩位老人家丈公、姑婆),突然她就問起了這個話題。
  • 星雲大師:生命教育的意義(下)
    文/星雲大師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3生命教育的意義(下)問:請問大師,「生命教育」的意義是什麼?佛教對「生命教育」能否提供一些積極面的啟發與省思?因此,佛陀的生命,只要佛教流傳多久,就有多久的生命;佛法的生命,隨著真理普遍流傳,它就能無遠弗屆;僧伽的生命,只要從舍利弗、目犍連等尊者留下的道德風範,就可以看到他們的精神所在。乃至神會大師在滑臺大會,大作獅子吼,為六祖大師定位,那種旁若無人的奕奕神採,至今都可以感覺得到他的生命在躍動;唐玄奘走過八百裡流沙的身影,千年之後我們不是依然感覺得到他的存在嗎?
  • 「媽媽,什麼是去世」孩子的「死亡教育」怎麼做?家長可以這麼做
    >的詞語,我們經常會用「走了」「離開」來代替這個詞語,在孩子面前談及死亡相關時更是諱莫如深,很多家長非常避諱對孩子的死亡教育。家長應該正視孩子的死亡教育,不要擔心孩子年齡太小太小選擇敷衍迴避,教會孩子正確看待生死,對孩子以後的生命價值觀有著深層次的意義。
  • 我們最缺乏的死亡教育到底是什麼?
    實則不然,「死亡教育」在3月份就已經被人大代表提出,強烈建議國人應該接受「死亡教育」,這是中國孩子最缺乏的一課,然而並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由於避諱『死』這個字,連發音和它相似的『4』,也變得不吉利,4樓不叫4樓,改成了『3A』。對死亡如此諱莫如深,更何況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但是,有多少花季少年,在青春期,或者在後來的人生裡,因為不懂得死亡的意義,便不覺得生命可貴,做出了荒唐的決定,草率了結自己的生命。
  • 珍惜生命,向死而生——兒童生命教育的意義
    網上吃瓜的年輕群眾比較多,作為看客可以追求真相,也可以選擇沉默。但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得不思考生命教育對於孩子的意義。不要覺得孩子小,難以理解生命和死亡,但是孩子需要生命教育。國外關於生命教育的課題比國內要早,他們對於生命教育非常重視,也採取了很多措施。如,·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小學生命教育基本普及。
  •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這場生命教育,讓我們與生活有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逐漸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正視生死問題,關於生與死的思考與探索也有了更「接地氣」的表現形式:正因為「死」不可避免,「生」才令人格外珍惜對不少年輕人而言,生命教育並不陌生,但對大部分老年人來說,談生論死似乎總有些「哪壺不開提哪壺」。
  • 孩子成長路上,最需要補課的是死亡教育,因為它教會孩子熱愛生命
    我們能夠活著,是幸運的,也是烈士們用生命換來的,是他們奮戰在一線,為我們築起了安全的圍牆,致敬英雄們!也許,在這一天,會有孩子問,媽媽,為什麼人會死?當孩子問出這個問題時,我們就該考慮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