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死了》:教會孩子知識之前,我們應該先教會他們如何去快樂

2020-08-22 天天家教

你的孩子真的快樂嗎?很多人都會認為孩子年齡小,負擔輕,怎麼可能會不快樂?我們都只是看到了孩子的外在表現,卻很少有人能深入的去探究孩子真實的內心世界。你所看到的,也許只是孩子的偽裝。在偽裝之下,很有可能藏著一顆抑鬱的心,沒有人能去發現。

最近讀了曾經在美國鼓勵了數百萬人的珍妮•羅森寫的《高興死了》這本書。它讓我意識到了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有會導致抑鬱的因素,孩子也不例外。我們應該去教會孩子如何去面對抑鬱,去擺脫抑鬱,去找回屬於自己的快樂。而這些,遠比學習要重要的多。

1.一本讓孩子看到生活希望的書

《高興死了》這本書給予了人們面對生活的希望。這位屢次從黑暗中走出來的人,極有洞見地向我們訴說,黑暗是如何讓她更珍惜每一個光明的日子,以及自己如何去擺脫這些黑暗的故事。

作者珍妮•羅森,就是一個抑鬱症患者,同時患有焦慮症、躁狂症、迴避型人格障礙等十幾種障礙症,還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在自身免疫方面也有一些問題。就是一個這樣的人,用她自己的真實經歷去告訴人們,抑鬱並不可怕,我們可以去戰勝它。作者是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向讀者講述了我們該如何去面對抑鬱,並且去戰勝抑鬱。這有別於一般的作者,去講述他人的故事。這完全就是作者本人的故事,她本人的親身經歷,明顯會更加的有說服力。

書中,珍妮為了奪回生活主動權,決定——瘋狂收集每一個快樂的瞬間,用它們回擊每一個糟糕的日子。書中有很多她和自己父母,丈夫以及醫生的故事。這些,完全都是真實的描述,沒有任何的誇張和渲染成分,完全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場景。人們很容易就會有很強的代入感,把自己也會融入到她的生活中去,完全成為作者生活的一個參與者。

2.正確認識自己,快樂並非遠離你

我們的孩子總是沉浸在生活的壓力之下,無法去釋放和解脫自己。

我們的孩子承受了太多他們本不該去承受的壓力,這些壓力把他們壓得喘不上氣來。

他們不能很正確的去認識自己,他們只是想成為別人口中那個與眾不同的的人。

書中提到,作者被別人貼上了」瘋子「的標籤,大家都認為作者是一個極其不正常的人。但作者有她自己的想法,她認為自己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瘋子,只是當人們需要定義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的時候,給她貼上「瘋子」的標籤會讓事情變得簡單得多。而且,作者認為每一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沒有必要非要得到他人的認可。作者就是正確認識了自己,不被世俗所左右,有自己的生活態度和想法。

梵谷,生前也是被大家都認為是一個」瘋子「。大家對梵谷的畫,都不去認可,都認為那是瘋子畫出來的東西。所以,導致了梵谷後面真的開始變得精神失常了。但其實,梵谷的畫是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的,但世俗的眼光使梵谷產生了極其自卑抑鬱的心理,並不能正確的認識到自己的藝術天賦。最終,他開槍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如果梵谷能不被世俗所約束,正確的去認識自己,認清自己的藝術天賦,他也不會去精神失常的。

正確認識自己,不被世俗所左右,是我們孩子找回快樂,要做的第一步。

3.家庭教育是不能或缺的,它可以幫助孩子找回快樂

江蘇常州市一5年級小學生妙妙(化名)從教室跑出後翻越欄杆墜樓身亡。

家屬稱,事發前妙妙剛上完作文課。據其小姨張女士提供的《大聖三打白骨精》讀後感顯示,文中妙妙寫道:「不要被表面的樣子,虛情假意偽善的一面所矇騙。在如今的社會裡,有人表面看著善良,可內心卻是陰暗的。他們會利用各種各樣的卑鄙手段和陰謀詭計,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這段話被老師劃線標出,並在上方注釋道「傳遞正能量」。

就是因為這件事,孩子選擇了輕生。那一瞬間,我想到了此書的作者。她遭受了那麼多的挫折,受盡了無數世人的白眼和辱罵,但她還是堅強勇敢的活了下去。除了她自己本身堅強的因素外,還離不開她父母從小對她的家庭教育。就是因為這些家庭教育,讓她拯救了自己黑暗的人生,更去了構築她新的光明的人生。

「你沒有發瘋,別再叫自己『瘋子』了。」作者的母親第一千一百萬次對作者說這句話,「你只是敏感,還有……一點……古怪。」母親在不斷強調中,讓孩子明白了自己不該被世俗所約束,應該正確的去認清自己,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而父親則是教會了作者如何去面對自己的抑鬱,以及那些生活中的黑暗。

1.如果生活給你檸檬,你應該把它們冰凍起來,然後用投石器把它們投向你的敵人。

2.在討厭你的人面前表現得開心,這樣他們就會知道自己沒有惹你生氣,這還會把他們氣瘋了。

3.別故意摧殘自己。有一大群人願意免費摧殘你。

是什麼因素讓作者有了了不同的人生結局?我認為是父母正確的家庭教育,才讓作者擺脫了自己的抑鬱,重新開始了快樂的生活。

盧梭在《愛彌兒》中寫道: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已經就受到教育了。

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家庭教育是人們從出生以來,接受的最早的教育,也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刻的一種教育,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一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

三毛是中國當代著名的作家,著有《夢裡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來》《撒哈拉的故事》等作品。

有一次父親對三毛說:為身邊有你這樣的小草而驕傲。

當三毛聽到這句話時,頓時淚如雨下,三毛說:這句話我等了一生一世,直到你今天親口說出來,才抹殺了我在這個家庭永遠抹不掉的自卑與心虛。

因為三毛的性格原因,三毛很叛逆,總認為自己這樣的人不會給家庭增光,但是父親的一番話就讓三毛釋然了。

如果父親沒有說出這句話,三毛對家庭的自卑與心虛將永遠存在。正因為父親正確的家庭教育,才讓三毛放下了心中的負擔,得到了解脫和釋放。

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盞明燈,可以指引孩子向光明駛去。

壞的家庭教育是一塊暗礁,隨時都會讓孩子沉船。

我們家長需要正確的去引導孩子,讓孩子可以走出人生的困境。要讓孩子意識到生命的可貴,教會他們如何去面對挫折和失敗,教會他們如何去陽光的度過自己的一生。

4.本書的最大意義:讓孩子知道怎麼去面對抑鬱,找回屬於自己的快樂

面對生活中的壓力,我們孩子該如何去面對自己的抑鬱,去擺脫他們的控制呢?

孩子如果長時間面對抑鬱,無法去擺脫,會產生很嚴重的後果。

(1)正視孩子的抑鬱

老子曾經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作者說到,很多人都不會去承認自己得了抑鬱症或者是有抑鬱症的傾向。

他們自己都認為,自己只要去打起精神就可以了,無需去接受治療。

「只要打起精神」是全世界公認的最沒用的治療抑鬱症的方法。

這幾乎等於告訴某個斷了腿的人「只要起來走走就能痊癒」。

但我們知道,這樣做,根本是無法去治療好自己的抑鬱症的。

我們不能這樣去欺騙自己,讓我們的孩子去飽受抑鬱症的折磨。

我們要做的是,及時的去領孩子去看心理醫生,及時的去配合治療,去吃藥。

而不是一直拖延病情,告訴孩子,這個是沒問題的。

正視孩子的抑鬱,才是解決抑鬱的關鍵。

如果不能去正視孩子病情的話,那麼孩子將永遠不會健康,反而會引發更嚴重的後果。

(2)家長正確的引導

陶行知曾經說過:「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比如幼苗,培養得宜,方能發芽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材.」

孩子最親的人是誰?毫無疑問,是家長。

如果家長都不能去幫助孩子,那還有誰能去幫助孩子呢?

作者就是正確的家庭教育下,才能正視自己的病情,並且走出了人生的黑暗時期。

如果沒有父母的家庭教育,作者很可能就會對生活失去希望,從而一蹶不振。

在家長的正確引導之下,作者才會去意識到:我們每贏得一場戰鬥,就會變得更強壯一點。我們的掙扎不會白費,我們會勝利,我們會活著。

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鍵盤前,讓他在那裡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這種教育方法,雖然促使貝多芬快速的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音樂家。但也讓貝多芬耳朵在中年的時候就失去了聽力,並且讓他有了孤僻執拗的性格。這一切,都是他那失敗的家庭教育造成的。

而此前的大學生作弊跳樓事件,也是有一定的家庭原因。父母沒有告訴孩子不要去作弊,也沒有告訴孩子去對生命有敬畏感。從而導致了孩子無法去接受作弊被抓的挫折,從而選擇了去結束自己的生命。

優秀的家庭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是莫大的幸運。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可能會把孩子引向歧途,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家庭教育是一定不能去缺失的。

寫在最後:

這本書,作者準備的封面是很有趣的。

封面上是浣熊狂喜的半隻臉。

當你捧著這本書閱讀時,你的下半張臉會被一隻浣熊狂喜的笑容取代。你看上去很友善,但又令每一個從你身邊經過的人感到害怕。這是好事,因為如此一來,人們就不會在你閱讀的時候打擾你了。

這就告訴人們,內心要保持自己的快樂,不要去被別人去打擾,不被世俗所左右。

我們要學會去關心孩子,看到他們內心的抑鬱。

孩子戰勝抑鬱,除了需要他自己,更需要我們家長的愛和鼓勵。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我們在教會孩子知識之前,更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去快樂。

相關焦點

  • 寶寶上幼兒園之前,媽媽得先教會寶寶這三件事
    相信很多媽媽們都會擔心,寶寶上幼兒園之後,會吃不飽,穿不暖,會不會想媽媽,會不會哭,甚至會不會被別的小朋友欺負等等問題,其實這些問題,只要媽媽們做好了 以下幾點,提前教會寶寶這三件事,很大程度上,寶寶會順利的適應幼兒園生活,而且會過得很快樂。
  • 父母最應該教會孩子的是什麼?
    如果孩子在成年之前,沒有教會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生存的能力,已經成年的孩子如果依然不能離開父母去獨立的生活,那麼父母的教育可以說是失敗的。所以,父母最應該教會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孩子學會自食其力的獨立生存能力。
  • 幼兒園之前 家長要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幼兒園是孩子在正式上小學之前有一個適應過程的地方,也是孩子開始集體生活的地方。親貝網小編最近了解到,現在很多幼兒園的孩子在跟同學的相處以及溝通和自我保護方面不是很強。所以今天小編想給大家分享一下,在幼兒園之前,家長要教會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 教會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和情緒會逐漸豐富和成熟,會懂得愛、憤怒、羞辱、高興、驕傲、興奮、哭泣、恨、害怕等等。在孩子懂得或者正在經歷這些感受時,父母的重視和有效引導,對孩子的人格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社會上有那麼多孩子有多動、迷戀網路遊戲等等行為問題。2我們要教會孩子,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負責,你的感受是你的,別人的感受是別人的。這樣當你有情緒的時候,你就不會習慣性去指責別人帶給你情緒。
  • 生為人父母,孩子教會了我們什麼?
    我們總是以為身為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會孩子認識世界,學會說話,培養孩子的智商與情商,可是你知道嗎?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師,他們擁有成人沒有的單純和恬靜,用本質和純真教會我們如何做個更好的父母。年輕的媽媽在閨蜜面前吹噓自己的老公孩子多麼優秀,卻被孩子一把戳穿,一開始覺得尷尬,後來在孩子純真的面孔下感覺羞愧。到底是什麼時候我們為了所謂的面子,開始編制一個個謊言,自圓其說畫大餅描述自己夢想中的幸福?給我們帶來的並不會幸福,反而是虛偽的面孔。
  • 我們先要教會孩子如何準確地描述自己和外部事物,如何記錄自己的回憶
    我們在讓孩子閱讀範文時,應該告訴他,範文之所以感人,絕不是因為它被印成了鉛字,而是因為作者將自己真實的情感和思想完美地表達了出來,反映了真實的生活。我們要告訴孩子,他自己也有許多東西可以寫出來,只要是真實的,就是美的,就是別人願意聽、願意看的。
  • 父母 I 請教會孩子理解真正的快樂
    從明天開始,我要做一個快樂的人!我問:「為什麼要等到明天,今天難道你不快樂嗎?」我們作為父母其實最希望孩子的就是快樂,可是為什麼現在我們很少有父母去問下孩子自己,他真的快樂嗎?教育孩子,其實我認為更多是教育自己,我們必須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快樂,而不是這麼做就是對的,所以這麼你也得這麼做
  • 家長應該教會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
    現在的很多家長都特別重視對孩子的學習上的教育,可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依然會出現一些情緒的問題,這使得一些家長舉足無措了。教育專家告訴我們,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家長們不僅要重視學習成績,還要重視孩子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不僅要讓孩子在知識上學到了,而且要在自我情緒管理上得到提升。今天,我們就來暢談孩子管理情緒的問題。
  • 如何教會孩子"發脾氣"?懂得發脾氣的孩子,更容易贏得尊重
    所以關於如何教會孩子發脾氣,就是一個值得家長關注的問題,因為只有懂得發脾氣的孩子,才更容易贏得尊重。一:不合理的發洩方式人都是有情緒的,只是情緒的表達方式不同而已。所以,要教會孩子發脾氣,只有懂得發脾氣的孩子,才更容易贏得尊重。二:了解孩子的發脾氣的原因不合理的對負面情緒進行發洩,其實就是選擇一種"得體"的生氣方式。我們所說的"得體"地生氣實際上就是教會孩子如何處理自己生氣這種情緒,學會情緒管理。
  • 三歲前孩子脾氣暴躁難管教?與其學很多知識,不如教會他這兩件事
    導讀:三歲前孩子脾氣暴躁難管教?與其學很多知識,不如教會他這兩件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三歲前孩子脾氣暴躁難管教?與其學很多知識,不如教會他這兩件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小老虎的花衣服》鼓勵孩子樂於助人,教會孩子正確對待失落感
    今天,我們要共讀的繪本是《小老虎的花衣服》!這是一本教會孩子認識友情、恩情和如何處理失落感的繪本。故事主人公是一隻善良的小老虎,他為了幫助他人,把自己身上的花紋都送出去了。我們一起來閱讀吧!《小老虎的花衣服》有一天早上,小老虎決定去冒險。於是他就出發了!
  • 教會應該如何付牧師工資?
    原文連結:http://behold.oc.org/?p=24988 讀了《舉目》52期的《絕對服從?—從服從牧師談教會架構》和50期上的《對教會的八個困惑》,很有感受。《絕對服從?》中談到,「在我們教會附近,過去10年裡,最少一半的華人教會分裂過。教會分裂在信徒中造成的傷害,不可估量」。筆
  • 3—4歲的孩子,父母應該教會他們什麼才好?
    因此,很多孩子都不敢大聲在別人面前說話,甚至不敢打招呼。成人要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願望,能做到跟熟悉的人打招呼,讓幼兒建立起主動與他人交談的習慣。幼兒的詞彙還不是很豐富,因此,父母平常在與孩子交談的時候,可以用一些新的詞彙去刺激孩子,讓孩子慢慢掌握一些詞彙量。當孩子有了足夠的詞彙量後,他們就知道該如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了。
  • 我們家為什麼堅持每周都去教會和團契?
    妻子孕期也一直和我參加教會團契,除了有一段時間身體很不適在家休息。在孩子出生的前一個禮拜,我們也還是一家人參加團契的。孩子出生三個月後,我們開始帶孩子參加教會團契,那個時候其實還比較容易。他大多數時間安安靜靜的睡覺,我們唱歌或者講話都不會影響到他。以至於他現在五歲了,覺得每周日去教會團契是一件必須要去的事情,這成了孩子的一個習慣。
  • 爸爸應該教會孩子的五件事
    尤為重要的是,他知道人外有人,無需因貧賤和富貴去區分人,不用羨慕別人的生活,只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他知道順境不能飄,逆境不能逃,他知道生命沒有絕對的自由,人生負重前行,仍是快樂。2. 幽默感這是男性普遍高於女性的秉性。
  • 《給孩子的網絡生存手冊》:網課時代,如何教會孩子安全上網?
    有餘力,則學文」,一個人只有端正了態度,去學習本領和知識,才能提升自己並造福於大眾。電子產品是我們的私人用品,在成功開啟設備的用戶界面之後,我們就要正式登錄網絡世界了。網絡是由成千上萬的程序和產品組成,當我們要登錄某個網站時,就得先設置自己的用戶名和圖像並設置密碼。
  • 《給孩子的網絡生存手冊》:網課時代,如何教會孩子安全上網?
    收到書後,我備感興奮,馬上讀了起來,為了不在推薦給孩子時遭到嫌棄,我先體驗了一番。這套書極具畫面感,既有小知識講述,又有場景式對話,其對話與孩子喜歡看的漫畫書類似,生動而不古板,活潑又不失內涵,現在我就以我的讀書體驗與大家分享一下。
  • 教會孩子直面死亡,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雖然武漢早已經解封,但世界上很多國家還處在疫情大爆發時期,我們這顆警惕的心依舊不敢放下。就在家裡人在談論確診人數、死亡人數的時候,兒子湊個腦袋過來,問道:「媽媽,他們為什麼會死?」「因為他們感染了病毒。」我回答道。「如果不感染病毒,人會死嗎?死了會去哪裡呢」兒子又問。「去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我答道。
  • 蒙福的教會
    神卻將死的痛苦解釋了,叫他復活,因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大衛指著他說:『我看見主常在我眼前,他在我右邊,叫我不至於搖動。所以我心裡歡喜,我的靈(原文作「舌」)快樂,並且我的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因你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也不叫你的聖者見朽壞。你已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必叫我因見你的面(或作「叫我在你面前」),得著滿足的快樂。』
  • 加入教會|倪柝聲
    神的話告訴我們,人一得救,就是神家裡的人,就是神的兒女、神的孩子了,這是聖經裡的第一個啟示。一個人一重生,就生在神的家裡,跟許多的人一同作兒女,作孩子。第二點,從聖經上讓我們看到,所有得救的人,都是神的居所,是神的家。那這個家是神的居所。述:是聖靈的殿。  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