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2020-12-15 會發光的人生

《致加西亞的信》作者Elbert Hubbert說,「沒有比剛剛度過假的人更需要假期的」。

無論是感覺心累,還是捨不得離開家,年都快已基本過完,上班族和學生都得重新回歸崗位,開始面對著真真正正的「新的一年」。

有人調侃,「我宛如戲臺上的老將軍,背上插滿flag。那些2018年1月1日時說過的新年計劃,又在兩個月後又重新說了一次。」

為了新的開始,別再被自己的心理騙了。

了解這七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做個明白人。

1、飛輪效應

假期過後,重新返回工作時總是異常艱難?面對工作,總覺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還會焦慮和神經衰弱?

有人說,這是典型的「節後綜合症」,也有人說,這是萬事開頭難的體現。

這不無道理,「飛輪效應」的理論正支持了這一點。

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

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

飛輪開始轉動時需要的能量,其實是每次痛苦的突破拓展和積累。這是在為了形成屬於自己的體系而做準備。一旦體系能夠彼此支撐,那麼它的運作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正如科學家富蘭克林說的,「如果有什麼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現在就開始。

寫作文,最難的是開頭;造房子,最難的是打地基;準備迎接新的挑戰,過了心理的難關,之後的問題總會迎刃而解。

有人不信,說「反正萬事開頭難,然後中間難,最後結尾難」。可若是開頭不奮力一搏,連看到中間的機會都沒有。

相信「飛輪效應」不是追求一勞永逸,而是在一開始,和自己的打退堂鼓的心理打個架,別讓它拖住你前進的步伐。

2、蘑菇效應

踏出「舒適圈」很難。

很多剛剛開始工作的年輕人,總覺得自己不受重視。打雜跑腿,端茶送水,還會受到很多指責,批評,甚至代人受過,或者乾脆被無視,任其自生自滅。

指導和提攜,似乎總是落不到自己頭上。這種失落和碰壁感,如同被放置在陰暗角落裡的蘑菇一樣。而「蘑菇定律」說的就是如此:蘑菇生長必須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人的成長也肯定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

達爾文曾經說過:要想改變環境,必須先適應環境。

當發現「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時,當一個人明明心胸擁有無限藍圖,卻只能在職場生涯的剛開始做著無聊的工作時。「前途茫然」的感覺,會持續著整個蘑菇時期——直到長得夠高夠壯,才會被人重視。

2009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上演了一場觀眾看不出「破綻」的演出。名不見經傳的演員Rachele被臨時通知頂替生病的主角凱薩琳,演唱高難度的《木偶之歌》。

正在逛街的她,只有不到四小時的準備時間。當晚,因為平日紮實的功力積澱,Rachele出色地完成了演出,甚至刷新了高音記錄。

從此,她獲得了更多的演出邀約。若不是在平日的「蘑菇期」也不斷地積累,能見天日之時,也不一定能抓住這樣的機遇。

只有用現在每一秒的努力萌生,才能換取未來每一秒的不後悔。

所有的停滯不前和怯懦擔憂,都會延長成為「蘑菇」的時間,終有一日,因為平日的碌碌無為,而錯過一個又一個機會,無法對未來形成改變。

3、鳥籠效應

1907年,心理學家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

兩位學者圍繞著一個有趣的賭約爭論起來。詹姆斯說:「我有個辦法,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

卡爾森不信:「不可能,我壓根沒想過要養鳥。」

於是,詹姆斯為卡爾森送上一隻精緻漂亮的鳥籠。 從那天開始,到卡爾森家裡的訪客總會在看到空的鳥籠之後,關切地問他,「你養的鳥去哪裡了?

卡爾森一次次的解釋只能換來客人更加困惑的眼光。久而久之,卡爾森不勝其煩,無奈只好買了一隻鳥。

他被詹姆斯的「鳥籠」完完全全地控制住了,自我的意識消失、陷入了被別人操控的結果。

因為別人送了一隻鳥籠,所以養了一隻鳥。這就是鳥籠效應。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無意識被其他事物操控的情況,也是鳥籠效應的體現。

人們常常說自己要「剁手」,卻仍不停地買著本不需要的東西。為了湊單買的衣服,卻常常要再花費金錢和精力,為了搭配而大費周折。

鳥籠效應於生活的影響具有雙面性,關鍵在於如何利用。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敞開的書比合上的書更容易讓人想讀。

這樣一來,人們看到打開的書頁便想拿起來翻翻,就更容易養成讀書的習慣。

不要讓「鳥籠」束縛你的生活。

減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這才是鳥籠效應的真正啟迪所在。

圖片來源:暱圖網

4、野馬結局

管理情緒就是管理人生的開始。

學會管理情緒的人,已經領先了那些容易情緒失控的人一大步。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馬的腿上吸血。就像在豹子耳邊不停煩擾的蚊子,它們能吸飽血之後黯然離開,而不少野馬卻因為它被生生折磨死。

動物學家說,蝙蝠吸的血量非常少,遠不足致死。而這些野馬的真正死因是暴怒和狂奔。它們的劇烈情緒反應是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而吸血蝙蝠只是一種外界的挑戰。

因為一件小事而暴跳如雷,大動肝火,這樣的人往往難成大事,也難有大成就。

他們常常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造成了像這群野馬一樣傷害自己的結局。

生氣常見,可若不加控制,就會產生很嚴重的後果。

2017年11月,主演過《危情三日》、《護士長的故事》等電視劇的著名男星傑森·貝吉就是因為情緒管理方面出了問題,而遭到NBC電視臺的內部調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長期以來,電視臺經常收到同劇演員和工作人員對貝吉的抱怨,投訴他在片場非常易怒,甚至會對同事有冒犯性的言語和行動攻擊。

正是因為常常情緒失控,貝吉收到了正式的投訴。他也發出了一份道歉聲明:「我和情緒問題作鬥爭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我會盡我所能的去彌補這些傷害。」

如果不能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那麼人生也會變得無法掌控。

當發現所有事情都不如意,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陷入了情緒的困境。

冷靜一下,總沒錯。

5、凡勃倫效應

雖然生活中,一般越貴的東西,購買的人越少。但美國經濟學家託斯丹·凡勃倫曾經提出: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暢銷。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消費觀念的進步,人們更願意花更貴的價格,購買更加好的服務和享受。

其實,這一理論在職場中也能體現。如果想要得到「好價錢」,就要思考如何把自己變得更加「值得」,放在更合適的地方待價而沽。

但就像有些人喜歡買奢侈品、開豪車、收藏古董,其中大部分是想通過凸顯審美的「小眾」來得到社會心理的滿足,而非真正在意其中的價值。

而自己的「身價」,有時候卻並不是外界的物質賦予的。提升自己真正的身份感,靠的是內修。

高曉松曾經和傳奇明星席琳·迪翁合作過。那次合作,席琳·迪翁和她的團隊表現出了極高的素質:在錄音前全部早早趕到現場、提前向合作方講解她的習慣、鼓勵合作方多提要求……

甚至,在工作結束後,高曉松還收到了她的感謝電話。電話裡,席琳·迪翁非常真誠:「特別感謝你的幫助,感謝你今天的工作,我特別快樂。」

高曉松感嘆:給席琳·迪翁錄音非常幸福,越大牌的明星越不耍大牌。

正是因為高修養,讓她成為了人人敬佩的傳奇。

在工作生活中,提升修養才是擁有好口碑的根本,才能讓自己的存在價值得到提升,從而變得「搶手」。

6、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拉·封丹寫了這樣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使出渾身解數,狂風呼嘯,試圖吹掉行人身上的衣服。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寒冷,便更加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而南風徐徐地進行吹動,使天氣溫暖起來,陽光普照。行人因為覺得暖和,相繼脫掉大衣。

這場比賽,是南風獲得了勝利。

這就是有名的「南風效應」,也說明了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時,一旦方法錯誤,那麼不但不會有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我們都很清楚「見人下菜」的社交法則。其實,不僅是在人際關係間,在工作上也是如此。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聰明的人需要擁有一定的「彈性」,溫柔靈活比極端刻板更有效果。

允許別人比自己優秀,是一種聰明的處世法則。

有的時候,處處給自己樹敵、只想著強硬地和對方比拼,最後吃虧的只能是自己。

因為花太多精力在這些看似狂風與暗湧的鬥爭上,勢必導致工作不精和事業發展緩慢。

但是,如果學會靈活地和自己的競爭對手相處,各取所長,互相合作。相處的方法一旦轉變,正面的效果就會有所體現。

這就是溫暖的南風力量。

7、毛毛蟲效應

為什麼覺得自己在2017年明明很努力,卻依然沒長進?

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做過一個實驗:將毛毛蟲首尾相接,圍成一圈放在花盆邊緣,在不遠的地方撒一些松葉作為它們的食物。

然而,毛毛蟲夜以繼日的不停繞著盆轉圈,沒有因為飢餓轉向食物,最終精疲力竭,相繼死亡。

很多人總是用「做了多少」來評價工作質量的優劣,並不關注結果。他們盲目地跟隨著既定的路線,從未想過重新思考「重生」的方向。

這是「埋頭拉車」,一味追求前進,但大多方向不明。終有一天傾盡所有才發現,做的都是無用功,而滿足感全都來自自我感動。

作家八月長安說,「我這樣的普通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不斷安慰自己,無論經歷什麼,都將成為我的一部分。

然而真正的成長應該是,我懂得選擇讓哪一部分經歷成為我。全盤接受不過是懦弱。

在新的工作生活來臨之際,每個人也需要著尋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如果覺得停滯不前,不要再埋頭苦幹,試著抬起頭,看看周圍是否有更廣闊的天地,更開拓的視野。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說,「我們的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加在這些事情上的觀念。

全新的開始,認清自己的心,聰明前行。

相關焦點

  • 【薦讀】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了解這七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做個明白人。而「蘑菇定律」說的就是如此:蘑菇生長必須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人的成長也肯定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前途茫然」的感覺,會持續在整個蘑菇時期——直到長得夠高夠壯,才會被人重視。
  • 影響一生的十個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就能受益終身
    通過解讀心理學效應對自身產生的影響,剖析自己平時不易察覺的非理性行為,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讀懂他人,透視社會。掌握心理學效應,能讓我們採取更合理的方式對待他人,處理事務,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本期特別精選推薦,日常生活背後的典型心理學效應,讓我們以此為鏡,光照自己。影響一生的十個心理學效應,掌握一個便能受益終身。
  • 75個心理學效應,掌握一個就能受益終身
    學受益終生的心理學知識,訂閱網易公開課精品課程點擊下方藍字,悄悄變聰明↓↓→點我,用的上的75條趣味心理學雖然這句話已經被說濫了,現在看來,甚至有點諷刺的意思。
  • 25歲前必看的5個心理學效應,受益終身!
    讓你1秒Get課程精髓,幾分鐘學到萬門課程n條小技能~人的每個決策每個行為背後,其實都有一整套「心理學效應」在作用。雖然你從未覺察,但它讓你無從抗拒。今天小萬分享大家5個作用於溝通、決策時的心理學效應,看看它們是如何暗暗影響你人生的。解讀職場、學習中常見的人性規律,越早知道越容易拉開人生差距。
  • 6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它品質或特點,所以也形象地稱之為光環效應。追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你因為一個歌手寫詞寫得好而喜歡上他,久而久之,就很可能會喜歡上他的其他特點。比如,你漸漸會覺得他是世界上聲音最動聽的人、是你見過最帥的人,甚至還會假設他的道德水平也比較高。暈輪效應本質上是一種認知偏差,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方式。
  • 終身受益!遇事學會轉變思維方法,盤點7種能夠改變人生的觀念
    下面的七種思維方式,能幫助我們更加清晰的認知世界,終身受益!1.寶藏就在眼底大多數人覺得有價值的東西,很重要,是不容易被發現的。然而事實上,最有價值的寶藏就在眼底。最有價值的想法可能來自大家都習以為常,但沒有意識到的事情上。
  • 心理學著名實驗梳理之暈輪效應
    心理學考研中有幾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分別是感覺剝奪實驗、延遲滿足實驗、情緒實驗、從眾實驗、期待效應、暈輪效應,這幾個實驗是心理學考研常考的知識點,下面介紹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 有趣的心理學規律——馬太效應
    這裡是《有趣的心理學規律》系列文章,用來收錄這些規律方便查找。今天介紹第二篇——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廣泛運用與社會心理學和經濟學方面的著名理論,是由美國科學家莫頓發現並命名的。馬太效應的名字是來源於《新約·馬太福音》裡的一句話「多的,可以得到的更多,少的,連原有的也會失去。」經濟學對馬太效應的理解可以概括為「富的人會越來越富,會得到更多的資源傾斜和更多的機會,窮的人這些條件會越來越少,就會越窮。」而在心理學領域對它的解釋為「越是強的人,就會得到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榮譽和讚美。弱者則越來越不被注意,直至被人完全遺忘。」
  • 哈佛大學心理學終身正教授、論文被引4萬+頂尖科學家來了!
    威茲教授是耶魯大學臨床和發展心理學(clinical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的碩士和博士,威茲教授現在為哈佛心理學系終身正教授兼哈佛醫學院終身正教授,並且在著名的哈佛醫學院貝克兒童中心擔任總裁兼執行長長達8年之久。
  • 心理學效應之暗示效應
    我們的古人雖然沒有讀過心理學,也說不出「暗示效應」的專業術語,但他們卻會運用暗示效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國演義》中的「望梅止渴」。曹操有次率兵遠途跋涉,天氣炎熱,官兵們又累又渴,偏偏又找不到水井和溪流。於是曹操大喊:「前面山上有一片梅林……」因為梅子是酸的,所以一提到梅子,「酸」的心理暗示便發揮了作用,於是,人們的口腔便大量分泌唾液,起到了暫時解渴的效果。
  • 心理學的6個經典實用心理效應,讓你的生活事半功倍
    那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六條著名的心理學效應歡迎關注點點訂閱一起長知識第一個暈輪效應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在生活中追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你因為一個歌手寫詞寫的很好而喜歡上他久而久之就很可能會喜歡上其他的特點比如你漸漸的會覺得他是世界上聲音最動聽的人是你見過最帥的人甚至還會假設他的道德水平也比較高
  • 心理學「刺蝟效應」:再愛一個人,也要學會「保持距離」
    跟誰在一起,都應該明白這個道理;無論是人際交往中,還是跟愛人相處的過程中,都要學會留給彼此空間。你需要的空間,對方同樣需要;你不希望被打擾的時候,對方同樣需要安靜的環境。「刺蝟效應」當兩隻刺蝟依偎在一起的時候,它們並不會感受到太多的溫暖,靠得太近,反而會讓對方傷痕累累。
  • 心理學:想讓喜歡的女生愛上你,就要學會「吊橋效應」
    當你在追求一個女生的時候,如果你覺得女生不反感你,那麼你只需要掌握約會的技巧和追求的辦法,就能夠讓你們倆的感情迅速升溫。 -02 學會「吊橋效應」,才能增進你們之間的感情
  • 狄爾泰對自然科學心理學的批判及其效應
    狄爾泰對自然科學心理學的批判,奠基性地影響了後來德語和英語語境中的人文科學心理學家,並在當代多種人文科學心理學取向中繼續產生著效應,為人文科學心理學的歷史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他與自然科學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進行了心理學史上著名的論戰。對自然科學心理學的批判,是狄爾泰執行其歷史理性批判計劃從而為人文科學奠基的重要內容。  人的心理生命是整體而富有意義的,活生生地內嵌於特定的社會、歷史和文化情境之中。
  • 世界七大數學難題,三大危機
    克雷數學研究所「千年大獎問題」的選定,其目的不是為了形成新世紀數學發展的新方向, 而是集中在對數學發展具有中心意義、數學家們夢寐以求而期待解決的重大難題。2000年5月24日,千年數學會議在著名的法蘭西學院舉行。會上,97年菲爾茲獎獲得者伽沃斯以「數學的重要性」為題作了演講,其後,塔特和阿啼亞公布和介紹了這七個「千年大獎問題」。
  •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學習園地〗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一個很有意義的心理學現象
  • 心理學效應有多少個?
    什麼是心理學效應?心理學更善於將人的心理總結歸類,稱之為心理學效應。
  • 心理學效應知多少?
    心理學效應知多少?心理學中有許多非常有意思的效應現象,不僅在生活中應用的非常廣泛,而且也是歷年教師類考試的考點,比如剛剛過去的18年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那些著名的心理效應,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1.羅森塔爾效應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於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
  • 有趣的戀愛心理學:「吊橋效應」
    「吊橋效應」是心理學上一個著名的現象,來自正經的心理學家做的正經的心理學實驗,看完後你或許會對如何讓心儀的對象增加其對自己的心動值,有所領悟。這篇看完記得私藏哦,或推薦給不會「撩」的小夥伴們,不然景區裡的吊橋你可能搶不到。
  • 懂心理學的人,更懂世界 | 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每一個都...
    本期特別推薦,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每一個都發人深省。懂心理學的人,更懂世界。心理學將一種現象叫「破窗效應」:一個房子若窗戶破了,無人修補,隔不久,其它窗戶也會莫名其妙被人打破;一面牆,若出現一些塗鴉沒清洗掉,很快牆上就布滿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