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麗潔對孩子的家教一直很嚴格,有一次,4歲大的兒子回家寫作業,麗潔耐心教導孩子,沒想到卻引起兒子心情不悅,嘴裡嘟囔幾句難聽的話。麗潔教訓了兒子,沒想到兒子隨口吐出一句髒話。還說:「媽媽,我恨死你了!」她頓時呆住了!
原本乖巧的兒子怎麼會說出「屎尿屁」、「去死」、「臭屁蟲」這一類的髒話、狠話。
努力讓自己冷靜下來之後,麗潔耐心詢問孩子,最後兒子才說出真相,髒話是從小朋友那裡學到的。
本來很乖張的孩子,為何會口吐髒話?
《兒童行為心理學》提到:3歲左右的孩子開始瘋狂學習並使用語言時,他們會特別喜歡用「髒話」和「狠話」,他們意識到這些語言帶有刺傷人的力量,便會大量使用這類強有力的語言來試探別人,增強自己的力量,這便是孩子進入「詛咒敏感期」的語言表現。
一般來說,這個「詛咒敏感期」屬於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階段,不過持續時間也是有長有短的。有一些孩子很少放粗話,他們比較輕鬆順利地度過這個階段。而有些孩子仍舊很喜歡說狠話,說出來的髒話也很刺耳,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才能夠走出這個讓人頭疼的敏感期。
為什麼這兩類孩子差異會這樣大?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不當,另外就是因為語言環境沒有達標。
每個孩子都有追求自由的權利,同樣他們對於刺激的事物,也會保持高度好奇。如果父母堅決不讓孩子去做的事情,更會勾起孩子好奇心。
孩子處於叛逆期,家長如果聽到孩子說髒話時,肯定會出面阻撓,甚至不允許孩子再這樣做。處於3到5歲階段的孩子,其實對於髒話並沒有概念,他們最開始說髒話只是覺得好玩,想看看父母的反應,如果父母態度漠然,不去理會,孩子覺得無趣自然就不會再說了。
但如果父母過度反應,孩子就會認為這種舉動可以引起父母重視,他就會故意頻繁地說下去,挑戰父母的權威。
另外,家裡的大人如果說話就很不注意用詞的健康度,就別怪孩子學得像模像樣的。小孩子的是非辨別能力差,大部分行為都是來自於模仿身邊的人,尤其是父母,平常接觸的時間最多。
家長應該如何正確面對處於「詛咒敏感期」的孩子,讓他們更順利度過這個階段?
1、遠離髒話環境
寶寶從牙牙學語,到後來長大成人,家長的陪伴必不可少。想要孩子不說髒話,首先需要大人為孩子營造健康的語言環境。
就算是孩子從外面學到髒話,回家之後,他也能夠分辨出這些話在家裡很不受歡迎。語言經過過濾後,孩子的髒話也會被扼殺在搖籃中。
2、培養孩子共情的意識
家長需要先弄懂孩子是因為好玩還是生氣而說了髒話或狠話,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如果孩子是因為好玩,那麼可以暫時不理會孩子。
如果是因為生氣了或者其他情緒,父母可以這樣問:「你是因為很難過/生氣/失望才說這些話的嗎?」
「媽媽感到很不舒服,因為你剛剛說的這些話。媽媽一直都覺得你是個善良有禮貌的孩子,可是你說的這些話太刺耳,會傷害到他人。」家長此時也需要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讓孩子換位思考。
3、教孩子多使用正面詞語
3歲左右是孩子語言迅速發展的年齡,多給孩子看繪本,多出去外面接觸大自然,豐富孩子的語言庫,並且多教孩子使用描述情緒的詞語、句子,當孩子著急的時候,可以教他這麼說:「我拿不到冰箱上層的東西,我很著急。」諸如此類的話,以此來代替詛咒性言語。
寫在最後:
孩子的世界是很簡單的,大人沒必要因為孩子一句難聽的話而給孩子打標籤,父母淡定地面對詛咒敏感期,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孩子便能順利度過這個敏感期。
我是@橙子育兒講堂 多平臺原創作者,關注我,與你分享更多育兒、有趣故事!(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更多精彩文章:
有種能力比智商、情商更重要——抗挫折能力強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適合0-6歲孩子的思維遊戲,孩子「玩」出聰明大腦,家長省心了
孩子眼睛有這兩種特徵,往往暗示智商頗高,好好栽培多半是個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