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平息之後 分眾廣告效果備受質疑

2020-12-16 央視網

神話平息之後 分眾廣告效果備受質疑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7日 10:43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上海)

  編者按

  「我知道我的廣告費浪費了一半,但卻不知道是哪一半浪費了。」這是美國費城商人約翰·華納梅克的名言,或許也是分眾廣告主們要開始考慮的問題了。

  當江南春用其個人魅力不停地向業界灌輸「生活圈媒體」時,更多的廣告業界人士卻無法完全認同這一概念。「生活圈媒體」的效果無法估量、樓宇廣告的到達率較低、戶外視頻廣告投放應該整合……更多類似問題需要仔細思量。

  2003年,當樓宇視頻廣告的LCD屏最初出現在市場上時,當年「受眾會主動觀看分眾傳媒的液晶廣告」的比例高達93%,但這一數據在2005年降至64%,2006年繼續下滑到44%

  更為重要的是,液晶顯示屏剛進寫字樓,因其新鮮,仿佛增加了時尚氣息,但隨著樓宇乃至整個社會廣告垃圾日益泛濫,分眾的強制性傳媒已引來越來越多的人反感,如今真正的高檔寫字樓已經開始驅逐過重的商業廣告噪音

  當分眾董事局主席江南春將分眾的定位設定為「既不是電視媒體,也不是戶外媒體,而是生活圈媒體,是新富階層的主流媒體」時,分眾用一張美妙絕倫的藍圖試圖說服華爾街精明的投資者。

  如今,上市兩年的分眾依舊在資本市場上高歌猛進,然而在一些市場人士的眼裡,正如同分眾贏在其「分眾」的定位上,它的「短板」也正在其「分眾」的定位上逐漸顯露。

  無法做到真正分眾

  在商務樓宇聯播網之後,分眾先後通過自設或併購的形式進入了住宅、購物中心、電影院、公共汽車和休息室等各種場所,與此同時,還以兩個大手筆的併購案收購了無線和網際網路的廣告發布平臺。

  「從分眾的發展軌跡來看,江南春一直試圖在描繪一個『生活圈媒體』的藍圖,但這個『生活圈』一直是斷裂的。除了在商務樓宇廣告領域分眾具有近壟斷的地位,在其他的生活圈環節,分眾更多只是蜻蜓點水,也不具備市場壟斷地位。」上海傑信營銷諮詢 有限公司項目總監崔濤表示。

  而在已經研究分眾模式多年的上海播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朱俊崗看來,即使在每一個業務領域內,分眾對受眾的細分更多也只是粗線條式的,並沒有挖掘到細分受眾的價值所在。

  以商務樓宇這個環境為例,朱俊崗認為,中高端消費人群只是一個「群像」,在商務樓宇中的人由於年齡、性別、收入上的差距,仍然存在著更加細分的消費特點,但分眾卻無法再將這群人進行細分。

  「就細分層次來講,分眾的效果還比不上一些專業的平面媒體。進出高檔寫字樓的可能是形形色色的人,但翻看高端財經類媒體的人就只能是那部分以男性為主的中高端管理和決策者。」朱俊崗說。更為重要的是,液晶顯示屏剛進寫字樓,因其新鮮,仿佛增加了時尚氣息,但隨著樓宇乃至整個社會廣告垃圾日益泛濫,分眾的強制性傳媒已引來越來越多的人反感,如今真正的高檔寫字樓已經開始驅逐過重的商業廣告噪音。

  商務樓宇廣告有效到達率?

  從分眾最近發表的2007年第一季度財報來看,分眾傳媒商務樓宇聯播網廣告服務營收為3240萬美元,在公司總營收中所佔比例超過50%,仍然是分眾傳媒最主要的營收來源。「分眾基於商務樓宇廣告,最初的理想肯定是好的,但商務樓宇本身是一個急功近利、產品生命周期短的場所,分眾的基礎本來就不穩固。」崔濤認為。

  一位市場分析人士回憶道,當初分眾從商務樓宇廣告切入時的初衷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因為亞洲人比歐美人更敬業,在辦公樓裡呆的時間更長;二是中國的甲級寫字樓少,電梯質量差,需要有很長的等待時間。

  「但現在的情況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注重的是生活質量,而不是花更多的時間在辦公樓裡工作;此外,樓宇的智能化也在提升,越是高檔的寫字樓,越快讓人們坐上電梯。」在該分析人士看來,這對分眾來講似乎是一個怪圈,一方面分眾想要圈定的受眾人群是高端的新富階層,但越是高檔的寫字樓,其實電梯所需要的等待時間越短。

  目前針對分眾廣告有效性的監測,僅僅是以路過分眾屏幕的人流量來計算,根據CTR曾經給過的調查數據,一個樓宇中的人流量一天可達到6000人次,但很顯然,不可能6000人次的人流量都曾注意觀看分眾的屏幕。根據他們的計算,分眾商務樓宇廣告實際最好的情況只是,「一天中6000個進出商務樓宇的人當中,最大可能的有效到達率就只有126人」。

  而按照朱俊崗的計算公式,在一個假設的理想環境下,分眾樓宇廣告是每10分鐘完成一個廣告組合的循環,而電梯的最長等待時間約3分鐘。

  首先,如果每人每次都需要3分鐘等待電梯的時間,分眾廣告的到達率就是30%;第二,肯定不是每人每次都需要3分鐘的等待時間,如果乘電梯的人當中只有70%的人需要等待上3分鐘的時間,有效到達率就只能是30%×70%=21%;第三,即使人們需要等待3分鐘時間,但也不是所有人在等待時間裡都在看分眾的廣告,一個完整廣告的時長通常在5秒鐘,而在周圍環境幹擾下,每10人當中注意力能在同一屏幕上停留5秒鐘以上的人通常也只有1人,計算到達率時還需要將21%×10%,因此,最終理想狀態下分眾廣告的有效到達率也就只在2.1%。

  「2.1%的有效到達率還僅僅是理想狀態下的。對分眾來說,更殘酷的情況是,86%的人在上班期間是不流動的,下班時間從電梯間裡走出的人中也幾乎沒有人回頭看屏幕。」朱俊崗說。

  在崔濤看來,分眾藉以打動廣告主的「無聊時間」理論似乎也從根本上是站不住腳的。「你能想像工作在高檔寫字樓裡的那部分社會精英每天上班時都會無聊到看廣告嗎?電話、簡訊、與同事的寒暄、對一天工作的計劃安排……在等待電梯時,他們在做在想的更多可能是這些。」

  住宅樓宇效果更差

  當分眾把商務樓宇的這一套體系照搬到高檔公寓住宅區時,對其效果的質疑則更多。家住上海某高檔小區內的嶽先生向記者算了這樣一筆帳:在嶽先生所住公寓樓的電梯等候區安裝有一臺分眾的液晶屏幕,該樓中共有64戶人家,以每戶2.5人、每人每天在下班時等候一次電梯計算,在這棟公寓樓中分眾的屏幕每天只能跟約160人次打上照面。

  「我們公寓樓裡是兩梯兩戶,通常總是會有一部電梯在底樓等待,基本都不需要等候電梯,而我上班的時候也肯定不會回過頭去看它的屏幕。總之,到現在為此我基本沒看過屏幕上放的廣告。」嶽先生說。相比之下,嶽先生說他可能會在電梯裡看一看分眾框架傳媒的平面廣告,因為可以選擇看自己有興趣的廣告信息。

  與此同時,在與分眾的屏幕做短時間 「見面」時,受眾對廣告的接受效果可能會更差。崔濤分析說,視頻廣告是一個整體效果的傳播,而滾動播出的視頻廣告,很有可能當人們注意力短暫停留在屏幕上時,只是獲得了廣告的一個小片段,無法形成對產品和品牌的整體形象,而在受眾記憶中形成「廣告碎片」。


  戶外視頻廣告:洶湧澎湃之下暗礁叢生

  中國的戶外廣告,從LCD(液晶顯示屏)到LED(電子顯示屏),從小屏幕到大屏幕,從商務樓宇到可以想像到的所有人流的聚集區,當分眾傳媒在納斯達克不斷創造著資本神話的同時,「戶外+視頻+網絡」已經成為商人和資本爭相追逐的成功模式。

  效果之惑

  「我知道我的廣告費浪費了一半,但卻不知道是哪一半浪費了。」這是美國費城商人約翰·華納梅克的一句名言,也是近一個世紀以來廣告主們一直在問的問題。

  據了解,目前廣告公司和廣告主通常採用的對戶外視頻廣告的評估方法有兩種:一是通過籠統的人流量評估,來估算每個媒體終端每天有多少人經過,人流的時段分布、年齡結構、性別分布等,在此基礎上計算出千人成本;二是針對一些重要的廣告主,聘請第三方調查公司來進行廣告刊播後的問卷調查,從而評估廣告效果。

  「但這種針對戶外廣告的調研方法,其科學性和客觀性還是無法讓廣告主有信心。」尼爾森戶外廣告的研究人員表示。作為世界領先的第三方調查公司,尼爾森在2005年底發布了基於其衛星定位技術的戶外廣告受眾研究報告,這項技術也是尼爾森作為與電視收視率調查等技術相對應的、針對戶外廣告的調查手段。

  但也正是由於其使用的衛星定位技術,尼爾森的這套戶外廣告調查系統目前還未被引入中國。

  沃爾夫諮詢集團亞洲區總裁戴維·沃爾夫也曾發出警告,雖然廣告主現在很熱衷於投放戶外的視頻廣告,但如果沒有支持戶外視頻廣告效果的硬數據,廣告主不會一直這麼踴躍。

  但現在,對戶外視頻媒體廣告效果的質疑還不僅僅是因為評估系統和工具的匱乏,當新生媒體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不那麼「新鮮」的時候,還會是一個吸引眼球的「香饃饃」嗎?

  CTR市場研究公司近幾年關於樓宇視頻廣告效果的評估數據,也從一定程度上驗證了這種擔心。2003年,當樓宇視頻廣告的LCD屏最初出現在市場上時,當年「受眾會主動觀看分眾傳媒的液晶廣告」的比例高達93%,但這一數據在2005年降至64%,2006年繼續下滑到44%。

  而越來越多的戶外視頻媒體的出現,也在加速消耗受眾對這一媒體形式的趣味和媒體本身的有效性。戴維·沃爾夫說,中國人每天要收到300條廣告信息,一旦達到這個數量,人們就會善於濾除這些信息,我們所能容忍的廣告數量幾乎已經達到飽和狀態。

  內容之困

  同質化的廣告內容在削弱戶外視頻廣告效果的同時,也弱化了受眾對這一媒體形式的黏性。以上海的東方明珠移動電視和北京的北廣傳媒移動電視為代表的媒體,也在以其「移動電視」的定位,來與單純只播放廣告的戶外視頻媒體相區隔,並蠶食著戶外視頻媒體的市場。

  陳志賢從客觀角度也認同「內容」對顯示屏媒體而言是在做「加法」。如果在戶外視頻媒體中增加一些內容之後,就能使得消費者首先被內容本身所吸引,在看內容的過程中有策劃地播放一些廣告,消費者相對也就更能接受。

  但由於我國廣電政策的限制,除東方明珠移動電視和北廣傳媒這樣的有著當地廣電系統背景的移動電視提供商外,民營的戶外視頻媒體並不具有傳播廣告以外內容的資質。

  「這也就意味著,目前一些戶外視頻媒體從節目製作公司購買播放一些娛樂或體育的節目,很大程度上是在打政策的擦邊球。即使政府方面不對此嚴格限制,在內容上他們也很難再有前進的餘地。」該廣電業人士表示。

  整合之勢

  整合,對於像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的戶外視頻媒體而言,或許已經近在眼前了。

  一方面,某些戶外媒體形式或許將在其產品生命周期中走完上升通道,而步入衰退期。另一方面,客觀政策上的規範和法律方面的調整對於戶外視頻廣告市場將會有著不可預估的影響。

  一位戶外廣告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以傳統的戶外廣告大牌為例,前幾年不規範的急劇發展導致的結果就是,近期在很多城市都出現強行拆掉一些戶外廣告大牌。特別是由於奧運會的來臨,北京市區對戶外廣告的整頓力度尤其大,在北京的二、三、四環的戶外廣告大牌基本已經被拆得「七七八八」。

  而某些戶外視頻廣告的不便於監管,廣告內容也很容易出現違反《廣告法》的情況。在上海市工商局廣告監測中心發布的2007年2月的廣告監測情況通報中,樓宇視屏廣告的監測違法率為1.97%,時間違法率為3.10%,均高於電視廣告、廣播廣告和報刊廣告。

  此外,將於今年10月施行的《物權法》,也將明確小區樓宇(樓頂、外立面、大堂、電梯廳、電梯內等)的廣告收益歸業主所有。已經有很多市場人士開始擔心《物權法》的實施。


  寶林廣告(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志賢:分眾不代表全部戶外視頻廣告投放要講策略

  「在戶外廣告中,代表新製作技術的顯示屏廣告會是一種趨勢。」陳志賢從事廣告行業十多年,目前是群邑集團旗下專門從事戶外廣告策劃的寶林廣告(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他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如是表示。

  戶外廣告的範疇很廣也很複雜,街頭、樓宇和賣場就是完全不同的情況。客戶對於戶外視頻廣告的選擇一定要慎重,投放也要講策略,並不是把錢給了分眾就是覆蓋了戶外視頻媒體。

  每天都在接觸這些新興戶外視頻廣告的陳志賢同時承認,確實有一些戶外視頻媒體並不理想,從專業角度來看,在這些媒體上的廣告投入不但不能產生積極效果,反而還會產生負面影響。

  《第一財經日報》:從專業的戶外媒體策劃公司的角度出發,通常你們會如何來衡量戶外視頻廣告的效果?

  陳志賢:我們知道電視可以通過機頂盒來記錄收視行為,報紙可以通過發行量來衡量受眾數,從而計算千人成本。但現在整個戶外市場中的一個困惑就在於,如同當年網際網路剛出現時一樣,沒有完善的系統或工具方法來區別什麼是有效的什麼是無效的。

  當我們在看戶外視頻媒體時,通常從四個核心元素出發:一是媒體所處的環境;二是媒體面對的受眾;三是媒體類型;四是媒體上播放的信息內容。只有當這四個環節的配合適當才能傳達出正面而有效的廣告信息。

  《第一財經日報》:目前戶外視頻媒體也分為很多種類型,有在賣場、交通工具裡的,有在街邊、樓宇裡的。你認為應該怎樣理解這些不同類型的戶外視頻媒體能發揮的作用?

  陳志賢:首先需要清楚的是,營銷過程中傳播的作用是:對品牌由認知、認可、考慮到促發實質的購買行為。我會按戶外視頻媒體所處的環境把它們區分為三大類。

  一是在非賣場的街頭環境下。這種環境通常並不是一個直接的銷售環境,受眾處在相對移動的過程中,能夠留意到的廣告內容或許只有幾秒鐘的時間,對於一個30秒的廣告,幾乎很少人會站在馬路邊把整條廣告看完了才走開。因此要考慮的就是,在短短幾秒鐘時間裡,能有多少信息被受眾接收?在這種極短時間的曝光下,我認為,品牌及最簡單的信息溝通,是這類型的媒體可以達到的。

  二是在如樓宇、醫院、公交車、地鐵車廂等相對封閉環境中的戶外視頻媒體。受眾的流動速度相對街頭會慢很多,停留的時間相對比較長,也就可以便於更多與消費者溝通。因此,可能通過該類型的媒體簡介產品信息,建立消費者對品牌或產品的認知。

  第三種則是賣場環境。這已經是整個營銷環節的「臨門一腳」,或者說是終端環節,更多要考慮的是如何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因此,在這種環境下的視頻廣告更傾向強調產品的核心賣點,而不是一般性的產品簡介,或是更加促銷性的信息,直接與消費者溝通、互動,讓消費者提升消費欲望和行為發生。

  通常我們在為客戶做戶外媒體計劃時,一定是進行媒體組合,而不是單一媒體的投放,既不會全部放樓宇,也不會全部投放街頭。此外,戶外視頻廣告不可能獨立生存,也要考慮與報刊、電視、網際網路的組合傳播。

  《第一財經日報》:如何看待戶外視頻媒體所採用的一些諸如互動式的新技術?

  陳志賢:新技術肯定需要不斷開發,但新技術也要懂得怎麼去應用。對媒體本身,不單是碰巧到這個地方、安裝了這個媒體、採用一種技術就完成了,媒體的銷售政策、產品包裝、特性挖掘對於媒體本身也同樣重要。

  另一方面,新技術也不是萬能的。現在很多的戶外視頻媒體,通常只是播電視廣告,但是這些廣告如果不能體現戶外媒體的特點,廣告主又為什麼要選擇它呢?


  超級打單員江南春

  然而儘管針對分眾廣告效果的質疑一直都未停止過,但無論是季報還是年報,分眾的財務報告總是能給資本市場和投資者帶來新的驚喜,在剛過去的2007年第一季度裡,分眾的業績仍然超過分析師預期。

  在崔濤看來,很多廣告主在投放廣告到分眾上其實並沒有太多基於理性的計算,更多是看到競爭對手或別的廣告主在分眾上投放了,而比較感性地跟風投放,「更多是嘗試性的,客戶並沒有忠誠度。」

  「雖然如此,有個事實卻是市場裡的人都有共識的,那就是江南春的個人魅力對分眾的銷售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位市場人士這樣告訴記者。

  江南春本人就是一個銷售高手。據該市場人士介紹,市場裡曾有一個傳聞,在去年8月日加滿與分眾籤署一筆5000萬投放協議的前一天,其實已經有另一家戶外視頻傳媒公司與日加滿方面達成初步的投放協議,但就在短短一夜之後,日加滿方面就與分眾籤訂了這個三年5000萬的獨家媒體合作協議。

  「據說,那關鍵的一夜是江南春親自到日加滿方面去拜訪的。」這位市場人士笑著說道,「在銷售上,江南春總比別人更『狠』一點,而江本人的傳奇色彩也讓很多廣告主願意與他打交道。」

  記者就此傳聞的真實性向分眾公關部總監孔偉英進行證實時,她表示並不清楚這個單子究竟是不是江南春親自談下的,但孔偉英也表示,江南春會親自到銷售第一線進行工作的。

  而另一位曾在分眾工作過的周先生也告訴記者,曾經有一個大客戶一年在分眾投了3000多萬廣告之後,發現廣告效果上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也就沒有再向分眾下單。「但即使後來不投,因為這個單子是江南春親自跟的,客戶還是很認同江南春本人,對他很認同。」周先生說。

  6月5日,分眾在納斯達克市場的收盤價為45.41美元

 


 

責編:王超

相關焦點

  • 電梯裡藏著一個詩人和千億獨角獸:分眾江南春的創業史
    阿里瘋狂的掃貨模式剛平息沒多久,又開始了新一輪大動作。電梯廣告巨頭分眾傳媒18日發布的公告稱:阿里巴巴集團及其關聯方將以約151億元入股分眾傳媒。電梯液晶屏廣告的生意跟現在普遍的網際網路模式有點像,一開始需要大規模燒錢,因為只有擴大覆蓋面才能夠產生更好的效果。2002年,江南春買的第一批液晶顯示屏的平均價格是8000元,價格不菲。300臺顯示器就是240萬元,這還不算安裝費。
  • 情人節O2O式營銷:分眾全城示愛-情人節O2O式營銷:分眾全城示愛...
    大量評論從屏幕上飄過時,視覺效果如同飛行射擊遊戲裡的密集子彈,所以稱之為彈幕。此次活動觀眾通過手機發送的告白,能實時出現在分眾屏幕上,實現線上線下無縫交流。今年情人節不上分眾屏彈幕示愛,她會叫你去過雙11,這次活動的主題廣告正在樓宇中反覆播出,不斷挑動著樓裡男男女女的敏感神經!分眾傳媒在人們必經之路上玩起了一場不可不看的公開彈幕。
  • 分眾無線牽手成都尚揚
    近日,中國領先的無線廣告提供商分眾無線正式宣布,成都尚揚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將正式加盟分眾無線,負責成都地區的手機廣告業務,此舉可以讓成都企業充分體驗到分眾無線的「手機點告」產品特性,感受定點營銷的獨特魅力。
  • 梯媒:分眾、新潮、梯之星三國殺,新賽道悖論
    總體上看,分眾更強調投放點位的密度和覆蓋量,且梯外視頻與梯內兩側平面廣告互為作用,轟炸效果更為集中。新潮更強調對乘梯人的專注力影響,上下大小屏的互動及用戶轉化效果。梯之星略顯薄弱,投放形式與新潮類似,僅從外觀根本看不出差別。但內核全然不同。梯之星開創了梯媒的獨特模式,CPR,也叫按觸達人次付費。
  • 分眾:越過山丘,跌跌不休
    這打著「祖師爺」名義強行洗腦、自我安慰這就是好的創意的背後,是籠罩著全行業的效果焦慮。經濟下行,品牌們不再一擲千金,乙方們則爭相為甲方展示著自己掌握著「一分錢砸出十塊錢效果」的獨特技巧。儘管奧格威還說過:「絕對不要製作不願意讓自己的太太、兒子看的廣告。」
  • 分眾江南春解析:流量和品牌之爭,2020品牌營銷應該怎麼玩?
    過去五年中神州租車,餓了麼,滴滴,瓜子二手車,飛鶴,波司登,瑞幸咖啡,良品鋪子,洽洽小黃袋,妙可藍多,小仙燉等許多品牌都是通過分眾來進行品牌引爆的。這過去的5年恰恰是傳統媒體下滑,網際網路廣告崛起的時代。分眾的品牌引爆竟與網際網路崛起形成正向關係。因為分眾並非傳統媒體,而是一種生活空間媒體,對主流人群形成了強制性觸達。
  • 對分眾、新潮發起衝擊,梯之星要用CPR顛覆電梯媒體
    這種顛覆在梯媒廣告領域絕對是裡程碑!意味著廣告計量單位的變革,即從傳統的刊位時長到現在的觸達人次。這樣的轉變,意味著品牌在梯媒的廣告費支出從虛到實,換句話說,梯之星的變革,相當於是擰掉分眾、新潮的水分,將其中的泡沫擠乾淨,還廣告主以實實在在的效果。
  • 特勞特李湘群:猿輔導、老鄉雞、分眾、唯品會的戰略啟示
    一旦又回歸特賣之後,所有的指標都向好。  但分眾廣告投下去,不知道回來多少,有人感覺投1個億回來10個億,有人覺得投1個億打了水漂。那麼分眾是不是也要去追逐這種「效果廣告」的風口,給用戶提供流量?並沒有,江總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策,繼續做品牌廣告,因為分眾提供的價值是幫助企業建立品牌,而抖音快手這些效果廣告本質上是一個渠道。
  • 論斑布如何一步步通過分眾進而改變本色紙江湖格局
    近日,斑布本色紙的廣告鋪滿了全國100+主流城市的電梯,通過與分眾電梯媒體平臺的合作,斑布創造了本色紙乃至整個手帕紙行業現象級的營銷教科書式的範例。連續10多周的集中轟炸、周均曝光高達5億人次,斑布本色紙將「本色紙就是斑布」的品牌認知,以及抑菌率99%的健康功能屬性,深深植入了100多城市主流人群的腦海之中。
  • 江南春:詩歌和廣告是相通的
    上市之後,江南春就開始馬不停蹄地在國內泛廣告領域跑馬圈地,通過併購擴大自己,使分眾在樓宇電視、社區電視、戶外大屏幕等領域始終處於霸主地位。2006年,江南春帶領分眾進入手機廣告和影院廣告領域,讓分眾涉及的screen(屏幕)更加廣泛,2007年開始,經過一系列資本運作,分眾業務進一步向網際網路廣告傾斜……從樓宇「分眾」出發,到網際網路「精準」,江南春在不斷把自己的想像力化作創新力量。
  • 李湘群:猿輔導、老鄉雞、分眾、唯品會的戰略啟示
    但分眾廣告投下去,不知道回來多少,有人感覺投1個億回來10個億,有人覺得投1個億打了水漂。那麼分眾是不是也要去追逐這種「效果廣告」的風口,給用戶提供流量?並沒有,江總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策,繼續做品牌廣告,因為分眾提供的價值是幫助企業建立品牌,而抖音快手這些效果廣告本質上是一個渠道。
  • 本色紙江湖「後浪」奔湧,斑布如何攜手分眾成為市場一哥?
    雖然在這之後,很多國產本色紙品牌也開始像雨後春筍般生長起來,但提到本色紙,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還是斑布。把握時機,攜手分眾再次出圈產品差異化特質具備了,想要佔領用戶心智並成功出圈,還要講究時機。疫情過後,消費者對健康,除菌抑菌等關鍵詞高度敏感,帶有上述理念及功能的產品都實現了大賣。
  • 分眾終於說明:兩年從瑞幸賺4.66億;銷售人員年提成73萬;去年獲補助...
    距離瑞幸咖啡財務、運營數據造假事件過去將近 2 個月後,分眾傳媒終於正面回應關於「配合瑞幸虛增廣告費用」的質疑。近日,分眾傳媒發表了《關於深交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對公司 2019 年年報問詢函回復的公告》。
  • 牛逼的公司背後是一群拼手感的廣告打手
    整個二手車市場打廣告基本上和不要錢一樣,有一句話說得好,創業公司死得快,全讓分眾把錢賺。尤其是這種巨能燒錢的行業再加上江南春自己下場「打單」。總之確實養活了分眾、新潮、梯影等一批梯媒。由於一開始接觸社會並且賺第一桶金就已經是公眾號了的我。
  • 投資反思:同時抄底,為何分眾虧了30%,而騰訊盈利35%?
    分眾超級熱門,那會的看空邏輯則更為簡單:解禁壓力短期博弈層面考慮,拋售壓力,會出現一定程度股價下滑面臨新潮的競爭競爭是所有好生意的殺手,尤其分眾這種「虛假」護城河的公司經濟周期下滑+TMT新經濟啞火雙周期疊加,加上貿易戰等因素,認為經濟可能長時間不太景氣,廣告主投放意願減弱當然,可能我對此不認同
  • 邢鯤「鞋帶自縊」說難平息質疑 自殺動機仍未知
    「鞋帶自縊」:如何平息公眾的質疑?  公眾的質疑是很自然的,邢的自殺動機不可思議:邢已經是幾進幾出監獄的累犯,心理壓力相對較小,又是盜竊的輕罪,量刑不會太重,他為何要「自縊」?公眾的質疑是很自然的,邢的自殺動機不可思議:邢已經是幾進幾出監獄的累犯,心理壓力相對較小,又是盜竊的輕罪,量刑不會太重,他為何要「自縊」?  更蹊蹺的是,派出所、看守所這些敏感地方的「非正常死亡」,監控錄像總是缺失的。之前,重慶反黑風暴中落馬的法官烏小青也是在監控錄像的死角上吊自殺。
  • 線上社交種草,線下分眾引爆,解析網紅品牌元気森林、鍾薛高們的...
    首先在產品完成之後,它們都選擇先佔據渠道,便利店是重要的選擇之一。因為便利店具有高密度、高頻率、高展示的特點,因此便利店天生具有部分廣告作用。 高密度、高頻率、高展示,意味著消費者看到產品的概率很高。
  • 好大夫在線強勢刷屏分眾,加速佔領用戶心智
    面對市場倍數級別增長,作為行業第一梯隊的好大夫在線,高調加碼分眾,發力品牌,意欲強勢佔領用戶心智。(好大夫在線在分眾上線的廣告)推行免費義診,「好大夫在線」獲人民日報點讚據前不久中國大數據機構易觀發布的《疫情下的網際網路醫療行業觀察:網際網路醫療三大趨勢
  • 以教育信息技術推動高校思政課分眾教學模式應用
    「分眾」概念最早出現在傳播學中,即面對不同傳播對象以不同的方法傳遞不同的內容。據此,可以將其運用到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區分受眾,進而針對不同學生群體選擇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手段,最大限度關注學生的個體需求,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 恰恰每日堅果在分眾梯媒做了什麼,竟引爆3億主流人群?!
    (原標題:恰恰每日堅果在分眾梯媒做了什麼,竟引爆3億主流人群?!)01/品牌戰略設計和打造去年,洽洽正式對外宣布將所掌握的關鍵保鮮技術,聯手華與華發布超級口號和超級符號,並與分眾傳媒戰略合作億元級廣告投入,全面引爆3億城市消費者,讓消費者對這個新品種有了初步的正面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