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電影《少年的你》持續發酵,票房也水漲船高,除了易烊千璽的頂級流量,以及演員們的爆炸演技之外,更重要的是《少年的你》直擊校園霸凌現象,將之帶入公共視野當中。人民日報發表微博評論說:「相比劇情,現實更加殘酷。校園角落裡的暴力,可謂不少人的童年噩夢,甚至是一生難以走出的牢籠。小孩子無知無畏,社會不能聽之任之。」
就在今天筆者的身邊就發生了意見校園霸凌的事情,引發了筆者的一些思考。
孩子被打的鼻青臉腫
今天中午一個三年級的孩子在桌球桌處打桌球,後來來了幾個高年級的孩子和他爭桌球臺。之後發生了爭執,高年級的孩子就往這個孩子臉上扇了一頓,然後跑掉。
事情一出引發了小範圍內的激烈討論。
大部分人都在指責打人孩子沒素質,沒教養,還有的在指責打人孩子家長不管教。當然這些都無可厚非,本來就是打人孩子的錯,但是將孩子的事情弄成全城通緝,似乎還是有一點不太合適。
「教育的問題不能用社會評判來解決,孩子的問題就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去解決,不能按照成人的手段,把孩子的問題推到社會的風口浪尖。」這個觀點道清了解決孩子問題的一個方向,顯得務實而又符合教育邏輯。
打人的孩子自然不對但是將他放到輿論的風口浪尖,必然會讓他也受到心靈的傷害。這件事並非是死結,如果用誠意和善意一定能將結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