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鼓勵少表揚,讓孩子從「要我做」到「我要做」

2020-10-14 凱媽聊教育



在正面管教的育兒體系裡,鼓勵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告訴我們:孩子只有在感覺好的時候才會想要做得更好。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要多鼓勵,少表揚


可能,很多人會困惑,不都說多表揚少批評嗎,怎麼表揚也不行了呢?批評打擊帶來的負面影響不用多說,但表揚為什麼不好呢?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什麼是表揚,什麼是鼓勵。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和她的團隊花了10年時間,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以及成千上萬的學齡前兒童,做了長期的研究,得到了一項震驚學術界的結果。

在揭開實驗結果之前,先來看看德韋克的實驗過程。這場持續十年、覆蓋成千上萬孩子的研究,分為4個測試環節:

第一輪實驗

德韋克把孩子隨機分為兩組,給他們準備了10個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遊戲。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把分數告訴孩子,並且會附加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

A組孩子得到的評語是:哇,你拼對了8個拼圖,你一定很聰明。

B組孩子得到的評語是:哇,你拼對了8個拼圖,你一定非常努力地嘗試過,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在實驗開始前,德韋克就意識到,孩子對鼓勵或表揚是非常敏感的,直覺告訴她,只要一句話就能看到效果。第一輪實驗就證明了德韋克的直覺是正確的:

只是簡單一句不同的誇獎方式(一組表揚智商、一組鼓勵努力),基本已經影響了後面三輪測試的不同結果。

第二輪實驗

德韋克準備了10個同樣簡單的智力拼圖遊戲,和10個複雜一點的拼圖遊戲,讓兩組孩子自由選擇拼圖難度,並完成拼圖。

在上一輪中,被稱讚智力的A組孩子,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拼圖;

被稱讚努力的B組孩子,90%選擇了更有挑戰性的任務。

德韋克在實驗結論中總結:

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因此,即便是4歲的孩子,也會避免出醜的風險,選擇更簡單的拼圖。


第三輪實驗

德韋克故意提高測試等級,把智力拼圖的難度提升到了初中生的水平。可想而知,兩組孩子都失敗了。

當被問起失敗的原因時,

A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

B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

有趣的是,在測試的過程中,A組孩子一直很緊張,抓耳撓腮,做不出題就覺得很沮喪。而B組孩子在測試中非常投入,並努力用各種方法來解決問題。

第四輪實驗

在最後這次測試中,德韋克又把測試換成了最開始那種簡單的拼圖,但是這一次,結果卻發生了很大的不同。

A組孩子的分數,和第一次相比,退步了大概20%,

B組孩子的分數,和第一次相比,提高了30%左右。


在紐約市中心的20所學校中,在成千上萬的學齡前兒童中,德韋克和她的團隊多次重複了這個實驗,結果都是驚人的相似——

無論有怎樣的家庭,只要是被誇獎智力的孩子,為了保住自己的聰明,他們大多不願再接受挑戰,不願學習新知識。

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成績好的女孩,在失敗後遭遇的打擊更大,即便是4歲的小孩子,也會因為不正確的表揚,變得輸不起;

而被鼓勵努力的孩子,大多更願意接受新挑戰,學習新知識。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針對「聰明」的表揚和針對「努力」的鼓勵給孩子帶來的不同影響,而研究也發現,長期處於表揚下的孩子,會尋求認可上癮,也就是說,他會總是希望別人來誇他,而為了得到更多的表揚,孩子會選擇更簡單的事情或任務,因為他們不想冒犯錯誤的風險。

在正面管教的課堂上,我們會讓家長體驗被表揚和被鼓勵的不同感受,通常情況下,得到表揚的人可能會說:「我感到的是有條件的愛」或「這一切都是你的」或「我感到很有壓力」,而得到鼓勵的人則會說「我感到很有力量」或「我感到的是無條件的愛」。

那是不是生活中不能誇孩子,不能對孩子說「你真聰明!」「你真棒!」呢?並非如此。我們說表揚就像糖果,吃多了不健康,但偶爾吃會很開心。而鼓勵是主食,就像米飯一樣,每天都需要。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和孩子都不可能一直都很好,而給予一個失敗的人表揚是不可能的,而這個時候正是他需要鼓勵的時候。


那麼,如何鼓勵呢?正面管教教給了我們四種鼓勵的方式,我們例舉一個場景,來看看這四種鼓勵方式是如何運用的。

這個場景是這樣的,孩子放學回家,和你約定好,先完成作業再看電視,而孩子也真的按照約定完成了,並且作業書寫工整,準確率也很高。這個時候應該怎麼鼓勵孩子呢?

首先,是啟發式的鼓勵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問問孩子:「哇塞,寶貝,你是怎麼做到的?你感覺如何呢?你有沒有什麼其他的想法呢?」

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會跟你描述他是如何完成作業的,自己感覺很輕鬆,可以去看電視了等等,也會感覺爸爸媽媽關注到他了。

第二種,是描述式的鼓勵

「寶貝,我看到你今天一回來就按照約定完成了作業,並且做作業的時候啊非常認真,坐姿端正,寫字也寫得很工整,審題也很認真。」

這就是具體的細緻的描述你看到的,看見本身就具有鼓勵的力量。當然,這個時候我們要注意的是,鼓勵是鼓勵當下的行為,不要翻舊帳,也不要說期望,比如「你說你以前怎麼不這樣呢?」或者「你以後每天都這樣就好了」這些話不要說,以免鼓勵被打折。

第三,是感謝式鼓勵

「你按時完成作業了,很感謝你遵守我們的約定。」

要注意的是,這裡感謝的是孩子遵守了約定,而非感謝孩子完成了作業,因為完成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約定是孩子和我們之間的事情。

第四種,是賦能式鼓勵

我們可以對孩子說:「我對你有信心」,「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魯道夫·德雷克斯說:

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可見,正確的鼓勵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怎樣重大的意義。每天給孩子一個鼓勵,每天鼓勵一點點,每天進步一點點,總有一天這些小水滴會匯聚成河、成海,而這些都會成為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禮物。


相關焦點

  • 鼓勵孩子跟表揚孩子差別竟然這麼大!父母一定要知道
    我的回答是:如果你看完一本書,上完一節課,還是不知道怎麼養育孩子,那你至少要記住一個工具——鼓勵。說到這裡,很多家長就會說我一直都在「鼓勵」孩子啊,我經常對孩子說:「你真棒!」「真能幹!」「你真是一個勇敢的男子漢!」這是鼓勵嗎?不,這是表揚。
  • 孩子也需要表揚,表揚要有正確的方法
    1、表揚孩子要恰如其分剛才還表揚孩子做得好,孩子一下子就經不起表揚,幾分鐘後頑皮照舊,孩子調皮搗蛋的行為實在讓人無法忍受,很多父母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於打罵。無論表揚還是批評,其目的都在於鼓勵孩子、激勵孩子。那麼,表揚孩子也要恰如其分。射擊館,小明射中了靶心。他的老師說:「真了不起,你有敏銳的視力,不愧是神槍手!」小明一聲不響地離開了比賽場。老師愣住了,原想鼓勵他,不料反而讓小明沮喪,老師頓時不知所措。假如老師說:「這一槍真不錯,擊中了靶心!」只是對這一槍提出表揚,小明就會想:「老師並沒有希望我每槍都中靶心,我大可再試。」
  • 我為什麼建議你多顧慮孩子,而不是表揚孩子
    也許是聽煩了,駿駿嘟著嘴對奶奶嚷道:哎呀,奶奶,別再誇我棒了,我都拼了好幾次了,都背下來了,不是我厲害,而是我拼的久了就會了......呵!小傢伙,年齡不大,頭腦卻蠻清醒的嘛,看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歡大人表揚自己,比起尬吹,他們更希望身邊的大人和父母能夠看到自己的努力,比起錦上添花般的誇獎,他們更希望在遇到挫折時父母溫暖的支持和鼓勵。
  • 教育孩子:鼓勵比表揚更重要
    今天和大家聊聊每個家庭都很重視的問題,就是教育孩子的問題,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我們應該怎樣教育好孩子呢?是經常鼓勵孩子呢還是表揚孩子呢?在「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很多父母都意識到了表揚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也經常表揚孩子。其實,鼓勵比表揚更科學,更有利於孩子成長。
  • 是批評打壓還是表揚鼓勵?用對方法,教育孩子少走彎路
    ,他們深知不能這樣教育,我們得多鼓勵孩子多認同孩子。有一件關於麩小弟的小事我記得非常清楚,那時候孩子剛開始自己吃飯,孩子吃飯總是會得到很多的鼓勵全家都會誇獎你真棒!有一次麩小弟吃飯就一直在等,等大家誇獎才吃,而且他必須要大家都鼓掌,他不滿足於你只是說你真棒!吃一口飯鼓掌一次,那一頓飯下來我開始反思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而不是孩子自己出了問題。我發現在這個事情上我們忘記了本質。
  • 爸爸媽媽,我要做一個有自信的孩子
    校長比賽結束後還特意的找到我和愛人,表揚了小糖果,說小糖果表現的很自信,不錯,要好好培養!這有點讓我們意外。謝謝小糖果的努力,給了我們一次自豪的機會。回想平時,我們確實是經常鼓勵小糖果,鼓勵他去和別人交流,鼓勵他去勇敢地做一些事件,比如有時候他想買件東西,我們會讓他自己去和店員諮詢,他害羞不去,我們就會鼓勵他。對於他的優點,我們也是積極表揚他的。
  • 對孩子不要表揚,而要鼓勵:兩字之差,背後是不同類型的親子關係
    「你做的太棒了,我為你驕傲」。「謝謝你的幫助,讓我節省了很多時間。」同樣是孩子做家務,「你做的太棒了」是表揚,「謝謝你幫忙」是鼓勵,乍一看這沒有太大區別,但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卻是天壤之別。表揚和鼓勵對孩子的影響不同,可不是我說的,而是個體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說的。你可能沒聽過阿德勒,但你肯定知道弗洛伊德,阿德勒是跟弗洛伊德齊名的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明確指出,對孩子不能批評,也不能表揚,而是要鼓勵。看到這兒你也許會迷惑,批評不好我是知道的,表揚哪裡不好了,如此被心理學大師嫌棄。
  • 從今天開始我要做一個遵從自己內心的媽媽!
    今天八歲的女兒被我用戒尺狠狠的打了一頓。打的過程中她威脅我說再打她就走了,我說走了就別回來,她就推開門走了!雖然看她推門而出有點擔心,但我一點也不後悔!作為一個80初的媽媽,因為小時候家裡姊妹多,媽媽沒給自己很多的母愛,所以自己做了媽媽後,對自己的孩子特別用心,雖然沒給她多富裕的生活,但至少給了她我全部的愛!
  • 頂級養育:普通孩子多鼓勵,調皮孩子多表揚,膽小內向的多...
    每個孩子,都可能是一位隱藏的天才。只不過他們就像一塊璞玉,需要教育者、養育者用心的雕琢,才能綻放生命的光彩。而不管任何「打磨、雕琢」的方式,都不能不結合孩子本身的性質特點來進行。正如那句,普通孩子多鼓勵,調皮的孩子多表揚,膽小靦腆的孩子多給他製造安全感......
  • 頂級養育:普通孩子多鼓勵,調皮孩子多表揚,膽小內向的多……
    正如那句,普通孩子多鼓勵,調皮的孩子多表揚,膽小靦腆的孩子多給他製造安全感...... ◆普通的孩子多鼓勵 養娃就像買彩票,雖然都想抽中那個極具天賦、父母不操心也能學好成才的優秀孩子。 現實卻是,大多時候我們抽到的。
  • 鼓勵孩子、表揚孩子、讚美孩子,三者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位讀者給我們留言說:真心爸媽你們好,我是因為搜索培養閱讀興趣相關的資訊了解你們的。關於你們在多篇文章中提到的「表揚」,比如說「你真棒」這種話語,會否用多了,孩子會為了得到大人的表揚稱讚而迎合大人呢?個人認為沒有必要拘泥「話術」,只要真心實意地讚美孩子的大小努力和成就就好,而且我們讚美時不會留尾巴,不會說「你那裡……要是怎麼樣就更更好了」之類的話。其實這位讀者再多讀點我們的文章和書就會發現,我們用「表揚」的時候很少,多數用在提到「老師表揚」孩子時,偶爾用在和孩子開玩笑的場合,比如孩子做了點什麼有趣的小事,我可能逗他一下:「哦,我表揚你一下?」
  • 史丹福大學:「表揚」和「鼓勵」讓孩子擁有完全不同的抗挫力
    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於智商的誇獎,即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一句關於努力的誇獎,即鼓勵,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為什麼只給一句誇獎的話呢?對此,德韋克解釋說:「我們想看看孩子對表揚或鼓勵有多敏感。我當時有一種直覺:一句誇獎的話足以看到效果。」
  • 絕對震驚所有父母,斯坦福實驗:「表揚孩子」與「鼓勵孩子」差別巨大!
    「表揚」與「鼓勵」通常被不加區分地對待,但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的測試結果表明二者差異巨大。今天分享一篇文章給各位,希望各位寶媽寶爸們給孩子多一些激勵,少一些表揚。
  • 「表揚孩子」和「鼓勵孩子」差別究竟有多大?
    首先,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裡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並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德韋克解釋說:「我們想看看孩子對表揚或鼓勵有多敏感。我當時有一種直覺:一句誇獎的話足以看到效果。」隨後,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種測試。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
  • 斯坦福實驗:「表揚孩子」和「鼓勵孩子」差別到底有多大?
    這不禁讓我想起史丹福大學曾做過的一個實驗:把參加實驗的孩子隨機分成兩組,其中一半的孩子得到的是表揚,如:「你真棒」、「你真聰明」;鼓勵,多表述的是過程,是指鼓勁而支持,這等於給了孩子成長型思維,讓他們覺得所有的事情離不開個人的努力。
  • 鼓勵孩子、表揚孩子、讚美孩子,三者的微妙差異,父母們知道嗎?
    關於你們在多篇文章中提到的「表揚」,比如說「你真棒」這種話語,會否用多了,孩子會為了得到大人的表揚稱讚而迎合大人呢?我也在了解蒙氏教育和正面管教的說辭,他們更強調「鼓勵」,就是說明,孩子哪裡做得好,而不是簡單的「你真聰明」「你真棒」這樣的方式。我不知道我有沒有理解錯。
  • 表揚孩子≠鼓勵孩子!其中的差別原來這麼大
    而鼓勵的語言,不像表揚這樣誇張、華麗、但抽象,它可能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樸素的語言,比如「我看到你吃完飯把自己的碗筷拿到了廚房」、「謝謝你在逛街的時候一直緊緊地跟著媽媽」、「我相信你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這些話語雖然平淡,但很具體、很真誠,也最能帶給孩子力量。
  • 自動自發:從「要我做」,到「我要做」
    從「要我做」,到「我要做」 你不見得不好、能力不見得低,可是, 若你永遠等著上司給你安排任務,就會處在「不推不走、不打不動」的狀態。「我要做」,讓你的才華有展露的機會有一個女孩, 給一名企業培訓講師當秘書。她人長得不很漂亮, 專業上也沒有太多優勢,但她不想讓自己只當一個平庸的助教。每次講師授課前,都要她幫忙查找資料。
  • 表揚與鼓勵,差別有多大
    孩子對表揚或鼓勵有多敏感?一句話劃出風水嶺首先,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裡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並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
  • 隨著對教育心理學懂得越來越多,我越來越害怕表揚孩子了
    昨天女兒給我打電話,向我炫耀她的豐功偉績。在電話裡,她興高採烈地告訴我,她一個小時看了25個故事,差不多看了一本書的一半,覺得自己太NB了。要知道,在這之前,她經常是10分鐘都堅持不了。我也經常拿這個事說她,所以孩子覺得自己一下子看了這麼多,就有些自豪了這肯定是一個好事,畢竟每個父母都重視閱讀。好的閱讀習慣意味著什麼,不用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