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校長邦(ID:xiaozhangbang),作者:哲頡
一直以來,大家聚焦的重點更多都在疫後重振、維繫用戶、開拓生源等方面之上。當我們還在被頭部機構們瘋狂融資引流的盛大舉動而吸引眼球時,並沒能顧及到另一邊,則是廣大線下中小教培機構已經頻繁陷入師資緊缺、核心人才力量流失、老師辭職單幹、員工人手不足、上課平臺缺位、教學口碑低迷等困境之中。
將目光轉向更為深處的角落,便會發現這些更為緊要的行業現象急需我們去關注。
今天要說的便是線下機構老師的「消失」。
疫情重擊之下,一粒粒灰塵都變成了一座座大山,壓在各家機構的肩頭。生源的流失、成本的增加、資金鍊的短缺讓機構憂心,然而,除這些困境之外,更加讓機構感到危機的,便是機構內的教師群體在流失.....
「終於熬到了疫情結束,正想靠著消課和招新為機構掙一波現金流,卻發現我的老師不在了!」一位教培機構校長苦笑道,這一句話道出了太多機構最為現實的難題——千辛萬苦挺到了線下復工複課,而機構內的老師們卻走了。
「雖然現在可以複課了,但是我反而更頭疼,因為我的老師隊伍裡好多都選擇離職或出去單幹。老師走了,家長們都紛紛要求退費。」孫校長說道。
孫校長是一家素質教育機構的負責人,疫情期間機構內學生的消課、續費、招新全部停滯,一直在苦苦支撐。有的老師熬不下去,有的老師想要轉行,有的老師想自己單幹,最後大家都選擇了離開。
廈門一家教培機構的在職老師表示,今年機構在2月份的時候按62%發過一回工資,從3月後老師們就再沒有收到工資了,「如果僅靠這份工作,那我連最基礎的生活保障都沒有了。」
另一位教培機構老師表示,早在4月,她就正式踏入了百萬人的失業大軍。在收到公司的解散信後,機構開始進行債權清算。
「收入變低甚至直接零收入了,我們當然也不可能幹等著,總要另尋出路。」這是眾多教培機構老師們,在疫情期間的共同心聲。
隨著機構裡離職的老師逐漸增多,剩下的在職老師們的工作量也隨之加大了,內部問題逐漸累積。如此殘酷又現實的問題,機構能否應對?又該如何應對?
當關注點聚焦,大量線下老師持續「消失」。
——這些消失的老師都去了哪裡?
1、單獨幹:線下老師的消失,被迫開啟自救
小張(化名)是一家民辦機構的老師,自疫情爆發以後就一直待業在家。經歷了漫長且無回應的幾個月後,小張終於決心離職了。
沒有了收入,房貸要還,車貸也要還,正在發愁的時候,有原機構的學生家長找到了她,問她能不能來家裡給孩子做入戶指導,學費會比在機構的時候高。起初,因為疫情的原因,小張猶豫不決,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家長找到她,再看一看自己帳上只出不進的餘額,小張最終妥協了。
而這,不僅僅是小張一個人的選擇。
在沒有任何營收的狀態下,一些教師開始冒著風險做入戶指導。一邊是手足無措的家長們急需老師們的「支援」,另一邊是老師們一個個入不敷出。自然,這顯然有違「禁止開展線下教學」的要求,但事實情況是,老師們絕大多數需要靠課時費生活,並且連續幾個月沒有收入,房貸、車貸、生活費,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赤裸裸的擺在眼前。
2、做兼職:線下老師的消失,無奈接受兼職
雖然復工潮已經喊了許久,但是身在北京的王老師大上周才剛剛進行了第二次復工。疫情期間,由於難以適應和操控新事物,王老師並沒有轉戰線上過,一直在等待著機構復工的通知。
好不容易歡天喜地的等來了可以復工的消息,然而北京新發地的疫情反覆將整個北京的教培機構打入冰窖。直到現在終於可以再次復工了,機構想盡了各種營銷方式,吸引家長們重返線下,然而事實上,為此前來門店的家長並不多,相反,詢問複課時間、前來退費的家長,卻從沒有斷過。
面對採訪,王先生給機構算了一筆帳,一個月的房租大概二十多萬,加上其餘費用一共三十萬,大半年過去,單是支出就是一百多萬。機構入不敷出,作用到員工一方,便是自二月以來,除了幾位授課的老師轉戰線上以外,機構其餘員工全部停職、停薪。
最終,被逼無奈的李先生,選擇辭掉了教培機構的這份工作,並在商場門口找了一份發傳單的兼職工作。面對記者的採訪,李先生面露無奈道:我也很無奈,但是生活還是要繼續,不能繼續再入不敷出了啊。
3、做網紅:線下老師的消失,轉戰線上發光發熱
「宅家沉寂了四個月後,我選擇了離職,」李先生回憶道,「然後我女兒提議讓我開始錄短視頻。」
李先生原本是一家素質機構的書法老師,在機構、家長和學生之中的口碑極佳,疫情緩和後,便不斷有學生和家長前來詢問何時才能上到李先生的課。在大家的詢問和家人的鼓勵之下,李先生終於決定開始嘗試錄短視頻了。
短視頻的錄製地點就在李先生家裡,以一塊白牆作為背景,由其女兒拿著微單相機掌鏡,開始了短視頻的製作。中間經歷了各種坎坷與嘗試,最終製作完成後,發布在了其短視頻帳號上。
在眾多條視頻裡,其中有一條講解運筆方法的視頻點讚量突破了一萬,讓李先生的帳號突然火熱了起來。
隨著不斷的嘗試與視頻剪輯的改進,李先生的粉絲數量直線上升。「我從未想過我能成為所謂的網紅,」李先生笑道,「我不懂這些,大多都是我女兒在管理。但是能在疫情期間通過短視頻發光發熱,我覺得也蠻有成就感的。」
線下教師的「消失」給機構帶來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這種影響要遠遠大於招不來新生。
教師的出走,不僅讓機構的師資力量出現空缺,更嚴重的會直接帶走一批生源。那麼為了避免出現這種不利情況,機構該如何防患於未然呢?
1、從招聘源頭把關,提高教師進入門檻
教培機構的招聘環節是教師管理的總源頭,如果招聘環節有疏漏,就容易為後續發展留下「隱患」。很多機構在招聘教師時,大都更看重於硬性條件,例如畢業院校、教學經驗、職業資格、獲取獎項等等,而恰恰忽略了對應聘者的思想品行和職業道德方面的考核。在招聘方面,不僅應該注重硬性條件,還應該重點考慮忠誠度高、踏實肯幹、不好高騖遠,認同培訓機構理念的教師。
2、完善內部管理制度
機構若要發展壯大,肯定離不開健全的管理制度、獨特的企業文化和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在教師績效考核方面,機構可以根據自身的性質與定位,對教師作出明確具體的量化要求,例如出勤率、課堂展示、教案質量、滿班率、退費率和續班率等都可作為績效考評的依據。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對績效出色、表現突出的教師,樹立典型進行獎勵,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增強教師的自豪感。
3、利用合伙人制度
合伙人制度是教育培訓機構留住核心教師的重要手段。機構負責人需要向平臺思維進行轉化;將機構變為平臺,給予老師足夠的發展空間,讓老師在原有的平臺上進行創業,成為平臺的合伙人,激勵核心教師共同做大機構,有錢一起賺。教育機構由過去校長完全控制,向充分授權變化。
4、降低教師離職造成的損失
實際上,在機構的管理過程中,就要隨時做好各種預案。面對老師的離職,其對應課程和班級要馬上有計劃地讓新老師接管上,過渡一定要平穩,教育機構可以用流程化和體系化的運作來降低老師離職的損失。例如,對學生服務系統的使用,將學習的全過程進行系統化跟蹤和記錄,形成學員的專屬學習檔案,這樣即使老師離開,機構依然可以持續地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學,保障教學效果和教學計劃的實施。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校長邦」,作者哲頡。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