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聽人說:「我現在特別不想回家,一個人待著也很好啊。回去幹什麼?被吼來吼去,各種嫌棄。」
從小被父母吼到大的孩子,常常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感受不到溫暖,他們會不自覺的產生緊張和焦慮的情緒。
這種情況,我深有體會。
小時候,每當我被爸媽大聲地吼,被爸媽數落的時候,心裡總會一顫,特別難受。那時候,我總覺得父母是因為我是女孩不喜歡我才那樣對我的。所以那時候,我就總想快快長大,離開家。
我常常焦慮,常常不知所措,漸漸變得膽小怕事。我想我們很多時候最想要的並不是大聲地批評責罵,而只是想聽父母輕聲軟語的對我們說,我們應該怎麼做吧。
從前我不曾想,如今來思考,突感眾生的為難。
我們又何必去為難孩子?孩子被吼得越兇,越會與你的願望背道而馳。
一位母親希望她的孩子聽話,於是大聲吼他:「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孩子被嚇得哇哇大哭,抽抽搭搭好不可憐,可是卻一臉茫然和委屈的望著這位母親。
這位母親仍然吼他:「讓你好好寫作業,你給我到處玩。一點兒都不聽話。」
聽話?要怎麼聽話?孩子不懂,也被嚇得聽不進去了。
父母不會溫聲軟語的去說明,只一味地大聲指責怒斥。久而久之,親子關係劍拔弩張,有的孩子也學會了用同樣的方式去跟父母說話,或者乾脆把父母的話當耳旁風,我行我素。
只要你一吼,孩子就會覺得:反正你說來說去只會吼我。隨便你怎麼說,說完了事。
等你說完,孩子就「嗯嗯」「好的」「要得」應付你。
這樣有什麼意義?
我明白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可是用這種方式真的能把孩子教好嗎?
我想很多人都已經體會到了,不能。
胡適先生曾在《我的母親》中寫到:「母親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事,她只對我一望,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神,便嚇住了。」
我如今也在嘗試,如何不用打罵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嚴肅認真不容置疑的告訴他們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什麼事。儘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讓自己對他們發怒,大聲斥責他們。
我突然感覺自己變得平和了,而這樣的教育也初見成效。
我用溫和又嚴肅的語氣告訴他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他們也很給面子的去做,好像更容易接受。
他們很喜歡被表揚,只要表揚他們做得好的地方,他們就能繼續去做的好。批評似乎也不是那麼難以接受了。
當然,我還有很多不足,我的語言還不夠豐富,很多時候不知道怎樣使用更好的語言去表達自己,去讚揚他們,去勸解他們。
我想我應該好好學習一下語言的表達能力。讓我的語言更加能打動人心,讓我的聲音更加入情。
就像歌謠一樣,好的歌曲真的很能感化人,教育人。
父母特有的溫柔和寬容,對孩子的人生有非常重要的幫助。
就像胡適先生在《我的母親》裡所說的那樣:我十四歲便離開她了,在這廣漠的人海裡闖蕩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母親。
我能明白很多父母的無奈,他們為生計奔波,為生存勞累,一家老小都要吃喝。可是哪怕那麼忙碌卻也掙不了太多的錢。因此心裡很是煩悶,浮躁。所以,當孩子撞到槍口上來時,父母的第一反應便是大聲呵斥。
可是,那又怎樣?難道你不愛你的孩子嗎?既然愛,那是不是應該好好改變一下自己。
至少,我們從溫聲細語對孩子說話開始。
有的父母是沒有讀過多少書的,儘管有九年義務教育的加持,在如今這樣變化萬千的資訊時代裡。他們也沒有信心用自己曾經的學識去輔導孩子。
可是父母能帶給孩子的從來不是在學識上的幫助,學識上有老師,有書本。
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你難道沒有發現孩子在學你嗎?
曾經的我也學著父母的語氣去跟他們說話,換來的是他們的傷心怒斥。
(你看,父母都難以接受別人的大吼大叫,孩子就更難以接受了。)
如今經歷了太多事情的我們,終於跟過去和解了。我看到了父母也在慢慢成長,他們的聲音軟了許多,我也漸漸能明白他們說的那些話裡飽含的關心和愛護。
可是啊,沒有人知道我掩藏在骨子裡的自卑和怯懦。
好了,今天的分享到此結束,你們有什麼想法呢?反應大家留言分享哦。
我是莫白——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勵志寫出利人利己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