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二級教授、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博士生導師董小玉
每年高考,作文都是最受關注的熱點。7日上午,語文科目考試結束後,西南大學二級教授、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博士生導師董小玉應上遊新聞·重慶晨報邀請,對今年高考作文進行了點評。
董教授認為,2020年全國Ⅱ卷高考語文作文題再次出現了「演講稿」寫作。演講稿寫作在2019年全國Ⅰ卷和全國Ⅱ卷均有涉及,也是目前任務驅動型作文命題的明顯趨勢之一。
今年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墨子說:「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英國詩人約翰•多恩說:「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同氣連枝,共盼春來。」……2020年的春天,這些寄言印在國際社會援助中國的物資上,表達了世界人民對中國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時我們將獲勝!」……這些話語印在中國援助其他國家的物資上,寄託著中國人民對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邀請你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參會,發表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為主題的中文演講。請完成一篇演講稿。
要求:結合材料內容及含意完成寫作任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教授點評>>
董小玉分析,首先要領悟材料旨趣,才確立寫作主題。根據今年重慶市高考作文題給出了三組材料,考生可以圍繞兼愛、博愛、團結一致、守望相助、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題進行寫作,還應體現當代中國青年的使命擔當與責任情懷。
董小玉講道,寫作時,考生可選擇典型案例,充實演講內容。既可選擇經典的名家名言,又應觀照時事熱點。
其中,名家名言有利於提升作文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底蘊。考生可從中國古代文學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例如,「同舟渡海,中流遇風,救患若一,所憂同也」(《鄧析子》)的同舟共濟思想;「單則易折,眾則難摧」(《北史》)的合作共贏思想。「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所謂「為時」「為事」,就是要發時代之先聲,在時代發展中有所作為。
同時,考生寫作中需要聯繫現實社會、關注時代發展。一方面,可以引用「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即世界人民「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鑑」,「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另一方面,可以講述新冠疫情下「最美逆行者」等當代中國青年為國家、為人民、為世界無私奉獻、犧牲自我的大無畏精神。
董小玉介紹,不同於通常「文體不限」的要求,演講稿寫作要求「明確文體」。因此,考生要突出演講稿的文體特徵,體現演講表達的特性。
首先,演講稿的題目最好既體現主旨又富有詩意。可以考慮採用「主標題+副標題」形式的兩行標題,如《這世界屬於青年,就讓青年改變世界——在「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上的演講》《正青春,觀世界——做乘風破浪的青年》等。
其次,演講稿應該體現「情事理」的結合。含情說事,以事說理,避免空談。這和議論文的寫作思路是一致的,既要注重論點提出,又要注重選擇恰當的論據(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進行論證,同時,要具有感染力,以便引起聽眾的共鳴。
第三,演講稿應注重開篇的引入、正文的口語化和結尾的號召力。開篇忌諱突兀,提倡親和。考生除了寫上稱呼和問好,如「世界青年朋友們:大家好!」等外,還需要有交流的開場白,如「2020年對我們而言,是尤其艱難的一年」等。
董小玉還提到,在演講稿的中間部分,可以著力凸顯青年人面對逆境時,更需要與時代同呼吸、與人類共命運。渲染在新冠疫情的重重壓力下,中國當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演講的結尾需要乾淨有力,達到「讓人知」「讓人信」「讓人激」到「讓人動」的效果,因此,考生可採用飽含熱情、氣勢磅礴的排比句來收束全文。
董小玉認為,2020全國Ⅱ卷作文題,沿襲往年有明確寫作任務的材料作文。作文材料由名人名言和時事材料組成,關聯個人與國家,時代與社會、民族與世界。這次作文,呼應時代重大主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引導學生以參與者的身份設身處地將個人理想與國家、民族的發展、世界的進步融為一體,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培養國際視野,展示中國青年力量。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付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