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研究組全球首次獲取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

2020-12-27 半月談網

 

資料圖片:顏寧(左)指導研究組成員鄧東做實驗。

6月5日,清華大學宣布: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機制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該研究成果被國際學術界譽為「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科學成就。

有望阻斷癌細胞營養,「餓死癌細胞」

葡萄糖是地球上各種生物最重要、最基本的能量來源,也是人腦和神經系統最主要的供能物質。葡萄糖代謝的第一步是進入細胞,但親水的葡萄糖溶於水,而疏水的細胞膜就像一層油,因此,葡萄糖自身無法穿過細胞膜進入到細胞內發揮作用,必須依靠轉運蛋白這個「運輸機器」來完成。葡萄糖轉運蛋白鑲嵌於細胞膜上,如同在疏水的細胞膜上開了一扇一扇的門,能夠將葡萄糖從細胞外轉運到細胞內。

人類對葡萄糖跨膜轉運的研究已有約100年的歷史。1977年第一次從紅細胞裡分離出了轉運葡萄糖的蛋白質GLUT1,在1985年鑑定出GLUT1的基因序列。此後,獲取GLUT1的三維結構從而真正認識其轉運機理就成為該領域最前沿也最困難的研究熱點。過去幾十年間,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國的諸多世界頂尖實驗室都曾經或正在為此全力攻關,但始終未能成功。

顏寧介紹,轉運蛋白GLUT1幾乎存在於人體每一個細胞中,是大腦、神經系統、肌肉等組織器官中最重要的葡萄糖轉運蛋白,對於維持人的正常生理功能極為重要,一方面,如果轉運蛋白GLUT1功能部分缺失,將會使細胞對葡萄糖吸收不足而導致大腦萎縮、智力低下、發育遲緩、癲癇等系列疾病,並會因葡萄糖不能及時為人體利用消耗而導致血糖濃度的異常升高。另一方面,轉運蛋白GLUT1在癌細胞的新陳代謝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功能。

「癌細胞要生存,需要依賴葡萄糖作為其『口糧』,而由於癌細胞消化葡萄糖所產生的能量不到普通細胞的15%,所以癌細胞就需要比正常細胞攝入更多的葡萄糖,也就需要通過負載更多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完成葡萄糖從細胞外轉運到細胞內的過程。」

「因此,如能研究清楚轉運蛋白GLUT1的組成、結構和工作機理,就有可能通過調控它實現葡萄糖轉運的人工幹預,既可以增加正常細胞內葡萄糖供應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又可能通過特異阻斷對癌細胞的葡萄糖供應,達到抑制癌細胞生長的目標。」顏寧介紹。

顏寧同時強調:「很多疾病都有著複雜的成因,尤其癌症是最複雜的疾病,而我們的科研是非常基礎的。從基礎科研到轉化中間有相當漫長的路。但是通過諸多基礎科研成果,逐步積累線索,可以更好地理解致病機理,期望最終有可能治癒疾病。」

可幫助人類理解分子轉運最基本過程

據介紹,該項成果不僅是針對葡萄糖轉運蛋白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同時為理解其他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糖轉運蛋白的轉運機理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礎,揭示了人體內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進入細胞膜轉運的過程,對於人類進一步認識生命過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清華大學醫學院魯白教授介紹,「該項成果的意義主要存在於兩個方面,首先,從科研的角度說,第一個揭示了人源轉運蛋白的結構,可以幫助人類理解分子轉運這一生命科學中最基本的過程。從臨床的角度說,有助於了解幼兒癲癇、癌症、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同時,可以作為藥物研發的潛在靶點。」

該成果在《自然》雜誌發表之後,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布萊恩·克比爾卡評價,「哺乳動物的膜蛋白結構研究難度遠遠大於對細菌同源蛋白的研究,因此至今已經獲得的哺乳動物膜蛋白的結構寥寥無幾。但是要針對人類疾病開發藥物,獲得人源轉運蛋白結構至關重要。對於GLUT1的結構解析本身是極富挑戰、極具風險的工作,因此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

美國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轉運蛋白研究專家羅納德·卡百克評價,「學術界對於GLUT1的結構研究已有半個世紀之久,而顏寧在世界上第一個獲得了GLUT1的晶體結構,從某種程度上說,她戰勝了過去50年從事其結構研究的所有科學家。這也是至今獲得的第一個人源轉運蛋白的結構,並代表了一項重要的技術突破。該成果對於研究癌症和糖尿病的意義不言而喻!」

美國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GLUT1基因的克隆者哈維·勞迪什評價,「這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成果,終於清晰揭示了自克隆基因起猜測30年之久的GLUT1的12次跨膜結構以及轉運機理。」

完整理解葡萄糖轉運機理只差一步

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在人體內是處於活動狀態的,在發現了其構造之後,進一步破解其運轉機理就成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據顏寧介紹,目前已經發現了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晶體結構運轉過程中的一個構象,結合該團隊早在2012年發現的細菌葡萄糖轉運蛋白的兩個構象,只要再發現一個構象,就可以相對完整地理解人體內葡萄糖運轉機理的整個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研成果是由一個清華大學的年輕團隊完成的。現年37歲的顏寧是我國生命科學領域傑出的青年科學家,2007年從普林斯頓大學回到清華醫學院擔任教授至今,以通訊作者身份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論文9篇,成果於2009、2012年兩次被美國《科學》雜誌評選的年度十大科學進展重點引用,併入選2012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第一作者鄧東博士為80後,他從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後剛剛開始博士後的研究。三位共同第一作者都是90後,徐超、吳建平目前均為清華大學博士二年級學生,共同第一作者孫鵬程是生命學院本科生,於大二加入其班主任顏寧實驗室。此外,本科來自清華化學生物基礎科學實驗班、現為五年級博士研究生的閆創業和本科來自清華數學物理基礎科學班、現為一年級博士生的胡名旭在這項研究中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顏寧科研團隊從2009年開始GLUT1的研究。在5年的攻關過程中,他們大膽創新,在研究思路和實驗技術上相繼獲得重要突破,在結構生物學的最前沿領域確立了中國的領先優勢。(記者 趙婀娜 趙永新)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三維結構揭示
    原標題: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三維結構揭示  科技日報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林莉君)繼在國際上獲得第一個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結構後,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研究組再次解析出GLUT3的三維結構,清晰完整地展現了葡萄糖轉運蛋白工作的分子機理,為研製小分子腫瘤靶向藥物提供了直接結構依據。
  • Nature:顏寧等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結構及工作機理
    5月18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研究組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glucose transporter GLUT1的研究論文,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其工作機制以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
  • 顏寧小組完整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運轉機理—新聞—科學網
    本報北京7月17日電(記者鄧暉)16日,曾因2014年初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而振奮全球科學家的中國年輕科研團隊,在葡萄糖轉運蛋白
  • 清華大學顏寧教授最新綜述文章:聚焦葡萄糖轉運蛋白
    近日,來自清華大學的顏寧(Nieng Yan)教授與博士生鄧東(Dong Deng)發表了一篇題為「GLUT, SGLT, and SWEET: Structural and mechanistic investigations of the glucose transporters」的綜述文章,介紹了近期有關葡萄糖轉運蛋白的一些結構和機制研究進展
  • 研究揭示糖轉運蛋白結構與機理
    homologue of glucose transporters GLUT1-4》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人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4在大腸桿菌中的同源蛋白XylE的晶體結構,並且運用生化手段對其工作機理進行了研究。
  • 清華生命學院顏寧研究組發文報導脂類轉運蛋白ABCA1的三維結構
    清華生命學院顏寧研究組發文報導脂類轉運蛋白ABCA1的三維結構清華新聞網6月9日電 6月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顏寧研究組在《細胞》(Cell)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人源脂類外向轉運蛋白ABCA1的結構》(Structure of the Human Lipid Exporter ABCA1)的研究論文
  • 《科學》:研究闡明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
    《科學》:研究闡明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
  • 清華大學楊茂君研究組Cell Res發現金屬離子攝取機制
    清華大學楊茂君研究組Cell Res發現金屬離子攝取機制來源:生物通 2013-12-27  2013年12月24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楊茂君研究組在《自然》系列雜誌《Cell Research》上在線發表了學術論文「Planar substrate binding
  • 課堂 ‖ 葡萄糖的跨膜運輸與轉運蛋白
    葡萄糖進入紅細胞和進入其他大多數組織細胞依賴於一類叫GLUT的葡萄糖轉運蛋白,特別是GLUT2,驅動葡萄糖的順濃度梯度的轉運。1.2小腸對葡萄糖的吸收(及腎臟的重吸收)        對於小腸上皮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很多老師包括我自己在之前也以為是通過主動運輸的方式進行吸收的。
  • 清華生命學院楊茂君研究組首次報導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結構...
    清華生命學院楊茂君研究組首次報導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結構清華新聞網9月27日電 9月21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楊茂君教授研究組在《自然》(Nature)期刊發表題為《哺乳動物呼吸體結構》(The architecture of the mammalian respirasome)的研究長文(Article)(1),首次報導了迄今為止解析度最高的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
  • Nature:大腸桿菌巖藻糖(L-fucose)轉運蛋白(FucP)結構與功能
    9月27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領導的研究組與生命學院王佳偉博士、龔海鵬博士合作在《自然》在線發表論文,報導大腸桿菌巖藻糖(L-fucose)轉運蛋白(FucP)結構與功能的研究。MFS超家族轉運蛋白是一類非常古老、在各個物種中都起著重要作用的轉運蛋白,目前已知一級序列的家族成員超過一萬個,它們在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的轉運、細菌抗藥性以及神經信號傳導等各種生理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由於MFS轉運蛋白的重要生理功能,它們的結構與功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然而迄今為止,這個家族中只有三個蛋白的結構被報導,並且觀測到的僅有向胞內開放與兩端封閉兩種構象。
  • 【人民日報】我國科學家解析出NPC1蛋白結構
    近日,清華大學顏寧課題組與中國疾控中心、中科院微生物組高福院士課題組合作的一項最新成果,在世界上首次解析出NPC1蛋白的清晰結構,並初步揭示了它的工作過程,從而為幹預、治療罕見遺傳疾病「尼曼—皮克病」和伊波拉病毒打開了新大門。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解析出NPC1蛋白結構
    清華大學顏寧課題組與中國疾控中心、中科院微生物組高福院士課題組合作的一項最新成果,在世界上首次解析出與上述兩種疾病相關的關鍵因子——NPC1蛋白的清晰結構,並初步揭示了它的工作過程,從而為幹預、治療這兩種疾病打開了新大門。
  • Nature:施一公等解析γ-氨基丁酸反向轉運蛋白GadC晶體結構
    2012年3月11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名為「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a glutamate-GABA antiporter」的科研論文,報導了大腸桿菌穀氨酸
  • 我國科學家解析出NPC1蛋白結構
    近日,清華大學顏寧課題組與中國疾控中心、中科院微生物組高福院士課題組合作的一項最新成果,在世界上首次解析出NPC1蛋白的清晰結構,並初步揭示了它的工作過程,從而為幹預、治療罕見遺傳疾病「尼曼—皮克病」和伊波拉病毒打開了新大門。
  • 清華大學藥學院尹航團隊和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院、現...
    在惡性瘧原蟲中,己糖轉運蛋白PfHT1(Plasmodium falciparumhexose transporter 1)是其主要的葡萄糖攝入蛋白,通過抑制該蛋白的轉運活性,將可能有效抑制瘧原蟲的能量攝入從而抑制原蟲的生長和增殖,但是該策略的難度在於定向抑制瘧原蟲的糖攝入而不影響人體細胞。在早期針對PfHT1作為抗瘧靶點的研究中,由於缺乏該蛋白的結構信息,抑制劑的開發工作沒有取得突破性進步。
  • 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可降低嚴重腎臟事件的風險
    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可降低嚴重腎臟事件的風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30 21:26:42 瑞典卡羅萊納研究所Peter Ueda團隊近期取得新進展。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鈣離子單向轉運蛋白MCU的結構機制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鈣離子單向轉運蛋白MCU的結構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3267
  • ...尹航團隊和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院、現普林斯頓大學...
    在惡性瘧原蟲中,己糖轉運蛋白PfHT1(Plasmodium falciparumhexose transporter 1)是其主要的葡萄糖攝入蛋白,通過抑制該蛋白的轉運活性,將可能有效抑制瘧原蟲的能量攝入從而抑制原蟲的生長和增殖,但是該策略的難度在於定向抑制瘧原蟲的糖攝入而不影響人體細胞。在早期針對PfHT1作為抗瘧靶點的研究中,由於缺乏該蛋白的結構信息,抑制劑的開發工作沒有取得突破性進步。
  • 清華楊茂君研究組於線粒體呼吸鏈研究領域再次取得突破
    清華楊茂君研究組於線粒體呼吸鏈研究領域再次取得突破清華新聞網8月25日電 8月24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茂君研究組在《細胞》(Cell)雜誌在線發表《人源線粒體呼吸鏈超超級複合物I2III2IV2的結構》(Architecture of Human 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Megacomplex I2III2I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