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小組完整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運轉機理—新聞—科學網

2020-12-27 科學網

 

本報北京7月17日電(記者鄧暉)16日,曾因2014年初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而振奮全球科學家的中國年輕科研團隊,在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家族的研究上再下一城: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在《自然》在線發表題為《葡萄糖轉運蛋白識別與轉運底物的分子基礎》的長文,報導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處於不同構象的3個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並通過與之前該組解析的GLUT1的結構比對,完整揭示了葡萄糖轉運蛋白底物識別與轉運的分子機理,為基於結構的小分子設計提供了直接依據。這是對GLUT家族轉運機制研究的突破性進展,也為相關疾病診斷或小分子抑制劑的設計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博士後鄧東和一年級博士生孫鵬程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顏寧為通訊作者。

葡萄糖是地球上各種生物最主要的能源物質,為生長代謝提供能量,並且作為前體參與合成其他生命組成大分子。但高度親水的葡萄糖分子無法自由通過疏水的生物膜,其進出細胞需要依靠膜上的轉運蛋白完成。主要協同轉運蛋白超家族中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在此過程中至關重要。與此前解析的GLUT1處於向胞內開放的結構相比,顏寧研究組此次解析的3種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中,GLUT3與底物分子葡萄糖的複合物晶體結構處於朝向胞外閉合的狀態,解析度高達1.5埃,是目前為止解析度最高的轉運蛋白結構,GLUT家族蛋白通過交替開放轉運底物的整個過程也更加完善。

「人體中的GLUTs共有14種,目前研究較清楚的是GLUT1,GLUT2,GLUT3,GLUT4,它們負責向人體的不同組織轉運葡萄糖:GLUT1主要負責葡萄糖進入紅細胞和跨越血腦屏障,GLUT2主要在肝、脾、小腸等內臟細胞中發揮作用,GLUT3負責為神經系統攝取葡萄糖,GLUT4則是肌肉和脂肪組織的主要葡萄糖轉運蛋白。」顏寧介紹,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GLUT1和GLUT3在多種實體瘤中超量表達,「腫瘤細胞的快速增殖使其處於缺氧環境中,無氧條件下依靠糖酵解產生的ATP比有氧代謝少了10倍以上,因此腫瘤細胞需要大量表達GLUT以滿足葡萄糖的超量攝入,這種『沃伯格效應』使得GLUT1和GLUT3成為具有潛在臨床診斷價值的腫瘤細胞標誌物。」

此項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重大研究計劃的資助。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Nature:顏寧等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結構及工作機理
    5月18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研究組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glucose transporter GLUT1的研究論文,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其工作機制以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
  • 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三維結構揭示
    原標題: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三維結構揭示  科技日報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林莉君)繼在國際上獲得第一個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結構後,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研究組再次解析出GLUT3的三維結構,清晰完整地展現了葡萄糖轉運蛋白工作的分子機理,為研製小分子腫瘤靶向藥物提供了直接結構依據。
  • 清華大學研究組全球首次獲取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
    6月5日,清華大學宣布: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機制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該研究成果被國際學術界譽為「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科學成就。
  • 研究揭示糖轉運蛋白結構與機理
    homologue of glucose transporters GLUT1-4》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人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4在大腸桿菌中的同源蛋白XylE的晶體結構,並且運用生化手段對其工作機理進行了研究。
  • 顏寧再發頂刊,揭示膽固醇分子的「轉運旅程」—新聞—科學網
    這是繼上月在《自然》雜誌同期發表兩篇研究後,顏寧團隊的工作又一次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這項研究展示了膽固醇分子在NPC1和NPC2的介導下,從溶酶體腔內到溶酶體膜的轉運過程,並首次揭示了NPC1蛋白功能對於pH值的依賴性。 膽固醇過量累積的「始作俑者」 膽固醇是細胞膜的組成部分,起到調節細胞膜的流動性、厚度和曲度的作用。
  • 清華大學顏寧教授最新綜述文章:聚焦葡萄糖轉運蛋白
    近日,來自清華大學的顏寧(Nieng Yan)教授與博士生鄧東(Dong Deng)發表了一篇題為「GLUT, SGLT, and SWEET: Structural and mechanistic investigations of the glucose transporters」的綜述文章,介紹了近期有關葡萄糖轉運蛋白的一些結構和機制研究進展
  • 顏寧再發頂刊Cell!揭示膽固醇分子「轉運旅程」
    北京時間2020年6月15日晚23時,普林斯頓大學顏寧團隊和新南威爾斯大學楊洪遠團隊合作,在《細胞》在線發表了題為《低pH依賴的溶酶體膽固醇外向運輸的結構基礎》的研究論文。這是繼上月在《自然》雜誌同期發表兩篇研究後,顏寧團隊的工作又一次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 《科學》:研究闡明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
    《科學》:研究闡明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
  • Nature:大腸桿菌巖藻糖(L-fucose)轉運蛋白(FucP)結構與功能
    9月27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領導的研究組與生命學院王佳偉博士、龔海鵬博士合作在《自然》在線發表論文,報導大腸桿菌巖藻糖(L-fucose)轉運蛋白(FucP)結構與功能的研究。圖片來源:科學網 FucP從屬於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 (MFS)超家族。
  • 女科學家顏寧:以智慧定義美麗
    當細胞裡那些只有幾個到幾十納米大小的蛋白質分子通過X-射線衍射,解析出原子解析度的結構;當那些微小結構被放大幾億倍之後,其美麗的構造清清楚楚被肉眼看到,顏寧總忍不住感嘆造物者的偉大。  的確,科學的魅力在於發現真相的過程。「如果剛好你正是世界上第一個揭示出這些大自然奧秘的人,那該多棒啊!」
  • 清華生命學院顏寧研究組發文報導脂類轉運蛋白ABCA1的三維結構
    清華生命學院顏寧研究組發文報導脂類轉運蛋白ABCA1的三維結構清華新聞網6月9日電 6月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顏寧研究組在《細胞》(Cell)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人源脂類外向轉運蛋白ABCA1的結構》(Structure of the Human Lipid Exporter ABCA1)的研究論文
  • 顏寧等在《細胞》發文報導ABCA1的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2017年6月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顏寧研究組在《細胞》(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人源脂類外向轉運蛋白
  • 科學網—膽固醇分子「一波三折」的「轉運旅程」
    這是顏寧團隊繼上月在《自然》雜誌同期發表兩項研究成果後,又一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這項研究展示了膽固醇分子在NPC1和NPC2蛋白的介導下,從溶酶體腔內到溶酶體膜的轉運過程,並首次揭示了NPC1蛋白功能對於pH值的依賴性。
  • 王二濤小組首次揭示菌根共生過程中碳轉運新機制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二濤研究組首次揭示了在叢枝菌根真菌與植物的共生過程中,脂肪酸是植物傳遞給菌根真菌的主要碳源形式,並發現脂肪酸作為碳源營養在植物
  • 《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科學家揭示DNA解旋機理
    (TSRI)的研究人員近日揭示了大分子機器如何解開細胞核內長而糾結的DNA鏈。研究人員採用啤酒酵母做樣本,給染色質重構複合物RSC——一種大型且靈活的解旋DNA的蛋白機器——和核小體的聯合體拍攝了數千張照片。之後研究人員使用強大的數字處理技術,將單獨的RSC分子二維圖像轉為運轉中分子的詳細三維圖像。 RSC是由13種不同蛋白組成的巨大的複合物,研究人員首先發現它具有一個單個的核小體,看起來像夾鉗。
  • 課堂 ‖ 葡萄糖的跨膜運輸與轉運蛋白
    葡萄糖進入紅細胞和進入其他大多數組織細胞依賴於一類叫GLUT的葡萄糖轉運蛋白,特別是GLUT2,驅動葡萄糖的順濃度梯度的轉運。1.2小腸對葡萄糖的吸收(及腎臟的重吸收)        對於小腸上皮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很多老師包括我自己在之前也以為是通過主動運輸的方式進行吸收的。
  • 顏寧小組合作揭示RyR受體調控機制
    顏寧小組合作揭示RyR受體調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15 14:35:59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顏寧研究組與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S. R. Wayne Chen研究組等合作取得一項新成果。
  • 顏寧離開清華加盟普林斯頓,駁斥「負氣出走」傳言
    然而,網上的議論並未就此平息,近日一篇題為《清華才女顏寧教授為何負氣出走普林斯頓?》在網絡熱傳,作者引用顏寧2014年發布於科學網的一篇博文《一份失敗的基金申請》,直指顏寧出走是因為連續兩年申請項目基金均鎩羽而歸,對國內科研體制深感失望。5月9日中午,顏寧本人於微博出面闢謠,稱負氣出走一說莫名其妙,並開玩笑道:「請勿揣度,否則我就說是被這些不實言論、網絡暴力嚇跑的」。
  • 李傳友小組發現植物激素「核受體」作用機理—新聞—科學網
    遺傳發育所
  • 膽固醇分子「一波三折」的「轉運旅程」
    6月15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顏寧團隊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楊洪遠團隊合作,在《細胞》在線發表了題為《低pH依賴的溶酶體膽固醇外向運輸的結構基礎》的研究論文。這是顏寧團隊繼上月在《自然》雜誌同期發表兩項研究成果後,又一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