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025期 * * *
241
聯大物理系教授吳有訓在1945年前一直兼任理學院院長,他主張學生要有較廣的知識面。他指導學生選課時要多選外系的課,物理系學生如果選的全是物理系的課,他常不肯籤字,而勸學生改選文學院的唐詩、邏輯等課。
242
化學家曾昭掄英語發音純正響亮,十分悅耳。外文系年輕的英語文學專家李賦寧回憶說:「他對英國文學知識的豐富和理解之深刻,讓我十分吃驚。」
243
後來的「兩彈元勳」鄧稼先是清代藝術鄧石如六世孫,也是美學家鄧以蟄之子。楊振寧是算學系楊武之教授之子。兩人同在聯大上學,十分要好,常結伴在昆中校舍東牆根樹旁念古詩,「一個拿著書看,另一個在背,就像兩個親兄弟」。
1986年,楊振寧(右)看望病中的鄧稼先
244
楊振寧描繪狄拉克、海森伯的物理學研究風格,全以詩為喻,如談到英國理論物理學家狄拉克時,形容其發現,引高適句「性靈出萬象,風骨超常論」,形容其獨創性,用袁中道的「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形容其文章則用「秋水文章不染塵」。
245
鄧稼先在大漠戈壁做研究時,每於緊張工作的餘暇蒙被(怕打擾同事)聆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乃至他的敲門聲都有著「咚咚咚、咚,咚咚咚、咚」的獨特節奏。
246
橋梁大師茅以升的女兒茅於美酷愛填詞,詞風近溫(庭筠)、李(商隱)。她1938年入聯大中文系,聆聽朱自清、聞一多、馮至、聞家駟、潘家洵等的課程,因諸位教授均主張中文系外文系學生應打通中外界限,乃於二年級開始旁聽外文系課,學習德文、法文、拉丁文。
《茅於美詞集》書影,趙樸初題籤
247
茅於美1940年暑期後因病回家,就近轉學時在遵義的浙江大學,受到詞學家繆鉞先生指點。1943年畢業後,考取西南聯大文科研究所為研究生,治外國文學。故地重來,有《桃源憶故人》詞云:「舟行重到曾遊處,驚見湖山如故。但記夢中花樹,莫識愁來路。」
248
朱自清五四時期以新詩名世,後在清華中文系教古典文學,於1927年始師從詩人黃晦聞學舊體詩,所謂「以老泉發憤之年,僭大學說詩之席……於是努力桑榆,課詩昕夕」。早期集有《敝帚集》。南渡後繼續不輟,詩作可稱現代「宋詩派」代表,後集為《猶賢博弈齋詩抄》,取「敝帚自珍,猶賢博弈齋之玩」之意。其《南嶽方廣道中寄內》可為蘊含兒女情思的得意之作:「勒住群山一徑分,乍行幽谷忽幹雲。剛腸也學青峰樣,百折千回卻憶君。」
249
1942年聯大校園裡的文科名教授講座極為頻繁。最引人注目的,一是國文學會主辦的「中國文學十二講」, 自清3月16日打頭陣,講「詩的語言」,此後又有劉文典講「紅樓夢」、沈從文講「短篇小說」、馮友蘭講「哲學與詩」、羅常培講「元曲中之故事類型」等。
任教西南聯大時期的馮友蘭
250
另一系列講座,是國文學會、歷史學會聯合舉辦的文史講座,開場是聞一多的「伏羲的傳說」,每星期兩次,羅常培、楊振聲、雷海宗等均有出場,影響很大。其中羅常培講的「語言與文化」,內容精彩,「諸教授列席旁聽者甚眾」。
拂袖依依新植柳,當年誰識紅酥手。
臨流照見鳳頭釵,此恨綿綿真不朽。
——汪曾祺《到紹興入沈園》
本期執筆:徐強 本期編輯:王樸微
來稿獲用三條以上
任選《汪曾祺別集》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