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戀都市毅然返鄉 願做新時代的「牧馬人」
他接過父輩手中馬鞭 成為山丹馬場「馬三代」
25歲大學畢業生當「馬倌」
25歲的大學畢業生院浩在山丹馬場草原牧馬。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曹勇 攝
山丹馬場草原上的馬群。
「馬三代」院浩。
院浩(右一)和父親院天軍(右二)等「馬二代」聊天。
「你們追求的是都市裡的繁華生活,我追求的是策馬揚鞭草原。」當25歲的大學畢業生院浩從父輩手中接過馬鞭時,便下定了紮根山丹馬場草原的決心,而他也由此成為名符其實的「馬三代」……
大學畢業當「馬倌」
6月4日的山丹馬場綠草茵茵,遠處山坡上的馬群時而低頭覓食,時而耳鬢廝磨,馬場草原一派靜謐和諧。
「這是我前幾天在朋友圈發的一段馬場草原風光視頻,立馬就有上海網友留言說要來馬場旅遊。」馬群旁邊,院浩與父親院天軍及另外幾位牧馬人席地而坐,翻看著手機視頻。「好樣的,作為馬場人,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宣傳好我們的家園,讓更多的人了解風景優美的馬場,尤其是你們年輕人要利用好先進的傳播手段,為宣傳馬場做貢獻。」得到父親和幾位「牧馬人」叔叔的稱讚與鼓勵,院浩開心地笑了。
「相比城市的熱鬧喧譁,我更喜歡奔放的草原。」院浩告訴記者,他於2015年寧夏大學體育專業本科畢業後,曾經在南方一些大城市闖蕩過,雖然大城市熱鬧非凡,但他卻始終有種「漂」的感覺,內心深處仍被生養自己的大草原所牽絆。「漂泊」幾年後,院浩終於在2019年6月又回到了魂牽夢縈的山丹馬場,成為山丹馬場一場四隊一名職工,從事著爺爺、父親一直從事的「牧馬」工作。
馳騁在馬背上、仰躺在草地上,感受著雄渾壯觀的馬場大草原,院浩的心歸於寧靜,他也從此知道,自己將永遠屬於這片父輩用一生守護的大草原。
讓馬走上更高舞臺
對於兒子院浩的選擇,身為山丹馬場一場四隊隊長的院天軍雙手贊成並大感欣慰。
作為新時代的「馬三代」,院浩也深知,在這裡工作,要耐得住寂寞,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馬身上。同時,他也有自己的追求,那就是讓山丹馬走上更高的舞臺。
翻開山丹馬場的歷史,從公元前121年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驅逐匈奴,在此屯兵牧馬,至清朝均為皇家馬場,至今延續了2130多年。山丹馬場總面積329.36萬畝,曾長期作為軍隊保障性企業,是我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軍馬繁育基地,上世紀70年代軍馬繁育鼎盛時期,馬匹存欄數超過2萬匹。幾代牧馬人爬冰臥雪,軍牧屯墾,自我滾動發展,培育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全軍科技成果一等獎的軍馬新品種山丹馬,生產馬騾22萬餘匹,生產糧油210多萬噸,為國防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如何才能讓山丹馬走上更高舞臺,這也是馬場上下關心的問題。院浩曾被單位指派前往北京系統學習專業馬術,就是希望將來山丹馬能夠走上競技之路。
生態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
「作為馬場子弟,我們一定好好保護這裡的生態環境,當好新時代的牧馬人!」這是院浩父子及山丹馬場全體幹部職工的共識。
中農發山丹馬場有限責任公司黨委辦公室主任任培文告訴記者,歷代「牧馬人」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突出的位置,時刻不忘保護祁連山「綠色肺葉」和「高原水塔」的重要意義,始終堅持生態立場發展戰略不動搖。針對自然條件的變化以及全球氣候變暖因素的影響,祁連山出現的冰川退縮、雪線上升、植被退化等問題,山丹馬場著眼維護生態大局,主動退出耕地7.2萬畝,其中實施退耕還林3.2萬畝、荒山造林4萬畝。累計建設草原管護網圍欄1333千米,冬春草場以戶為單位全部實現圍欄化。補播改良草場30萬畝,牧區草原禁牧105萬畝,提前一年完成三年減畜1.38萬個羊單位任務。山丹馬場實施異地安居工程,在城市建設3個住宅小區,4391戶職工從海拔2600米以上的山區整體搬遷到張掖市、山丹縣城居住。除春種秋收,大多數職工大部分時間在城市居住,場區常住人口由1.5萬人下降到目前的3500人左右,大幅減少了人為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與此同時,山丹馬場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舍飼養殖,推進由傳統草原畜牧業向高效舍飼養殖業的轉變,牲畜從草原向農區和棚舍轉移。建設現代畜牧產業化項目,建成17棟標準羊棚、馬廄及驢、牛棚舍,從草原放養向舍飼養殖轉移4830個羊單位。持續鞏固草原減畜成果,鼓勵職工從事旅遊服務和產品銷售,拓寬職工增加收入渠道,真正做到「減畜不減收」。
任培文還告訴記者,下一步,山丹馬場將緊緊圍繞「四大產業」戰略,持續提升以脫毒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青割燕麥草基地、高效節水種植基地為依託的種植業效益;不斷促進以馬產業基地、驢產業基地、肉牛肉羊基地為依託的養殖業優化升級;提升無公害菜籽油、高原青稞酒為主的食品加工業經營效益;謀劃好以「馬文化」為核心的生態旅遊業。
「林廓草茂生態美,人與自然和諧處」,這是如今山丹馬場的真實寫照。據甘肅省資源調查數據顯示,山丹馬場實際林地面積逐年擴大,草原植被覆蓋度由28%提高到50.76%,部分荒山荒坡及丘陵植被覆蓋度由過去的不足12%提高到31.4%。隨著區域內生態環境的改善,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逐漸恢復,黃羊、馬鹿、狼、棕熊、雪豹等動物重現馬場自然保護區,山丹馬場也走出了一條生態環境和企業經濟協調發展之路。
文/圖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曹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