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
原題:如圖,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DP中,∠A=90度,AD=3,B,C分別是AP,DP上的點,且BC∥AD,E,F分別是AB,PC的中點,現將△PBC沿BC折起,得到四稜錐P-ABCD,連接EF。
⑴證明:EF∥平面PAD.
⑵是否存在點B,當將△PBC沿BC折起到PA⊥AB時,二面角P-CD-E的餘弦值等於√15/5?若存在,求出AB的長;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這道題分為兩個問題, 每一問都存在自己的知識點,且它們不相關,所以下面分別說明。
第一問
第一問是證明直線EF∥平面PAD。
對於證明直線與平面平行的題,一般都是在該平面內找到與該直線平行的直線,再通過線與線平行得出線面平行。
然而這道題是不容易根據線線平行去證明線面平行的,同時也很容易出現錯誤。
錯誤思路
因為E,F分別是AB,PC的中點,所以很多同學會取PD的中點M,連接AM,就認為AM應該是與EF平行的。
但是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因為這裡的AM和EF是不平行的,如果它們平行,則說明它們是共面的,但是它們不共面。
因為F,M分別是PC和PD的中點,所以FM∥CD,如果AM和EF在同一個平面內,則CD∥面AEFM,但是CD和AE是有交點的,且AE在平面AEFM中,所以CD與面AEFM存在交點,這就出現了矛盾。
所以AM和EF是不能在同一個平面內,即AM與EF不共面,所以FM與EF是不平行的,即這樣的證明方法就是錯誤的。
那如果我們在平面PAD中找不到或者不好找到直線與EF平行時,該怎麼證明EF∥平面PAD?
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是藉助面面平行的方法去證明線面平行,即如果我們能證明直線EF所在地面與面PAD是平行的,則EF∥面PAD。
所以取CD的中點G,連接FG和EG,則EG∥AD,FG∥PD。
又因為EG和FG是相交直線,AD和PD也是相交直線,所以面EFG∥面PAD。
因為EF在平面EFG中,所以EF∥面PAD。
第二問
第二問就是「是否存在點B,當將△PBC沿BC折起到PA⊥AB時,二面角P-CD-E的餘弦值等於√15/5?若存在,求出AB的長;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思路
像這樣的題,我們一般都是先假設存在這樣的點B,因為這裡「如果存在求出AB的長度」,所以我們還要設出AB的長度,然後根據PA⊥AB和AB的長度不為0的條件得出AB的取值範圍,再根據給出的二面角的餘弦值導出AB的長度。
如果求出的AB長度在該取值範圍之內,即B點存在;如果求出的AB長度不在該取值範圍內,即該B點不存在。
步驟
1.要想得到該二面角P-CD-E的餘弦值,則要找到面PAD到面ABCD的垂線。
因為∠A=90度,BC∥AD,所以BC⊥AB,BC⊥BP,所以BC⊥面APB,所以AD⊥面APB,所以AD⊥PA,又因為PA⊥AB,所以PA⊥面ABCD。
所以面PAD到面ABCD的垂線就是PA。
2.找到垂線後,還要過A點做兩個面交線的垂線。
過點A做DC的垂線交於線段DC或者是DC的延長線點H。
如圖四所示,但是無論H點是交於DC上還是DC的延長線上,AH的長度是不變的,因為三角形AP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AH=3√2/2.
3.找到二面角P-CD-E所成的角,並計算出PA的值。
連接PH,則角PHA就是二面角P-CD-E所成的角。
所以cos∠PHA=AH/PH。
根據二面角P-CD-E的餘弦值等於√15/5,所以有3√2/2/PH=√15/5,所以PH=√30/2.
在直角三角形PAH中,根據勾股定理有PA=√3.
4.得出AB的範圍和AB的值。
設AB=a,則BP=3-a,因為PA⊥AB,所以BP>AB,所以有3-a>a,解得到a<3/2.
因為點B在線段AP上,且AB>0,所以有0<a<3。
所以a的取值範圍為0<a<3/2。
在直角三角形PAB中,根據勾股定理有(3-a)^2=a^2+3,解得到a=1。
所以AB在範圍(0,3/2)內,所以存在點B,當將△PBC沿BC折起到PA⊥AB時,二面角P-CD-E的餘弦值等於√15/5,且AB的長為1.
總結
這道題需要注意兩點:一是,當證明線面平行,在該面內不好找到與該直線平行的直線時,可以將線面平行的證明轉化成面面平行的證明;二是,對於是否存在的題型來說,都是假設其存在,再通過已知得出符合或者矛盾的條件,證明這一假設是存在還是不存在。
高中:立體幾何中求二面角餘弦值?來者不拒準確求解只需知道這些
已知邊和角的式子求a+c的取值範圍?抓住這類題型思路,要知這些
高中:解立體幾何需知這些知識點和解題技巧
當三角形的面積取最大值時求邊c,判斷∠C?其實是運用均值不等式
頂點到對面點構成直線與已知面平行,求動直線長?直擊該題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