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硬度低,透明度差,其鑽石、紅寶石、祖母綠的仿製品只能用於做價廉的時裝首飾。半透明至不透明寶石的塑料仿製晶,所仿翡翠、軟玉、綠松石、青金石和玉髓的品種,鑄模痕跡及氣泡在表面留下的半球形空穴明顯,可作為塑料仿製晶的鑑定特徵。
模仿有機寶石(如琥珀、龜甲、黑珊瑚、煤精、象牙、貝殼和珍珠)的塑料仿製品中,琥珀的仿製品最為逼真,甚至也可能含有似天然形成的包體如小昆蟲及其他有機物質。鑑定時要注意,琥珀是由液體凝結而成的,因此同塑料一樣也常含有氣泡。利用密度鑑定琥珀的塑料仿製品非常有效,即琥珀在飽和鹽水中將漂浮,而琥珀的塑料仿製晶(聚苯乙烯除外)在飽和鹽水中將下沉。
塑料仿製的龜甲主要用做眼鏡框和梳子的材料,塑料仿製的珍珠常用做時裝首飾。多年來,用塑料仿製球形海水養殖珍珠和奇形怪狀的淡水養殖珍珠一直頗為流行。
玻璃和塑料相結合可制出非常完美的珍珠仿製品。使用的基底材料是半透明的白色玻璃珠(最初使用的是中空填充蠟的玻璃珠),現在也常用半透明的塑料珠或貝殼磨製的珠代替。在這些珠上塗上叫做珍珠精(EssencedOrient)或魚鱗精(Fish-scaleessence)的物質。這種物質的化學成分為C5H5ON5,是從某些魚(如鯡魚)的魚鱗中提取的。
將這種物質摻人塑性的硝酸纖維漆料中。在塗層幹了以後,再塗4至9層便能獲得珍珠狀光澤。這種類型的珍珠最早出現於1656年,曾經被叫做「巴黎珍珠」、「羅馬珍珠」或「蠟珍珠」(Waxpearls)。
現在也使用其他材料如雲母、碳酸銅晶體等加入塗料中,有時在這種塗層上再加上鳥嘌呤塗層。鑑別塑料仿製品也像鑑定玻璃仿製品一樣,用牙齒咬塑料製作的珍珠仿製品也有滑感,放大檢查表面很光滑,有時在深層表面可見缺口,尤其是在鑽孔附近,也可能在表面發現由於塑料從模具中流出所造成的略微隆起線。
塑料製成的貝殼浮雕仿製晶常由亞半透明的橙色塑料為底和白色塑料為圖案製作而成。塑料也用於模仿具特殊光學效應的寶石。例如用透明的無色塑料加入金屬銅,以此來仿製相當便宜的金星石玻璃仿製品。一種由日本製造的仿歐泊塑料仿製品能夠顯示出一種很真實的變彩,原因是採用了一種改進的類似PierreGilson(皮埃爾·吉爾森)合成歐泊的方法,但這種方法並非以矽球為材料,而是以緊密排列堆積的聚苯乙烯球體為材料。在這些球體之間還可以加入另外一種折射率略有差別的塑料進行固結。
由於這種材料顯示出真正的變彩,因此用肉眼觀察難以同天然歐泊和合成歐泊區分開。然而,在顯微鏡下仔細研究,會發現極其特徵的「蜂窩」(Honeycomb)或「蜥蜴皮」(Lizardskin)狀結構,類似於合成歐泊。如果沒有鑲嵌的話,通過測量這種塑料的相對密度(1.18左右)可同天然歐泊和合成歐泊區分開。這種塑料表面覆有丙烯酸薄膜,其折射率值為1.48或1.49,高於天然歐泊和合成歐泊的折射率。使用顯微硬度儀進行硬度測試也可測出塑料仿製晶通常具有較低的硬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