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九十年代,只有固定電話和大哥大,沒有手機,網際網路還未普及,閱讀是件比較奢侈的事情。
當時的港颱風很流行,那是一個男讀金庸,女讀瓊瑤的時代。
小區附近出現了一些書報亭,像是一個個小圖書館,可以提供書籍借閱服務,每本按天計費,一天幾毛錢。借的書讀得非常快,因為讀得慢需要花更多的錢,這讓沒有零花錢的我們往往捉襟見肘,這種情形也完美詮釋了什麼叫「書非借不能讀也「。
那時我正在礦區讀初中,是一個德智體美勞(抱歉,應該去掉「體「)全面發展的好學生。閱讀是我最重要的愛好。父親從微薄的工資中擠出了一點錢,給我定了《飛碟探索》雜誌,給他自己訂了《半月談》。
除了閱讀雜誌,我還喜歡看故事會和武俠小說。金庸古龍臥龍生,到司馬翎蕭逸,最後實在沒得看了,只能看梁羽生。我當時是有點瞧不上溫瑞安的,除了《四大名捕》系列,其他的如《驚豔一槍》、《朝天一棍》等,從名字看就流於低俗,由此可見書名的重要性。
更有趣的是,借書也會有烏龍事件。我們讀著讀著,感覺怎麼都不像金庸寫得,仔細一看作者,龍飛鳳舞,竟然是「全庸」。這種現象當時非常普遍,估計幾位武俠大家都被冒名頂替過,作者名字往往就差一兩筆。
由於讀的武俠書比較多,有個同學竟然開始嘗試自己寫武俠小說,在筆記本上工工整整地寫好,還真誠地邀請我閱讀點評。他說武俠小說是有套路的,無非是父母雙亡、追殺墜崖、大難不死,最後學得絕世武功,大仇得報、行俠仗義、浪跡天涯。我一聽大部分還真是這個套路,不禁對同學充滿了敬仰,但他寫的武俠小說我終究沒有讀。
在快把武俠小說讀完的時候,1991年,黃易的《大唐雙龍傳》橫空出世,驚豔世人,很快在我們這些男生中廣為流傳。
《大唐雙龍傳傳》是分卷寫,看完一卷,就等下一卷,我們經常會去報刊亭詢問是否已出新卷。有時偶爾沒去,後來問時告知已經借出去了,心中懊惱不已。時間長了難免抱怨,這黃易不是故意吊人胃口嗎?還一卷一卷寫,怎麼不一章一章寫,不就是想讓我們多花錢嗎?說歸說,看歸看。每一卷看完,就迫不及待的想看下一卷,卷尾留下的伏筆太吸引人了。就這樣一卷一卷讀著《大唐雙龍傳》,終究是沒有等到最後的結局。
後來我還單獨買了一本合集,所有卷全在一本上,這樣看起來更過癮,重讀之後掩卷驚嘆,作者黃易的謀篇布局,對歷史的掌握,尤其是戰爭謀略的生動描寫,確實引人入勝,堪稱經典。2017年4月5日黃易先生去世時,心生感慨,武俠小說時代終一去不復返了,只留下那些作品在歷史的長河中。
男生看武俠如火如荼,女生都偷偷看言情小說,尤其是瓊瑤阿姨和三毛姐姐的。老師總是不停強調:多讀有益之書,多背古詩,少讀閒書。但是女同學們還是爭相傳閱瓊瑤的書籍。在此之前,瓊瑤阿姨已經出版了《幾度夕陽紅》、《煙雨濛濛》等作品,且很多作品都已經拍成了電視劇。1990年,還拍攝了《婉君》,並出版首部歷史題材長篇小說《雪珂》。這些作品,那個時代的女生應該都能耳熟能詳。
女人的世界男人永遠不懂。在閱讀上,我們就理解不了這些情情愛愛有什麼好看,行俠仗義、浪跡天涯、快意人生才讓人嚮往。要是有一身武藝,我想班裡的大部分男生應該都已經成為流浪漢了。
回首看每一個時代的閱讀,不論是信息渠道還是閱讀習慣,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90年代以紙媒為主,書籍和報刊雜誌是主要介質,人們享受翻閱紙張時帶來的實實在在的閱讀感受。
2000年以後,以PC為主的網際網路全面發展普及,網絡閱讀、電子閱讀成為主流,很多傳統紙媒也把內容放到了線上,使閱讀的信息量大幅增長,閱讀的便利性得到了有效提升。
如今已是「指上閱讀」時代,移動網際網路引發了自媒體爆發式增長,內容的生產呈指數級增加,閱讀也不再是眼睛的專利,一些書籍音頻作品大量湧現,使閱讀出現了多樣化和個性化。
信息爆炸時代,如何靜守自己的寫作和閱讀習慣?唯有思考中前行,才能守住本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