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男讀金庸,女讀瓊瑤

2020-12-19 光陰拾遺

上世紀九十年代,只有固定電話和大哥大,沒有手機,網際網路還未普及,閱讀是件比較奢侈的事情。

當時的港颱風很流行,那是一個男讀金庸,女讀瓊瑤的時代。

小區附近出現了一些書報亭,像是一個個小圖書館,可以提供書籍借閱服務,每本按天計費,一天幾毛錢。借的書讀得非常快,因為讀得慢需要花更多的錢,這讓沒有零花錢的我們往往捉襟見肘,這種情形也完美詮釋了什麼叫「書非借不能讀也「。

那時我正在礦區讀初中,是一個德智體美勞(抱歉,應該去掉「體「)全面發展的好學生。閱讀是我最重要的愛好。父親從微薄的工資中擠出了一點錢,給我定了《飛碟探索》雜誌,給他自己訂了《半月談》。

除了閱讀雜誌,我還喜歡看故事會和武俠小說。金庸古龍臥龍生,到司馬翎蕭逸,最後實在沒得看了,只能看梁羽生。我當時是有點瞧不上溫瑞安的,除了《四大名捕》系列,其他的如《驚豔一槍》、《朝天一棍》等,從名字看就流於低俗,由此可見書名的重要性。

更有趣的是,借書也會有烏龍事件。我們讀著讀著,感覺怎麼都不像金庸寫得,仔細一看作者,龍飛鳳舞,竟然是「全庸」。這種現象當時非常普遍,估計幾位武俠大家都被冒名頂替過,作者名字往往就差一兩筆。

由於讀的武俠書比較多,有個同學竟然開始嘗試自己寫武俠小說,在筆記本上工工整整地寫好,還真誠地邀請我閱讀點評。他說武俠小說是有套路的,無非是父母雙亡、追殺墜崖、大難不死,最後學得絕世武功,大仇得報、行俠仗義、浪跡天涯。我一聽大部分還真是這個套路,不禁對同學充滿了敬仰,但他寫的武俠小說我終究沒有讀。

在快把武俠小說讀完的時候,1991年,黃易的《大唐雙龍傳》橫空出世,驚豔世人,很快在我們這些男生中廣為流傳。

《大唐雙龍傳傳》是分卷寫,看完一卷,就等下一卷,我們經常會去報刊亭詢問是否已出新卷。有時偶爾沒去,後來問時告知已經借出去了,心中懊惱不已。時間長了難免抱怨,這黃易不是故意吊人胃口嗎?還一卷一卷寫,怎麼不一章一章寫,不就是想讓我們多花錢嗎?說歸說,看歸看。每一卷看完,就迫不及待的想看下一卷,卷尾留下的伏筆太吸引人了。就這樣一卷一卷讀著《大唐雙龍傳》,終究是沒有等到最後的結局。

後來我還單獨買了一本合集,所有卷全在一本上,這樣看起來更過癮,重讀之後掩卷驚嘆,作者黃易的謀篇布局,對歷史的掌握,尤其是戰爭謀略的生動描寫,確實引人入勝,堪稱經典。2017年4月5日黃易先生去世時,心生感慨,武俠小說時代終一去不復返了,只留下那些作品在歷史的長河中。

男生看武俠如火如荼,女生都偷偷看言情小說,尤其是瓊瑤阿姨和三毛姐姐的。老師總是不停強調:多讀有益之書,多背古詩,少讀閒書。但是女同學們還是爭相傳閱瓊瑤的書籍。在此之前,瓊瑤阿姨已經出版了《幾度夕陽紅》、《煙雨濛濛》等作品,且很多作品都已經拍成了電視劇。1990年,還拍攝了《婉君》,並出版首部歷史題材長篇小說《雪珂》。這些作品,那個時代的女生應該都能耳熟能詳。

女人的世界男人永遠不懂。在閱讀上,我們就理解不了這些情情愛愛有什麼好看,行俠仗義、浪跡天涯、快意人生才讓人嚮往。要是有一身武藝,我想班裡的大部分男生應該都已經成為流浪漢了。

回首看每一個時代的閱讀,不論是信息渠道還是閱讀習慣,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90年代以紙媒為主,書籍和報刊雜誌是主要介質,人們享受翻閱紙張時帶來的實實在在的閱讀感受。

2000年以後,以PC為主的網際網路全面發展普及,網絡閱讀、電子閱讀成為主流,很多傳統紙媒也把內容放到了線上,使閱讀的信息量大幅增長,閱讀的便利性得到了有效提升。

如今已是「指上閱讀」時代,移動網際網路引發了自媒體爆發式增長,內容的生產呈指數級增加,閱讀也不再是眼睛的專利,一些書籍音頻作品大量湧現,使閱讀出現了多樣化和個性化。

信息爆炸時代,如何靜守自己的寫作和閱讀習慣?唯有思考中前行,才能守住本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相關焦點

  • 金庸大俠竟是瓊瑤阿姨的堂舅?
    他們一個是男的,一個是女的;一個生於1924年,一個生於1938年;一個祖籍浙江海寧,一個祖籍湖南衡陽;一個長期生活在香港,一個長期生活在臺灣;一個是寫武俠小說的,一個是寫言情小說的……關係差得太遠了,會有什麼瓜葛呢?其實,據我了解,金庸與瓊瑤竟屬於遠親。原來,金庸的堂姐查良敏,嫁給了瓊瑤的三舅袁行雲,而成為瓊瑤的舅母。
  • 金庸的表外甥女是瓊瑤,表兄是徐志摩,表姐是這位科學家的夫人
    金庸的表外甥女是瓊瑤,表兄是徐志摩,表姐是這位科學家的夫人金庸先生去世了,作為一代武俠小說的大家,94歲高齡微笑離去無疑是很多人所羨慕的。他的15部小說成為了留存給這個世界的經典之作。經常聽到周邊的朋友說,演金庸的作品,可以讓男明星快速的走紅;演瓊演的作品,可以讓女明星快速的走紅。作為言情小說的鼻祖,瓊瑤也被很多的人所熟悉。她的每一部作品都被搬上銀幕,而且捧紅了很多的女明星。然而很多人都沒有想到金庸先生和瓊瑤居然是親屬關係。瓊瑤是金庸的表外甥女,得知他們這一關係,也是十分驚訝。在翻閱了金庸的生平後發現金庸先生不僅僅只有瓊瑤一個名人親屬。
  • 你想不到的人物關係-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瓊瑤是金庸的表外甥女
    金庸先生本名查良鏞,是著名的作家,傑出報人,被譽為當代武俠小說泰鬥。先生博學多才,繼承古典武俠小說精華,開創新派武俠小說的先河。金庸先生金庸先生的父親查樞卿娶了浙江海寧硤石徐家的小姐徐祿為妻。儘管徐祿只比徐志摩大了一歲,按輩份說,徐志摩得叫她一聲「姑媽」,所以徐志摩是金庸先生的表兄。而瓊瑤也是作家金庸的遠親,金庸的堂姐為瓊瑤的舅母。是詩人徐志摩的表外甥女。而金庸的表姐就是大名鼎鼎的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夫人--蔣英。追根溯源,蔣英是蔣百裡的女兒,雖不是原配夫人查品珍所生,但論起親戚關係,金庸先生得喊蔣英為表姐。
  • 讀「正確」的書,還是讀「喜歡」的書
    她希望兒子利用寒假,讀讀《三國演義》或是其他經典文學作品,可是兒子拿起書就喊無聊,讀幾行就犯困,她對此又氣又急。即使把哈利波特倒背如流,能增強自己的文學底蘊嗎?能給自己的作文加分嗎?我問:「要不要我揭發你期末考試的前一天,通宵讀《一簾幽夢》的糗事。」
  • 當涉及到銷毀三觀和《金盞花》的瓊瑤時
    二、青年的瓊瑤情結第一次知道瓊瑤小說中花的名字。小時候,閱讀渠道非常單調,似乎學生們來回通過一些瓊瑤。那時候剛剛與瓊瑤接觸,仍在關注來勁兒。學生的時間很緊,很多學生讀得慢,知道我讀得快,因此在從不同渠道借用瓊瑤之後,他們會把他給我,讓我讀故事講給,他們絕對應該在這裡使用女性「她們」,那時,似乎沒有一個男孩喜歡讀這種書。
  • 這六年,讀金庸居然讀了一百萬字
    我這個讀金庸的小號也六周年了,感覺可以盤點一下了。所謂盤點其實大多是自娛自樂,希望大家能夠允許我自娛自樂一下。 這個號是在2013年的12月開設的,到現在正好六年。 出於好奇,我去人肉統計了一下,想看看自己發了多少稿子。結果把自己也小小地嚇了一跳。
  • 為何古龍給女主起名喜歡用疊字,金庸則偏愛單字,怎麼取都好聽
    武俠小說的兩大宗師在現代的小說領域,有很多被人們熟知的作者,比如金庸、古龍、梁羽生,瓊瑤。其中金庸古龍,梁羽生三人被稱為中國武俠小說的三大宗師,而瓊瑤擅長書寫情感故事。金庸和古龍兩人在武俠小說領域的造詣,更是不分伯仲,他們的小說受到了人們的廣大追捧,都成為世界的暢銷書。
  • 揭秘金庸家族關係:徐志摩是表哥 瓊瑤是表外甥女
    資料圖:金庸作品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金庸開始武俠小說的創作,是一次很偶然的機會。來源:金鷹網雖然作家王朔曾批評金庸小說是現代社會四大俗之一(還包括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四大天王),但金庸倒不覺得這是一個壞的批評,他說俗就是接近很多人,或者很多人喜歡它。確實如此,金庸的武俠小說受到了社會各階層讀者的歡迎,他曾獲得了兩岸三地最高領導人的接見,也被普通的男女老少所喜愛。
  • 徐志摩是表哥,瓊瑤是表外甥女,金庸這一家子才華簡直了
    1一部百年武俠小說史,自還珠樓主以下,名家輩出,惟金庸名頭最盛、享譽最長,橫掃華人世界。他以汪洋恣肆的想像力,十餘年間寫下15部作品。「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聯中的14個字,正是他14部武俠小說書名的第一個字。還一部不在其中的,便是《越女劍》。
  • 金庸逝世,享年94歲,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瓊瑤是他的表外甥女
    香港媒體報導,武俠小說家金庸逝世,享年94歲,他除了是武俠小說家,還是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曾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金庸一生寫了15部武俠小說,最著名的應該就是《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記》等。這些武打小說基本上都改編成影視作品,成為大家追捧的娛樂文化。
  • 沒有畢業證的金庸怎麼讀劍橋博士(圖)
    去年秋季,八十歲高齡的金庸先生要到劍橋攻讀博士。  一位八十歲的老人,決意去劍橋讀博士,精力上先不說,手續上就很是麻煩。劍橋是西方老店,想要跨入它的門檻,耄耋之年的金庸先生還得按它的規矩走。  校方首先要求金庸先生出示出生紙。
  • 比瓊瑤劇更「毀三觀」的是瓊瑤:師生戀,當小三,和父母一起自殺
    說起瓊瑤,你想到的是什麼?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都說「男看金庸,女看瓊瑤」,為什麼呢?金庸是武俠小說的宗師,他筆下的江湖人物盪氣迴腸,他的書就是男人的成長史,不論是楊過還是郭靖,都是歷經困難才有了一番作為。男孩子看金庸的書能學到很多東西。
  • 金庸的顯赫家世:祖上22個進士,瓊瑤、錢學森、徐志摩都是其親戚
    金庸的母親徐祿是現代著名詩人徐志摩的堂姑媽,所以從這層關係上來說,金庸應該喚徐志摩為表哥。1914年,查樞卿與徐祿在袁花鎮喜結連理,徐祿是徐志摩父親徐申如的堂妹,所以徐志摩稱呼徐祿為堂姑媽;查樞卿是金庸父親,因而金庸與徐志摩算是同輩,但因為徐志摩年齡長於金庸,所以金庸得稱呼徐志摩為表哥。
  • 金庸龐大家族:穆旦和徐志摩都是他哥,外甥女是瓊瑤,娶三任妻子
    從《倚天屠龍記》到《鹿鼎記》,從《射鵰英雄傳》到《神鵰俠侶》,《碧血劍》、《天龍八部》甚至是《笑傲江湖》…也許我們未曾拜讀過金庸先生的小說,但是沒有一個人敢說自己不曾看過這些小說改編出來的影視作品。金庸走了,過去的卻是一個時代。金庸憑藉著自己淵博的學識和嚴謹的態度創作了一部又一部經典、膾炙人口的作品。
  • 王朔評金庸:從語言到立意基本沒脫舊白話小說的俗套
    那時我看人是有個尺子的,誰讀瓊瑤金庸誰就叫沒品位,一概看不起。瓊瑤是牢牢釘在低幼的刻度上,她的擁戴者一直沒超出中學年齡,說起喜歡的話也是嫩聲嫩氣,也就是一幫歌迷捍衛自己的偶像。她是有後來者的,大陸港臺大批小女人出道,把她那一套發揚光大。現在那些玩情調的女人說起瓊瑤都撇嘴,全改張愛玲了。
  • 謝謝您金庸先生,那些年,你讓我們活在武俠小說的「童話世界」裡
    如果說李詠帶給我們的更多的是屏幕上的歡樂,那麼金庸先生帶給我們的就是閱讀的快樂了。大約像我這個年齡段的人,都是讀著金庸的武俠小說長大的。金庸先生有很多頭衍,然而對於大陸讀者來說,最讓人記住的頭衍還是武俠小說作家。
  • 「龍象般若功」很多人讀錯了,金庸筆下容易讀錯的字,你讀對多少
    「龍象般若功」出自金庸武俠小說《神鵰俠侶》,它是大反派金輪法王的一門絕技。這門武功大家很熟悉,但是對於它的讀法,可能有很多人在讀的時候比較容易出錯。因為金庸是信佛的,通過他的作品,能看出他對佛教是頗有一番研究的。比如我們上一段中所提到的「龍象般若功」,其實就引用到了佛教術語。
  • 換一種語言讀金庸
    作者:王曉輝  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英譯本今年二月份已由英國MacLehose Press出版,譯者是Anna Holmwood。好友託人從英國幫我帶回一本,出差路上,帶著感動與欣喜,用另一種文字重溫熟悉的故事,感覺很是不同。
  • 金庸小傳:用筆寫出來的億萬富翁,80多歲讀博士的「大俠」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紅旗飄揚)金庸小傳:用筆寫出來的億萬富翁,80多歲讀博士的「大俠」(金庸)金庸本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出生於浙江省海寧市。「金庸」是他的筆名,「鏞」字一分為二為「金庸」。金庸是浙江海寧查氏的第二十二代孫。查家是著名的書香門第,名人輩出,清康熙年間有「一門十進士,叔侄五翰林」的科舉神話。金庸自幼受家風影響,喜愛讀書。1939年(15歲),讀初三的金庸居然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給投考初中者》,暢銷省內外,收效非凡。
  • 【博士學譯】「鷹武士傳奇」:德國人讀金庸
    持這種看法的人不在少數,他們總希望中文作品的外譯能實現這樣一種效果:任何老外讀罷兩行,眼前就浮現出一幅「典型的中國畫卷」:或「杏花煙雨」,或「瘦馬西風」——具體到武俠作品,就該是「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的豪邁,或「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的悵惘。提起成語、詩詞等「祖宗傳下的瑰寶」,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更是憤慨有加:「外國人翻不出我們的神韻!」。或許現實確是如此:鮮少有譯作能達到這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