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種語言讀金庸

2020-12-11 光明網

  作者:王曉輝

  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英譯本今年二月份已由英國MacLehose Press出版,譯者是Anna Holmwood。好友託人從英國幫我帶回一本,出差路上,帶著感動與欣喜,用另一種文字重溫熟悉的故事,感覺很是不同。

  中國的武俠小說究竟能不能譯成外語?這個問題,就像中國詩詞能否譯成外語一樣,討論多年,也還是沒有定論。翻譯理論層面上的問題,留給專家們去研究,但就我一個普通讀者而言,Anna Holmwood的譯本已經非常出色了。讀小說最重要的是閱讀故事情節,感受故事氛圍,至於哲理與思想,則需有悟性的人去體會,屬於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Anna Holmwood的翻譯,做到了語言乾淨利落,營造了原著的氛圍。如第一章長春子丘處機途經牛家村,從巧遇楊鐵心、郭嘯天,一言不合就動手,到冰釋猜疑,斬殺金兵,為兩個尚未出生的孩子取名郭靖、楊康,行雲流水,一氣呵成,金庸小說特有的氣息撲面而來。

  翻譯是一項苦差,翻譯武俠小說更是如此。但正如譯者所說,"Difficulty is part of the fun",所謂苦中作樂,樂在其中。僅從小說人物名字的翻譯上看,譯者已經是煞費苦心。金庸筆下的人物,性格鮮明,一個是一個,毫不含糊。他給人物取名字也非隨意而為,而是充分考慮了人物的出身地位、性格特點、命運經歷。Anna Holmwood在翻譯過程中明顯地注意到了這一點,所以,她把堅韌剛毅,義氣忠誠的楊鐵心譯為Ironheart Yang,將慷慨豪邁,憂國憂民的郭嘯天譯為Skyfury Guo。而對於黑風雙煞,陳玄風和梅超風,譯者更是用心良苦。東邪黃藥師身邊有四大弟子,陳玄風、梅超風、曲靈風和馮默風,毎個人的名字都帶一個「風」字。陳梅二人日久生情,合謀盜走《九陰真經》,練成九陰白骨爪,日後行走江湖,被稱為「黑風雙煞」。譯者在接受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採訪時稱,她幾乎查遍了所有的同義詞詞典,斟酌再三,才將二人的名字譯為Hurricane Chen和Cyclone Mei,再譯回中文就是「陳暴風」和「梅旋風」!(They are scary, they fight their opponents in the dark. Their Chinese names captured that nature. She had great time going through thesaurus to find all different words for gales and storms; she ultimately named them Hurricane Chen and Cyclone Mei.) 雖與原文有所差別,但這一個「暴」字和一個「旋」字,還是相當貼切地反映了二人武功之高強,行事之狠辣。

  武俠小說翻譯最大的障礙就是武功招式和打鬥動作場面的描寫。在Anna Holmwood的譯文中,九陰白骨爪譯為Nine Yin Skeleton Claw, 又怕讀者雲裡霧裡,所以加上了一些解釋性的文字,skull piercing hand。雖然成了「穿顱手」,但外國讀者還是能看懂。再來看一看丘處機與楊鐵心交手的描述:「那道人哈哈大笑,右掌忽然提起,快如閃電般在槍身中間一擊,格的一聲,楊鐵心只覺虎口劇震,急忙撒手,鐵槍已掉在雪地之中」。 Anna Holmwood的譯文:The Taoist chuckled. Suddenly he moved his right hand, and quick as light he struck the handle of the spear with his palm. Yang felt the base of his thumb and index finger go numb, and instantly the weapon fell to the snow at his feet. 應該說十分貼切,也很傳神。武俠小說中經常有武林高手過招,一掌將對手虎口震裂兵器震飛的描寫,但是就這一句就可能把一個有經驗的翻譯難倒。我以前也琢磨過「虎口發麻」應該怎麼譯,想了半天也不得要領,今天讀Anna Holmwood 的譯文,算是長見識了。

  Anna Holmwood 在譯本前言中這樣寫道:Many have considered Jin Yong's world too foreign, too Chinese, for an English-speaking readership. Impossible to translate. And yet, the story of love, loyalty, honor and the power of individual against successive corrupt governments and invading forces is as universal as any story could hope to be. The greatest loss that can occur in translation can only come from not translating at all. 說得真好。

  出版社為了吸引英語讀者的眼球,喚起他們的認知,特意在封面上印上《愛爾蘭時報》的一句評論:「中國的《指環王》」。感覺有點畫蛇添足。

[責任編輯:陳暢]

相關焦點

  • 換一種語言讀金庸(十二)
    莊子的孤傲,屈原的哀感,杜甫的沉鬱,李白的飄逸,都可以從「文如其人」這四個字中找到答案,金庸也不例外。  金庸風趣幽默,熱衷美食,喜歡圍棋,善打麻將,這些性格特點和愛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天龍八部》中的珍瓏棋局,《射鵰》中黃蓉為洪七公烹製的美食,《鹿鼎記》中韋小寶給東海小島取名「通吃島」,都說明金庸是箇中高手。
  • 換一種語言讀金庸(十四)
    很多人以為這是一種政治待遇,可以隨意出入皇帝讀書辦公的場所,其實不然。在清朝,「行走」是一個官職,就像後宮裡的「常在」和「答應」一樣,也是一級幹部。「行走」屬於臨時性機構的官職,往往是由已任要職的官員兼任,一旦臨時機構撤銷,該官員也就不再「行走」了。
  • 換一種語言讀金庸(四)
    而Anna Holmwood 翻譯《射鵰英雄傳》,須要跨越語言、文化、時代的差異,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射鵰》第一回是從臨安牛家村一位說書人張十五講故事開始的。中國傳統的說書人在開始之前一般都要先念唱幾句詩,行話叫做「定場詩」,主要是為了吸引注意,招徠聽眾。
  • 沒有畢業證的金庸怎麼讀劍橋博士(圖)
    去年秋季,八十歲高齡的金庸先生要到劍橋攻讀博士。  一位八十歲的老人,決意去劍橋讀博士,精力上先不說,手續上就很是麻煩。劍橋是西方老店,想要跨入它的門檻,耄耋之年的金庸先生還得按它的規矩走。  校方首先要求金庸先生出示出生紙。
  • 王朔評金庸:從語言到立意基本沒脫舊白話小說的俗套
    尤其是武俠,本是舊小說一種,80年代新思潮風起雲湧,人人惟恐不前衛,看那個有如穿緬襠褲戴瓜皮帽,自己先覺得跌份。那時我看人是有個尺子的,誰讀瓊瑤金庸誰就叫沒品位,一概看不起。瓊瑤是牢牢釘在低幼的刻度上,她的擁戴者一直沒超出中學年齡,說起喜歡的話也是嫩聲嫩氣,也就是一幫歌迷捍衛自己的偶像。她是有後來者的,大陸港臺大批小女人出道,把她那一套發揚光大。
  • 【博士學譯】「鷹武士傳奇」:德國人讀金庸
    持這種看法的人不在少數,他們總希望中文作品的外譯能實現這樣一種效果:任何老外讀罷兩行,眼前就浮現出一幅「典型的中國畫卷」:或「杏花煙雨」,或「瘦馬西風」——具體到武俠作品,就該是「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的豪邁,或「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的悵惘。提起成語、詩詞等「祖宗傳下的瑰寶」,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更是憤慨有加:「外國人翻不出我們的神韻!」。或許現實確是如此:鮮少有譯作能達到這種要求。
  • 《射鵰英雄傳》英譯者郝玉青:讀英文版的金庸也要有同樣的樂趣
    中國的情況則是,很多中國讀者聽說將金庸作品翻譯成英文的第一反應是「外國人真的可以懂嗎,金庸真的可以翻譯嗎」,對此,郝玉青說,實際上,金庸在國外是有讀者基礎的,但在中國一直存在一種「這麼中國化的內容能翻譯好嗎、能被西方很好的接受嗎」的擔憂,這恰好反映了中國人覺得自己的文化長期以來被世界所忽視了。郝玉青表示:「我很能理解這種想法。現在中國人對自己的歷史、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是更有信心了。」
  • 這六年,讀金庸居然讀了一百萬字
    我這個讀金庸的小號也六周年了,感覺可以盤點一下了。所謂盤點其實大多是自娛自樂,希望大家能夠允許我自娛自樂一下。 這個號是在2013年的12月開設的,到現在正好六年。 出於好奇,我去人肉統計了一下,想看看自己發了多少稿子。結果把自己也小小地嚇了一跳。
  • 哪一代人最愛讀金庸小說
    今天下午2點31分,我通過小程序群裡有事 發布了一個小型調查問卷,調查我的讀者中不同代際的金庸小說閱讀率。截止下午4點19,一共有10284人參加的調查。許多讀者很關心調查問卷的結果,以下就是具體的數據:為了方便大家更加直觀的理解,把調查問卷裡的數據換成柱狀圖。紅色表示未讀,藍色表示讀過,左側縱坐標的數字表示參與調查的人數:
  • 金庸寫完後,又寫了13年的武俠小說,他為什麼不能超越金庸?
    當時,以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為代表的武俠小說已經走到了盡頭,然而我們依然會記住字裡行間的俠義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一種作品在歲月中閃耀洗禮。如果我們要研究武俠小說,許多人必然會把金庸和古龍相比較視為武俠小說的優秀作品,然而從地位和影響力,古龍似乎已經無法超越金庸。
  • 那時候,男讀金庸,女讀瓊瑤
    當時的港颱風很流行,那是一個男讀金庸,女讀瓊瑤的時代。小區附近出現了一些書報亭,像是一個個小圖書館,可以提供書籍借閱服務,每本按天計費,一天幾毛錢。借的書讀得非常快,因為讀得慢需要花更多的錢,這讓沒有零花錢的我們往往捉襟見肘,這種情形也完美詮釋了什麼叫「書非借不能讀也「。
  • 對金庸武俠小說別致而新穎的解讀 ——讀《落花人獨立》
    《落花人獨立》 衣璇璣 著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青年女作家衣璇璣所著的《落花人獨立》,是一本評說金庸武俠小說的文集與其它評論文集不同的是,作者沒有把筆觸用到分析金庸武俠小說整體上的思想性、藝術性,而是把焦點全部聚集在小說中塑造的那些人物身上,然後用她那閃耀著刀鋒般光芒的語言,,對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進行抽絲剝繭般的闡釋。全書如行雲流水,張馳有度,讀之讓人賞心悅目,是充滿修改色彩的對金庸武俠小說別致而新穎的解讀!
  • 「龍象般若功」很多人讀錯了,金庸筆下容易讀錯的字,你讀對多少
    所謂「般若」是佛系兩大分支之一,由於它是梵語的譯音,所以在讀它的時候,按照我們漢字的讀法去讀,難免會出錯。包括有的電視劇裡面,對「龍象般若功」的讀法都是錯的,裡面的「般若」有人讀成了「bān ruò」,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讀法,那麼這兩個字到底該怎麼讀呢?它的真正讀法是「bō rě」,這兩個字都是多音字,出錯有情可原。
  • 除了《金庸群俠傳》,這些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的遊戲你知道嗎?
    2018年10月30日,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爺讀古龍的故事讀了35年,終於讀膩了,於是一時興起想換個口味,招招手,將金大俠請到了身邊。而遊戲界,自然有著金老爺子的傳說——譬如被剛剛上架的《河洛群俠傳》所傳承,大名鼎鼎的《金庸群俠傳》,便是將金大俠十四本書都收錄其中,堪稱金庸武俠小說改編遊戲的頂峰。
  • 讀金庸:論偷竊技術,金庸筆下的人物,誰能排前三?
    讀金庸:偷竊技術哪家強?妙手空空排名堂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金庸小說中,於武功一道,各類人士所精者也各不相同,有精於掌法者,有精於刀劍者,有精於內力者,有精於施毒者,有精於暗器者,有精於輕功者。
  • 金庸武俠小說,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讀它?老頑童周伯通的故事啟發
    我似乎發現一個現象,對文學類書籍感興趣的有很大一部分人會對金庸的武俠小說有一種偏見,就是所謂藝術價值的偏見,而喜歡金庸武俠小說的人,也許同時又喜歡文學的人比例似乎佔的不是很多,有人說金庸的武俠小說就是成人版的童話,既然是童話,我們就一定要以讀童話或者神話故事的方式去讀,這樣才能讀出它應有的文學價值出來
  • 金庸讀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被證實 網友曬畢業證
    「金庸先生的博士畢業證書是我蓋的章!」昨天,有自稱北大學生的網友在人人網上傳了一張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證書的照片,而證書的主人正是查良鏞(金庸原名)。北大中文系原系主任陳平原教授昨天向記者證實,金庸先生這幾年確實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中央文史館館長、北大國學研究院院長、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他(金庸)應該不用到學校上課。」
  • 《金庸群俠傳5》上等紅肉獲得方法 上等紅肉怎麼獲得
    導 讀 展開 《金庸群俠傳5》中的上等紅肉是遊戲中的一種食材,不少玩家都不知道中的上等紅肉怎麼獲得
  • 在日本讀語言學校是一種什麼體驗?
    在日本讀語言學校是一種什麼體驗?1.不是讀了語言學校日語就能變好,雖然說環境能影響人,但是影響不了不努力的人2.出勤率非常非常重要!老師不管成績好不好,只要每天好好出勤就ok3.在去語言學校之前,一定要趕緊在國內就開始學習日語!!
  • 金庸的英文讀者怎樣看射鵰:與《魔戒》相提並論
    中國功夫的獨特魅力  金庸此書在英國的代理人曾坦言,自己此前從未聽說過金庸,也看不懂中文,只是在一次無意搜索「全世界最暢銷作家」時,偶然邂逅了金庸作品。一個出版界資深人士都已如此,可想而知那些圈外的西方讀者對金庸的了解有多麼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