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馬俑沒有「將軍」,考古學家的推測依據是什麼

2020-12-11 上遊新聞

01

我發掘的將軍俑

截至目前,兵馬俑發掘了共計千餘件陶俑。有九件高級軍吏俑被俗稱為將軍俑,分別出土於一號坑和二號坑。

將軍俑頭戴像兩個犄角一樣的冠帽,前額刻有縷縷抬頭紋。體型略胖,腹部微挺,有「將軍肚」。甲衣腹背之處的甲片很小巧,像魚鱗一樣,排列得密密麻麻,四周有一圈彩繪,前胸、肩膀、後背還有7到8個花結。

我參與發掘出土的百餘件陶俑中,有一件是將軍俑。很巧合,這件將軍俑正好是所在區域發掘的第9件,編號是G9:9。(前綴G9是指出土區域,第九過洞。)

將軍俑

「老九」成為我們對這件俑的暱稱。擒賊先擒王,老九身份高,挨「刀」多,身首異處,「死」得悲壯。尤其是頭部,嚴重殘碎,碎塊幾乎不超過巴掌大,殘片散布範圍涉及6平方米。老九的軀體部分原本應該面向正東、雙足立正,即使後仰倒下,腳丫子也不可能乾坤大挪移。而實際我所看到的情況是,它腳下的踏板主要碎成兩塊,東西錯位3.1米,一隻腳足尖朝向東北,塞進前乘車的車廂下,另一隻腳伸進第二乘車的陶馬肚子下,足尖朝向西北。

這種移位若非人為就絕對是鬼使神差了。相對於一般士兵俑,它的損毀重點集中在頭部,恐怕難以用激情犯罪來解釋。誰和它有不共戴天之仇?項羽的軍隊恐怕難辭其咎。

老九的頭殘碎,足移位,中間這一大部分卻比較完整,尤其是甲衣四周的彩繪。在狹窄空間內既要保證彩繪不脫落,又要保證三五人的力氣足夠一次將其抬起,我想不出周全的挪移辦法。他留守原位時間最久,相鄰兵俑紛紛進入修復階段,離開了他們的長官,光杆將軍「坐陣」俑坑,形單影隻。「通體彩繪保存極好,移位難度極大」,我向領導請求支援。

挪動陶俑殘片是體力與腦力結合的勞動,一般選擇在早晨進行。「早飯咥了倆饃,幹活有勁。」師傅們經常這樣打趣。

一截俑腿,一個人託舉遞上來,靜止狀態下堅持不了幾分鐘。「你麻利點!把人舉得猙(陝西方言讀zèng,累的意思)滴!」有的陶俑軀幹部分從胸到腹下渾然一體,從過洞到隔牆,再轉移到修復區,全體總動員,託舉哥,傳接姐,依次布好陣型,扶梯上鋪好軟墊,緩慢地插在陶俑與地面之間的空隙中,慢慢將陶俑挪至扶梯躺好,抬起形似救護隊的擔架。稍小的殘片由一人雙手託舉,「拿好,拿好,我鬆手了啊!」另一人雙手託接,不能用單手拎,以防突然殘斷。整個環節中每個人都得拿出吃奶的力氣,若是惜力偷奸耍滑,出了紕漏將釀成大禍。

陶片提取

屬於同一件陶俑的陶片儘量同一天提取,認陶片是首要的功夫。理想主義者說:「把陶俑殘片一件一件取出來就行了唄。」實際上,陶俑四分五裂,殘片廣布,不同個體的殘片互相摻雜,這個拼圖的活不好幹。

在這一方面,老工人們的技術過硬,端起左臂殘片,腦子裡馬上反應右臂在哪個位置見過。「這是××號的手指」,「這是××號的脖子」,殘片斷茬一碰,八九不離十。拼圖也需真功夫,沒有三五年的實踐,難練就。

拼對

在我的印象中,愛榮姐拼圖的技能最突出。她性格外向,愛說,牢騷話多,如果突然不吭氣,目光呆滯,一定是開啟了殘片檢索模式。相隔幾米遠的兩塊殘塊合體成功後,愛榮姐爽朗大笑,甚是得意。從1974年兵馬俑發掘開始,直到2014年因病去世,她以臨時工的身份在考古隊幹了四十年。

2017年夏季,我和老九重逢了。他已經得到了很好的照料,殘片的拼、粘、接工作已經完成,脫落的彩繪局部被貼回原位,頭復位,雙手交握於腹前,端正站立。洩憤式的砸擊給它的面部留下一道深深的裂縫,有點破相,倒也無傷大雅。從發掘到最終修復成為供大家觀賞的展品,整個過程歷時五年。

拼好的陶俑

辦理好參觀手續之後,我徑直走到他所在的展櫃前。四目相對的瞬間,我對老九說:「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02

巧製衣裝伴將軍

儘管老九被毀壞得非常嚴重,但除了彩繪處理起來有點困難,確定身份並不費勁。這類身份的陶俑衣著打扮特點明顯,冠、鎧甲、長袍都是同款。

一般士兵俑或者扣一頂軟塌塌的單帽,或者乾脆啥也不戴。而將軍俑頭戴冠,冠頂有兩個像羊犄角一樣的沖天圓筒,文獻稱其為「鶡冠」。鶡,一種勇猛的禽類,善鬥。古裝戲如穆桂英掛帥,武將戴雉尾冠,插兩根長翎子,就是這個意思。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戲劇中的羽毛很長,又五彩繽紛,增添了武將們的勇猛氣勢。

所有陶俑都穿有內衣,或為裋褐或為長襦。一般士兵俑只有一層,長度到膝蓋或者更短;將軍俑不僅層數多,也更長,到了小腿部分。衣服長短標識身份,短衣服向來是勞動者的裝扮,長袍大褂幹不了活。

大部分陶俑都披甲,由於軍種、職責、地位不同,樣式繁雜。駕車的御手俑重點防護手臂,騎兵俑重點防護上身。將軍俑的鎧甲,中間是細小的甲片,像魚鱗,因此被稱為「魚鱗甲」。魚鱗甲中心位置的甲片材質是金屬,其他款式的甲衣應該是獸皮。當然這些都屬於推斷,畢竟兵馬俑只是雕塑品,並不是秦代鎧甲的實物。

做出這種推斷,既考慮了外形,又參考了彩繪的顏色。甲片外表刷褐色或偏黑色的大漆,黑色即玄,古代有「玄甲」之說。秦始皇陵園出土的大量石質甲冑,其中有兩領甲衣也被認為是「魚鱗甲」,比一般的甲衣多用了近200塊石片,可見秦軍鎧甲確實有分類。

小甲片的靈活性好,如果以金屬材質來做,防護性能顯然要優於獸皮,但是金屬片動起來難免會割傷皮膚。因此,魚鱗甲的甲片只用在腹、腰兩處,其餘部位仍然用獸皮,整體甲衣的外緣還有精緻的包邊。

花結及包邊

一點一點把包邊清理出來,滿目充斥豔麗的彩繪紋樣。有的紋樣和湖北江陵楚墓、西漢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織物相同,是規矩的幾何紋,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構圖。有的紋樣很零散,用色也隨意,織機織不出來,應該模擬了繡品。

鎧甲綴合需要縫合線,這點在陶俑塑造上也有體現。我清理的時候仔細研究「縫合線」,發現彩繪的雪青色中夾雜有很纖細的紅絲。在實際生活中,雜色絲線叫緡線,是合股的絲繩。有學者推測秦代鎧甲的縫合線原料是動物筋,這不對。

魚鱗甲衣防護性能好,刺繡包邊美觀又舒適,這樣的鎧甲絕非一般人能披掛。最精彩的是,將軍俑鎧甲的前胸、後背、肩膀上還都有花結,隨風飄拂散開,是一種很寫實的刻畫。

上圖:9號俑右肩遺蹟花紋圖;下圖:9號俑背甲邊緣圖案(繪圖:吳紅豔)

如果不是親歷了發掘,還有一個細節我絕對想不到,那就是雪青色的縫合線和純紅色的縫合線呈交錯狀分布。一點一點剔除泥土時,我好像看到了秦軍甲衣的縫合線是怎樣地出針、入針,隨後腦洞大開。是服勞役的女人縫製了這件甲衣吧?她是以何種心態在穿針引線?她有家嗎?想過逃跑嗎?

她無處可逃。秦國有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每個人都必須在戶籍科上戶口,不需要呱呱墜地後馬上去辦理,基本是15~16歲正式入籍(睡虎地秦簡《傅律》),黑戶當論罪受罰。凡登記在國家戶籍系統裡的人口統稱為「編戶民」,編戶民不得隨意遷徙,國家對逃脫名籍的流竄犯進行嚴懲。若遊士滯留而無憑證,所在的縣罰一甲;居留滿一年者應加誅責。符,即通行證,形式為竹片或木牌,用以登記姓名、職務、籍貫、年齡、身高、胎記、面部有沒有痦子,膚色是白是黑……總之要有識別性。若有敢走後門幫助他人出境或除去名籍的,要付出罰為鬼薪或城旦的代價。

成語「作法自斃」,說的就是戶籍制度的始作俑者商鞅。在最後受到誣陷和猜忌的關鍵時刻,他準備東逃魏國,途中欲宿客舍,辦理住宿登記拿不出有效的戶籍證件,被客棧老闆拒之門外。到了漢代,戶籍制度繼續實行,經常打擊那些「脫亡名數」的王侯、官吏與豪強。漢景帝四年(公元前 153年)規定「復置諸關,用傳出入」,「傳」即今天的身份證或者介紹信。(《漢書·淮南厲王傳》)

如今老九威風凜凜地站在展廳裡,而我卻是悲憐著巧手為他「縫製鎧甲」的人。

03

秦代雕塑大師

修復完成的老九,氣宇軒昂,五官端正,身材勻稱。沒有塑造失當的「先天不足」,也沒有搬運過程中因交通事故帶來的「骨折」。除了因「蓄意謀殺」造成的臉部「破相」,以雕塑作品的角度審視,身體比例非常符合真人的生理結構。

從藝術品製作技藝上講,完整的人體雕塑比單獨的頭像、胸像要難做得多,高於1.2米的人體很難把握比例。秦俑士兵身高一般在1.7-2米,又是數千件的批量創作,難度可想而知。

每一位參加製作陶俑的工匠都能掌握人體比例結構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名氣太大了,讚譽中已經摻雜了泡沫。說陶俑有瑕,我的內心糾結不安,可考古研究是一項嚴謹的科學工作,必須跟著材料走,有一說一。發現陶俑有瑕的表面現象,接著要分析成因,這又是一個令人糾結的過程。我這樣認為:

一、陶俑本來就是象徵,俑即偶人,像就行了。

二、秦始皇陵的修建歷時三十餘年,徵調人次有七十餘萬,參與陶俑製作的人員應該有三個梯隊。

梯隊1:工師。即專門從事制陶生產的技術人員,水平高。

梯隊2:學徒。秦朝各種行業都有對學徒的培養規定,「新工」由「工師」負責教授,學業成績有高有低,學期一般為兩年。而且是邊學邊幹不脫產。

梯隊3:臨時工。這些人的身份比較複雜,大致包括隸臣、下吏、城旦、隸妾、更隸妾、小隸臣妾2。這之中有輕微犯罪的刑徒如城旦,有官奴如更隸妾。

一個「更」字的存在,隸妾的身份便出現了變數,職業非常不確定。她們是由官府提供的勞務派遣人員,本質上屬於官府所有,無人身自由,在官府不需要的時候由官府出面租借給私人做勞務輸出。就像是一塊磚,沒有固定崗位和專業技能,哪裡需要就往哪裡搬。由於經常變換工種,專業技能差,政府規定這種人的勞動定額只需達到長期工的1/4即可。

不同梯隊,技術水準自然有差距。

三、即便是秦代的工師,也沒有學習人體結構的機會。中國古代不曾以美術培訓為目的對人體進行解剖,有機會偶爾參與解剖人體的人,主要是醫生。時至今日,中國人還是不太能接受死後再被開膛破肚。甚至是裸體素描,也是直到1912年劉海粟創辦上海圖畫美術院後才開始的。秦代陶工對人體的比例結構不熟悉也不奇怪,有些陶俑存在比例失當的問題,正是時代的局限。

不過,將軍俑的身體比例不存在失當的問題。測量得出的數據基本符合民間流傳的一些繪畫口訣,比如「三庭五眼」「一肩擔三頭」「三拳一肘」。三庭就是把臉的長度分為三等份,從前額髮際線到眉骨、從眉骨到鼻底、從鼻底到下頜各佔長度的1/3。看來將軍俑的製作人是陶工中的大師級人物。

中國的歷史文獻都是王侯將相的傳記,整個兵馬俑陪葬坑在秦史的記載中都名不見經傳,更何況是陶工。袁仲一先生從事秦始皇陵考古一輩子,他找到了考古根據,為這些人立萬揚名。

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功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其情。(《禮記·月令》)

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若髹書之。(睡虎地秦簡)

陶俑上一些隱蔽的地方刻畫或戳印有文字、數字和人名,對應了秦代「物勒工名」的手工業管理制度。產品需要標明製作者,尤其是國家公器,從部長、廠長到工人,三級責任人逐層註明,如果沒法刻,就蘸紅漆寫。袁先生說,前面的字表示陶工的來源地,後面的字是人名,代表了當時製作陶俑的師傅級工長。比如「鹹陽衣」即來自鹹陽地區的陶工,名字是「衣」;前面第一個字是「宮」的,來自中央官署,是主管燒造磚瓦的「宮司空」,如「宮朝」「宮得」「宮臧」;還有少部分出身於右司空和將作大匠。

陶俑上的文字(攝影:張天柱)

「宮」字類陶工來自「央企」,好像能獨立承擔將軍俑的製作,不像有瑕疵的陶俑,製作者來源地比較複雜,甚至有一件陶俑刻有三處地名,令人不解其意。

陸續發現的103位工長中,我有點偏愛「衞」。發現它是在一個酷夏的中午,當時俑坑裡非常悶熱,我陪西北大學可視化研究所的師生加班做掃描,昏昏欲睡間不知怎麼就突然在陶俑腋下看見了字的筆畫。哈,緣分吧,我的名字中也有「衞」字。

04

誰在秦國能當將軍

老九一類的高級軍吏俑,儘管我們稱其為將軍俑,但他們真的是秦朝的大將軍嗎?

在秦國當將軍必須有相應的爵位——軍階,相當於現代的軍銜。將軍俑甲衣上的花結數量有的是7個,有的是8個,可能就屬於軍階標識。

秦國軍階爵位有二十級,最高的是關內侯和徹侯。為了激發武士們在戰場上的積極性,商鞅變法的內容之一就是廢除爵位世襲,改為獎勵軍功。有兩條基本原則:一、凡立有軍功的人,不問出身門第、階級階層,都可以享受爵祿。二、取消宗室貴族享有的世襲特權,不再像以前那樣僅憑血緣關係的「屬籍」,就獲得高官厚祿和爵位封邑。

總之,斬殺敵人首級的數量越多,得到的好處自然也就越多,所以經常發生搶功的爭鬥。睡虎地秦簡記錄有一次內訌,在攻打邢丘(今河南焦作)的時候,兩個士兵為了爭搶首級竟然互相殘殺。

多砍敵人首級的前提是能保護住自己的首級,頻發的戰爭之後能熬出頭,該有多麼不容易。像趙國的趙括那樣只會紙上談兵的畢竟是少數,一次長平戰役之後小命就沒了。將軍俑前額上的抬頭紋,凝聚的是身經百戰、飽經滄桑的經歷。不過秦代實行義務兵役制,男子從16-60歲都是徵兵對象。年齡大,倒不一定能位居高官。

考古發掘尤其要重視共生關係,三座俑坑是一個整體,其中埋藏的東西相互關聯。在將軍俑的身邊往往能發現指揮用具,比如戰鼓和青銅鐸。擊鼓衝鋒,敲鐸鳴金收兵。指揮戰鬥的人當然是指揮官。

指揮官卻不一定等於將軍。9件「將軍」俑的身份到底是不是將軍?需要結合文獻再考證一番。

將軍是職業軍官,出現的時間是春秋戰國時期。在這之前不存在常備軍,沒有職業軍人,也就不會有職業軍官。像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生前身兼數職,主持重大祭祀活動遊刃有餘,負責佔卜解讀天機,帶兵打仗所向披靡,能不能稱「婦好將軍」?2016年,首都博物館曾有關於婦好的展覽,題目是「王后·母親·女將」,女將這個用詞很準確。

將軍有動、名詞之分。現在街邊經常有象棋攤,博弈一方舉子「啪」的一撂,高呼「將軍!」這是動詞;在「上將」「中將」「少將」中,「將」是名詞。動詞轉名詞,一般認為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通典·武官上》)

晉國軍隊分為兩軍,獻公自己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昭公二十八年,兩軍改編為三軍,國卿魏獻子將中軍。魏獻子家世好,是晉國望族,自己也很能幹,文武雙全,不僅能把控朝政,還擅長軍事徵戰。有一次他做東,與同僚閻沒、汝寬飲酒,酒酣之時同僚對魏獻子說:「豈將軍食之而有不足?」以將軍一詞代替了魏獻子的名諱。從此之後「將軍」才被廣泛用於名詞。

「全能的魏獻子,您不能所有工作都自己幹,得大家分擔啊。」分擔工作就是分享飯碗,同僚說的話是在含沙射影。平時魏獻子大權獨攬,其他人不敢置喙,酒壯慫人膽,閻沒、汝寬酒後吐真言:你把活都幹了,我們該挨餓了。一句酒話載入史冊,更是後來晉國一分為三的鋪墊。魏獻子的後人參與了分裂晉國,建魏國,是戰國七雄之一。

晉國設將軍的時候,秦國剛搬遷到陝西寶雞地區的雍城,正忙著對付西邊的戎狄,實行世襲軍功的制度,基本沒時間考慮軍隊的改革問題,設將軍一職是三百年之後的事了。戰國晚期,秦國遷都鹹陽,秦昭襄王嬴稷上位成為國君。嬴稷逆襲事出偶然,同父異母哥哥武王嬴蕩舉鼎而亡,沒有子嗣。嬴蕩、嬴壯、嬴稷是同父異母的三兄弟,嬴壯又比嬴稷年長,在官場上已有歷練,正在庶長的位置上。嬴稷上位,嬴壯肯定會不服,於是有了長達三年的「季君之亂」。作為宣太后的兒子、魏冉的外甥,嬴稷在動亂時期任命自己的舅舅魏冉為第一任將軍,保衛首都鹹陽。這個職位的設置實屬特殊時期的特殊舉措。

魏冉之後,秦國還設過大將軍、上將軍、裨將軍和前、後、左、右將軍等。比如大將軍王翦、白起、蒙恬,裨將軍蒙武,將軍張唐。也有很多武將,比如楊端和、王齕,他們率兵打仗,但並不是將軍。真正秦國的將軍堪稱鳳毛麟角,翻翻史書也找不到幾位有委任狀的。兵馬俑坑中一下子冒出九位「將軍」,以後隨著發掘的推進,也許還會有更多,這顯然有悖歷史實情。

05

將軍俑名不符實

漢景帝劉啟的陽陵是局部發掘的一座西漢帝陵,位置在秦鹹陽城東部,如今通往鹹陽機場的高速公路從旁而過。陽陵陪葬坑也出土了兵馬俑,屬性和秦始皇陵兵馬俑相同。不過,陽陵兵馬俑隊伍中有車騎將軍金印,說明其中有將軍。那麼,秦代誰能使用金印呢?秦法規定,將軍、丞相和國尉配置金印紫綬,即黃金印章和紫色綬帶。秦始皇時期,國家政體是三公九卿,丞相、國尉、御史大夫是皇帝之下的三巨頭,其中御史大夫只是銀印青綬,將軍的配置比他還要高。然而,至今秦兵馬俑坑只出土有圓形金泡釘—馬籠頭的一種配件,卻沒有金印,甚至一枚銅印都沒有。

現在的影視劇常設置這樣的情節,要打仗了,皇帝在大殿上宣布「命誰誰為什麼什麼大將軍,誰誰為隨行,帶兵多少,糧草多少」。被任命的將軍回應一聲「諾」或「遵旨」,帶著一干人等離殿。將軍,不常置,「命誰誰為大將軍」的說法源於歷史記載。(《後漢書·百官志》)

緊接著鏡頭一轉,殺聲震天。這個鏡頭一轉,剪輯掉了中間的一個情景,那就是將軍得先從國君或皇帝手中接過一件東西—調兵的憑證,虎符。沒有虎符,空口無憑,想調動軍隊就是叛亂。

京劇「四大鬚生」之一的高慶奎,有一折拿手劇目《信陵君竊符救趙》。劇目內容源自戰國時期的故事。公元前257年秦伐趙,趙國向魏國求救,魏王不肯出兵,他的異母弟弟信陵君等人一起行動偷出虎符,帶領8萬大軍救趙。因為虎符是私下偷出來的,即使最後取得了勝利,信陵君還是不敢返回魏國。

秦國調兵的虎符實物,有一件現存於陝西歷史博物館,是秦代杜縣使用的杜虎符。符上有錯金銘文9行40字:

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興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殹(也)。

杜虎符(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

用法說得一清二楚,君和杜縣軍事長官一人一半,凡要調動軍隊50人以上,左右會符,合在一起才能行軍令。文稱「君」,說明器屬於戰國晚期的秦國。

象棋、京劇是國粹,杜虎符是國寶。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就這樣在一景一劇一物中傳承了下來。虎符是信陵君有義的前提,50人以上調兵權限歸君王所有,如此一來,整裝待發的數千秦軍豈不是更得有虎符?

沒有金印,沒有對應的虎符,缺少標配,我們推測秦兵馬俑中並沒有將軍,「將軍俑」得加個引號。事實上,沒有將軍才符合歷史實情。將軍不常置,掌徵伐背叛,事訖皆罷,出軍才命將。將軍俑只是俑坑中身份比較高的軍官,真實身份不高過尉官,比如校尉、都尉、郡尉、司馬。校尉隸屬於中央軍,都尉和郡尉隸屬於各省。尉官級別相當,司馬稍微低一些。

中級軍吏

兵馬俑坑中沒有將軍,有人會問:「秦始皇死後沒帶將軍嗎?」「秦始皇唯我獨尊,將軍就是他自己吧?」重讀一下《史記》對地宮描述的12個字「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就知道了。除了後面的「奇器珍怪」之外,前面顯然還有「宮觀」「百官」。關於尉,我還在鹹陽城發掘時遇到一位真人,這是後話了。

《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與城》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秦兵馬俑為何沒有「將軍」,「將軍俑」又是怎麼回事?
    兵馬俑坑中一下子冒出九位「將軍」,以後隨著發掘的推進,也許還會有更多,這顯然有悖歷史實情。05將軍俑名不符實漢景帝劉啟的陽陵是局部發掘的一座西漢帝陵,位置在秦鹹陽城東部,如今通往鹹陽機場的高速公路從旁而過。陽陵陪葬坑也出土了兵馬俑,屬性和秦始皇陵兵馬俑相同。不過,陽陵兵馬俑隊伍中有車騎將軍金印,說明其中有將軍。
  • 西安兵馬俑的主人是秦始皇?陳景元:也有可能是秦宣太后
    西安兵馬俑不僅在我們國內婦孺皆知,而且在世界上也享有相當高的知名度,被中外學者稱作「世界第八大奇蹟」。以前,我們都認為兵馬俑的主人是秦始皇,其實這個說法在歷史學界是有所爭議的,有的說兵馬俑的主人是秦始皇,有的人則認為兵馬俑的主人是秦國的一個女人的,她就是秦宣太后。
  • 兵馬俑竟能組裝!最新研究:秦兵馬俑採用「多渠道供應」模式
    近日,記者從文物部門了解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科技考古期刊 Archaeometry上發表了有關秦俑生產模式研究的新成果——《秦始皇兵馬俑生產、後勤與供應鏈管理的地球化學證據》,該研究表明:秦兵馬俑的生產採用了「多渠道供應」模式,由多個作坊生產相同的產品。
  • 秦始皇嬴政,秦宣太后羋八子,到底誰才是兵馬俑的主人?
    關於兵馬俑的主人是誰?這事兒目前在史學界還是一個沒有給出結論的問題。按照大家最初的觀點,這個主人肯定就是秦始皇了,畢竟離秦始皇陵近,又符合嬴政千古一帝的氣質和威名。但後來逐漸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兵馬俑的主人還有一個新人選,那就是秦宣太后,電視劇《羋月傳》中羋月的歷史原型。
  • 秦兵馬俑中的十個漢字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
    秦兵馬俑中的十個漢字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不過,作為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兵馬俑坑,如今卻呈現在了世人的面前,一九八七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先後有二百多位外國元首和政 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 秦兵馬俑二號坑還會挖出什麼?
    新華社 圖據新華網報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為進一步了解秦兵馬俑二號坑的埋藏內涵,從4月30日起,啟動秦兵馬俑二號坑的第二次發掘,計劃發掘面積200平方米。據了解,秦俑考古隊於1976年在秦兵馬俑一號坑北側發現二號坑,隨後組織了局部試掘,發現二號坑是一座地下土木結構的建築,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
  •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裡的秦兵馬俑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裡的秦兵馬俑此城|長安陝西省歷史博物館裡有很多國之瑰寶走進陝西的博物館可以近距離感受周、秦、漢、唐的昔日榮光近距離的和秦始皇兵馬俑對視恍惚中感覺到,這些秦俑是有生命的他們,就是祖先秦人的一生只有兩件事:耕和戰秦兵馬俑,不怒自威,大氣自信
  • 秦兵馬俑姓希臘?考古學的反覆無常,能給我們多少人生啟示
    (一)秦兵馬俑為何栩栩如生——希臘雕像技藝的傳播?2009年至2011年,兵馬俑開始了最北端的兩個過洞的最新發掘。這一份持續幾十年的疑問,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種流行的解讀——秦兵馬俑可能受到希臘雕塑的影響——盧卡斯·尼克爾的觀點給予了猜測外的理論支持:1.寫實的兵馬俑身形高大,規模龐大,不符合當地傳統,很有可能是外部因素的推動導致變化。
  • 2017考研英語拓展閱讀:考古學家認為兵馬俑靈感源自希臘
    下面一篇文章是關於考古學家認為兵馬俑靈感源自希臘。   2017考研英語拓展閱讀:考古學家認為兵馬俑靈感源自希臘   Archaeologists believe that the appearance of the Terracotta Warriors in the tomb of Qin Shi Huang, the first emperor of China
  • 「秦始皇陵兵馬俑」源自古希臘藝術?
    沒有西方藝術就不可能有中國雕塑藝術的誕生。甚至沒有亞歷山大大帝的吸引,也就不會有秦始皇建立的帝國——中國。」 「在統一的中國,雕塑藝術的誕生來源於與西方的交往,來源於亞歷山大的智慧和光彩耀人的希臘藝術。
  • 秦東陵考古隊:羋月二字為杜撰 與秦兵馬俑無關
    央廣網西安1月27日消息(記者 雷愷)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秦東陵考古隊領隊孫偉剛昨天(26日)表示,電視劇《羋月傳》創作靈感來源於所謂的秦兵俑坑主人之爭,而秦兵馬俑坑和秦宣太后——所謂的「羋月」沒有任何關係。
  • 兵馬俑中,有一張連專家都無法解釋的「臉」,如今禁止出國參展
    然而,在嬴政駕崩後不久,強盛的秦王朝也很快迎來了他的終結,只是,雖然嬴政和秦王朝都已經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但是他留給我們的遺產卻一直延續到了今天,比如說震驚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最先考古學家們認為臉上的綠色可能是由於出土後的化學作用導致的,但是之前出土的兵馬俑由於保存不當,都是變成灰色,從來沒有變成綠色,而且這尊兵馬俑除了臉部之外,其他部分的顏色都很正常,如果是化學作用,也沒有隻作用到臉上的道理。
  • 他僅靠一把螺絲刀,就偷走了兵馬俑將軍頭,最終被抓判刑
    在西安,就曾經出現過這樣一位奇葩的盜賊,他僅靠一把螺絲刀,就成功偷走了兵馬俑的將軍頭,而在被捕之後,他也因此而收穫了重刑。那麼,他為什麼會想到要去盜取兵馬俑,又為什麼會選用如此低級的方式呢?作為陝西人,他自然從小就知道兵馬俑是一種珍貴的文物。由於王更地並沒有什麼真才實學,再加上他也不願意腳踏實地工作,因此,隨著年齡逐漸長大,王更地也成為了本地的一名小混混。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王更地認識了一位叫做權學力的人,與王更地不一樣的是,權學力有著一份正經工作,而在工作之餘,他也對古董文物有著一定程度上的研究。
  • 觀秦始皇兵馬俑,我們能知道什麼?沒竣工的四號坑裡到底有什麼?
    秦始皇兵馬俑,也稱作秦俑或者秦兵馬俑,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在中國古代,實行的是人殉,兵馬俑屬於墓葬雕塑,兵馬俑就是製作成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秦始皇兵馬俑在1987年,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也是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 陝西兵馬俑博物館,有幾位老人,他們做360行之外的「特殊」工作
    陝西西安的秦兵馬俑博物院,卻有這樣幾個人,他們的行業脫離於三百六十行之外,是中國最奇特的職業,放眼全國也只有這裡存在,究竟是一種什麼職業呢?接下來就讓我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BBC稱兵馬俑靈感源於古希臘:中西方接觸於公元前3世紀
    參考消息網10月14日報導 英媒稱,中國和歐洲最早的接觸,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13世紀的義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但陝西秦陵的兵馬俑提供的新線索可能把這個時間提前到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人比馬可波羅早1500年就開始跟中國接觸、交流。
  • 高大威武的秦始皇兵馬俑,竟與亞歷山大大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不僅建立了中國歷史上首個大一統的國家,也在世界舞臺上留下了精彩亮相。大秦帝國的威名,在亞歐大陸一直向西,傳至歐洲。當時的西方世界,把這個東方帝國稱為「Chin」。如今的韋氏拼音法,仍把「秦嶺」拼為「ChinLing」。英文後綴「a」用來表示「地域」,「China」就成為了西方對中國的稱呼。
  • 兵馬俑上次到濟南青島,顛覆了山東人對博物館的認知
    秦獻公元年(前384年),「止從死」,秦國正式廢止人殉制度,逐漸改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 自從1974年被意外發現後,秦皇陵兵馬俑就一直是中國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這些兵馬俑雖然整齊劃一,但是每個都各不相同,無論臉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還是武器、裝備,都非常耐看。 在巡展和對外展覽方面,兵馬俑一直是個典範。
  • 中國大案紀實——兵馬俑失竊,偷了將軍俑頭,結果就被抓了槍斃
    在1987年的時候,王更地認識了一叫權學力的客運員,權學力告訴王更地,做文物生意最賺錢,賣出一個兵馬俑的錢能夠花一輩子,並且答應如果王更地獲得了兵馬俑他就會幫忙找買主。在權學力的多次慫恿之下,王更地決定偷兵馬俑!
  • 「漂亮的兵馬俑」燈展來東莞了 !
    ▲兵馬俑燈展現場 記者 陳帆 攝 近日,東莞市文化館非遺展廳外廣場增添一抹亮色——驚現一群五彩繽紛的兵馬俑。原來這是市文化館在跨年夜當晚送給廣大市民的一份特殊新年禮物——「漂亮的兵馬俑」燈展。本次展覽將展出至1月18日,有興趣的市民可直接前往現場「打卡」。 「漂亮的兵馬俑」燈展最初設計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主創為北京市朝陽區文化館館長徐偉及館內美術設計夏男老師,並於北京奧運會期間在北京各奧運文化廣場首次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