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歷史博物館,珍藏了一件特殊的油畫,雖然初看上去並不驚豔,甚至油畫內容還有些令人摸不著頭腦,但是它卻見證了上海歷史上,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究竟是什麼樣的油畫,它又見證了什麼偉大的事件呢?如果您也想知道答案,下面小編就來給您一一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上海歷史博物館不僅是上海的地理標誌,也是上海近代歷史的見證者,它自1954年籌建以來,便得到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也接受了大量的文物捐贈。1984年5月,上海歷史博物館第一次對外開放,吸引了數百萬市民前往參觀遊覽。隨著時代的發展,上海歷史博物館已經無法滿足廣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於是便在上海美術館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建,並於2018年免費對外開放。值得一提的是,館藏文物的數量和藝術作品的質量,也都有了全面的提升。
在上海歷史博物館眾多的藝術作品中,有一幅油畫令廣大市民感到費解,畫面描繪了傍晚時分,有一群人聚在一起仰望天空。
另外,從畫中人物裝扮和穿著來看應是晚清時期,有身穿制服的士兵和軍官,還有穿著白色西裝的西方商人,以及留著長辮子的普通市民,等等。人們都納悶了,這些人聚在一起幹什麼呢?難道在密謀什麼事情嗎?為此,小編諮詢了博物館專家。
博物館的專家表示,這幅油畫的背後有段鮮為人知的歷史。19世紀中葉上海開埠,西方商人開始湧入上海,他們為了改善生活在上海開設了很多酒店,而上文中油畫描繪的地方就是上海的一家酒店——禮查飯店。
到1882年,英國商人在上海投資建廠,其中就有一家生產電燈的工廠,他們還從美國進口了一臺發電機和15盞電燈,用來作為仿製的模型。
您要知道的是,當時整個上海都還沒有通電,因此電燈是個極為稀奇的玩意。後來,英國商人又將15盞電燈安裝在租界,而禮查飯店為了招攬生意,便花重金讓他們在飯店門口安裝了一盞電燈。每晚7點,租界長官會準時打開發電機,租界街道瞬間就被照得亮如白晝。當時,很多趕稀奇的人早早就跑到路燈下等著,當夜幕降臨打開路燈的時候,大夥都歡呼雀躍。
看到這裡您或許就明白了,那些人聚在一起都是為了看路燈的,雖然當時的路燈也不見得有多亮,但卻是上海乃至整個中國第一次用電燈,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慈禧太后在宮裡還點蠟燭照亮呢,直到1888年紫禁城才第一次通電,慈禧太后也才得以用上電燈,她用電的時間,比上海老百姓要晚了六年多,這也算是「皇權」的落沒和民權的崛起吧。
不管怎麼說,這幅油畫作品是偉大的,背後的歷史事件也是劃時代的,路燈的出現,標誌著人們的生活開始得到改善,而路燈照亮的也不僅僅是漆黑的街道,還有人心,以及大上海的崛起之路。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