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句話,原出於《詩經·小雅·車轄》,後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讚美孔子,並說「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能聽到,然詳解和追問卻不竟然,宋代經學家、儒學集大成者朱熹解釋:「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
「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這是大道,來自於對走過的路、現在的路、未來的路的回顧、研判和眺望,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的祈盼,我們的初心和使命,老百姓心目中的理想願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奔向「大同」。因此,「全面小康」有著強勁的大道支撐,其言語發出的內在呼喚和憧憬,內蘊裡是綿長深厚的大道之音。 中華民族承續有「上、止、正」的思維經驗,以「止」來對「景行」作出「行止」的規定性,「知止不殆」,蘊含了貫穿時空的通透智慧,行走在大道上也需時刻警醒,不能丟掉了「止」的「分寸」。「小康」「大同」之路,是歷史的必然、實踐的必須,是理論的顯現、民眾的所願,當下的腳步,要把基本原理與時代特徵結合起來,切記,「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景行」中包含「美美與共」的內容,應是一種大眾的價值養成。《道德經》有語:「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無所不包於「合規律」中,而包容別人就包容了公道,有公道就大家好,大家好了社會就好。道路寬敞,逐夢而行,奮鬥者、追夢人自然是「各得其所」,領悟於「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把行為的尺度和判斷的標準置於「景行」,以得福運相隨。 行走路上,同行人也必然會有「爭論」。爭論是為了什麼?是否有「有效性」?理應深思。同路人首先要有同路的基礎,行進於大道更是如此。有一些毛病是古已有之的,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當年一針見血地指出:「爭強逞勝的人討論起任何問題,完全不顧所討論的問題是非曲直,只求自己的觀點被聽眾看做真理。」他語重心長地告誡:「你們如果肯聽我的話,我勸你們少想蘇格拉底,多想真理。你們認為我的話說得有理,你們同意,認為無理,你拿出一切理由來反對它,反正我絕不會一廂情願,自己欺騙自己,欺騙你們,像蜜蜂似的留下刺一走了之。」 大道引向遠方,應胸有大局,太精明、太算計,往往會忽視真正「景行」的眾生利益和大義。君不見:糾纏於俗務瑣事,只看腳下眼前,陷入於錙銖之爭,連抬頭的時間都被吞噬掉;盲目站隊,不辨是非,圍觀「吃瓜」中只圖熱鬧刷出存在感,簡單貼個標籤自己都不知所以;生活在「流量」中,以「流量」為衡量個人人生成功與否的標準,同一件事,今天說東、明天說西,那時贊成、這時反對……這些現象有悖於理性、價值、倫理,需充分警惕,當頭棒喝!古賢荀子有言:「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提醒大家注意,對的就贊成、錯的就反對叫做明智,反對正確的、贊成錯誤的叫做愚蠢。試想,這個道理還不簡單嗎? 「景行」在前,並非橫空而來,是有根、有源的,其中蘊含著先賢古聖、民族大眾的精神痕跡、理念意志,凝聚於斯,一切都未過去,一切都在現在,一切還將延伸至未來。固然艱辛困苦,於奮鬥追夢人,「雖千萬人吾往矣」。有志的人們,永遠高唱:「我們走在大路上,意氣風發鬥志昂揚……向前進!向前進!朝著勝利的方向。」 來源:《當代貴州》2020年第31期
編輯 韋倩
編審 李坤 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