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次和幾位同事到朋友家做客,其中有位同事帶了一個七八歲大的小男孩。因為路比較遠,我們都留在朋友家吃飯。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看到了這樣一個非常典型的場景:在吃飯前,大人們正在聊天,那個小男孩坐不住,開始不斷地糾纏爸爸,想要玩手機,多次打斷了大家的談話,同事估計被自己的孩子糾纏得沒招了,只好把手機掏出遞給孩子玩。孩子玩手機玩得是天昏地暗的,就是到開飯時間也不捨得放下,這下子爸爸才著急了,狠狠責罵了孩子幾句。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大人用手機等來敷衍無人關注的孩子的場景。這位同事不是不知道讓孩子玩手機的弊端,但又找不出更好的辦法阻止孩子玩手機;等到孩子玩手機了,又擔心孩子對手機玩上癮,所以又想全力控制孩子不讓他接觸手機。處於一種非常矛盾的心理。
現在的我們早已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使得孩子不可避免地會接觸手機等電子產品。即使父母在家裡嚴防死守,他們在外面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也會接觸到。因此,讓孩子完全與手機等電子產品隔絕是不現實的。我們尤其不能忽略的是,如果孩子完全不接觸手機等電子產品,等到有一天,孩子對於別的小朋友能玩、自己卻玩不到的東西就會產生更大的好奇心和更加強烈的渴望,這種惡補式的心理需求,就會成為一種潛在的風險。
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是等到孩子在學齡之後,也就是在孩子生理、心理方面更為成熟的時候,把手機等電子產品合理地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引導孩子學會適度地使用電子產品,再確切地說,把手機等電子產品看作是一種通訊和學習工具,淡化和消除手機是遊戲機的概念。既然是把手機等當成工具,就不應該出現人被工具控制的情形,而是人來掌控工具。
針對學齡前孩子,我們要防範這樣一種傾向,那就是不能一看到孩子哭鬧,就缺乏耐心,直接把手機拿給孩子去玩。不要以為這是最高效的安撫手段,當父母多次重複這個行為之後,孩子就會逐漸上癮,養成一種依賴電子產品的不良習慣。而且這種不良習慣,不僅影響孩子的視力健康,還會在孩子上學之後,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父母如果日後發現孩子因為手機遊戲而耽誤學習,此時再叫停的話,則為時晚矣。到時候再想要幫助孩子糾正這種不良習慣,肯定更是難上加難,舉步維艱。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染上手機癮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通常和父母長期實施的一些錯誤方法有關。比如,在孩子小時候,為了哄孩子省事、減少哭鬧,就讓孩子用手機玩遊戲、看動畫片等,把手機完全當成了一種「電子保姆」,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放棄了父母的養育角色,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跌進了手機的「深坑」,而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以後就很難跳出這個「深坑」。
可能有父母會問,那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要怎麼去應對和解決呢?在我看來,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一是不建議讓學齡前孩子接觸手機等電子產品。
這主要是因為學齡前孩子無論是在生理心理上都遠未成熟,如果過早讓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接觸,很容易使他們上癮。可是,看看我們周邊,有多少學齡前孩子都在大玩特玩手機,等到孩子大了以後,開始不以為然的父母,又擔心會影響孩子學習而不得不緊急叫停,卻發現已是積重難返。因此,父母要把握好這個底線,不隨意突破這一底線。
二是在做到未雨綢繆,在問題發生之前規避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事先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前做好各種應對預案。比如前面案例中的那位爸爸就沒有考慮到孩子因為無聊而被迫答案孩子要玩手機的不合理要求。聰明的父母就會在帶孩子外出前,事先做好各種準備,比如在包包裡裝上一些孩子喜歡玩的玩具、塗色卡、摺紙、水彩筆,孩子喜歡看的繪本等。
這樣在公共環境裡,我們就可以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專注於玩自己喜歡玩的玩具、塗色畫畫或看自己喜歡的繪本等,孩子有事做了,當然就不會閒得慌,用打打鬧鬧來幹擾別人,或者被爸爸媽媽手裡的手機等電子產品所吸引。
三是在遇到問題時及時解決問題。
父母在外聚餐時如果沒做好足夠的預案,也可以臨時向餐廳服務員要一支筆和一張紙等,讓孩子寫寫畫畫、或者直接就地利用材料,比如拿餐桌上的紙巾來教孩子摺紙飛機、小船等。如果小朋友比較多,大家還可以互相比比誰摺紙(或其他好玩有趣的事情)折得更有創意、更好看。只要父母肯動腦筋思考、身邊總有能利用得上的材料。這樣可以逐漸淡化孩子對手機的依賴性,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合理地管控好手機等電子產品呢?我再分享幾個親測有效的方法。
第一,培養孩子豐富的興趣愛好。
愛玩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孩子有一個共性之處,就是比較缺乏興趣愛好,生活單調。比如孩子熱愛某項運動、某種樂器演奏、繪畫藝術或閱讀等,要維繫這些興趣愛好,是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的,自然而然就不會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手機等電子產品上了,大大降低了他們沉迷於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可能性。
第二,幫孩子做需求轉化。
不少父母戲言:手機一旦到了孩子手上,就跟魚進了貓的嘴裡,想奪回都好睏難。好好勸說,可孩子置之不理;若是讓孩子放下手機或強行收回手機,孩子就又哭又鬧的。不管怎麼做都感到棘手。
這就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去分析了。讓孩子放下手機,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並不是孩子自己的需求。由於孩子沒有其他感興趣的事情可以做,所以就導致了父母說了好幾遍「放下手機」,孩子就是遲遲不願放下手機的結果。
如果我們換一種說法,通過「興趣轉移法」來調動和轉移孩子的興趣和要求,可能會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這樣對孩子說:「寶貝,把手機放下,我們一起到外面玩一個好玩的遊戲(或其他孩子喜歡的活動項目)。」如果不方便外出,也可以邀請孩子玩一些室內小遊戲甚至玩捉迷藏等,這樣孩子的配合度就會高上很多。
實際上,無論是什麼事情,我們都要學會轉化孩子的需求,通過引導和管理,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其他項目上,這樣孩子就不會一天到晚抱著手機玩。
第三,跟孩子明確約定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時間。
等到孩子上了學,父母在決定讓孩子有限制地接觸手機等電子產品之前,要和他達成一個合理的約定:在滿足一定的條件下,孩子可以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但要嚴格遵守時間,比如一次使用不超過30分鐘,適可而止就行。
具體時間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而定。可以借用倒計時鬧鐘或時間漏沙來輔助掌控時間。當規定時間到了之後,孩子就要說到做到,按照規則放下手機等電子產品。如果違反一次,就要有所懲戒,比如減少一次玩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機會。在此過程中,父母不能「手軟」,否則雙方的約定就成了毫無約束力的一紙空文。
當然,在對孩子約束的同時,對父母也要提出相應的要求。比如,父母不能在不做任何約定的前提下,突然讓孩子停止玩手機。孩子正在興頭上,如果突然被單方面叫停,孩子將很難接受,也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引發不必要的「親子戰爭」。
說到底,要避免孩子對手機上癮,是宜早不宜遲的。有幾個關鍵節點需要我們好好把握:
第一,是前面已經強調過的學齡前孩子堅決不能接觸手機,這是底線;
第二,在做出讓孩子接觸手機的決定之前(學齡後),要跟他約法三章,在滿足一定條件下比如完成學習任務之後,控制好每次使用手機的時間;
第三,培養孩子健康高雅的興趣愛好,運用興趣轉移法,引導孩子把主要精力和心思放在這些興趣愛好上,手機等成為服務於孩子的工具。到這裡,才算是真正做到了標本兼治,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實現一種自律和節制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