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學習,遊戲上癮法讓孩子學習像玩遊戲一樣上癮

2020-12-17 婦產科醫生佩媽

近日,一則新聞報導山東一位寶媽,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感覺太難,在床上崩潰大哭,孩子也跪地大哭。有網友留言說,自家孩子也這樣,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但孩子還是學習不認真,也沒轍了。

很多孩子的現狀都這樣,不愛學習,但一拿手機打遊戲卻玩命的上癮?孩子學習成績差,你給他報了補習班,可補得越多,效果越差。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給他報個奧數班,可孩子越學越怕。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對學習產生了厭倦?

黃潔靜老師在《學習的格局》一書中講解了孩子不愛學習的真正原因,並為我們提供了解決的方法。本書是她研究中西教育方法20年,並成功運用在兩個兒子身上,培養了他們考上了美國著名的大學的經驗。書中講述了65個高效學習新方法和89個生動的育兒案例,打破了傳統學習的模式,為我們培養孩子成為「優等生」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經驗。

書中揭開了孩子不愛學習的原因有以下兩個:

首先我們來了解本書中談到美國密西根商學院教授諾爾·迪奇教授的學習三區理論。

學習三區理論

孩子學習的狀態圖可以分為三個區:

舒適區:孩子已經學習掌握的某一區域內的各種知識技能。

恐慌區:孩子暫時的能力、理解力無法學會的知識和技能。

學習區:老師根據現階段孩子對個人能力,進行有效而且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習的知識技能。

從上面三區理論來解釋孩子不愛學習的原因:

1、處於舒適區,孩子不斷地被要求重複刷一些簡單而類似的題,抄同一個單詞,由此導致孩子對重複的知識產生厭倦感。

2、處於恐慌區,父母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額外給孩子補習一些未學習過的、超出孩子現階段認知能力的知識,孩子學習過程中總是掌握不了,做錯率非常高,越錯越沒信心學,最後自暴自棄,最終產生了厭學情緒。

從上述兩個原因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習要因材施教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否則最終只會起到反作用。

找出了原因,我們將要用什麼方法解決問題呢?

根據本書中談到美國四所著名大學的四位研究人員一起研究發表了一篇論文《高效學習的85%規則》,研究人員認為,當人學習一種新知識或技能時,如果其中有85%的內容是已經熟悉和掌握的,就能達到最佳訓練出錯率15%。

作者就此得出一個結論,孩子學習的內容中只有15%是全新或者未知的,學習才是最有效的。

從這個理論,引申到了電影作品,能讓大眾感受到最佳「意外率」約15%的電影,最受大眾歡迎,超過這個範圍,觀眾看不懂,也就沒興趣看,低於這個範圍,觀眾會感到乏味。

這個理論一樣被開發遊戲者利用,遊戲為何能讓那麼多人上癮,原因是遊戲的每個關卡的難度比也是設計在15%,玩遊戲者能在熟悉的程度上,衝破這15%的難度,這樣就給他們帶來了刺激感和成就滿足感,否則太難或者太易,遊戲者的興趣感都會下降。

對此,我們同樣也可以把這個理論運用在孩子學習上,書中談到我們將孩子引入學習區時,練習80%已掌握的內容,學習15%的新內容,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努力是可以到達最佳效果的。

就如書中作者談到她小兒子學習鋼琴一事,鋼琴老師就是運用這種方法教學,每一次課程只加入15%的新內容,而不是一次性把整首曲子教完,或者叫孩子每天重複把一首曲子從頭彈到尾,另外在孩子對舊知識不鞏固的情況下,也不是每節課在重複練習舊知識,而是嘗試把舊知識融入新曲子裡學習,這種方法同時也運用了學習三區理論,把孩子從舒適區中引入15%新內容學習區裡面,這樣孩子對新知識隨時都保持興趣,而不會對學習產生厭倦感。

看了作者講解的上述理論,我想起了暑假給孩子報的數學提高班,剛開始的課程是對前一個學期的知識進行複習鞏固,孩子對學習有熱情,課後作業也積極完成。

後面開學後的課程,是本學期的奧數題目講解,因為孩子數學基礎比較差,所以每次課後作業都不會做,然後每次都要我苦費功夫講解,但孩子經常不認真聽講,最後我也沒耐心了,就把怨氣撒到她上課不認真聽講上,還把她罵了一頓。

最後孩子越來越排斥上數學補習課,為了讓她能繼續堅持下去,我用了各種方法都不行,連哄帶騙,恐嚇等等,給她最喜歡的東西做交易,她寧可不要,也不聽課學習了,真的可憐我們這些老母親,為孩子學習操碎了心啊!

最終是我放棄了,今天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我是在給孩子製造學習恐慌區,根本沒了解孩子,沒有結合孩子的實際認知情況選擇課程。

我們應該如何把孩子引導到學習區,並向恐慌區邁進呢?

當我們想給孩子做數學題提升學習能力的時候,我們要先了解孩子的能力水平,然後找一些合適的題給他練習。比如,一些題目裡含有85%的已經掌握的知識(舒適區),15%的新知識(恐慌區),這種題給孩子練習,既可以提升孩子的學習水平,又可以提升孩子的學習成就感。

這樣做題像遊戲闖關一樣,不斷一層層地攻關,期間我們家長也要不斷鼓勵他,說「這是一道比較難的題目,你做出來了,你真的很棒,繼續努力」。就這樣不斷地用已掌握的知識融合新知識的方式,讓孩子刻意練習某個科目的內容,最終讓孩子的成績呈現螺旋式的上升。

總結

要想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我們不僅要結合學習三區理論,還要結合《高效學習的85%規則》,從根本上解決孩子不愛學習的問題,讓孩子從舒適區走進學習區,而不是越界跨進恐慌區,這樣孩子才能努力創造自己螺旋式的上升空間。

#媽媽輔導孩子作業崩潰大哭#

相關焦點

  • 孩子不愛學習,遊戲上癮法讓孩子做作業像玩遊戲一樣上癮
    近日,一則新聞報導山東一位寶媽,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感覺太難,在床上崩潰大哭,孩子也跪地大哭。有網友留言說,自家孩子也這樣,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但孩子還是學習不認真,也沒轍了。很多孩子的現狀都這樣,不愛學習,但一拿手機打遊戲卻玩命的上癮?孩子學習成績差,你給他報了補習班,可補得越多,效果越差。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給他報個奧數班,可孩子越學越怕。
  • 如何讓學習像遊戲一樣讓孩子上癮?
    我們都知道孩子很容易對遊戲沉迷,如果孩子把對遊戲的這股熱愛放到學習上,我們做家長的還至於這麼發愁嗎。那有沒有辦法讓孩子對學習,像遊戲那樣上癮?先來分析一下遊戲為什麼讓人上癮。遊戲讓人上癮可不僅僅是因為好看好玩,因為有些遊戲沒那麼好看,玩起來也挺無聊的,也讓人上癮啊。
  • 用豐田五問法,找出孩子遊戲上癮,不學習的根本原因
    每個孩子和家庭都是獨特的,在遊戲上癮的問題上也會有不同的問題源頭。就像頭疼一樣,表面症狀相似,但是病因可能各不相同,所以治療方法也是因人而異。而五問法正是用於探索問題的因果關係,通過重複的問「為什麼」來確定問題的根本原因,做到先找「病因」 再除「病根」。小編在簡單的介紹五問法的來源之後,會給大家詳細講解在遊戲上癮的問題上如何使用五問法。
  • 孩子玩遊戲上癮怎麼治?父母了解「損失厭惡」,培養孩子學習興趣
    很多家長都感到頭疼的一個問題是:孩子太愛玩遊戲該怎麼辦?而且當父母抱怨自家孩子玩遊戲上癮,人們第一印象通常是這孩子學習不好。,把網吧當成自己家一樣,每天吃住都在網吧,因為擔心孩子不吃飯,他的媽媽只好每天端著飯菜到網吧裡去餵孩子吃。
  • 孩子對手機遊戲上癮,利用上癮迴路對孩子進行相反習慣療法
    小姑一直跟我訴苦,說她六年級的兒子每天在家裡邊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玩遊戲,怎麼說都說不聽。她兒子非常沉迷於玩遊戲,每一次說好了只玩半個鐘,可每次一到時間孩子就是不願意停止,最終導致每次一玩就是大半天。小姑非常苦惱,孩子長時間的玩遊戲,這不僅容易導致孩子的視力下降,還會讓孩子對手機遊戲上癮,進而導致降低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致。
  • 愉悅寶貝,孩子玩手機遊戲上癮怎麼辦?
    現在快節奏的生活,讓很多成年人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因此他們為了生活,寧願把孩子留在家裡,丟下一部手機後就各忙各的,一天到晚也顧不上問問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孩子本來就是一個自制力和自控力都比較差的群體,在充滿誘惑力的手機面前變得沒有任何招架之力,不得不沉淪為手機遊戲的傀儡。直到這個時候,家長才發現孩子玩手機遊戲已經上癮了。那麼孩子玩手機遊戲上癮怎麼辦?家長應該怎樣做呢?
  • 孩子為啥都愛打遊戲,卻對學習提不起興趣?「上癮機制」給你啟發
    隨著網絡時代的飛速發展,各種遊戲、動畫層出不窮,讓許多家庭的孩子沉迷其中。科科媽媽為此抱怨了幾次,他們家科科上了小學,平常對做作業、學習提不起一點興趣,要科科媽媽叫了又叫,才不情不願的去學習,寫作業的時候又磨磨蹭蹭,一會兒肚子餓,一會兒要上廁所,還玩一玩橡皮擦。
  • 即時反饋,讓學習和遊戲一樣上癮
    很多人都喜歡打遊戲,包括不少成人,而且玩起來就容易上癮。那為什麼在學習方面卻不會達到這樣的效果呢?那我們先要分析一下這是怎麼回事,其實真正容易讓人上癮的遊戲,這種看著挺無聊,邏輯規則操作都非常簡單的小遊戲,而這些遊戲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為邏輯簡單及時反饋,當我們達成了某個目標,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滿足和成功的喜悅,就是感覺特別爽,於是就刺激你繼續堅持這件事,這就是打遊戲上癮的原因。
  • 玩遊戲上癮了怎麼辦?打遊戲上癮怎麼辦?
    遊戲可以放鬆人的心靈,相信現在不少人都愛玩遊戲,說來也怪遊戲運營商,把有些遊戲做的實在太有趣了,玩著玩著就上癮了,那麼如何客服自己的遊戲癮呢?玩遊戲上癮了怎麼辦?打遊戲上癮怎麼辦?第一招,把時間擠出來做別的事 。
  • 玩遊戲上癮,網癮?行為上癮未必是件壞事
    玩遊戲上癮?行為上癮未必是件壞事之前寫了篇文章,講述了一些基本的行為上癮原理。通常來說,我們把"行為上癮"是作為一個貶義詞。行為上癮是一種精神鴉片,和毒品一樣可怕。小孩玩遊戲上癮,偷偷花大人的錢。沉迷遊戲不愛學習。這些負面新聞一直不斷。早在十幾年前,看過海外一本遊戲設計的書。這書提到了,這個世界需要遊戲。遊戲的成癮性,可以讓生活,工作中的一些枯燥,重複的索然無味的事情,也能津津有味。現代很多大型公司,也都開始,用遊戲化設計,來輔助公司的管理,績效評定。
  • 「育兒分享」孩子遊戲上癮怎麼辦?一招讓孩子更愛學習!
    為什麼會對遊戲上癮?孩子為什麼會沉迷於遊戲世界,其心理動機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科學研究已經給出了答案。作為現代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遊戲是使參與者收穫學習和技巧的一條更簡單且有趣的途徑。在人們玩遊戲的時候,大腦可以產生多巴胺、內啡肽、5-羥色胺、催產素這四種與快樂有關的神經遞質,孩子更是如此。遊戲的設計與行為主義心理學和隨機獎勵機制有種不可分割的關係。
  • 《不咆哮,讓孩子愛上學習》② | 如何讓學習這件事能像電子遊戲一樣上癮?
    大家好,歡迎來到小十點,今天我們繼續閱讀《不咆哮,讓孩子愛上學習》這本書中的內容。在昨天的共讀學習中,我們知道了孩子們不愛學習的真正原因在於何處。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如何讓學習這件事能像電子遊戲一樣上癮?我們怎樣才能讓孩子們愛上學習?
  • 為什麼玩遊戲會上癮,而學習不會呢?
    時間一長,個個都喊「肝不動」了。真的好玩嗎,一點都不好玩。如果比喻成感情,大部分手遊,都是一夜情。而學習,就像成家過日子。你把你喜歡的手遊,放到學習這個持續時間尺度上,你會發現,比學習還無聊。第二個誤區,是對如今出現的上癮症的誤解。一堆人,瞪大眼睛大喊遊戲上癮。
  • 孩子遊戲上癮,你會怎麼做?| 了解上癮背後的原理
    快樂容易,上癮也很容易最近為了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定了這樣的娛樂規則:8:30以前作業都做完可以玩一局遊戲,9:00前寫完就只能領登陸獎勵。開始執行時,孩子風一樣去寫作業了。一切很自覺。我並不認為孩子成績一定要多優秀,因為自己小時候成績挺好的,也喜歡玩遊戲,而且也沒耽誤學習。我覺得是遊戲可以適當的玩玩的,畢竟遊戲裡的及時獎勵讓人既興奮又刺激,這可以成為快點完成作業的動力。以前孩子一局就放下,自制力還可以,可最近總是念叨著要充值買皮膚,如果家長沒有提醒他的話,一局之後自己會偷偷再玩一局。這是個不好的苗頭。
  • 巧用「上癮」原理,及時給予孩子反饋,提高孩子學習興趣
    作為「網絡原住民」的他們,熟悉網絡,易於接受新事物,經常因為玩手機耽誤學習,影響身心健康發展,這也是所有父母擔心和頭疼的問題。孩子進入學齡期以後,常常因為沉迷電子產品,導致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易分心走神等問題出現,學習成績難以提升。
  • 馬斯洛需求理論:孩子玩遊戲上癮是貪玩?他們在意的也許不是玩
    隨著網絡的興起,很多遊戲紛紛出現。不管是哪個年齡階層的人,接觸了遊戲之後,都會覺得有趣,甚至會上癮。尤其是自控力差的孩子,更容易沉迷其中不可自拔。陳先生和妻子都是白領,他們的兒子樂樂今年8歲了。和很多孩子一樣,樂樂非常喜歡玩遊戲。孩子還小的時候,陳先生夫妻倆平時工作很忙,基本每天都要加班,疏於對樂樂的陪伴。
  • 為什麼遊戲易上癮而學習不會?網友:不!學習讓我快樂!
    用戶我想當歐皇:把遊戲和學習都比作是一個人的話,遊戲就像是一個在倒追你的人,會滿足你的各種要求,對你各種遷就;而學習就像是你在苦苦追求一個人,他要往東你不往西,滿足了他的所有要求,滿心歡喜的以為終於把他追到手了,他卻反手用一個你從沒見過的套路教你做人。所有人都不傻,都知道玩遊戲最容易滿足,自然也就更容易沉浸在遊戲中。
  • 孩子沉迷手機玩遊戲,這是行為上癮,怎麼解決?根在於家長
    疫情期間,因為不能外出,看電視、玩手機的機會多了很多。每天都不自覺拿手機刷會抖音,打會吃雞。看著我們玩手機,孩子也會湊過來瞧瞧。在這樣的「薰陶」下,有一天,孩子自己安裝了吃雞遊戲。此後,一連著幾個晚上都要玩兩把吃雞才睡覺。甚至每天的睡前聊天內容也離不開遊戲,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像我家這樣痴迷手機的孩子真不少!這些年,新聞中經常報導孩子玩遊戲,揮霍家長血汗錢。
  • 孩子玩遊戲易上癮,家長對症下藥才是關鍵
    因為學生不需要工作,因此他們每日最大的兩個活動是學習知識和娛樂。學習知識和娛樂兩者不可得兼,沉迷遊戲網路遊戲娛樂活動這一塊花的時長花多了,因此學習時間就少了。第一、玩遊戲上癮並非是短時間就能剎住車的,要有個逐漸溶解的階段,先限制打遊戲的時間,按約定的時長去執行。與孩子約定打遊戲的時長,並堅決執行,不可鬆懈,家長可跟孩子一同商議能用來打遊戲的時長。在規定遊戲時間這方面,「每周2次,每一次的1小時」要比「每一天半小時」要好。
  • 3種方法,巧用孩子大腦多巴胺,讓孩子「上癮」似地愛上學習
    當時我們班有同學玩遊戲上癮,我用他們玩遊戲的狀態學習——在學習上癮:一是成天到晚滿腦子想的都是學習;二是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不弄明白不罷休;三是吃飯睡覺的時間被壓縮到最小,就為了能有更多時間學習。」這狀態,是不是真的和玩遊戲上癮的孩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