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俗話說細節之處決定成敗。這指的是一個人在工作時儘管他非常努力,非常敬業,但是一個細小的缺點很可能就會導致功虧一簣。
果果今年6歲了,他的爸爸媽媽忙於工作,平時對他的日常生活無暇照顧,所以大多數時間都是跟著爺爺奶奶在一起。
老人家的隔輩親也是寵壞了這個孩子,一有不如意的事,就會撒潑甚至打滾,直到最後爺爺奶奶妥協。
這天村裡有家人辦喜宴,奶奶帶著果果一起去參加,飯菜端了上來,同桌的其他長輩還在說話的時候,果果一把上去就拽了個雞腿兒,吃完雞腿就指著桌子上其他想吃的菜,指揮奶奶用筷子給他夾。
旁邊的一位阿姨說:「孩子長大了,要學習使用筷子,你看這個妹妹比你還小,她不就自己拿筷子夾菜嗎?」
果果還沒有說話,奶奶到回答了:「孩子小不會使筷子,你們吃,我願意給他夾!」
旁邊的人再沒說話,只是用一種憐憫的眼光看著果果,其實也是透過這雙筷子看到了孩子的未來。
吃飯穿衣是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最先應該學會的事情。吃飯使用的工具是筷子,所以讓孩子用筷子吃飯也是非常平常的一件事情。
但是從這個細節之處就能夠看到,在這個家庭中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怎樣的,也間接的看到了他的未來。
過了一歲半,家長就要訓練孩子使用餐具吃飯,當然剛開始的時候他們運用手部的能力還不夠,因此兩歲以前大多數都是用勺子吃飯。
但是到了三歲至四歲之間,慢慢的家長就要訓練孩子的使筷子能力,如果過了四歲他們還不能獨立用筷子吃飯,責任就在家長了,父母的不作為很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
大家可以看到,在有些家庭中別說孩子使筷子吃飯了,每次吃飯家長是一邊拿著勺,一邊端著碗在後面追著餵飯。
在他們看來孩子們貪玩,不好好吃飯營養攝入不足,自然影響身體發育,所以為了一頓飽飯,在家裡追來追去的。
其實他們不知道這是一種錯誤方式,會摧殘了孩子的獨立性。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很多家庭都是這麼來包辦孩子的事情。在這種父母全方位的包辦中,怎麼能讓孩子樹立起獨立自主的能力呢?
在對的年紀要讓孩子做對的事情,這才是家長傳授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吃飯不是爸爸媽媽的事,而是屬於孩子自己的事情,他不想吃就餓著,啥時候想吃了,父母再給他準備好餐具,讓他自己學著用筷子,漸漸的就能培養起好習慣來。
在飯桌上也能體現一個人的素養,無論是在家裡吃飯還是到外面吃飯,一個孩子體現出來的是習慣問題。
如果在吃飯的時候他們喜歡吃一盤菜裡的某種東西,於是在盤子裡翻來翻去,此時家長就要及時的去制止他。如果看在眼裡都紋絲不動,父母這不是在愛他,而是在毀掉他的素養。
孩子的素養,其實是在日常生活中一點 一點培養起來的。
好的素養能夠讓他在未來生活中找到自信,走出更遠的路;而一個沒有素養的孩子,可想而知他的未來會讓人很擔憂。
現在的孩子在家長的寵愛下,一個個就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樣,脾氣是越來越壞。甚至在飯桌上他們都能夠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
今天在飯桌上有一盤燒茄子,酸酸甜甜的口味孩子特別愛吃,但是因為他貪玩跑來跑去,等到最後吃的時候沒有幾塊了,沒有吃盡興自然就犯了脾氣,嘴一撇立馬就把筷子摔在了桌子上。
孩子的這種摔筷子行為,其實是他們暴躁脾氣的一種體現,有些家長錯誤地認為孩子摔就摔吧,只要能讓他消氣,因此就不及時地給予教育。
這樣只會將他們的脾氣慣的越來越壞,甚至動輒對父母進行打罵。對家人都不會尊重的孩子,更別指望他到社會上會有好人緣,未來自然會斷送在自己手中。
不要認為孩子還小,未來還很遙遠,所以就任其胡鬧,任其發展,殊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受到的教育是跟他的未來息息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