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被奉為神物的成分表,似乎又不那麼受寵了。
主要的原因有兩條:一是,認為成分表只能看出是否添加了該成分,並不能看出該成分是否達到了有效含量。二是,認為即使是成分表一模一樣的兩個產品,也可以用成本和質量相差都很大的原料來製作完成。
由此看來,成分表的分析價值似乎大打折扣了,但是是否真的如此呢?
其實成分表能帶給我們更多
每個人能對成分表的看法和理解是不一樣的——而不同的是,哈姆雷特可以按照個人主觀理解,成分表的好壞卻是有客觀事實為標準的。
這裡就說說我們到底能從化妝品成分表中獲得什麼?
一、可以幫你躲開特別不靠譜的產品
有很多產品宣稱可以抗老化,但是成分表裡面連一個像樣的抗老化成分都沒有,也有很多美白產品沒有一個像樣的美白成分,只是添加了點鈦白粉來產生假白的幻象。這樣的伎倆,看成分表就可以識破。
二、可以幫你識別三無產品
現在化妝品的品牌實在是太多了,除了我們熟知的大品牌之外還出現了許多無從考證的品牌迷惑大家的眼睛。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是不可能認識那麼多歐洲的日本的韓國的澳洲的品牌,哪些是大牌哪些是小牌,甚至哪些是三無對於一個普通消費者來說都比較難分辨。這同樣也是導致朋友圈三無橫行的原因。三無產品一般是指無生產日期、無質量合格證(或生產許可證)以及無生產廠名稱,大多數化妝品三無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成分表亂標註。
三、可以讓你看到是否添加了有效成分,以及有效成分是什麼
要想實現美白,祛痘,抗老等功效,其實是需要幾種功效成分復配來達到的,一般來說只有一種成分所能達到的效果有限,配方合理的話,復配產生的效果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成倍地增加。
四、讓你大致判斷成分濃度夠不夠
其實關於上面提到的很多人認為即使看了成分表依然是不知道成分濃度的問題,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的。當然這裡說的不是絕對的解決——這裡需要利用一條規則,就是正規的成分標註都是按照含量(重量百分比)從大到小排列的,常見產品排第一名的多是水,就說明水在這個裡面含量最高,以此類推。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含量在1%以下的,可以隨意排列——也就是說至少我們可以通過一點手段判斷出哪些成分用量特別少,然後排在它後面的一定就是低於1%的含量了——這樣就可以識別出某些打醬油的成分。
五、讓你大致判斷產品安全隱患
這裡主要提到的是防腐劑和防曬劑的問題。另外還非常可能引起問題的成分就是香精,由於一種香精總是由十幾種甚至幾十種成分混合而成,但是標註在成分表中就只有兩個字——香精。所以雖然香精能夠引起很多問題,但是我們對它的分析卻無從下手。不過我們可以從另外兩種容易有安全隱患的成分入手——防腐劑和防曬劑。其中以防腐劑尤甚。如果你對某些護膚品會有敏感反應,而且有心留意是哪些產品,並且能夠找出它們當中含有哪些相同的成分的話,你就能夠列出一個簡單的清單,以避免這些成分。
六、可以讓你大致判斷產品的刺激性
有的產品煙醯胺含量是比較高,但是帶來的問題是同樣刺激性也很高,這就會有很多薄皮敏感的人受不了。更有很多大牌的美白抗老
VC
精華液濃度高達15%甚至20%(我金剛皮看了都有點害怕)這裡不是說產品不好,而是可以通過成分表考慮自己是否受的住這個產品,不至於讓你買到手用一次就束之高閣。特別需要注意
果酸
類、水楊酸、維A酸類成分,物理磨砂劑等成分。
比較常用的化妝品成分:基質類成分
由於這一類是化妝品有效成分的媒介,含量、用量較多,通常排在成分表的前幾位
有水/乙醇/礦物油/凡士林等
皮膚護理成分
1a 保溼:甘油/透明質酸/膠原蛋白水解物等②修復角質層:神經醯胺/維生素E等③去角質:水楊酸/溶角蛋白酶④抗氧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維生素C衍生物等⑤滋潤肌膚:荷荷巴油/乳木果油等
護髮成分
1a 頭髮柔順:聚二甲基矽氧烷(矽油)/季銨鹽/維生素E②去屑:吡硫鎓鋅/水楊酸
酸鹼度調節成分
常用的酸鹼調節劑有:檸檬酸/磷酸/酒石酸/磷酸二氫鈉/三乙醇胺等
人的皮膚和毛髮正常狀態下處於酸弱性。皮膚的PH值大概在4.5-6.5,頭髮的一般是中性偏酸弱(7為中性/<7為酸性/>7為鹼性)
為了維持皮膚及毛髮正常的酸鹼度,化妝品需要保持一定的PH值,但是這不是說化妝品就一定要在皮膚的酸鹼度範圍內才行。一些偏鹼性的產品能更好地清潔,一些偏酸性的產品能更好地幫助皮膚自我更新,原則是化妝品不能過度破壞皮膚自身酸鹼平衡。
防腐劑
真正無防腐劑添加的護膚品,是有技術難度的,這同時需要從生產和包裝上下功夫。目前更多的無防腐劑添加技術只是一個使用了具有防腐體系的原料,但目前這個原料並沒有列在防腐劑目錄裡面而已。
常用的有:羥苯甲酯、羥苯丁酯、羥苯乙酯、羥苯異丁酯、羥苯丙酯、山梨酸鉀、苯甲酸鈉、三氯生、苯扎氯銨、甲基氯異噻唑啉酮、甲基異噻唑啉酮、苯氧基乙醇、氯酚甘油醚、脫氫醋酸鈉等
著色劑
化妝品中的色素沒有標出具體名稱,通常用編號標識,如CI77491等,如果著色劑沒有索引號,則可採用其中文名稱。
清潔劑
清潔是化妝品的一大類功效,發揮作用的主要是表面活性劑。
1 洗髮產品/沐浴露:椰油醯胺丙基甜菜鹼/月桂醇硫酸酯鈉/月桂醇聚/硫酸酯鈉等②洗面奶:月桂醯穀氨酸鈉/月桂醯肌氨酸鈉/月桂醯膠原胺基酸鈉等③潔面
1 膏:天然油脂(脂肪酸)/氫氧化鈉/氫氧化鉀(製備時脂肪酸與氫氧化鈉/氫氧化鉀反應生成的皂作為清潔劑)等
作為消費者,成分表是消費者的一種知情權,面對無數詞藻渲染的護膚品,多了解一點信息一定是有所助益的,我們可以從成分表中看到有效成分和那些有可能讓你過敏的成分。然而當你了解到一個階段之後就會發現其實各種門道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成分表是一個產品的配料表,就是一道菜的菜譜。現代精細化工技術不斷發展,將這些性質完全不同的原料,做成一個又一個的產品,以求給你舒適的感覺,同時期望對皮膚改善的效果。就像垃圾食品和天然食物,前者雖然好吃但是對健康沒有益處,後者可能口感難以接受但是對身體更好。好看的成分表不代表是好用的產品,相同的成分有著有各種各樣的原料等級,不同的供應商用不同的方式提取和生產,最終得出的成品有可能天差地別,但是它們擁有同一個INCI(國際化妝品原料名稱)名字。而且同一個成分在不同的濃度,PH值,乳化體系,配合不同的成分情況下,也有著不同的性質。再加上工藝的差別,儘管菜譜都是公開的,然而不同的人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味道。
簡言之,配方表「不可不信但又不能盡信」無論如何,希望大家一直保持著理智審慎的態度,消費者過高的心理預期催生的營銷名詞雖滿足了消費者的喜好,但對化妝品市場的健康發展根本沒有幫助。
- - - - - - - - E N D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