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脈耳草
茜草科植物脈耳草的全草。全年可採,洗淨,切段,曬乾或鮮用。
生於低海拔山谷林緣或草坡曠地上。
分布廣東、廣西、雲南、海南。
別名大黑節草、肝炎草、小接骨丹、大接骨草、四稜草、節節草、小節節花、中肋耳草。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莖直立,圓柱形,高30~50釐米,基部木質,節部略膨大,稍帶紫黑色。葉對生;葉柄短;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長4~12釐米,寬1.5~4釐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麵粉綠色,葉脈下面隆起,側脈4對弧形伸展;託葉連合成杯狀,有線形裂齒。頭狀花序腋生,花序柄長0.5~2.5釐米;小花暗紫色。蒴果球形。
性味功效《全國中草藥彙編》
辛、微苦,溫。
清熱除溼,消炎接骨。主治瘧疾,肝炎,風溼骨痛,結膜炎。外用鮮品搗汁點眼。還可治骨折,外傷出血,亦可用於拔異物入肉。
《中藥大辭典》
辛微苦,溫。
清熱除溼,消炎接骨。治瘧疾,肝炎,風溼骨痛,結膜炎。
《中華本草》
辛;微苦;溫。
清熱除溼;活血消腫。主瘧疾;肝炎;眼結膜炎;內溼骨痛;骨折腫痛;外傷出血
【歸經】
肝;腎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汁點眼或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