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的禁果效應,99%的家長對此一無所知

2020-12-23 新試教育觀察

模仿李佳琦走紅的天天小朋友又來刷屏了!這一次,他化身一名網癮小男孩,痴迷打遊戲、熱衷看直播,綁定爸爸的錢包瘋狂打賞。

天天做這個視頻,是為了向大家科普《民法典》的新知識,但他繪聲繪色的表演,讓很多有孩子的父母們有了強烈的代入感,他們感到憂心忡忡:家有網癮兒,怎麼辦?

1、網癮網癮是個啥?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在看著你,而你卻在低頭玩手機。」

這句話,現代人太有同感與共鳴了。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低頭一族日益壯大,簡直隨處可見。網絡上充滿了豐富精彩的資訊平臺、各種有趣又刺激的遊戲軟體,讓人愛不釋手欲罷不能。

就拿正看這篇文章的你來說,你一天有多少時間會花費在網絡上?也許是工作需要,也許單純為了消譴,但少說會有兩三個小時吧,臨睡前還要瞄上幾眼,恨不能抱著手機入睡。

成年人的自控力尚且如此,何況是孩子呢?據《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93.1%。

孩子們在網絡上做什麼?聽歌、刷小視頻、打遊戲。玩入迷了,不肯吃飯不肯睡覺,父母急著抓心撓肝:網癮這麼大,耽誤學習影響前途啊。

有個資深網癮少年卻瀟灑地表示:這都不是事!我上網上到清華大學,你信不?

他就是清華姚班的大神陳立傑。前一陣,清華本科生特等獎學金名單出爐,引起全網圍觀豔羨,但這個特獎,陳立傑在2016年就拿到了,他的答辯視頻,在B站至今有幾十萬點擊量。去年方24歲的陳立傑,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頂級會議上,一舉拿下最佳學生論文獎。

而在10年前的陳立傑是個標準的網癮少年,玩遊戲能兩三天不睡覺,因為玩得太好,陳立傑想:我何不學習編程呢?反正都和電腦有關。

於是他開始學,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拿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保送清華進入精英班,對於網絡的愛好,讓他的人生一路開掛。

2、越禁止,越誘惑

陳立傑的例子告訴我們,網絡也並非洪水猛獸。但家長們看見孩子擺弄電腦和手機時,心中總是警鈴大作:糟了,孩子要染上網癮了,必須嚴令禁止強行幹涉。殊不知越禁止,越有誘惑。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禁果效應,也稱潘多拉效應。它來自希臘神話,完美的女人潘多拉有一隻魔盒,諸神告誡她不要打開,但這反而引發潘多拉的好奇心與欲望,她終究忍不住打開了,罪惡與災難通通被釋放出來。

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來說,禁果效應更多的表現為逆反心理。越禁止他上網,他越想去沉迷。何況玩遊戲比讀書學習有趣得多,能帶來新鮮的感官刺激和心理安慰,尤其是在父母之愛疏忽、缺失或出現偏差的時侯。

央視紀錄片《鏡子》中,就有這樣的孩子。他叫家明,父母都是本科畢業,家裡條件很殷實,對兒子寄予厚望。但15歲的家明卻無心向學、沉迷網絡,連續半個月閉門不出,還吵著要做背包客浪跡天涯。

父親管不住家明,氣得將他送進戒網癮的訓練營。家明對老師透露,這是因為父母對自己的幹涉與限制過多,他不願意在父母的控制下生活。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和溝通,家明和父母都有了很大轉變,看起來一切向好的方向發展。可是在後來,家明父母鬧離婚,家明又再次變成網癮少年,在虛無的網絡中撫慰內心的苦悶。

幸運的是,家明所去的訓練營還是比較正規的。近些年的新聞裡,為了孩子戒網癮而產生的悲劇還少嗎?謾罵、體罰、楊永信式的非人折磨,不知道是多少青春少年的噩夢。

阜陽市臨泉縣的18歲男孩李傲,被父母強制送進合肥一家戒網癮機構,48小時後,他們得到通知:兒子沒了。

一條鮮活的生命,頃刻間變成一具冰涼的屍體。這48小時發生了什麼?媒體已做披露,但沒人清楚具體的細節。男孩在去世之前,忍受了多少痛苦,又是如何的絕望?而父母在失去唯一的兒子時,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楚與悔恨,再也無法挽回。

極端的教育方法,結果就是兩敗俱傷。那麼,作為父母到底要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呢?

3、堵不如疏,不妨換個方式

大禹治水的故事,眾所周知。但有些人並不知道,在大禹之前,他的父親鯀也治理過洪水。

鯀並沒有玩忽職守,他像禹一樣努力治水,花費了九年的時間,勞心勞力,但一事無成。因為他的方法錯了,水來土掩,黃河泛濫依然如故。而聰明的禹,改「堵」為「疏」,將洪水引入大海,終建奇功。

在網癮這個問題上,我們也可以借鑑一下禹的思路。有限度的包容與理解,往往比控制更奏效。

童話大王鄭淵潔就是這麼做的。在鄭淵潔兒子鄭亞旗還是小孩子時,有一次看見父親朋友公司的電腦,頓時兩眼放光挪不動步了。那時候電腦還是新鮮玩藝,價格高昂。但不差錢又父愛泛濫的鄭淵潔,二話不說斥巨資給兒子買了下來。

電腦拉回家,網線也拉了,但鄭淵潔發現一個頭大的問題,兒子徹底迷上了電腦遊戲,啥也不想幹了!

鄭淵潔沒有像一般家長那麼著急上火,更沒有做出砸電腦剪網線的劇烈行動,要知道,當時鄭淵潔家一個月網費就高達6000元,這可是上個世紀的6000元啊!但老鄭依然沉著淡定,他和兒子說:打今天起,我們全家人陪你玩遊戲,來場比賽。

鄭淵潔正兒八經地制定了表格,把它端端正正地貼在了冰箱上。每天各人玩遊戲的成績都細緻地填上去,每個星期評比一次。

這下,鄭亞旗傻眼了!玩遊戲成了一個任務,它的趣味性頓時降低了很多,何況只有他會玩,現在全家人都會玩,爸爸還比他玩得出色,他的那點優越感也因此喪失,也就沒有什麼網癮了。

資訊時代,我們不可能離開網絡,所以沒必要視作洪水猛獸。適當地讓孩子玩一玩,可以開闊孩子的視野,增長智力,鍛鍊反應力。如果家長陪孩子玩遊戲,不僅可以及時引導規劃,還能創造和孩子交流的機會,讓親子感情升溫。

至於玩什麼遊戲呢?LOL肯定是孩子們的首選!

這裡要告訴父母一個好消息,你們常用的那個蘇寧易購,就是從小買到大的那個蘇寧,就是你家門口的那個蘇寧。

雙十二之際,蘇寧易購放大招了:推出了電競超神卡Super會員。

電競超神卡含有英雄聯盟遊戲點券兌換券、電腦類商品100元無券包等權益。而足球冠軍卡則會附贈限量中超奪冠紀念版T恤、PP體育優享年卡及江蘇蘇寧足球俱樂部鉑金會員,享受藍光畫質、名嘴解說、購票優惠等專屬的觀賽與互動特權。

除了電競垂直類權益,新付費會員都含有Super會員年卡服務,包括每月消費津貼,20倍返雲鑽積分等。

這一次,蘇寧易購還邀請了耐克、阿迪達斯、聯想、惠普、戴爾、雷神、創維、小米、任天堂、羅技等運動、遊戲相關品牌加入Super聯盟,進行深度權益合作,看樣子後續動作可能小不了。

這樣大力度、多元化權益,試問誰不心動呢?

假如我們給孩子準備這樣一份貼心的禮物,可比這個冬日第一杯奶茶還要暖心呢!

想走進孩子的內心,我們先要知道他喜歡什麼,這樣才能有話題聊,不冷場,你說對不?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是不聽話,父母巧用「禁果效應」
    這些年,在養育女兒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些時候,當我要求她做某件事時,女兒根本不聽,如果我執意要讓她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女兒會和我對著幹,滿臉寫著大大的不服氣。直到有一天,我在心理學書中看到了「禁果效應」,並將這種效應運用到家庭教育之中,才幫助我解決了長久以來的困惑。
  • 家長越管孩子越反抗?了解「禁果效應」,正確教育孩子
    劉先生有的時候也特別的懊惱,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減少反抗的想法呢?其實現如今這樣的案例有很多,有很多孩子在面對父母的訓斥的時候,都會選擇反抗和不聽話,其實出現了這樣的狀況,我們最應該思考的就是是不是我們的教育方法不對呢?而且一旦出現這樣的狀況時,我們就應該思考一下,是不是沒有合理的利用禁果效應呢?
  • 孩子總是挑戰家長的底線?「禁果效應」需了解,幫助家長找回威嚴
    但是因為周女士並沒有太多時間,在給孩子購買完衣服後,自己還要去上夜班,所以帶孩子玩小火車肯定會遲到。但是孩子一直哭鬧不肯離開沒有辦法,終於是只能帶孩子玩一會,結果真的遲到了。對於孩子的這些表現周女士非常的失望,她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個樣子,為什麼孩子永遠都不聽自己的話。其實孩子的這種表現和禁果效應有著一定的關聯。
  • 禁果效應丨好奇心與逆反心理是人類的天性
    這就是心理學的「禁果效應」,也叫「亞當與夏娃效應」。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中,家長與老師都會有意或無意地使用「禁果效應」,但其導致的後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如果能了解禁果效應的發生機制,就能避免「禁果效應」中消極因素帶來的惡果,讓「禁果效應」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前進的動力,並讓孩子找到更好的前進方向。
  • 孩子總是跟父母對著幹?家長善用禁果效應,解決孩子的逆反心理
    其實孩子的天性並不是頑劣的,只是在生活的過程中很多家長沒有採取正確的育兒措施,才會導致親子雙方關係的愈加緊張,家長想要改善跟孩子之間的尷尬關係,就必須要了解真正的原因。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是好奇寶寶,如若是在天性上受到家長的抑制打壓,孩子的自我想法不被表達,就會感覺家長是侵犯了自己的權益,這樣孩子對待家長的一切言語,哪怕家長是為了他好,孩子也會堅決牴觸,因此家長要重視逆反帶來的後果。
  • 有意思的「禁果效應」,運用在教育教學上是如此美好
    下課後,評課時,大家對該老師的課好評如潮,他只是謙虛地說了句:我表演給你們看的,就運用了心理學裡的禁果效應,是學生表現好。說實話,我對心理學裡的禁果效應確實還是不了解,下來悄悄地查了這個概念。禁果效應其實在我們老師和家長的教育當中運用的很多,而且非常有意思。我們有一個班主任,每天對班裡的大小事都要記在本子上,在小班會上經常拿著小本子在學生面前晃,你們的「黑帳」我一一記錄在冊,等到積累到一定量的收拾你們,有時候也會對著本子對班裡總體情況進行批評,因為嚴厲,一些調皮搗蛋的學生確實總是很害怕。
  • 「漫畫」心理效應51——禁果效應
    越是禁果就越是甜美,就如同越希望掩蓋某個信息不讓別人知道,人們就越是想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它;越是禁止某件事,就越是有人不計一切後果去突破禁令——這種由於單方面的禁止和掩飾而造成的事與願違的現象,叫作「禁果效應」。
  • 孩子總是跟你對著幹?用好「禁果效應」會有你想像不到的效果
    除非你真的大發雷霆,孩子或許會暫時收手,但是事後孩子還是會想嘗試。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真的讓人頭疼。其實,這是一種「禁果效應心理」。什麼是禁果效應?禁果效應就是指因被禁而更想得到某樣東西的心理,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越不被允許,就越是想要嘗試。
  • 音樂課上巧用禁果效應(一)
    在教育心理學領域有很多「效應」,這是指人在教育過程中的語言與行為引發人的一系列心理上的反應和效果
  • 「徵服」男人心,最有效的方式:禁果效應
    02禁果效應,容易吊起胃口。得不到,所以放不下。其實,這種心理狀態,在心理學上普遍存在的,恰恰符合「禁果效應」帶來的作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想必許多人都曾聽說過,兩個認識不久的人,為何能夠愛得如此執著呢?僅僅是因為愛情的力量嗎?
  • 3歲孩子從沒吃過冰激凌?「禁果效應」引發匱乏感,你得學會通融
    粉絲媽媽說:「今天帶兒子和親戚的3歲的孩子出門玩,天氣太熱了就給兩個孩子買了兩個冰激凌,誰知道親戚的孩子從來沒吃過冰激凌,這下仿佛嘗到了世間美味,一個勁兒的鬧著要吃冰激凌,結果我被親戚一頓埋怨。」管孩子太嚴,引起「禁果效應」其實不給孩子買玩具,孩子對玩具就越渴望非常好理解
  • 《想見你》:用心理學剖析「禁果效應」下李子維的高效戀愛方案
    其實,李子維的這一系列做法,用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戀愛效應「禁果效應」就可以很好地進行解釋。而「戀愛體」李子維的優質戀愛方案具有極高的模仿性與實操性,我們可以將其稱為「李子維式」禁果效應。那麼在看完《想見你》後,識破了「戀愛體」李子維的戀愛秘訣,收穫到「李子維式」禁果效應的優質戀愛方案。
  • 《抖音》玩禁果效應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表示有人在吊其他...
    《抖音》玩禁果效應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表示有人在吊其他人胃口時間:2020-08-09 13:00   來源:咖綠茵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玩禁果效應什麼意思什麼梗?
  • 學生偷吃禁果 家長該怎麼辦
    一時衝動,與16歲男友偷食禁果,隨後兩人交往更加密切。父母知道她的事情後,堅決反對她與男孩繼續交往。為了阻止他們的繼續交往,心疼女兒的父母平生第一次打了她,甚至把她鎖在家中。但是被「愛情」衝昏了頭腦的小杏還是衝破父母的禁錮,背地裡繼續與男孩「親密」接觸。  男孩的家長在家專門收拾出一間屋子,為小杏和兒子提供了「合法」同居的條件。
  • 哈佛心理學家:孩子出現這5個跡象,證明家長正在養育自卑的孩子
    所有家長都希望自家孩子能有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成長為一個積極開朗又優秀的人,所以有些家長對孩子格外嚴厲,希望能夠控制孩子的每一個腳步,讓孩子成為家長想要讓他成為的人。但是很多家長卻不知道,這些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可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
  • 達克效應:為什麼一無所知的人往往侃侃而談?
    (Dunning-Kruger effect) 又稱達克效應,一言以蔽之:知道越少,反認為自己知道的越多。結果就是,這種人更容易成為「臭屁者」(ultracrepidarian):即對所有聽說過的事兒都能表達觀點,卻對這件事本身一無所知的那種人——不過這種人卻堅信,沒有人比我更懂××。(譯註:原句為...but they think they know a lot more than the others.)
  • 別讓「投射效應」影響孩子的未來,很多家長陷入其中
    回去的路上,小雯媽擔心更甚,只有會與人打交道才能在社會上立足,三歲看大,孩子這樣下去可咋辦?很多父母都會對子女有各種期待,如果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有的家長會很焦慮,期待原本是為了孩子好,但需知過猶不及,「投射效應」家長們要了解一下。
  • 五大兒童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許多老師或者家長為了教育學生教育孩子付出了大部分的精力,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成人容易站在成人的高度看孩子,對於孩子的心理並不了解。把握這些常見的兒童心理學效應,對於教育孩子至關重要。一、印刻效應印刻效應是指剛獲得生命不久的小動物追逐它們最初看到的能活動的生物,並對其產生依戀之情的現象。
  • 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逆反和作對?
    總要和家長作對!不準他幹什麼,偏要幹什麼!禁果效應跟兩種心理有關,一種是好奇,一種是逆反。「禁果效應」也叫作「潘多拉效應」,亞當和夏娃原本在伊甸園無憂無慮地生活,卻禁不住蛇的誘惑,去偷吃了知善惡樹上結出的禁果。潘多拉是希臘神話中送給人類的女人,她擁有各種各樣的禮物,都是美好的、可愛的。
  • 孩子發問,不知所措?4種效應,父母告別「偽陪伴」,全身心投入
    有些家長,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對孩子採取的是「全面禁止」的做法,生怕出現一點意外。看到孩子手裡拿杯子,擔心掉到地上摔碎劃手;看到孩子想跑幾步,又趕忙將其抱在懷裡,害怕不小心絆倒磕傷。在這種陪伴模式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問題都可以顯露出來,父母可以學會改變自己的態度,孩子也可以在陪伴期間學會成長。對此,需注重把握好4種效應:1、發揮「南風效應」,讓孩子時刻沐浴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