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果效應丨好奇心與逆反心理是人類的天性

2020-12-20 濱州市心理諮詢

禁果效應丨好奇心與逆反心理是人類的天性

青春期教育:早戀與性是家庭教育最難處理的兩個問題

好奇心是人們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或事件產生的心理狀態,而逆反心理則來源於人們渴望自由、拒絕束縛的天性。

對於被禁止的事物或事件,人們往往在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驅使下,產生強烈的興趣並充滿探究的欲望,並因此而導致「禁而不止、愈禁愈多」的後果。

這就是心理學的「禁果效應」,也叫「亞當與夏娃效應」。

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中,家長與老師都會有意或無意地使用「禁果效應」,但其導致的後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如果能了解禁果效應的發生機制,就能避免「禁果效應」中消極因素帶來的惡果,讓「禁果效應」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前進的動力,並讓孩子找到更好的前進方向。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禁果效應因其被禁止而產生「神秘感」而引發人們的強烈關注。相比人們經常接觸的事物或公開性的事件來說,這種帶有神秘感的事物或事件具有更大的誘惑力。它不僅加深了人們內心的期待,也因無法即時獲得相關信息而使人們內心形成接受空白,並對「神秘信息」產生強烈的召喚。

無論是有意造成的禁止,還是無意造成的禁止,抑或是社會因素造成的禁止,都會導致人們在無法得知與渴望得知的對抗中產生或興奮、或期待、或恐懼的心理狀態。

現實生活中的「禁果效應」屢見不鮮,而青少年的情感教育與性教育則是損失最慘重的陣地。來度麥學苑心理關愛中心做青春期叛逆諮詢的家長們,最為頭疼的也是這方面。

首先,早戀是家長和老師極力禁止卻又是孩子們樂此不疲的對抗遊戲。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們來說,身體的逐漸成熟導致他們出現情感和性的萌動;而家長和老師的明令禁止又引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但是,所有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依然在不斷地「禁止」,也因此而引發了愈加嚴重的「禁果效應」:青少年的早戀年齡越來越小,從原來的大學生到後來的高中生,再到現在的初中生甚至是小學生,其後果不可謂不嚴重。

其次,性教育是家長和老師無法迴避卻又不敢承接的教育話題。

性是人類正常的生理需求,與吃喝拉撒睡一樣,不過是人類諸多生理需求中的一項而已。性與其他生理需求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它的隱私性和特殊性:隱私性是指性需求無法在公共場所進行,而特殊性則是指性需求的滿足需要年齡的限制和特定的對象。

但是,不只是青春期的孩子不了解這些,甚至很多成年人都「談性色變」。對於許多成年人來說,性是無法交流和溝通的部分,當然更不可能去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對於孩子性教育方面的需求,家庭和學校有志一同地交了白卷。

帶著對性的好奇和無知,孩子們選擇自己探索,或者求助於色情的書籍或光碟,或者因無法控制欲望而親自體驗,甚至因此犯下強姦罪。

其實,假如家長和老師能了解「禁果效應」的發生機制,就會在孩子進入青春期時給予正確的引導,而避免消極的「禁果效應」產生。

早戀與性是青春期必然要過的兩個「坎兒」,而消除孩子內心的神秘感和好奇心,才是幫助他們安然度過的最佳途徑。多掌握一些這方面的知識,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在與孩子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讓孩子懂得早戀很美好,但是,以不影響學習甚至是促進學習為前提;讓孩子明白性其實是人的正常生理需求,但是在未成年之前,要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行。

在避開「禁果效應」消極影響的同時,善用其積極影響也是教育的重要一環。前者需要我們破壞其神秘感、去除好奇心,而後者則要求我們營造神秘感、引發好奇心。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學習是他們持續的成長力。而如果家長和老師能夠巧妙運用「禁果效應」,讓他們對學習感到神秘和好奇,就能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擁有持久的動力並實現自主學習。

凡事有利有弊。

善用「禁果效應」,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美好的青春和成功的未來。

相關焦點

  • 家長善用禁果效應,解決孩子的逆反心理
    沒有哪個孩子是不好奇的,這是他們的天性,孩子會採取自己的方法去探知世界、感知交流,如果此時受到父母的制止和打擊,就會激起反抗情緒,或者說是變得消極,不再主動去探求事件的真相,只盯著父母的制止行為不放。孩子逆反心理強會造成什麼危害?《如何把握孩子心理》一書中寫到:&34;簡言之,在與孩子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案是,家長以什麼樣的口吻去說教,將是形成親子關係是否和諧的重大原因。
  • 「漫畫」心理效應51——禁果效應
    越是禁果就越是甜美,就如同越希望掩蓋某個信息不讓別人知道,人們就越是想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它;越是禁止某件事,就越是有人不計一切後果去突破禁令——這種由於單方面的禁止和掩飾而造成的事與願違的現象,叫作「禁果效應」。
  • 《抖音》玩禁果效應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表示有人在吊其他...
    《抖音》玩禁果效應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表示有人在吊其他人胃口時間:2020-08-09 13:00   來源:咖綠茵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玩禁果效應什麼意思什麼梗?
  • 《想見你》:用心理學剖析「禁果效應」下李子維的高效戀愛方案
    其實,李子維的這一系列做法,用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戀愛效應「禁果效應」就可以很好地進行解釋。而「戀愛體」李子維的優質戀愛方案具有極高的模仿性與實操性,我們可以將其稱為「李子維式」禁果效應。那麼在看完《想見你》後,識破了「戀愛體」李子維的戀愛秘訣,收穫到「李子維式」禁果效應的優質戀愛方案。
  • 有意思的「禁果效應」,運用在教育教學上是如此美好
    下課後,評課時,大家對該老師的課好評如潮,他只是謙虛地說了句:我表演給你們看的,就運用了心理學裡的禁果效應,是學生表現好。說實話,我對心理學裡的禁果效應確實還是不了解,下來悄悄地查了這個概念。其實就是我們常說正確的逆反心理,有點類似我們傳統文化中的激將法,再通俗一點講就是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會激發人們更強烈的欲望。禁果效應其實在我們老師和家長的教育當中運用的很多,而且非常有意思。
  • 用好「禁果效應」會有你想像不到的效果
    其實,這是一種「禁果效應心理」。什麼是禁果效應?禁果效應就是指因被禁而更想得到某樣東西的心理,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越不被允許,就越是想要嘗試。而剛才所說的浩浩為什麼媽媽提醒了他別去弄抽屜,會夾到手,浩浩還是去弄了?
  • 孩子總是不聽話,父母巧用「禁果效應」
    直到有一天,我在心理學書中看到了「禁果效應」,並將這種效應運用到家庭教育之中,才幫助我解決了長久以來的困惑。生活中常見的禁果效應是指,當外界壓力迫使人們不去進行某種嘗試時,人們往往會因此產生更強的了解欲望,結果反而會反其道而行之。孩子天生就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禁果效應在孩子身上尤其明顯。
  • 音樂課上巧用禁果效應(一)
    在教育心理學領域有很多「效應」,這是指人在教育過程中的語言與行為引發人的一系列心理上的反應和效果
  • 怡康心理——父母必須知道的那些心理效應(9)
    這種現象背後的心理效應就是禁果效應。禁果效應又稱潘多拉效應,指的是當人們被禁止採取某個行為,然後又沒有充分的可以接受理由的時候,人們往往都會選擇逆道而行,在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的操縱下去做一些被禁止的事情。
  • 5個兒童教育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禁果效應 也叫「亞當與夏娃效應」。越是隱秘或者禁止的東西,越勾起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由單方面禁止和掩飾所造成的逆反現象,即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 在對孩子也是,一昧禁止只會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你越不讓我幹我偏要幹。
  • 「徵服」男人心,最有效的方式:禁果效應
    02禁果效應,容易吊起胃口。得不到,所以放不下。其實,這種心理狀態,在心理學上普遍存在的,恰恰符合「禁果效應」帶來的作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想必許多人都曾聽說過,兩個認識不久的人,為何能夠愛得如此執著呢?僅僅是因為愛情的力量嗎?
  • 這5個兒童教育心理學效應,爸媽越早知道育兒更輕鬆
    圖片來源:Pixabay禁果效應 也叫「亞當與夏娃效應」。越是隱秘或者禁止的東西,越勾起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由單方面禁止和掩飾所造成的逆反現象,即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在教育上,我們可以適當利用「禁果效應」,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比起單純地勸說和禁止可能更有用。
  • 五大兒童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印刻效應」現象,不僅存在於低等動物之中,而且同樣存在於人類。以狼孩卡瑪拉為例,卡瑪拉在襁褓中即脫離人類社會生活與野獸為伍,錯過了發展人類言語的時機,喪失了言語能力。8歲時回到人類社會後,雖然經過精心教養,但言語能力始終難以恢復。這表明:兒童言語發展有一個可印刻的關鍵期。
  •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5種主觀原因
    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個時期都可能產生,但青少年時期逆反心理是最重的。這主要是由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與家長、老師對他們不合實際的角色期待發生激烈衝突所致。同時,也和青少年知識經驗不足以及思維的片面性有關。當人進入青春期後,生理上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出現了第二性徵,各種生理機能基本發育成熟。
  • 養育孩子的禁果效應,99%的家長對此一無所知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禁果效應,也稱潘多拉效應。它來自希臘神話,完美的女人潘多拉有一隻魔盒,諸神告誡她不要打開,但這反而引發潘多拉的好奇心與欲望,她終究忍不住打開了,罪惡與災難通通被釋放出來。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來說,禁果效應更多的表現為逆反心理。越禁止他上網,他越想去沉迷。
  • 不讓我幹我偏幹,這是"白熊效應",還是逆反心理
    一、什麼是白熊效應?白熊效應就是俗稱的&34;。這個效應以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維格納的一個社會實驗命名的。這個實驗具體是這樣的,參與實驗的人被要求不要在腦海裡想像一隻白熊,結果呢,很多實驗參與人員都會在腦子裡跳出一隻白白胖胖的熊。
  • 這三個因素是叛逆孩子形成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其實,這種情況基本上在每個家庭的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會出現,而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孩子的青春期逆反心理那麼,為什麼孩子會有逆反心理呢?以下三個原因是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因素。一、好奇心的驅使。青少年多數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驅使,他們喜歡新事物和新知識。
  • 了解「禁果效應」,正確教育孩子
    而且一旦出現這樣的狀況時,我們就應該思考一下,是不是沒有合理的利用禁果效應呢?什麼是禁果效應「禁果效應」我們可以用一種通俗的方式去理解這種理論,其實就是我們越禁止的東西,人們就越是想要得手。 譬如我們總是禁止和掩飾一些東西的話,那麼就很容易造成對方的逆反現象,那麼禁果效應也隨之產生了。把禁果效應與孩子聯想到一起的話,那麼我們完全可以這樣去想,那就是孩子之所以會變得逆反,就是因為與他們的好奇心有關係。
  • 分開1小時後,女兒被送進醫院:帶娃的「禁果效應」你了解過嗎?
    在心理學中,這種「讓做不去做,不讓做偏去做」的逆反心理現象,被稱為「潘多拉效應」,或者「禁果效應」。在這個過程中,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特別是當要求一個人不要做什麼時,如果沒有充分的理由,或是理由不讓人信服,那麼反而更容易激發人的好奇心,讓人「偏向虎山行」。在我小時候,記得姥姥家有個地窖,就像一個魔法儲物間,每次大人都能從裡面拿出好多東西,特別神奇。但是,大人並不允許我們小孩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