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聊天軟體洩露工資條,員工被開,公司賠償12萬

2021-01-15 人力資本

2011年10月,周某入職某公司,崗位是業務拓展。公司《員工手冊》、《聘用通知》《陽光手冊》等均含有薪資保密的條款,還籤訂有《保密協議》。

禍起工資條

周某是某匿名聊天軟體朋友圈中的成員。2014年12月8日下午6:54,該朋友圈中出現一張工資單局部截圖,主要包括三個具體數字:社保繳納數額493元,個人公積金繳納數額368元,個人所得稅(月工資)5300.64元,無人員姓名及單位名稱。

該截圖的標題為「怎麼算」。也引起了大家的猜測。不少網友留言評論了。

公司迅速調查

公司發現後,對此事進行了調查,在同年12月16日形成調查報告,結論為:

1、該工資單為周某2014年11月工資單。

2、周某薪資郵件由系統自動發送到周某郵箱後,未向其他郵箱轉發過。

3、匿名聊天軟體的截圖系公司郵箱手機客戶端上截取的薪資郵件,周某郵箱綁定的手機與周某自用手機相符,無其他手機同步過周某的郵箱。

4、周某在與調查人員溝通後,異常的刪除了手機中的匿名聊天軟體,而不是保留進而向公司舉證。

公司認定,從證據和邏輯判斷,洩露薪資的行為系周某所為。

處理意見:解除勞動關係。

堅決開除

2014年12月29日,公司工作人員與周某進行了談話,周某認可其手機上原來裝有匿名聊天軟體,後來出了洩露工資單的事件後就刪除了該軟體。

其手機上綁定了公司的公司郵箱,洩露的信息為其郵箱收到的薪資郵件,但其表示不知道洩露的原因,並表示有可能別人能進入其郵箱,別人有可能知道其郵箱密碼等。

2014年12月29日,公司向周某送達《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周某拒籤該通知書。同日,周某與公司辦理了離職交接手續。

2015年1月9日,公司召開員工違規違紀處理申訴會,周某陳述薪資郵件沒有對外轉發過,亦不認可是其本人洩露工資單。

2015年1月9日,公司形成申訴會情況報告,其中載明疑點為:

1、從匿名聊天軟體上截取的圖片分析,圖片中反映出截取圖片的手機打開了藍牙功能,可能存在他人盜取周某手機截取圖片後通過藍牙轉發到其他手機的可能。

2、可能存在他人知曉周某郵箱密碼後登錄網頁版郵箱後做出截取圖片外發的情況。

但公司申訴小組又通過分析否定了以上疑點。2015年1月16日,公司再次向周某出具《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

依法維權

2015年1月23日,周某申請仲裁,被以不屬於該委管轄為由,不予受理。周某於2015年2月6日向法院起訴,訴請公司向其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157297元(22471元/月×3.5個月×2)等。

一審法院

本院認為,爭議焦點是:公司解除與周某的勞動合同是否合法,是否應當向周某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

在匿名聊天軟體中所發帖子為匿名貼子,網友在評論帖子時也完全匿名。洩漏在匿名聊天軟體的涉案截圖所載明的三個數據雖然與周某2014年11月工單上的數據一致,但該截圖工資單並未出現周某的名字以及公司的名稱。

在公司對此事進行調查時,周某未認可是其洩露了該工資單,公司相關部門認定周某洩露該工資單只是公司的分析、推測,並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是周某所為,故公司據此解除與周某的勞動合同,證據不足,系違法解除,應當向周某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

周某離職前12個月平均工資為20657元,超過了2014年南京市平均工資的三倍,故補償標準按照市平均工資的三倍進行計算,公司應向周某支付的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為123387.25元(70507元/年÷12個月×3×3.5個月×2)。

判決:公司10日內一次性支付周某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123387.25元。

周某與公司均不服提起上訴

其中公司辯稱,根據與周某的談話記錄及申訴會的內容,周某承認匿名聊天軟體上洩露的信息是其郵箱收到的2014年11月份薪資郵件,且匿名聊天軟體中的截圖是由周某的手機客戶端發出,周某的郵箱密碼於2014年11月24日修改,他人無法得知其新密碼,故可排除截圖系由他人從周某的郵箱中盜取並發布。

根據《陽光手冊》和《保密協議》及聘用通知書的相關內容,員工工資屬於高度機密,周某有保管和管理個人薪資信息的義務。

《保密協議》第2.1中2.1.1條約定周某通過與公司的勞動僱傭關係而知悉的經營信息需要保密,周某本人的工資屬於上述經營信息的範疇。

因此,公司據此與周某解除勞動關係合法,無需向其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

二審法院

本院認為,本案二審爭議焦點為,公司是否違法與周某解除勞動合同的問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四條, 重要規章制度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或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

經本院審查,公司主張《陽光手冊》經過了民主程序制定,但公司提交的電子郵件上載明的內容僅為BP(人力資源管理崗位)反饋後,請律師整體審核後發布《陽光手冊》,該郵件的收件人是公司企業文化部工作人員,故該郵件不足以證明《陽光手冊》的制定經過了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協商確定。

公司也沒有提供證據證明其所主張的人力資源工作人員與各工作人員進行了溝通的事實,周某對此亦不予認可。

因此,公司提供的相關證據不足以證明《陽光手冊》經過民主程序制定,故該規章制度不能作為與周某解除勞動合同的依據。

雙方籤訂的《保密協議》中約定保密信息包括與經濟、計劃、營銷或技術有關的信息,公司主張員工工資屬於上述信息的範疇,缺乏依據,故公司主張其根據《保密協議》的約定與周某解除勞動合同合法,本院不予支持。

公司開除,應負舉證責任。公司雖提供了調查報告、談話記錄、申訴會情況報告等證據,但僅是公司根據調查情況進行分析的結論,周某從未承認是由其在匿名聊天軟體朋友圈發布了工資截圖。

另外,匿名聊天軟體朋友圈的截圖僅顯示社保繳費數額、公積金繳納數額、個人所得稅數額,未顯示人員姓名、公司名稱、工資總額等其他具體信息。

雖然匿名聊天軟體朋友圈的跟帖網友猜測了發帖人所屬的公司及級別,但僅是他人的猜測,發帖人未對跟帖進行正面的確切回復,故不足以對公司的經營造成影響,也不足以達到讓他人知曉公司工資信息結構的效果。

綜上,公司以周某嚴重違反規章制度為由,與其解除勞動合同,缺乏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七條 規定,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條 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因此,公司依法應向周某支付賠償金123387.25元。

判決如下: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案例點評

匿名並不代表保密,網上隱私洩露也無所不在。公司調查行動也是比較迅速的,基本鎖定了事實的真相,公司有關薪資保密的條款也是比較多的。但是公司錯誤的估計了形勢,也忽略了自身的兩大軟肋,其一就是《陽光手冊》未經民主程序,其二就是周某始終沒有承認是自己發的截圖,公司的調查只是猜測,不足以成為證據。

事實上,當時這種聊天軟體影響力也並不大,而且也只是猜測,冷處理可能一周後也就結束了。但是公司要樹立權威,以正風氣,結果也是自食苦果。當然也有老闆認為,就是賠錢,我也要把她開掉。

公司有申訴的程序,也是值得讚賞的,至少雙方可以再次心平氣和的交流一下,不過本案中未看到工會的身影。開除員工也是需要經過工會審批一下的。

其實類似的案例也是非常多的,比如在廁所吸菸,你也不能裝探頭,但後來著火了,只能從附近的探頭來判斷,大致是誰吸菸導致的。所以這種情況並不適合強行開除,因為證據不確鑿。如果這個違紀不至於開除,員工還可能寫個檢討書之類的,要是反正開除了,可能什麼都不會寫,也不會承認。後來這樣的案例,罰了嫌疑人500了事了。

所以這類案例,公司處理要謹慎,員工也應該遵守公司的規章制度,維護公司的利益。不然雖然周某賠到了錢,但也失去了一份比較好的工作。對薪酬管理本身,我是主張工資保密的,但是薪酬制度是透明的,可以給大家看到前進的方向。

另外,在本案中可以看到兩個法律要點,即違法解除的賠償金是經濟補償的二倍,還有就是超過社平工資3倍時,月工資以3倍上年度市社平工資計算。

歡迎點評,歡迎關注「人力資本」。

相關焦點

  • 匿名聊天軟體真的「自由且安全」嗎
    原標題:匿名聊天軟體 真的「自由且安全」嗎 隨著韓國「N號房」主要運營者「博士」被捕,這起集體性犯罪事件逐漸浮出水面。由於涉案人員多,犯罪情節嚴重,「N號房」事件也成為近幾天國內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N號房」事件與韓國以往性犯罪最突出的不同在於,不法分子充分利用了匿名社交軟體的特點進行犯罪。Telegram號稱是最為「自由而安全」的通訊軟體,它在通訊中實現了用戶匿名、信息端對端加密、聊天信息定時銷毀、「閱後即焚」等功能。看上去Telegram在保護用戶身份和通訊隱私上不遺餘力,但現實情況卻並非如此。首先是取證難。
  • 三款聊天軟體被封殺,匿名社交會帶來什麼
    很可惜的是,不到一天的時間,三個聊天軟體相繼被微信封殺,張小龍拿下了3殺,震驚了整個網際網路的吃瓜群眾。當年微軟的msn推出中國後,微軟高管承認,沒有封殺掉騰訊是一個很大的錯誤,看樣子,騰訊不僅吸收了自己過去的不足,別人的錯誤也會很深刻地反思。
  • 什麼仇什麼怨,前員工洩露大疆原始碼被罰20萬
    「洩露公司原始碼造成超百萬損失,大疆前員工被罰20萬、獲刑半年」的消息刷屏了。目前該員工已自首,此次洩露事件給大疆造成經濟損失116.4萬元人民幣。法院於近日作出一審判決,以侵犯商業秘密罪判處大疆前員工有期徒刑六個月,並處罰金20萬人民幣。公司原始碼被員工有意無意洩露的事件太多了。4月22日,B站的網站後臺工程源碼遭惡意洩露,被一個名為「openbilibili」的用戶放到了開源項目平臺Github上。
  • 離職員工洩露技術秘密 軟體公司如何應對
    案件的審理A公司以C某及B公司侵害其技術秘密為由,訴請停止侵權銷售並銷毀侵權軟體,同時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和合理支出。而C某違反保密約定披露並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原告A公司的技術秘密的行為,以及B公司獲取且使用原告A公司的技術秘密的行為,均侵犯了原告的技術秘密。基於此,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害技術秘密的行為,並承擔賠償的民事責任。
  • 紙質工資條和電子工資條哪個好用,資深HR圖文解說
    隨著員工成本的上升,不少企業已開始通過科技手段對HR辦公方式進行改革,採用軟體類產品來處理事務性工作,並逐漸滲透於企業管理。對於HR來說,轉變最明顯的便是工資條製作方式,由繁瑣的紙質工資條製作向便捷快速的電子工資條轉變。在市場上為數不多的電子工資條生成軟體中,i人事的一鍵工資條憑藉著簡單、高效、安全的特質脫穎而出,成為眾多企業HR熱捧的對象。
  • 大眾點評員工曬工資被開除,公司:洩漏機密,解除雙方合同!
    員工入職時會與任職公司籤署勞動協議,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要求,其中一項是不得公開透露工資,所以現在的社交軟體上,謹慎曬娃曬地址同時也不能曬工資。此事被公司知道後,季某就公司認定為故意洩漏工資,季某被開除。隨後季某提出勞動仲裁,將公司告上法庭索賠16萬,最終法院認定公司違法解除合同,考量季某實際工資後,判決公司賠償季某12萬餘元。不準曬工資是普遍的硬性規定?
  • 員工網上曬自己工資單,引起網友議論,之後接到公司通知直接傻眼
    員工網上曬自己工資單,引起網友議論,之後接到公司通知直接傻眼工資是大家每個月最關心的事情,自己辛辛苦苦早出晚歸的工作就是為了這一筆收入。根據整件事的過程,筆者對此事做了一個整理季某在一款匿名的社交軟體上面曬出了一張自己的工資單,裡面的繳納信息有「社保493元,個人公積金368元,個人所得稅5300元」,這一張工資單在網絡上面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有不少網友指責季某這是在公然的炫耀自己的工資,之後網友們也是根據這張工資單對季某的本人身份進行了各種猜測
  • 在攜程買機票後遭詐騙損失12萬 法院一審判決攜程公司賠償5萬元
    在按對方提示操作退款的過程中,申女士被騙子共計騙走了近12萬元。前天,朝陽法院認定上海攜程商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攜程公司)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未盡到個人信息的保管及防止洩露義務,判決攜程公司賠償申女士經濟損失5萬元並向其賠禮道歉。申女士在公司負責行政工作。
  • 同事的工資條不要碰,女孩將工資條給離職員工被開除
    95後女孩小徐因在部門文員請假的時候,代替她去財務室領了部門十幾個人的工資條,事後卻被以其「違反公司相關制度」為由,要求其自己辭職,在其不辭職的一個月後,以其違反公司制度為由慘遭辭退,而違反制度的理由只因把離職員工的工資條拍給對方。
  • 別天真,打工人哪有什麼「匿名吐槽公司」的自由
    伴隨著對拼多多公司「300工時」「辭退理由」的質問,其他易被發現的疑惑也被送上了熱議——既然是匿名討論,公司人事如何確定是當事人發帖?脈脈是否洩露用戶隱私?「如果匿名都會被揪出、辭退,我們連抱怨都不行了?」01脈脈匿名區,職場狗仔據當事人敘述與拼多多官方回應,辭退事件的起因是這則匿名帖子。
  • 有什麼軟體可以管理公司員工的電腦?
    首先我們來看下公司為什麼需要管理員工電腦?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使得員工輕易被其他無關工作的網頁所吸引,影響工作洩露公司機密;根據IDC統計,54%的員工在工作時瀏覽過工作無關的網站甚至包含黃色網站,70%的安全損失是由企業內部員工的不規範上網造成的。
  • 離職員工侵犯原單位軟體賠償額計算:電池測試軟體侵權案
    本文主要學習最高人民法院智慧財產權法庭有關計算機軟體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方法,期盼對讀者有所幫助。關鍵詞:離職員工;軟體侵權;賠償額計算。本案涉及數名離職員工複製、銷售在原單位就職期間獲取的與電池測試系統相關的計算機軟體的行為,導致該數名離職員工同時構成了侵害著作權的刑事犯罪以及著作權民事侵權行為。本文主要學習最高人民法院智慧財產權法庭有關計算機軟體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方法,期盼對讀者有所幫助。
  • 公司黑板報:滴滴等多款打車軟體存信息洩露風險
    在上述漏洞中,危害等級為「高」的漏洞達33個,佔比55.9%;中危漏洞14個,佔23.7%;低危漏洞 12個,佔20.3%。其中,快的打車被發布的安全漏洞數最多,達19個(包括一號專車漏洞),一嗨租車和神州租車分別以12個、10個的漏洞數緊隨其後,而滴滴打車漏洞數則為7個。
  • 匿名社交軟體很難實現規模化乃至進一步盈利
    原標題:匿名社交軟體很難實現規模化乃至進一步盈利   「誰來給我講一個笑話?」配上一個眨眼萌娃的圖片,就讀中南財經大學的大三學生李琛隨機匿名為「慢條斯理的鯰魚」在怦怦APP上發布了一條動態,兩分鐘後便收到陌生人「有成就感的跑步鞋」發來的逗樂段子。
  • 深圳知名無人機公司代碼被員工洩露到海外平臺
    ……」GitHub網站是全球最大的代碼分享社區,擁有超過900萬開發者用戶,去年被微軟斥巨資收購,足見其影響力。調查發現,這竟是軟體碩士阿輝(化名)所為。28歲的阿輝畢業於著名高校,在這家無人機公司的子公司擔任軟體工程師。公司對他很器重,讓他負責編寫農業無人機的管理平臺和農機噴灑系統代碼。
  • 騰訊與老乾媽:員工工作失職致公司損失,是否應當賠償?
    、凍結該公司1624萬餘元財產。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王某擔任盱眙縣某資產公司及其關聯公司現金會計,在明知財務支出審批手續不完備的情況下,仍在公司副總章某的安排下多次將公款轉出,造成3200餘萬元國有資產重大損失。
  • 員工攜商業秘密跳槽?法院:與新公司共同賠償799萬
    導讀近日,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二審審結一起多名員工攜商業秘密跳槽案件,認定該多名員工與新公司共同實施了侵害原公司商業秘密的行為,判令其停止侵權,並賠償經濟損失和合理開支共計799萬元。被告金某等五人原系公司員工,分別擔任公司球場部經理、大客戶部經理、財務部球場對帳助理、客服組長等職務,於2012年至2013年7月期間先後從原告公司辭職後入職被告新賽點公司,並未經許可將原告的商業秘密披露給被告公司使用。
  • 40萬條快遞信息被洩露背後:你的簡歷也被賣了
    被圓通快遞內鬼洩露的四十萬條公民個人信息只是龐大信息販賣江湖的冰山一角。11月16日,新京報獨家報導了圓通多位「內鬼」有償租借員工帳號,4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被洩露一事,引起大眾對於個人隱私安全問題的重視。
  • 圓通「內鬼」洩露40萬條客戶信息,律師:消費者可要求賠償
    同時,也會著力提升加盟公司的依法經營意識和信息安全意識,並更好配合公安機關,嚴厲打擊涉及用戶信息安全的違法行為。 律師向紅星資本局表示,即使倒賣信息主體是員工,但快遞公司因保管客戶信息不當,管理不嚴而存在連帶責任,信息被洩露的用戶可向快遞公司提出民事賠償要求。
  • QQ群有「貓匿」:匿名聊天認準這隻貓
    QQ群有「貓匿」:匿名聊天認準這隻貓 2014年09月03日 15:50作者:張劉雷編輯:張劉雷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QQ群聊天界面點開「 」選擇戴墨鏡的小貓後,便進入「匿名」發言模式,系統會自動為其分配一個頭像和暱稱,發言者的帳號信息會被隱去,讓群用戶不受身份約束,平等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據了解,QQ群「匿名聊」還將在手機QQ 5.1版本上線手機側功能。業內人士稱,匿名社交的盛行,可能是因為現代社會的巨大壓力導致,人們受制於各種關係、環境,往往不敢說出心裡的真實想法,而「匿名」則是人們舒解壓力的一種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