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好好學習》這本書,看你是否真的會學習

2020-08-28 範兒的閱讀書籍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是我們從小就被老師和父母口頭教育的一句話,可是上了十幾年學的我們真的會好好學習嗎?

最近看的一本書叫做《好好學習》,這是著名的書評人成甲的一篇論著,裡面對於如何學習提出了全新的觀點, 有幾個重要的概念:臨界知識,深度思考等。我看過之後獲益匪淺,原來學習不是我們小時候那樣簡簡單單的學習,而是有方法,有步驟,有目的,有理論指導的學習。

我悄悄地將其中的一些理論簡單地運用實踐之後,感受的效果果然不同凡響,我簡單地分享一下。


一、何為臨界知識,有什麼利用價值

都說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但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可以,只有那些臨界知識才可以。作者套用了核物理學中的一個名詞——臨界質量,來命名臨界知識。臨界質量是指要產生核爆炸需要的裂變材料質量,只有突破這一臨界值,才能產生驚人的核爆炸。

與此相似,有些知識也能夠發生裂變,可以對我們生活的很多方面進行指導。當你儲備的知識達到一定量的時候,就會產生驚人的威力(查理·芒格稱之為lollapalooza效應,即「疊加放大」效應)。這便是應用臨界知識系統產生的巨大威力。

所以所謂的「臨界知識」,便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後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掌握臨界知識,我們便能開啟學習的「少即是多」「四兩撥千斤」模式,從而極大地提升學習效率。

常見的臨界知識有黃金圈法則、二八定律、複利效應、概率論、系統思考等等。

比如二八定律,指的是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部分只佔其中的20%,其餘80%的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那20%就是臨界知識。我們只要掌握了這20%的知識,進行合理的利用,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成果。

二、怎麼樣學習臨界知識,

需要學習臨界知識首先需要進行反思:

我們很多時候犯的錯誤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犯,總是記不住教訓,所以最好應該記錄下來,常常去看,去分析,反思其中的過程,這樣做可以幫助我們發現錯誤,矯正行為。同時反思還可以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的知識。督促我們學習。

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他在自傳中描述了自己希望不再犯錯誤,快速進步的過程,對自己的錯誤行為進行了記載,同時相應地提出對自己的要求。然後不斷地反思,與之比較尋找差距,從而獲得了巨大的進步。可以從小事反思,把生活案例化處理,培養自己寫反思日記的習慣。

需要進行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是分析具體現象之後,找出的抽象規律,依託於實驗驗證或者數據分析支持的結論,更普遍地解決類似問題,啟發我們由表及裡,由此及彼地思考問題。

有深度的認知能力是,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能夠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在尋求答案的時候,能夠根據理由可信度判斷是否接受這個結論。

比如現在如日中天的美團外賣,他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不僅僅是因為他第一時間看準了團購這個方向;更重要的是,他在眾多競爭者中是看得最深刻的。介紹美團老總王興創業十年經歷的書籍《九敗一勝》提到,當其他團購網站在大打廣告戰的時候,美團王興堅持不加入廣告大戰,二是堅信決定團購事業的關鍵是:高效率、低成本;高科技,低毛利。他把別人用於廣告的錢,投入系統開發和效率提升。最後美團的勝出成就了「新美大」這個網際網路新巨頭,可以說是知識深度的勝利。

美團在千團大戰中脫穎而出後,王興說了這麼一句話:「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而王興就是做的深度思考,才看到了臨界知識:高效率、低成本;高科技,低毛利。

誰獲取了臨界知識,誰就贏得了勝利的機會。


掌握臨界知識還要有兩個思維:綠燈思維和以慢為快

綠燈思維相對應的就是紅燈,就是遇到事情第一反應是拒絕,這樣無形中就會錯過了好多的機會,

比如一大早我讓兒子不要穿短袖,今天會降溫,他聽了之後本能的拒絕了,說同學們都穿短袖,我穿長袖會被嘲笑的。結果下午果然降溫,感冒了。

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心理學現象,陷入了習慣性防衛而自己不知道,對於外來的建議、方法根本不給他們進入的機會,所以我們要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首先要打破自己的習慣性防衛,讓自己的思維一路綠燈,廣開言路,多聽多看,嘗試著接受新鮮的事物,不要一開始就把自己的大門關緊了。

以慢為快是要停下腳步,多多思考,不要一味地圖快。

現在社會是一個快速發展的社會,尤其是網絡的發展突飛猛進。什麼東西都求快,所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好像慢了一步就趕不上火車似的。可是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越快越好,吃東西要細嚼慢咽,吃快了會消化不良。讀書要慢慢品味,讀快了會囫圇吞棗。喝茶也要慢慢地品,這樣才品得出茶香。

所以做事情要適當地慢下來,清朝名臣曾國藩帶領湘軍打敗數倍於自己的太平天國軍隊,用的方法就是「結硬寨,打呆仗」,因為真正高效的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就需要這樣的硬勁頭把他攻克。

我們讀書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有時候讀了很多書,可是還是不會做,不會寫,記不住,然後再去讀書,周而復始的重複這些勞動。真正的情況是我們不應該僅僅讀書,應該停下腳步,升級讀書方法,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繫。把這本書裡的知識,跟之間讀過的知識串聯起來,這樣編製成一張網,既能方便記憶,又能夠綜合應用,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這樣的讀書就進入了複利效應的狀態,一路走馬觀花地看書,最後什麼也不會留下。

書中提到的臨界知識在很多行業內是融會貫通的,在這一行的臨界知識到了另一個區間也是適用的,所以我們不僅僅要學會找到臨界知識,更加要合理的應用臨界知識。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看懂這本《好好學習》,從而去真正地好好學習。每個人都能夠從學習中不僅收穫知識,更能收穫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成功和快樂。

相關焦點

  • 一年讀500本書的可行性,認知深度與臨界知識|《好好學習》
    其實,我覺得作者自己並沒有好好學習,「以慢為快」的閱讀和學習方法,他也沒做到,不然這本書為什麼還停留在羅列知識的表面。「一年200本書」的例子只是為了吹牛,但是,編輯行業內的大咖們都是一年讀500本,這並沒有什麼稀奇。
  • 讀《好好學習》提升學習能力
    《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聽名字是講知識管理的書,讀完感覺叫「好好學習」就夠了。作者提出「臨界知識」概念,並以此組織整本書的章節。臨界知識是什麼,如何學習並應用,最後介紹了真實的應用案例。不過如果拋開「臨界知識」的論述,書中的學習方法是可借鑑的。關於好好學習,我將作者的「兩個態度、三個方法、三個技巧」匯總理解為三態度和四方法。
  • 你真的會學習嗎?讀《大腦喜歡這樣學》(又名《學習之道》)
    你真的知道如何學習嗎?你的大腦擁有驚人的能力,只可惜沒賦上使用手冊,但你將在這本書裡找到這份使用壽命,從新手到專家,都能從這本書裡學到絕佳的方法,幫助你提高學習能力與技巧,尤其對於數學和自然科學等相關領域。本書會幫助你事半功倍,並且更有創意,不只是在數理上,而是對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能有所助益,讓我們開始吧!【內容語句少數摘錄】
  • 2018年讀一本書·第8本《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為什麼讀了這麼多書,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因為大多數人都掉進了「低水平勤奮」的陷阱。我們讀了很多書,卻只是讀到了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而並沒有把新舊知識連成一張知識網,長成一棵知識樹。成甲的這本《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核心目的就是希望能發動人們去思考事物背後的底層規律,通過摸索、積累屬於個人的「臨界知識」,再把零散的知識點組合成各自的知識框架,進而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改變自己的行動。
  • 好好學習就能天天向上?不,比起好好學習,你更應該《好好思考》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會,努力工作,努力學習知識帶來的只是量的累積,而非質的突破。這是因為花了太多的時間在表面積累上,而很少思考背後的規律和原理,就無法提升自己的認知。為此,成甲專門寫了一本書《好好思考》,了解成甲的人都知道,他曾寫過一本書叫做《好好學習》,被羅輯思維評選為中國最會學習的人。他的主業是做景區設計諮詢,副業是研究認知思維,做了一個知識管理的公眾號,並多次受邀在清華MBA、第九學院等地方進行演講。
  • 學習《孫子兵法》,我推薦這本書
    「我覺得這四條可以用來形容我們學習某一知識或手藝都需要經歷的幾個階段。這裡以學習《孫子兵法》為例。第一階段:無知者無畏。該階段你對孫子兵法一無所知,只是想要學習《孫子兵法》,於是上網一搜關於《孫子兵法》高分書籍,囫圇吞棗的買一堆回來,並且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研讀,刻苦專研;第二階段:無知者有畏。
  • 如何快速判斷一本書是否值得一讀?
    書還是那本書,變的是我,我已經不再是那個沒有分辨能力的學生了。這書是好書嗎?你是不是覺得我一定會說不是?不,不一定。對三年前的我來說,它幫我塑造了一定的學習方法論,不失為一本好書。對現在的我來說,它就是一本普普通通的成功學。而成功學,是我們大家都避之不及的。
  • 陪孩子讀好書 || 讀完這本書,你的孩子會感謝你!
    家庭教育書籍榜上的「黑馬」最近有一本書在家長圈火了起來,在各大讀書榜的排序也不斷上升。有家長說:「未來孩子一定會感謝自己讀了這本書的。沒錯,這本家庭教育書籍排行榜黑馬就是這本《自驅型成長:如何科學有效的培養孩子的自律》。這本書不僅是寫給家長的,更是寫給孩子的,前11章是對家長說,後3章主要是寫給孩子的,所以作者十分希望當家長得到這本書後,能與孩子共讀。
  • 「中國最會學習的人」教你「好好思考」
    作者把學習知識的基本單位定義為「思維模型」,並將思維模型劃分為四個層次:經驗技巧型、方法流程型、學科原理型、哲學視角型。在本書中,作者結合自己10多年的研究經驗,從基本原理、搭建知識體系、演示實戰方法等多個角度向讀者全面講述如何「好好思考」。
  • 預習法學院學習與生活,看這本書就夠啦
    以及被錄取後如何為法學院第一年學習做準備。甚至細緻到如何選擇文具、如何讀case和做outline、詳細的時間規劃和複習方法;與同學的相處、應當重視的活動。以及每個假期需要做什麼、如何尋找實習和工作。可謂面面俱到。書中還包括來自招生官、J.D.學生、律所招聘人員的適用建議。總的來說,提供了一堂基礎且全面的「法學院101」課程。
  • 洞悉本質,修煉「內功」,這本書讓你的學習成效事半功倍
    這本書的豆瓣評分是7.8分,超3600人進行了評價,逾1.3萬人標記了想讀,還榮登2018年豆瓣社科紀實類書籍高分榜,受市場歡迎和大眾認可的程度可見一斑。學習實際上是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繫的過程,我們只能通過已知來理解未知。比如,當讀到這句話:香農定理表明,無論信道中是否存在噪聲,信息的最大傳輸速率即信道容量。
  • 《好好學習》:8招讓你提高臨界知識與認知深度,做個會學習的人
    學習是一個人精進最低的成本,但是做到知識吸收其實過程不容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學有所成」。怎麼讓學習更高效?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這本書,給大家分析了為什麼學不進,是因為認知效率和認知深度未達到,讓你無法掌握臨界知識。今天我就來和大家分享這本書的內容。
  • 《好好學習》||學習不是那麼隨便的事
    看了成甲老師的書《好好學習》後,我對過去的事有了全新的解讀:學習並不是隨便拿起書本死學硬學就可以,沒有方法是不行的,比如那位女同學只知道教條地與每一道題死磕,不知道總結題型思路,遇到同樣的題還是不會解,而那位男同學,已經在自己的腦海中找到了各種題型的主要思路,所以輕鬆應對;學習也不是隨便什麼都學就是好的,總有一些知識是通用的,放到其他領域同樣適用,成甲老師把這些知識稱為臨界知識
  • 好書書單——4本書帶你提升學習力,實現個人跨越式成長
    第一本《好好學習》本書作者成甲被羅輯思維評為十位「全國最會學習的人之一」,也是「得到」最受歡迎的說書人。這本書給我們解讀了以下這幾個問題:為什麼讀了這麼多書,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學海真的無涯嗎?到底什麼樣的「知識」值得我們花精力去學?為什麼學習「學習的方法」,比學習本身更重要?
  • 讀書筆記|讀一本書和讀懂一本書的區別
    這是小時候一直在我腦海裡的問題,大人們告訴我讀書是為了考個好的大學,將來有個好工作,並且極力描述大學裡的美妙景象,還告訴我上大學就有了自由,不需要整天好好學習了。《讀懂一本書》裡提到一個概念叫「沉浸式學習」,就是指一個人有目標後,為目標而努力,並不是按照學校和家長的要求去學習,這樣的成果會更豐碩。
  • 低效的學習:可能,讀多少本書都沒用
    如果你沒有在其中待過,很難理解的。這其實引出來一個問題:人的說和做是不一樣的,我們怎麼怎麼才能相信這點呢?可能,我的毛病又犯了,總想著解放他人的思想。我又突然有某種直覺:那就是我們很多人,可能是很真誠地去讀書,讀了很多書,到最後也無法從中收穫真正的真理。這裡,我想說,這種學習、讀書,是一種低效的學習與讀書。
  • 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這是我在約讀匯飯糰的一次分享,關於學習,關於《好好學習》這本書。怎樣將零碎的知識體系打造為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
  • 《簡單思考》與《好好學習》
    《簡單思考》作者申川亮《好好學習》作者成甲《簡單思考》與《好好學習》雖然是兩個作者,但是,在我看來,他們說得是一件事!就是如何思考!同樣的,如果我們知道哪些事情會讓我們陷入到表面價值的陷阱裡,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去避開這些事情,把這些事情從我們生活中排除掉。如果你認為一個企業要成功,人才是最重要的,那你就要和那些最優秀的人一起工作。在招聘的時候,你就不要問年齡、履歷、曾經擔任的職務等等,他們都是表面價值,只會干擾你的判斷,你需要看的就是這個人是不是真正具備回應用戶需求的熱情和能力就可以了。
  • 如何做到一天讀一本書?這本書給了我答案
    直到我讀完這本書《無限可能:快速喚醒你的學習腦》,才相信我可以做成這件事。反覆思量之後覺得,一天一本書這件事,不應該被妖魔化,當然也沒必要神化。其實只要我們想,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一天一本書。《無限可能》是一本教人升級大腦的學習指南。
  • 《好好學習》:聰明人不廢蠻力,掌握臨界知識,升職事半功倍
    為什麼讀了這麼多書,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因為大多數人都掉進了「低水平勤奮」的陷阱。知識爆炸時代,我們淹沒在海量的信息當中,無法自拔。那麼多的知識究竟學習什麼?怎樣去學?對於學習普通者來說,似乎顯得有些無所是從。相對於學霸來說,我們好像少了高效學習的方法,沒有認識到學習底層的規律,所以總是感覺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