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弘揚社會主義道德
中國革命道德傳統是指1919年五四運動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切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中所形成的革命氣概、精神品質和道德情操。
一、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既有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實要求,也有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道德價值導向的重要任務。
市場經濟可以和不同的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相結合。要把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制度有機結合起來,離不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加快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建設,有助於保證市場經濟沿著社會主義軌道有序健康的發展。
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確立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價值導向和行為準則,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全社會的文明程度,已成為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緊迫任務。
堅持公民承擔社會責任與社會尊重個人合法權益相一致,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相結合,著力培養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觀念,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道德環境和有力的道義支撐。
正確處理競爭與協作、自主與監督、效率與公平、先富與共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等關係。正確發揮社會主義道德對市場經濟的價值導向作用,形成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規範,發揮市場經濟的積極效應,避免市場經濟的消極效應,促進和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康發展。
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1.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
道德建設核心的問題,實質上是「為什麼人服務」的問題。提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具有深刻的理論依據和堅實的實踐基礎。(為什麼?)
(1)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人際關係的客觀要求。在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條件下,每個社會主義的勞動者和建設者都在為社會、為他人同時也是為自己而勞動和工作。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權利和義務不再分屬於兩個對立的階級,而是統一於人民自己身上,每個人都是服務對象,又都為他人服務,全體人民通過社會分工和相互服務來實現共同利益。
(2)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為人民服務,不僅在於人們在一切經濟活動中應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效率與公平、先富與共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等關係,形成健康有序的經濟和社會生活規範,更在於強調在國家的宏觀調控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引導、制約下,每個市場主體要有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更自覺、更積極、更規範地在自主的基礎上為人民、為社會服務,要求市場主體把自身的特殊利益同國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
(3)為人民服務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是社會主義道德區別和優越於其他社會形態道德的顯著標誌。
(4)為人民服務體現著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先進性要求和廣泛性要求的統一。
2.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在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集體主義原則是指導人們行為選擇的主導性原則。這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為什麼?)
(1) 生產資料公有制佔主體地位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集體主義的實施創造了經濟前提;
(2) 以工人階級為領導階級、以共產黨為執政黨的人民當家作主的國體、政體,為集體主義的實施創造了政治前提;
(3) 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集體主義的實施創造了文化前提。
l 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的內容如下:
(1)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強調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辯證統一。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家利益、社會利益體現著個人根本的、長遠的利益,是集體所有成員共同利益的統一。同時,每個人的正當利益,又都是集體利益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2)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強調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衝突,尤其是發生激烈衝突的時候,必須堅持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原則,即個人應當以大局為重,使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在必要時,為集體利益作出犧牲。
(3)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強調重視和保障個人的正當利益。集體主義為培養人的健全人格、鮮明個性和創新精神提供了道義保障。對於集體主義來說,只有個人的價值、尊嚴得到實現,個人的正當利益得到保證,集體才能有更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l 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道德要求具體可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無私奉獻、一心為公。這是集體主義的最高層次,是共產黨員、先進分子應努力達到的道德目標。
二是先公後私、先人後己。這是已經具有較高的社會主義道德覺悟的人們能夠達到的道德目標。
三是公私兼顧,不損公肥私。這是對我國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3.宣傳和弘揚共產主義道德
共產主義道德不僅是人類的道德理想,而且深深植根於中國革命的歷史實踐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表現為大公無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道德建設,要把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離開現實的道德狀況,只談共產主義道德的崇高理想,就會脫離實際;忘記共產主義道德的遠大理想,只談道德的基本要求和最低要求,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區分層次,著眼多數,鼓勵先進,循序漸進,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道德行為準則的基礎上,不斷追求更高層次的道德目標。(社會主義道德與共產主義道德的關係)
三、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與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1.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科學內涵
榮辱觀是人們對榮辱問題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一定社會思想道德原則和規範的體現和表達。榮辱觀具有時代性和階級性,不同時代、不同階級、不同利益集團都有自己的榮辱觀。
「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
「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
「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
「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2.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客觀要求
(1)社會主義榮辱觀反映了社會主義道德的本質要求。
(2)社會主義榮辱觀指明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方向。
(3)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引領社會風尚的一面旗幟。
3.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代中國社會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對於大學生成長成才和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具有重要的規範、激勵和指導作用。(重要意義)
(1) 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能夠增強人們的道德榮譽感和道德判斷力。
(2) 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3) 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能夠使社會成員自覺內化社會主義道德要求,強化道德自律意識,堅定道德意志和信念,明榮知恥、揚榮棄恥、提升人格、敦化風氣,推動維繫社會和諧的人際關係和道德風尚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