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用觸覺來感知世界

2020-12-20 39健康網

  嘗嘗拖鞋的味道、把香蕉捏成泥到處拍打,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很過分?原諒他吧,他進入了口和手的敏感期!

  出場人物:豆豆

  年齡:1歲

  豆豆有個新「嗜好」!這個嗜好多少有點讓大人接受不了。怎麼了?他突然對家裡的那堆拖鞋感興趣了。單純喜歡也並沒什麼,要命的是,每當他玩膩了玩具後,就以非常標準的手膝爬姿勢爬向那個角落,一屁股坐在地墊上,琢磨每一雙拖鞋。常常還把拖鞋送到嘴裡品味一番。

  這多少有點讓媽媽受不了。讓他在廚房油乎乎的地板上爬來爬去,抬頭看看鍋裡冒出的熱氣,或者坐在洗菜池裡,用小腳丫把水全都踢出來,已經是媽媽給他的自由底限了。吃拖鞋?太不衛生了吧?該叫停了吧?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豆豆吃拖鞋的事兒還沒解決,他有喜歡上了新的「勾當」。那天吃香蕉,他突然「哼哼」著撲過來,把軟軟的香蕉捏得糊滿了手!還揮舞著粘滿香蕉泥的雙手,在自己的小餐桌上拍來打去,高興得手舞足蹈。

  專家告訴你:一切都非常正常!他正處在口和手的敏感期。孩子的初始是用口來感知世界的。這和用嘴來品嘗味道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他用口認識各種事物,包括自己的手和腳。

  抓捏香蕉其實是手的敏感期的一個表現。這個時期,只要可能,孩子會抓捏一切到手的軟東西,果醬、麵條、蛋黃、煉乳、泥巴……如果你不能給孩子提供香蕉、麵團時,孩子就喜歡吃飯時用手抓飯,玩飯;會抓「屎巴巴」,去體驗那「粘糊糊」的手感。

  我們不要給兒童設置障礙,因為剝奪了他用手的自由,也剝奪了他認識世界的機會。

  口和手的敏感期出現時間:0--2歲。

  口、手敏感期的另類表現:

  1、頻繁吃手指。只要你不限制,他幾乎一整天都把小手都在嘴裡,吃完大拇指再吃食指,有時甚至把整個拳頭塞進口裡,吃得特別香。

  這樣理解和應對: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最初方式。千萬不要阻礙他。相反,如果他的衣服袖子過長,阻礙了他把手放進口裡,幫他換衣服才是最好的辦法。可以想像,當嬰兒第一次將他的小手放入口中時,肯定會有「開天闢地」般的驚喜。

  2、把所有拿到手的東西都送到嘴裡,床上的枕巾、吃飯的勺子,玩具。而且咬東西,見什麼咬什麼。甚至把小木桌的桌邊咬了一排小牙印。

  這樣理解和應對:他在用小嘴巴認識所有這些不同的東西。爸爸和媽媽只要勤快一些,清洗、消毒,保證他想吃的東西都是乾淨的,就足夠了。

  3、喜歡嘗瓜子皮、慄子皮、吃筆帽,珠子、生豆子放進嘴裡不停咬。

  這樣理解和應對:孩子心裡肯定在說:我怎麼剛剛嘗到(知道)這個東西呢?一切經驗都來源於感官,口腔認識事物之後,孩子們再用手、眼、耳、鼻、身體其他感官來感知事物,最終像成人一樣,用眼(看)和耳(聽)把握世界。所以,不需要強行制止。靜靜地觀察著他,你會發現,他會原封不動地把嘴裡的東西吐出來。

  4、咬人。活潑可愛的小孩,突然開始咬人了。咬了媽媽、咬爸爸,姨媽、表姐、奶奶都難逃此劫。

  這樣理解和應對:不要發火,咬人事件經常發生在孩子2歲半到3歲。如果你注意,會發現他從來不咬不認識或不熟悉的人。孩子咬人並無惡意,把他抱在一邊就可以了。也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替代物,比如口咬膠。但效果不一定好,有時孩子會明確告訴你,咬橡膠不好,咬皮膚的感覺才好。咬皮膚似乎能很快滿足這一敏感期,並讓孩子迅速度過去。然後,兒童會出現高度的寧靜和下一步的智能需求。

  5、打開所有的食品,吃一口扔掉,再吃別的東西。

  這樣理解和應對:往往成人的想法是「吃完這個,再吃那個。」要注意節約。孩子的目的不是在吃,而是認識味道、了解外在、建構自我。

  6、喜歡蓋瓶蓋、玩鍋蓋。大小不同的鍋蓋,蓋來蓋去。喜歡把筆插進筆帽裡,把吸管插進飲料盒。

  這樣理解和應對:家裡的一切都是他探索的對象。在蓋、插、擰這些基本動作的重複中,孩子在建構手的組裝能力。當孩子能夠自由使用他的手時,手就成了智慧的工具。

  7、抓東西。把一個物體抓到另一處。當抓小圖釘時,他會發現整個手指都伸進去有危險,就會學會用三個手指抓起圖釘。

  這樣理解和應對:手的敏感期到來時,兒童有一個抓的過程——一把抓,三指抓,二指抓。童年期鍛鍊用手非常重要。我們常看到很多成人不會拿筷子、不會按鍵、不會用手指夾圍棋子、不會點鈔、不會拴繩索。這都和他們童年這方面的發展受到障礙有關。

  孫老師點評:

  口的敏感期,是嬰兒用口進行味覺、觸覺的過程。通常孩子先是用口認識自己的手,當他能自由用手進行活動時,就開始隨手抓東西,把東西放到嘴裡,用口、舌來認識事物的性質,甚至連軟和硬這樣比較抽象的概念,嬰兒都是用口來認識的。

  通過口認識世界,這個時期能持續到6—12歲。

  手的敏感期裡,嬰兒喜歡抓東西,用手探索環境、認識世界。

  嬰兒出生時第一個能運動的器官就是口,嬰兒就用這個他僅能支配的器官認識了手——他不停地吃手。在真正使用手時,幼兒幾乎是見圓的就擰,見方的就按,見線就拽,音響、電視機、洗衣機……都成為他探索的對象。隨著空間敏感期的到來,幼兒在使用手的同時,還在建立空間的概念:他喜歡插東西,將磁帶插入,關上,打開,拿出,反覆進行。

  成人很害怕這個開始,成人最喜歡說:「不要動。」「安靜下來。」其實,不讓兒童行動,就等於不讓兒童思考。

(實習編輯:張曼)

相關焦點

  • 一種基於深度學習的視覺觸覺感知方法
    圖為研究人員介紹的基於視覺的觸覺感知策略為了有效地與周圍環境互動,機器人應該能夠像人類一樣,通過觸摸來識別不同物體的特徵。這將使他們能夠更有效地抓住和管理物體,利用傳感器收集的反饋來調整他們的抓取和操作策略。考慮到這一點,世界各地的研究小組一直在努力開發技術,通過分析傳感器收集的數據,賦予機器人觸覺,其中許多數據是基於深度學習架構的使用。雖然其中一些方法很有前途,但它們通常需要大量的訓練數據,而且並不總是能夠很好地泛化以前不可見的對象。
  • 寶寶正在用嘴感知世界
    用嘴巴,探索這個世界寶寶從差不多4個月大開始,總是喜歡什麼都往嘴巴裡放,難道TA是餓了嗎?其實媽媽們不用擔心,這是這個時期的寶寶探索世界的一個獨特方法。這個月齡的寶寶,視覺神經發育還不成熟,但是口腔神經已經率先發育了。
  • 科學家給予軟體機器人以觸覺感知
    但由於軟體機器人缺乏良好的感知能力,所以一直受到限制。一個好的機器人抓手需要感覺到它所接觸到的東西(觸覺傳感)同時需要感知手指的位置(本體感知)。這種傳感一直是大多數軟體機器人所缺少的。在兩篇新發表的論文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的研究人員想出了新的方法,讓機器人能夠更好地感知與之交互的東西:能夠看到和分類物品,同時具有更柔和、更細膩的觸覺。"我們希望通過感知世界來實現看世界。
  • 怎樣促進寶寶的觸覺發育呢?不少媽媽還在用「偽愛」傷害孩子
    怎樣促進寶寶的觸覺發育呢? 很多倡議表示,新生兒在出生30分鐘內就去吸吮媽媽的母乳,通過嘴巴與奶頭的接觸來增進母子情感,早吸吮、早接觸、早發育就是這個道理。寶寶吃奶時,把雙手放在媽媽的臉龐或乳房上,讓他不斷地觸摸。
  • 小月齡寶寶早教遊戲5——奇妙的觸覺
    遊戲目的:鍛鍊寶寶的觸覺和精細動作發育寶寶1歲前是感官能力發育的黃金時期,感官能力包括:視聽觸味嗅。我們給寶寶皮膚接觸不同材質的物品,可以促進寶寶的觸覺感知。另外給寶寶抓一抓不同物品,可以很好地鍛鍊抓握能力,促進精細動作的發育。
  • 如何對新生兒進行觸覺訓練
    圖片來源太平洋親子網  觸覺是寶寶第一個「醒」過來的感覺。每個寶寶都會通過對輕、重、尖、頓、冷、熱等感覺刺激的體會來探索世界。寶寶只有體會了豐富的感覺刺激之後,才會主動的明白,有尖銳的東西靠近時,必須躲避;媽媽溫熱的手掌撫摸著脊背,正是寶寶放鬆、睡眠的好時候。寶寶觸覺可不僅是寶寶個人問題,與媽媽的引導也有很大的關係。  新生兒說不出話來,但是卻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敏感的皮膚接觸到不舒服的東西,他也扭動身體用強烈的動作來反抗,而他們最敏感的部位是嘴唇、前額、眼瞼,以及手腳掌等。
  • 我們的感知系統——觸覺是怎樣影響我們的學習、成長和關係的
    觸覺是我們感知系統中最大最廣的一個感知器官,而皮膚包裹著我們的全身,活生生、會呼吸、會排洩,保護著我們防止有害光線和微生物的侵襲。通過它我們感知冷暖、重力,也使我們更好的感知內在外在,已達到一種和諧與平衡。它還是我們與外界、他人建立界限的屏障,更好的區分你我,更好的發展自我。
  • 英特爾神經擬態計算開啟機器人「觸覺」感知,比人類的感覺神經系統...
    (圖片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  人類的觸覺足夠靈敏,可以感覺到不同表面之間的細微不同,哪怕這些差異僅僅是一層分子的區別。然而,現在大多數機器人的操作都是基於視覺處理。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希望用他們最近開發的人造皮膚來改變這一狀況。根據他們的研究,這種人造皮膚在檢測觸覺方面,可以比人類的感覺神經系統快1000倍以上,並且在識別物體的形狀、質地和硬度方面,可以比人類眨眼速度快10倍。
  • 探秘寶寶五大感官發育的奇妙之旅:觸覺,接受外界信息的傳感器
    在《探秘寶寶五大感官發育的奇妙之旅》系列文章的第四篇,若蘭媽咪要為大家分享的是寶寶的「觸覺」發育的特徵和促進寶寶的觸覺發育的方法。寶寶最早發育的能力是觸覺。實際上胎兒生命一開始,當他們被子宮內溫暖的軟組織和羊水包圍時就開始有了觸覺。用超聲顯像方法可以看到,早在胎兒24周時就有吸吮拇指的動作。總之,觸覺是小嬰兒安慰自己、認識世界以及和外界交往的主要方式。觸覺是人體分布最廣、最複雜的感覺系統。
  • 通過觸手感知味覺?章魚化學觸覺的分子基礎
    原創 徐士霞 CellPress細胞科學 生命科學Life science作為世界領先的全科學領域學術出版社,細胞出版社特與「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合作開設「青促會述評」專欄,以期增進學術互動,促進國際交流
  • 4-7個月的寶寶如何開發智力?這五種玩具,幫寶寶訓練感知能力
    文|福林麻麻對於寶寶來說,4~7個月這個階段是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寶寶們在這個階段需要運用視覺、觸覺、聽覺等感覺器官來學習「及時感知能力」。這個時候的寶寶會有自己的喜好,並且會用各種方式表達出來。過去他可能僅僅是觀看一個奇怪的東西,現在他會把它放進嘴裡或是操作和探索新玩具……為了配合寶寶充分開發自己的各項感官,玩具必不可少。那爸媽們應該如何給這個階段的寶寶選擇玩具呢?今天就幫寶媽寶爸推薦幾款益智又有趣的玩具。
  • 這個蛋白讓人類感知指尖觸覺
    這個蛋白讓人類感知指尖觸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8 13:50:02 德國馬克斯·德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Gary R.
  • 致力機器觸覺技術研發,「他山科技」賦予智能設備高級別感知能力
    觸感是機體感知外界環境的重要能力,無論是對人還是機器。 不僅我國,就世界範圍內來看,目前無論是機器人還是各種具有交互功能的設備,其交互方式仍以視聽技術為主,即使出現了力反饋的功能,但仍然不能達到智能水平。
  • 英特爾神經擬態計算開啟機器人 「觸覺」感知,比人類的感覺神經...
    這項工作著重介紹了與目前只有視覺的系統相比,將觸覺引入機器人技術能夠顯著提升系統能力和功能,並且神經擬態晶片在處理此類感官數據方面能夠超越傳統架構。  英特爾神經擬態計算實驗室主任Mike Davies表示:「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這項研究,讓人們對機器人技術的未來有了深刻的了解,也就是說,未來機器人會以事件驅動的方式,結合多模態來感知和處理信息。
  • MIT最新AI研究,讓機器人利用觸覺感知物體
    【獵雲網(微信號:)】6月17日報導(編譯:胖虎)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及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的研究人員表示,在不久的將來,機器人將能夠通過觸覺來感知物體。一篇最新的相關論文將於下周在加利福尼亞長灘市的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會議上公開,這篇論文描述了一種人工智慧系統,它可以通過觸覺信號生成觸摸物的視覺形象,還能根據視覺數據來預測物體的觸感。「通過觀察物體的表面,我們的模型可以預測某個平面或稜角的觸感。通過觸摸物體,我們的人工智慧模型可以根據觸感來構建感知到的環境。
  • 嬰幼兒觸覺發展與大腦「第六感」
    我們閉上眼睛後,對世界的感知和身體的位置感並不會消失,仍舊有一種看不見的印記。這種感官叫作「本體感覺」,是一種對四肢位置和身體空間位置的意識。和其他感官(視覺、聽覺等)一樣,本體感覺也有助於我們的大腦導航世界。科學家有時也稱其為我們的「第六感」。
  • 感統訓練觸覺刷及觸覺球該怎樣正確使用?
    特別是剖腹產的寶寶一定要做觸覺訓練
  • 如此重要卻又如此容易被忽略的觸覺發育 (附刺激觸覺發育的分齡玩具推薦)
    胚胎期:在懷孕期間保持正常健康生活飲食習慣、運動習慣的以及經常撫摸腹中胎兒並與其互動溝通的媽媽,其實,已經在無形中將觸覺訓練帶給了寶寶。新生兒期:當嬰兒來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對他而言,最直接的觸覺感知就來自於皮膚。
  • 不,寶寶可能只是「觸覺失調」
    一歲之前,推拿老師每次都會拿一個充滿凸起的球在孩子身上滾來滾去。據說這樣做能刺激孩子的皮膚感受點,促進觸覺系統發育。當時很疑惑,觸覺不是與生俱來的嘛,還需要刺激?一直認為這就是江湖術士騙錢的套路。在這5種感覺中,觸覺系統發育最早,胎兒在母親子宮內10周,它就已經開始發育了。當然,觸覺也是孩子認識世界最常用到的能力。孩子出生後觸覺系統開始接收物體質感、溫度、溼度及痛癢等,觸覺就像一雙眼睛,用它自己的方式,給孩子的大腦傳遞著各種信息,所以孩子的感覺統合中,觸覺刺激就尤為重要。觸覺發育到底多重要?
  • 日本開發觸覺系統使機器人擁有類人感知,可輕柔地抓住蛋糕果凍
    就像人類在用指尖觸摸後感知事物,輕輕地抓住柔軟度不同的物體一樣。近日,豐田通商集團的先端電子有限公司及其集團公司先端系統設計有限公司(NSD)共同開發了一款可以使機器人擁有觸覺的系統,此款系統將配備モーションリブ株式會社的ABC-Core晶片,通過觸覺回放模塊為使用真實觸覺的機器人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