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嘗拖鞋的味道、把香蕉捏成泥到處拍打,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很過分?原諒他吧,他進入了口和手的敏感期!
出場人物:豆豆
年齡:1歲
豆豆有個新「嗜好」!這個嗜好多少有點讓大人接受不了。怎麼了?他突然對家裡的那堆拖鞋感興趣了。單純喜歡也並沒什麼,要命的是,每當他玩膩了玩具後,就以非常標準的手膝爬姿勢爬向那個角落,一屁股坐在地墊上,琢磨每一雙拖鞋。常常還把拖鞋送到嘴裡品味一番。
這多少有點讓媽媽受不了。讓他在廚房油乎乎的地板上爬來爬去,抬頭看看鍋裡冒出的熱氣,或者坐在洗菜池裡,用小腳丫把水全都踢出來,已經是媽媽給他的自由底限了。吃拖鞋?太不衛生了吧?該叫停了吧?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豆豆吃拖鞋的事兒還沒解決,他有喜歡上了新的「勾當」。那天吃香蕉,他突然「哼哼」著撲過來,把軟軟的香蕉捏得糊滿了手!還揮舞著粘滿香蕉泥的雙手,在自己的小餐桌上拍來打去,高興得手舞足蹈。
專家告訴你:一切都非常正常!他正處在口和手的敏感期。孩子的初始是用口來感知世界的。這和用嘴來品嘗味道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他用口認識各種事物,包括自己的手和腳。
抓捏香蕉其實是手的敏感期的一個表現。這個時期,只要可能,孩子會抓捏一切到手的軟東西,果醬、麵條、蛋黃、煉乳、泥巴……如果你不能給孩子提供香蕉、麵團時,孩子就喜歡吃飯時用手抓飯,玩飯;會抓「屎巴巴」,去體驗那「粘糊糊」的手感。
我們不要給兒童設置障礙,因為剝奪了他用手的自由,也剝奪了他認識世界的機會。
口和手的敏感期出現時間:0--2歲。
口、手敏感期的另類表現:
1、頻繁吃手指。只要你不限制,他幾乎一整天都把小手都在嘴裡,吃完大拇指再吃食指,有時甚至把整個拳頭塞進口裡,吃得特別香。
這樣理解和應對: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最初方式。千萬不要阻礙他。相反,如果他的衣服袖子過長,阻礙了他把手放進口裡,幫他換衣服才是最好的辦法。可以想像,當嬰兒第一次將他的小手放入口中時,肯定會有「開天闢地」般的驚喜。
2、把所有拿到手的東西都送到嘴裡,床上的枕巾、吃飯的勺子,玩具。而且咬東西,見什麼咬什麼。甚至把小木桌的桌邊咬了一排小牙印。
這樣理解和應對:他在用小嘴巴認識所有這些不同的東西。爸爸和媽媽只要勤快一些,清洗、消毒,保證他想吃的東西都是乾淨的,就足夠了。
3、喜歡嘗瓜子皮、慄子皮、吃筆帽,珠子、生豆子放進嘴裡不停咬。
這樣理解和應對:孩子心裡肯定在說:我怎麼剛剛嘗到(知道)這個東西呢?一切經驗都來源於感官,口腔認識事物之後,孩子們再用手、眼、耳、鼻、身體其他感官來感知事物,最終像成人一樣,用眼(看)和耳(聽)把握世界。所以,不需要強行制止。靜靜地觀察著他,你會發現,他會原封不動地把嘴裡的東西吐出來。
4、咬人。活潑可愛的小孩,突然開始咬人了。咬了媽媽、咬爸爸,姨媽、表姐、奶奶都難逃此劫。
這樣理解和應對:不要發火,咬人事件經常發生在孩子2歲半到3歲。如果你注意,會發現他從來不咬不認識或不熟悉的人。孩子咬人並無惡意,把他抱在一邊就可以了。也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替代物,比如口咬膠。但效果不一定好,有時孩子會明確告訴你,咬橡膠不好,咬皮膚的感覺才好。咬皮膚似乎能很快滿足這一敏感期,並讓孩子迅速度過去。然後,兒童會出現高度的寧靜和下一步的智能需求。
5、打開所有的食品,吃一口扔掉,再吃別的東西。
這樣理解和應對:往往成人的想法是「吃完這個,再吃那個。」要注意節約。孩子的目的不是在吃,而是認識味道、了解外在、建構自我。
6、喜歡蓋瓶蓋、玩鍋蓋。大小不同的鍋蓋,蓋來蓋去。喜歡把筆插進筆帽裡,把吸管插進飲料盒。
這樣理解和應對:家裡的一切都是他探索的對象。在蓋、插、擰這些基本動作的重複中,孩子在建構手的組裝能力。當孩子能夠自由使用他的手時,手就成了智慧的工具。
7、抓東西。把一個物體抓到另一處。當抓小圖釘時,他會發現整個手指都伸進去有危險,就會學會用三個手指抓起圖釘。
這樣理解和應對:手的敏感期到來時,兒童有一個抓的過程——一把抓,三指抓,二指抓。童年期鍛鍊用手非常重要。我們常看到很多成人不會拿筷子、不會按鍵、不會用手指夾圍棋子、不會點鈔、不會拴繩索。這都和他們童年這方面的發展受到障礙有關。
孫老師點評:
口的敏感期,是嬰兒用口進行味覺、觸覺的過程。通常孩子先是用口認識自己的手,當他能自由用手進行活動時,就開始隨手抓東西,把東西放到嘴裡,用口、舌來認識事物的性質,甚至連軟和硬這樣比較抽象的概念,嬰兒都是用口來認識的。
通過口認識世界,這個時期能持續到6—12歲。
手的敏感期裡,嬰兒喜歡抓東西,用手探索環境、認識世界。
嬰兒出生時第一個能運動的器官就是口,嬰兒就用這個他僅能支配的器官認識了手——他不停地吃手。在真正使用手時,幼兒幾乎是見圓的就擰,見方的就按,見線就拽,音響、電視機、洗衣機……都成為他探索的對象。隨著空間敏感期的到來,幼兒在使用手的同時,還在建立空間的概念:他喜歡插東西,將磁帶插入,關上,打開,拿出,反覆進行。
成人很害怕這個開始,成人最喜歡說:「不要動。」「安靜下來。」其實,不讓兒童行動,就等於不讓兒童思考。
(實習編輯:張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