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杭州,記者 李願)訊,一個十分嚴酷的事實是,中國的資本市場雖然經歷了將近三十年的發展,但在支持經濟創新方面的作用仍然十分有限,更為根本的是似乎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功能。
上述結論是CF40特邀嘉賓、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在9月22日由CF40主辦、浙商銀行獨家支持的《2019 徑山報告》發布會上提出的。田軒表示,跨國實證研究發現,一個國家的資本市場越發達,它的企業創新能力就越強;相反,一個國家的信貸市場越發達,對企業的創新產出的抑制作用就越強。
「資本市場的優勢很多,主要體現在融資期限較長、投資者專業素養較高和容忍風險能力較強等方面,」田軒表示,這些都是傳統的商業銀行所不具有的,但對於支持創新活動卻至關重要。
田軒認為,中國資本市場在支持經濟創新方面作用有限,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方面,資本市場的相對規模還比較小, 股票和債券在非金融企業外部融資中的比重仍然只佔到15%;另一方面,現有的資本市場的質量還有待提高,市場機制的運行還有許多缺陷。
而資本市場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功能主要有四個原因:一是市場功能不健全,導致市場與監管博弈而不是自我博弈;二是市場信用機制不發達,過度依賴國家信用,市場信用的約束不足;三是監管機構與監管功能均不到位,制約資本市場監管效能;四是監管的行政化難以滿足專業化的要求, 行業自律不充分,制約資本市場發展活力。
不過,田軒認為,對於中國來說,要大幅提高資本市場在金融交易中比重的想法現在看來不太現實。
「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及其結構,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除了政策以外,政治、法制和文化環境同樣發揮關鍵性的作用,」田軒表示,否則我們就很難理解,為何德國和日本的金融體系由銀行主導、而英國和美國的金融體系則由市場主導。「德日追求集體主義、接受垂直決策,而英美則保護個人權利、推崇分散決策,今天中國資本市場佔比確實比較低,但也並不明顯地低於德日的水平。按照這個標準看,中國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的空間其實是相對有限的。」
因此,要讓資本市場更好地支持經濟創新,田軒認為,首先需要提升市場的質量,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儘量完善市場機制,減少過度的行政幹預;二是儘可能地在創新周期長、失敗率高的特點與投資回報短期性的要求之間取得一個平衡。「具體的做法可以包括減少政府的管制、提高市場的開放度;增加機構投資者特別是外國機構投資者的數量,減少不理性的市場行為,在明晰責任的同時培養』容忍失敗』的政策與市場環境;大力發展企業風險投資基金與衍生品市場,讓更多的有耐心的養老基金和保險資金入市,等等。」
在發布會現場,田軒表示,希望在未來3-5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能夠建立起一整套金融生態環境、法律制度的環境,讓資本市場自我循環、自我運作起來,更好激勵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