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慣性認知有所不同,激勵創新的背後,資本究竟有著怎樣的邏輯?12月12日,在「2019中國西部資本創新峰會」上,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提及,面對如何激勵創新的問題,應該重視「『不太積極』的二級市場、嶄新的創投組織形式、健康發達的資本市場」等要素。
頻繁信披對創新型企業造成壓力
支持實體企業創新發展是供給側改革下的重要議題。而如何激勵創新,田軒從宏觀政策方面提及,研究結果顯示,「無論國家政策偏激進還是保守,對於創新影響不大。企業家都是非常聰明的,他們可以調整自己的投資決策去適應政策。影響最大的,其實是政策的不確定性。也就是,當企業家們不知道未來政策是偏左、偏右、偏激進還是保守時,他們能做的事情只有等待觀望,做短期計劃。而創新恰恰是一個長期的投資。所以要想激勵創新,必須要保證能夠在宏觀上實現連續、完整、穩定的政策,給市場形成連續、完整、穩定的預期」。
而微觀上,田軒提出「不太積極」的二級市場對創新有著助推作用這一觀點。所謂「不太積極」的二級市場,其解釋為:「強有力的反敵意收購條款,持股較長的機構投資者及其帶來的比較低的股票流動性,不太多的分析師跟蹤以及不太頻繁的信息披露。」
這對於傳統投資者而言,觀點較為新穎。例如高效、翔實、及時的信披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保護投資者的關鍵。但田軒從支持企業創新的角度舉例提到,當川普發布關於提議取消季報披露只保留年報、半年報披露頻率的推特後,創新企業和傳統企業的市場表現有所區別。「投資創新企業的資本對於降低信披頻率較為支持,但投資傳統企業的機構卻較為反對。」
出現這一情況在於,創新型企業過於頻繁的信息披露或會造成短期的業績壓力,可能導致戰略「短視」。
重視創投組織形式
在能夠激勵創新的要素中,「嶄新的創投組織形式」在田軒看來,即企業風險投資(CVC)。
田軒認為,「CVC是指非金融類企業設立風險投資基金,通過附屬機構直接進行風險投資。CVC的特點就是優先考慮公司的戰略目標,而不僅以財務回報為目的;CVC基本上使用企業的自有資金並且投資存續期較長。基於上述特點,相對於傳統風投機構而言,CVC投資企業的長期創新更好,成功退出概率更高,市場估值也更高。」
對比來看,傳統VC的核心即有限合夥企業,即向LP融資形成資金池,再由GP管理投向早期創業公司。而CVC雖然在投向方面與傳統VC一樣,但在資金端上,卻有較大不同。CVC資金來源是背後母公司,其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是一個非金融類企業設立的風險投資基金,通過該企業的附屬機構來進行風險投資。同時,CVC的主要投資目標是以戰略考量為目標,是為了背後母公司進行戰略上的布局,可以是上下遊產業鏈的布局,也可以是跨行業的技術卡位。這也讓其與傳統VC只追求財務回報不同。
在此情況下,CVC的存續期往往大幅超過傳統VC。也因為這樣,CVC可以支持那些處於早期的企業,然後慢慢培育扶持,能夠容忍失敗,能夠激勵這些企業進行創新。同時其對風險、失敗率的容忍度也更高。
可以看到,美國的TMT行業龍頭如谷歌、微軟、戴爾等都有自己的風險投資。中國市場上,BAT等也都有CVC基金。作為有著後發優勢的國內市場,田軒呼籲在完善一級市場時應該關注CVC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