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打車的出現豐富了我們的出行方式,前期數十億的投入也為自己贏得了一大批客戶,不論是滴滴車主還是滴滴乘客。
交通擁堵
當年滴滴和快的一番補貼大戰,後來滴滴把快的拿下了,開始和UBer正面對決,後來也贏了,於是在出行打車領域,滴滴自以為是一家獨大了。注意,在這個過程中,乘客完全是用腳投票的,誰貴就放棄誰,所以滴滴補貼司機也好,補貼乘客也罷,都是為了搶佔市場份額,而不是真的想回饋乘客做慈善。
在出行領域,滴滴在最初確實要比計程車更有優勢,除了便利以外,最關鍵的便是價格便宜,因為乘客都是很現實的,同樣的出行距離,能省則省。
滴滴司機
三年多年,「滴滴公司」採用「低價策略」,先後打敗了「易道」、「快滴」、「優步」等同行,取得了網約車的95%市場份額。前期之所以虧損經營,目標應該是達到一定的市場佔有率,其實就是在跑馬圈地。滴滴要扭虧為盈,那麼勢必在補貼和優惠政策力度上收緊或者取消,那麼與之相對應就就是價格的上漲。這個再正常不過了。
大家都知道滴滴能發展到現在,跟它的融資和投資人的關係是分不開的。但是長期的投入最終的目的是盈利。如果見不到盈利,那麼投資人的投資是沒有意義的,他們會馬上撤資。
打車軟體
但是,在司機門檻、技術管理、利益分配上並沒有明顯進步。於是連續出現了順風車乘客被害事件。如果網約車新規真的落地,「滴滴司機」將大量流失。
任何企業的發展都是靠消費者來買單的,所以消費者的態度尤為重要。「滴滴」漲價乘客能夠理解,但是司機的收入沒有相應增加,服務肯定無法保證,這樣就產生惡性循環。這些都是「滴滴」面臨的當務之急,壟斷和盈利暫時不應當作為公司當前的主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