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陰曆十月一,燒紙送寒衣」是什麼意思?

2020-12-13 我是毛興成

陰曆十月一日正好是正好在公曆的十一月中下旬左右,對於這個日子,農村裡流傳著一句俗語「陰曆十月一,燒紙送寒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在農村裡,每逢陰曆的十月一號,經常都可以看到農民在路邊燒紙錢、燒紙衣,就像清明節和中元節一樣,一片火光,昭顯了凝重的氣息,陰曆十月一日有什麼特殊之處嗎?

原來,農曆十月一日也是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被稱為「寒衣節」,一年當中其實有四個個祭祀的節日,包括清明節、中元節,以及寒衣節和冬至日,分別在春末、初秋、深秋和仲冬。很多人對寒衣節並不熟悉,因為這只是某些地方的風俗習慣,在這一天,通常進行祖祭和家祭。特別在江南地區,人們十分看重寒衣節,因為在這個時候天氣已經慢慢轉涼,冬天的腳步漸漸臨近,人人都穿起了厚厚的衣服,防寒保暖。

然而人們認為過世的祖先、親人也需要在這個時候增添衣物,為了表達對親人的懷緬和思念之情,在這個時節都會給亡故的人少一些紙錢和衣物。

這樣的傳統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承孝悌之意,雖然與過世的親人陰陽兩隔,但人們時刻都掛念著他們。不過在冬天的寒衣節,雖然氣溫有所下降,但雨水較少,以乾燥天氣為主,風乾物燥的時節如果大肆進行香火祭祀難免會出現安全隱患,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大量植被覆蓋在道路兩旁,如果不謹慎小心,很有可能釀成火災。

所以建議大家在祭祀的時候一定要小心火種,儘量選擇文明祭祀的形式表達思念之情,為了大家的生命財產安全,鮮花祭祀、掃墓等方式更加安全,不僅讓九泉之下的親人們感受到冬日的溫暖,又能保護環境,防患於未然。

但是也有很多人認為如果用無火形式祭祀,與寒衣節的意義相悖,那麼廣大讀者認為寒衣節應該提倡文明祭祀,還是傾向燒紙錢、燒紙衣呢?歡迎大家與我進行討論。

相關焦點

  • 十月一,送寒衣!
    時間很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送寒衣節了。所謂的送寒衣,就是在冬天來臨之際給亡故先祖燒紙衣裳的一個祭祀活動,是一個祭祀先祖的節日。送寒衣的祭祀活動也反映活著的人對亡故先祖的哀思與崇敬,是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它和春天的清明節,秋天的開元節,並稱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 莊浪民俗:十月一,送寒衣的講究及禁忌!
    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 2020年寒衣節是什麼時候? 又是一年十月一,莊浪農村,家家路口送寒衣。
  • 十月初一要為逝者送寒衣?這一習俗意在緬懷,如今也該換種方式了
    農曆九月過半,城區郊外,月夜之下的河邊、路口常可見到一處處火光。翌日清晨,環衛工人的掃帚之下便多出些燃盡的紙灰。這是一些人在沿襲舊風俗:「十月一,送寒衣」——在給故去的親人燒「寒衣紙」。於是,便把農曆十月初一這一天,稱為「寒衣節」。諺云:「十月一,送寒衣。」這個風俗當然是基於一種迷信,但是由來已久,或可追溯到周代。《禮記》中有孟冬之月「賞死事、恤孤寡」和「臘先祖」的記載。孟冬,即初冬。死事,指為國事而死者。「賞死事、恤孤寡」,意思是褒獎為國捐軀的烈士,並撫恤他們的家人;同時,還要舉行祭奠祖先的儀式。祭奠死者、為已逝先人寄送寒衣的風俗,大約形成於宋代。
  • 在陰曆十月一日,為何燒紙「送寒衣」?老農說出了「真心話」
    陰曆十月那幾天,到了晚上,總會發現有市民在馬路邊燒紙錢,特別是在十字路口那裡,這樣的景象就會更多一些。他們這是在幹什麼呢?我看到馬路邊燃燒的紙錢產生的黑煙瀰漫,覺得這樣有些不妥,對環境造成了破壞,大晚上的也不安全。
  • 農村老人說「農曆十月初一不能起的太早」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對於農村老人說「農曆十月初一不能起的太早」 ,這是因為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也被稱為十月朝、祭祖節,一般過了立冬第二天就是寒衣節了,因為這天預示著冬天的第一天,會比較寒冷了,為祭奠家裡的逝者並送寒衣,故而被稱為「寒衣節」。
  • 十月初一送寒衣,這些禁忌你一定要知道
    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 明天農曆十月一,是什麼節日?在農村都有哪些習俗?
    在我們北方,農曆的十月初一這天可是很隆重的,尤其是住在村子裡的很早就會起床去山上,去山上幹嘛呢?不為別的,是為了上墳祭祖。農曆的十月初一是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
  • 農村俗語:「喪不報孝不吊「,不燒紙錢不謝孝「,有什麼講究嗎?
    文/雲在青山月在天農村俗語:「喪不報孝不吊」,不燒紙錢不謝孝」,有什麼講究嗎?在農村,一直都存在著非常多的風俗,這是農村特有的一種文化,經過千百年來的傳承,這些文化是正在農村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成為農村文化的一部分,今天就來說一下關於農村最為重要的兩件大事,一件是婚嫁,另一種就是喪葬!這個俗語:七不出門,八不還家。
  • 為什麼說「早清明,晚十月一」?
    十月一,又叫寒衣節十月一,又叫寒衣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北方農村將寒衣節和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親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相傳,孟姜女千裡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範喜良已死,被埋築城牆裡。孟姜女悲憤交加,向長城晝夜痛哭,終於感天動地,哭倒長城,露出丈夫屍骨。千百年來,這段忠貞愛情故事在長城內外廣為流傳。
  • 寒衣節:十月初一為啥要燒紙?父親告訴我:天冷了給老人送點衣服
    寒衣節記憶以前並不知道,十月初一就是寒衣節,只知道在這個節日都會去燒紙,小時候,常常跟在父親的身後,拿上三炷香,幾沓黃紙,拿上一下吃的,上山祭祖。小時候問父親:不是清明節才要去燒紙嗎?父親告訴我,過了十月初一,天氣就冷了,得去給老人送點衣服去。
  • 農村俗語,「燒的紙多,惹的鬼多」,農民為何執迷墳前燒紙呢?
    在農村,俗語有很多,而我們今天要講述的是一句關於「燒紙」的俗語!曾聽農村老農說,「燒的紙多,惹的鬼多」那既然「燒紙惹鬼」為何老農卻執迷於此呢?其實,這裡的「紙」主要指的關乎祭祀時所燒的紙錢!今天我們就講一講農村燒紙的淵源,以及為何如今燒紙的習俗仍舊在流行!在我的記憶中,農村燒紙一般出現在以下幾種情況:一、清明,十月一,在農村祭祀先人,一般一年有兩祭,一是清明;二是十月初一。
  • 寒衣節又叫「祭祖節」,為何流行「送寒衣」?這天還有什麼講究?
    寒衣節和清明節、中元節、下元節,並稱為「四大鬼節」之一,又叫「祭祖節」,這天有什麼講究?送寒衣習俗是怎麼來的? 第一、關於寒食節的起源 在西周時期每年的十月初一,都是一年一度的「臘祭日」,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除了祭祀天地之外還要祭祀逝去的親人。
  • 農村俗語「九月不刨十月空」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很多農村俗語是有關農業生產,也屬於季節指導性的農村俗語。「九月不刨十月空」就是農業生產指導教科書式的農村俗語。關於紅薯種植,昕瑞生態當地農村有句俗語「六月種,七月藤,八月根,九月收,十月空」,這裡所指的月份都是農曆。紅薯最晚的種植時間是農曆六月(7月份),昕瑞生態當地農村紅薯種植時間在陽曆4月底~7月底。
  • 農村俗語:「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經過幾千年的沉澱留下了很多有意思,也很有種哲理的俗語,這些俗語也沒那麼複雜,朗朗上口也簡單易懂。關於這些常聽到的俗語,農民甚至把他們當做幾千年經驗的總結,他們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這些俗語都給他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當然也有些人會認為,俗語只不是是農民們的口頭禪而已,哪有什麼科學依據。
  • 寒衣節丨風霜涼意濃,寒衣寄念思
    寒衣節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南方鮮有耳聞。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北方將寒衣節與清明節、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
  • 每年的陰曆十月一很多人都會去上墳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這是古代流傳下來的節日,農曆十月初一是古時的寒衣節,又叫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中華民族是一個講究孝道的民族,而視死如視生,在對待已故先人的問題上,不敢有半點馬虎。農曆十月初天氣轉冷,應該添加衣服了。為了不讓已故先人在陰間挨冷受凍,家家戶戶便在農曆十月初一這天,來到先人的墳前燒上一些紙錢和紙糊的棉衣,讓先人們過上一個溫暖的冬季。十月初一的寒衣節和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寒衣節的由來據說和孟姜女的故事有關,傳說孟姜女在新婚第一天,丈夫範杞梁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築萬裡長城。秋去冬來,天氣轉冷,孟姜女怕丈夫挨凍,便千裡迢迢為丈夫去送寒衣。
  • 一個歷史故事告訴我們農村諺語《早清明,晚十月一》之說!
    早清明晚十一什麼意思其實這句話的理解是非常簡單的,清明節就需要選擇在清早前往上墳燒紙,而到了陰曆十月一日就是古代傳統的寒衣節。這一天也是祭祖的節日,只不過在寒衣節這一天燒紙,就可以選擇在晚上進行燒紙。照字面意思理解來看,清明節燒紙甚至能夠提前一天,而晚十一的寒衣節就算是推後一天祭祖燒紙也是可以的。之所以出現這種習俗,是因為每年清明節之後都是古人要開始農忙了,夏秋兩季農民們要忙著種田,所以人們要在農閒之時提前祭祖燒紙。
  • 俗語「立冬無雨一冬晴,沒有十月初一靈」啥意思?今年冬季晴嗎?
    在立冬期間還有很多農村地區在忙碌著秋收,收割玉米、稻穀、採挖紅薯等等。而立冬的到來又給人們更多的期待,在農村人們通過生活勞作經驗總結,通過立冬天氣判斷今年冬季天氣情況。今年冬季會是如何,對於我們廣大農村地區的農作物有何影響。這個也是我們農村人比較關心的,人們常說「立冬晴一冬晴,沒有十月初一靈」。它指的是什麼意思呢?今年冬季是爛冬怎樣?
  • 農村老人常說無雨一冬晴,沒有十月初一靈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文/隨風飄散老人言:十月初一陰,柴炭貴如金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那麼肯定有很多人都會說農村的俗語了吧,我們都知道農村俗語的歷史也是比較長的,它是有以前的農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總結出來的,就是這些俗語幫助了很多農民,農民用它來教育自己的後代,用它來預測天氣情況,同樣也是用它來看糧食的收成情況,所以農村的俗語對於農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兩個關於農村的俗語,看看大家在以前的時候有沒有聽說過
  •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又稱祭祖節,這天都哪些習俗
    寒衣節是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祭祖節」,是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一、寒衣節習俗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古人們也在農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這天有家祭、也有墓祭,而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北方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