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喪不報孝不吊「,不燒紙錢不謝孝「,有什麼講究嗎?

2020-12-13 趣侃鄉話

文/雲在青山月在天

農村俗語:「喪不報孝不吊」,不燒紙錢不謝孝」,有什麼講究嗎?

在農村,一直都存在著非常多的風俗,這是農村特有的一種文化,經過千百年來的傳承,這些文化是正在農村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成為農村文化的一部分,今天就來說一下關於農村最為重要的兩件大事,一件是婚嫁,另一種就是喪葬!

這個俗語:七不出門,八不還家。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這是在過完年的初七需要在家裡靜養,不應該出門到處去溜達串門,在年初八的時候在外工作的人們是不宜返鄉的,其實這也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其實在古代的意思是意味著人們需要在家裡完成自己家裡的七件大事就是茶米油鹽醬醋茶,這樣才沒有所謂的後顧之憂,這也是為了人們在過年時期能夠更好的辦好自己家裡的事情,沒有後顧之憂的說法而已。

農村俗語:「喪不報孝不吊」,不燒紙錢不謝孝」,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嗎?對於前半句的理解,在家裡,一旦有老人去世,必須要有親人給親朋好友報信,這樣的行為就被稱做為報喪,報喪的人選必須是由於死者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如果人們得到了這樣的通知,就要前去送老人最後一程,如果沒有得到消息,就不必去弔唁。

對於這句俗語後半句的理解,在老人逝去之後,會有老人的後代在靈堂前跪拜,並且對前來弔唁的人們表達感謝,如果前來弔唁的人們沒有燒紙錢的話,就意味著和老人的關係很一般,對於這樣的人家屬是不需要行跪拜的謝禮。

這些話的意思更多的是教育人們要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要小心謹慎的去生活,做好各方面的各種考慮,但是在現在的人們看起來很可能就會覺得是一種迷信的說法了,不過對於這些農村的俗語,我們也只是聽聽罷了,沒必要去較真不是嗎?不然也是和自己過不去!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燒的紙多,惹的鬼多」,農民為何執迷墳前燒紙呢?
    在農村,俗語有很多,而我們今天要講述的是一句關於「燒紙」的俗語!曾聽農村老農說,「燒的紙多,惹的鬼多」那既然「燒紙惹鬼」為何老農卻執迷於此呢?其實,這裡的「紙」主要指的關乎祭祀時所燒的紙錢!也指承諾給別人的財富越多,那麼將有更多的人找上門來,麻煩也就越多!今天我們就講一講農村燒紙的淵源,以及為何如今燒紙的習俗仍舊在流行!在我的記憶中,農村燒紙一般出現在以下幾種情況:一、清明,十月一,在農村祭祀先人,一般一年有兩祭,一是清明;二是十月初一。
  • 在農村,俗語「墳後西北凸,家父百歲餘」,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自古以來,在農村喪葬習俗講究多,俗話說「喪不報,孝不掉,不燒紙錢不謝孝」,在很多的地方,農村老人過世是不能說「死」,一般會說「老了」,「故了」以表示對逝者的追思。在農村,老人講究「入土為安」因此對於墳地的選擇也是有講究的,俗話說「墳墓重山,房屋向水」可見一斑。
  • 農村俗語「老二抱盆,老大摔」,說的是啥意思?沒摔碎該怎麼辦?
    農村習俗「老二抱盆老大摔」是什麼意思呢?沒摔碎該怎麼辦?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規律,這是誰都無法避免的。喪葬文化在國內影響深遠,由於各地的文化有所差異,所以喪葬習俗也是不一樣的。在過去農村裡有專門製作孝盆子的手藝人,一些老人在60歲以後就開始準備身後事了,不僅會購買壽衣、壽材,還會有這個孝盆子。在老人去世之後,這個孝盆子就是專門用來燒紙錢的。等到出殯當天,一切準備妥當之後,也會把這個孝盆子擺放在棺材前面。這個時候如果老人有多個兒子,那往往就是老二把這個孝盆子遞給老大,然後老大接過之後,會把它用力狠狠的摔在地上。
  • 農村的15句俗語,可供人們日常生活作為參考,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在農村社會的發展,農村的進步,很多的俗語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一些俗語由於其局限性,慢慢的被時代所拋棄,而有些俗語,則一直伴隨在人們左右,比如說,以下農村的15句俗語,可供人們日常生活作為參考,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農村葬禮忌諱多,這九點禁忌大家要牢記,否則容易惹出大麻煩!
    喪葬的習俗在農村尤為的重要,在規矩與禮節中不斷的傳承及演化,但是,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人們文化程度的提高,很多過去的儀式與風俗逐漸的簡單化,這也是推進農村喪葬移風易俗的一種表現。但是就目前而言,去農村參加葬禮依舊要謹記的九大禁忌,你知道有哪些嗎?
  • 農村葬禮忌諱多,這八點禁忌大家要牢記,否則容易惹出大麻煩
    因此在農村的葬禮中,千萬要守著世代傳下來的規矩,不能犯了忌諱衝撞逝者,這樣也會給自己帶來晦氣。在農村給先人安葬,當所有的程序走完的時候。回家的路上千萬不能回頭觀望,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看到不該看的東西,造成精神上的損害,容易被不乾淨的東西「纏身」。另外在進入家門的時候,必須進行洗手、照鏡子。因為鏡子可以反射晦氣和煞氣,避免對生者產生影響。
  • 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什麼意思?隨禮也是要講究的
    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什麼意思?隨禮也是要講究的生活有趣聞,故事每天說。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當某個人的家裡有喜事的時候,就會有很多的人來道賀,並且還帶了很多的禮品等。
  • 如何理解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送禮都有哪些講究?
    導語:如何理解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在農村送禮都有哪些講究?農村俗語是廣大農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積累經驗,是他們的智慧結晶,源於農村生活,結構簡單,句糙但理不糙,內函深奧,精深博大,具有一定的生活哲理,且內容豐富,涉及到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無縫不入,其中關於人們在社會交往,為人處世等方面的俗語也非常多,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就是其中之一。那麼我們如何理解其語意呢?
  • 葬禮結束後為什麼要謝孝?有哪些講究
    俗語說「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謝孝的時間和儀式在不同地區也會有所不同,有地方葬禮結束後第二天謝孝,還有些地方葬禮結束三天後謝孝。無論時間如何安排,其宗旨只有一個,那就是答謝前來弔唁的親朋。接下來小編給大家談一下,農村葬禮中的謝孝習俗。
  • 農村俗語「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雖說禮物是為了表達心意,可是如果不懂送禮的規矩,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農村有句俗語叫做「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知道是什麼意思嗎?首先說這「喜不送傘」,聽村裡的老人說,早年間農村的條件比較落後,如果有哪家辦喜事,糧食、白酒、豬肉之類的物品都可以當作祝賀的禮物。
  • 農村喪事流程中的八種「叫法」,年輕人多數沒聽過,你知道幾種?
    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因為農村有著「紅事請,白事到」的習俗。③燒倒頭車:當老人去世了以後,就要給老人沐浴更衣,穿上壽衣,然後再把他抬到堂屋裡面,主要要雙腳朝裡頭朝外,然後再在床前擺放一個盆用來燒紙,而這個稱之為「燒倒頭車」。注意在給老人穿壽衣的時候,是很忌諱親人的眼淚掉在壽衣上的。
  • 俗語「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現在講究這些有道理嗎?
    禮尚往來一直是我們傳統的習俗,生活在農村,傳承著許多富有哲理的俗語,這些語句長久以來,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然,由於地理位置的不同,各地農村有不同的習俗,因此,俗語的「變形」也比較多,最為常見的俗語,這句俗語常被農民作為送禮時的規矩,不可逾越!
  • 農村俗語「要想富,敬祖宗」,如今上墳不允許燒紙,祭拜有用嗎?
    農村俗語:「要想富,敬祖宗。」這句俗語應該是不存在的,因為自始至終沒有這麼說法,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總結出來的經驗是「要想富,先修路」。其實說這句話只是說人不能忘本,即便是你要富裕了,也不能夠忘了自己的老祖宗也不能夠忘了自己生在何方,來自何方。
  • 農村俗語「寧借炕辦喪,不借炕辦喜」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不同的地區有著不一樣的風俗習慣,可以說有些地方的風俗有自己的說法,但是到了其它農村的話就不行了。而「寧借炕辦喪,不借炕辦喜」這句話適用的範圍也是不一樣的,有的農村可以接受,有的就不行了。農村俗語「寧借炕辦喪,不借炕辦喜」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 俗語「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農村,至今還流傳著很多的俗語,諺語,這些語言文字雖然詞不華麗,但卻是老一輩人的人生經驗,就比如這句「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
  • 為什麼在路口燒紙 七月半鬼節燒紙有講究
    中元節在民間又稱為是七月半,是民間非常重要的祭祀節日,所以每年的這個時候大家總會在路邊看到有人在燒紙,你知道有什麼說法嗎?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
  • 農村俗語「陰曆十月一,燒紙送寒衣」是什麼意思?
    陰曆十月一日正好是正好在公曆的十一月中下旬左右,對於這個日子,農村裡流傳著一句俗語「陰曆十月一,燒紙送寒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在農村裡,每逢陰曆的十月一號,經常都可以看到農民在路邊燒紙錢、燒紙衣,就像清明節和中元節一樣,一片火光,昭顯了凝重的氣息,陰曆十月一日有什麼特殊之處嗎?
  • 俗語「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你知道什麼意思?
    農村諺語是一種傳承文化,是一代代農村人,在生活和勞動的過程中,總結的經驗,其中大多蘊含著深刻的意義。
  • 農村俗語:「七不出,八不歸」,有什麼講究?古人經驗不能不知!
    農村人的精神交流中,最普遍的就是習俗,雖然聽起來並沒有什麼內涵,但村民們一聽就能夠知其中表達的意思。因此很多的村民們,雖然看似並沒有多少文化,卻能夠將這些俗語凸顯出來。到了今天過後,日子變得更好了,這些俗語也漸漸被年輕人所遺忘。春節每次回家的時候,總能聽到老人們對晚輩們傳頌著很多的俗語,聽起來讓人回味不已。
  • 農村俗語:「前高后窪,不孤就寡」,農村蓋房高低有什麼講究嗎?
    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國家大力扶持農村的發展,現在的農村,可謂是排排大瓦房,街道整整齊齊,一派農村新氣象。說到大瓦房,就不得不說到農村蓋房的那點事兒。在農村,有句俗語叫做:前高后窪,不孤就寡,不知道有人聽過沒有?那麼到底有沒有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