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十月初一為啥要燒紙?父親告訴我:天冷了給老人送點衣服

2020-12-22 深耕文化

寒衣節記憶

以前並不知道,十月初一就是寒衣節,只知道在這個節日都會去燒紙,小時候,常常跟在父親的身後,拿上三炷香,幾沓黃紙,拿上一下吃的,上山祭祖。小時候問父親:不是清明節才要去燒紙嗎?父親告訴我,過了十月初一,天氣就冷了,得去給老人送點衣服去。

送衣服,實際上就是給逝去的人燒點衣服,這些東西往往是用七彩紙剪出來的,老一輩人的說法是,陰間的人要穿陽間的衣服,只有燒成灰才能穿,雖然很是迷信,但是每當這種節日,總能感受出很多陰森的氛圍。

如今,有很多的農村人都來到了城市居住,回不去故鄉也要祭祖,索性就在高樓的牆角,靜靜地給先人燒點紙,儘管非常地不文明,但是卻成為了新時代祭祖的一種「潮流」,當街祭祖也引發了諸多質疑。

三大「鬼節」

寒衣節,又叫「十月一」「十月朝」,古人還稱之為「冥陰節」。寒衣節和我國的清明節、中元節並稱為三大「鬼節」。在我國北方地區這種節日尤其重視,每當這天,都會上墳祭祖,古人稱之為送寒衣。也意味著過了十月初一,嚴冬就要來了。

清明節是每年的清明節氣那天,古人有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描寫了清明這一天人們的低沉情緒,這和祭祖思鄉有很大關係。這一天的習俗是要上墳祭祖的,而且意味著春色滿園萬物復甦的到來。

中元節又稱為七月半,顧名思義就是七月十五,傳說這一天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所有的鬼魂都會歸鄉探祖,所以後人要燒紙祭拜,2010年中元節被列於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三大節日也成為了當之無愧的「鬼節」。

寒衣節來源

寒衣節的來源,比較公認的說法是因為孟姜女哭長城。傳說在清朝,有一位貌美如花的女子是遇見了英俊的範喜良,兩個人是情投意合,隨後就商量婚事。正在兩個人拜堂成親的時候,被官兵抓走修長城去了。

剛剛結婚就遇到這種事,孟姜女日夜思君,可日復一日,孟姜女縱然眼淚流幹,範喜良還不回來。眼看冬季將至,大雪紛飛,孟姜女推窗遠望:我那可憐的夫君,你走時穿的單衣怎麼能抵住那凜冽寒風。思念心切,孟姜女縫製了寒衣,打算親自送去。

於是她告別家鄉,踏上漫漫尋夫路,天寒地凍,飛沙走石,縱然山高路遠,孟姜女絲毫沒有停止,當她十月初一這天來到長城腳下,卻被告知,自己的丈夫在一年前的冬天,就已經累死,屍體埋在了長城底下。不管是多麼堅強的女子,怎麼會經得起這樣的消息,她不禁大哭,足足哭了七天七夜!

此時的她早已經精疲力盡,她拿起來那寒衣點燃燒掉,突然,一聲天崩地裂的巨響,萬裡長城居然坍塌了,在長城下面露出了一對白骨,那寒衣緩緩飄起來,落在了白骨之上!原來,是孟姜女的真情感動了上天!從此以後,長城內外的老百姓就把這一天叫做寒衣節,每逢十月初,人們都燒寒衣來紀念先人。

寒衣節歷史

關於寒衣節,最早的記錄是在周代,據說周人在十月初一就已經開始進行祭祀活動。《詩經》中就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大概意思就是九月天冷了,就要穿棉衣了。古人把寒衣節又稱為「授衣節」。

唐代《唐大詔令集》曾記載:每至九月一日,薦衣於寢陵,貽範千載,庶展孝思。在唐代,古人把九月初一作為寒衣節來祭祀,但由於十月才入冬,所以在宋代,把寒衣節推遲到了十月朔日,也就是初一。

宋代《東京夢華錄》中曾有詳細描述: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戲故也。可見在宋代,這種祭祀活動就得到了百姓的認可,而且全家出動,實為大禮也。

到了明代,就有了專門銷售寒衣的店鋪,這些店鋪類似於現代的白事店,專門銷售各種祭祀用品,每當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出門祭祀,嘴裡念叨著亡者的大名,然後把紙衣服燒掉。清代,寒衣節已經成為了祭祖的傳統節日。

寒衣節禁忌

由於地域不同,寒衣節的習俗也不大相同,在山西會做成各種紙衣,比如帽子,鞋等,還有各種的房子,還帶有門窗。在河南還有吃餃子的習俗,當然做成餃子以後,是用來祭祀的。

在南方比如南京地區,會在初一晚上先供奉紙衣,第二天才能燒掉。儘管各地習俗不同,但是一些禁忌還是大同小異。

晚上出門不宜喊別人名字

據說這天會有鬼神出沒,不宜多說話,如果萬一有一個鬼魂的名字和你朋友的名字相同,會把鬼魂招來,所以晚上出來祭祀一般不會喊名字。

忌偷吃祭祀的食物

在古代祭祀文化中,偷吃貢品是最忌諱的,因為如果孩子不小心吃了供奉的貢品,會惹惱先人,怪罪於你,比如《西遊記》中鳳仙郡的故事。

不宜拍照

很多現代年輕人不太懂,見到燒紙的覺得好奇想發個朋友圈,實際上在古人眼裡,自己家裡祭祀是不想讓被人看到的,因為要說一些悄悄話等。

晚上睡覺鞋頭不宜對床

實際上,這是在古代的眾多祭祀文化中的一種說法,鞋在古人看來是不乾淨的,在這天祖先魂魄很可能會回家探望,所以不能讓鞋頭對著床。

「當街祭祖」引討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雖然這種祭祀節日被傳承下來,但是由於諸多農村人都來到了城市裡,祭祀的場合也少之又少。很多人索性直接在樓宇之間就開始燒紙,特別是晚上非常瘮人。

更有甚者,大哭大喊非常不文明,我們提倡祭祖,但是也要做一個文明人,尤其是那些買了大量祭紙的人,風一吹,吹得到處都是,我們在祭祖的時候,應該考慮環保問題,所以這一天也是很多環衛工人的噩夢。

寒衣節作為我們的文化傳統,傳承下來自然是好事,但是祭祀的方式和場合值得我們思考和反思,我們這樣當街祭祖,真的是對先輩的尊重嗎?

相關焦點

  • 寒衣節——我為人間燒紙錢
    在這清冷的十月一,在這一年中最後一個關於祭祖的節日裡,我們用人間的紙,疊成元寶,裁成人間的衣服房子。然後用人間的煙火,把這些化成人間的灰燼,燃燒給尚在人間的親朋好友看,最後在親朋家裡大吃大喝一頓,仿佛剛才墳前的悲傷已經是去年的事兒。我們在祭奠親人的時候,不要忘了尚在人間的親人。
  • 在陰曆十月一日,為何燒紙「送寒衣」?老農說出了「真心話」
    陰曆十月那幾天,到了晚上,總會發現有市民在馬路邊燒紙錢,特別是在十字路口那裡,這樣的景象就會更多一些。他們這是在幹什麼呢?我看到馬路邊燃燒的紙錢產生的黑煙瀰漫,覺得這樣有些不妥,對環境造成了破壞,大晚上的也不安全。
  • 寒衣節丨風霜涼意濃,寒衣寄念思
    寒衣節今天是農曆的十月初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的寒衣節。和「大名鼎鼎」、眾所周知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相比,寒衣節絕對是一個不太為現代人熟知的傳統節日了。寒衣節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
  • 十月初一寒衣節:民間祭祀講究及禁忌
    2020年陽曆的11月15日,也是陰曆的十月初一,是傳統的「寒衣節」,也是我國傳統民俗中的三大鬼節之一(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古詩有云:「十月裡來十月一,家家戶戶送寒衣,祭奠先人禦寒氣,敬老孝老世代傳。」     何為道教的五臘?
  • 文明祭祀還得加把勁兒 寒衣節太原街頭燒紙有減少
    今年寒衣節期間,太原市禁止街頭焚燒紙錢行為。那麼,街頭焚燒紙錢者是否有所減少?10月28日晚,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現場路邊仍有焚燒紙錢者  10月28日20時許,太原市塢城路晉陽街路口,一名50歲左右的女士正在便道上焚燒紙錢。她一邊燒紙一邊念念有詞,嗆人的氣味令過往行人紛紛躲避。在不遠處,有一個擺攤賣紙錢的小販。
  • 淺談寒衣節的由來以及民間的風俗忌諱,歷史綿長悠久,建議收藏!
    文/詩詞歌賦匯寒衣節的由來:寒衣節,歷十月初一,又名「鬼節」,是中國傳統迷信文化遺留下來的節日,與「中元節」「清明節」並稱中國的三大鬼節,相傳這一天閻王開恩會打開地府的大門,讓鬼魂回陽間放風一天,所以在這一天,老人們都非常忌諱
  • 農村俗語「陰曆十月一,燒紙送寒衣」是什麼意思?
    陰曆十月一日正好是正好在公曆的十一月中下旬左右,對於這個日子,農村裡流傳著一句俗語「陰曆十月一,燒紙送寒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在農村裡,每逢陰曆的十月一號,經常都可以看到農民在路邊燒紙錢、燒紙衣,就像清明節和中元節一樣,一片火光,昭顯了凝重的氣息,陰曆十月一日有什麼特殊之處嗎?
  • 寒衣節又叫「祭祖節」,為何流行「送寒衣」?這天還有什麼講究?
    寒衣節和清明節、中元節、下元節,並稱為「四大鬼節」之一,又叫「祭祖節」,這天有什麼講究?送寒衣習俗是怎麼來的? 第一、關於寒食節的起源 在西周時期每年的十月初一,都是一年一度的「臘祭日」,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除了祭祀天地之外還要祭祀逝去的親人。
  • 為啥人們十月初一會在十字路口燒紙?風俗從何而來?聽老農怎麼說
    在每年十月初一的時候,很多老年人都會在十字路口燒紙,並且,已經形成了規矩。對於這種規矩的形成,年輕一代(包括我在內)都不知道。為此,我向一位老農進行了探尋,老農告訴我說,這種規矩是這樣形成的:一、十月初一給已故親人燒紙的來歷十月初一是指農曆十月的第一天,這一天在民間被稱為「冥陰節」、「十月朝」、「祭祖節」。在傳統的風俗習慣中,人們在這一天都會祭奠自己已逝的親人,因此,又被稱為「寒衣節」。
  • 寒衣節,送棉衣,倍思親
    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小時候,每到這天,早早的媽媽和奶奶就做好了一套套的紙衣:紅的、黑的、黃的等,內面用厚厚的含有棉籽的棉花做絮。爸爸則帶我和哥哥用「銅錢戳」在一摞摞草紙上打上銅錢印。到了晚上天黑,媽媽早早做好晚飯,爸爸帶我們恭恭敬敬的給爺爺的遺像上香、獻飯。
  •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又稱祭祖節,這天都哪些習俗
    寒衣節是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祭祖節」,是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送寒衣不僅是傳統習俗那麼簡單,給在世的人送棉衣,更是一種美好的祝願。寒衣節最重要的一點:「盡孝和關愛老人」,這是華夏兒女不能忘卻的重要傳統:「孝養父母,天經地義」。二、寒衣節的起源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
  • 2018寒衣節是什麼時候 新曆時間每年都是不同的
    寒衣節屬於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所以新曆時間每年都是不同的,那麼今年寒衣節是哪一天,2018年寒衣節什麼時間燒紙?來看看吧!寒衣節屬於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所以新曆時間每年都是不同的,那麼今年寒衣節是哪一天,2018年寒衣節什麼時間燒紙?來看看吧!
  • 寒衣節|中國的三大鬼節,不知道的趕緊看看!
    農村人現在仍然保留著這個習俗,到這一天,農民們要燒五色紙,這就是給死去先人們的衣服,在陰間他們能用的上。送寒衣的儀式也是很講究的,我們這裡會在十月初一這天的傍晚,把準備好的五色紙,備幾份,每一份要送給一位失去的親人,然後要親手用金箔做成元寶,和寒衣一起燒給先人。
  • 【薦讀】「寒衣節」 莫忘文明祭祀
    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相傳起源於周代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人們把冥衣焚化給逝世的親人,叫作"送寒衣"可這寒衣怎麼送呢?不知道哪位發明了「燒」這個辦法? 燒紙的傳說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他的哥哥,看蔡倫賺了很多錢,也去學習造紙,因為缺乏耐心,造了很多劣等紙,賣不出去,就想了一個辦法,叫老婆裝死,鄰居來哀悼時,她踢動棺材,大家很緊張,慢慢走近去看,她突然從棺材裡爬起來,她說,我剛剛夢到,去了陰間,閻王說要燒紙,燒了下面才有錢用。於是成功的賣掉了那些劣等紙!
  • 十月初一寒衣節:祭奠先人慎終追遠,殯葬改革任重道遠
    每年農曆的十月初一,是我國北方傳統的三個祭祖節——春天的清明節、夏天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和秋末冬初十月初一的寒衣節最後一個祭奠先人的節日。 圖為寒衣節的前一天下午,河南省滑縣冀魯豫軍區四分區烈士陵園門口,人們購買祭奠用品。
  • 十月一「寒衣節」,三大鬼節之一,有哪些忌諱和講究
    農曆十月初一,民間有「十月一,送寒衣」的習俗,因此也稱「寒衣節」。作為傳統的三大鬼節之一(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寒衣節的習俗還是有些不同的。因為時值孟冬,天氣漸寒,世間的人開始增添棉衣。出於緬懷和關心,想到天氣寒冷,也給冥界的親人送去寒衣。
  • 寒衣節是什麼意思
    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被譽為三大鬼節之一的寒衣節。農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據《禮記·月令》記,農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
  • 七月半燒紙的講究
    每逢七月半,只要我在家。我都會跟我父親去給我太爺爺燒紙。有一次燒紙的時候,我看著父親會事先用木棍畫一個圈,這個圈也不是全密閉的,會留一個小口,那個口正對著的位置就是墳頭。我好奇的問父親,為啥要畫個圈啊?父親給我講了一個他親身經歷的故事。
  • 農村老人說「農曆十月初一不能起的太早」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對於農村老人說「農曆十月初一不能起的太早」 ,這是因為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也被稱為十月朝、祭祖節,一般過了立冬第二天就是寒衣節了,因為這天預示著冬天的第一天,會比較寒冷了,為祭奠家裡的逝者並送寒衣,故而被稱為「寒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