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人物究竟因何而偉大?

2021-02-13 坐井觀天

坐觀君(ID:china_2049)編輯錢穆先生的文章,與別文不同,費時費力,所以推送時間有較長間隔。皆因錢穆文章語言風格獨特,不似當今通俗文本,且信息量龐大,每段話乃至每句話,都需要細細思量和領悟。

閒言不多敘。繼續來領略錢穆先生對中國歷史人物的評價,此為下半部分,上半部分在此:

中國歷史人物為何多產生於衰亂世?

對上半部分中錢穆先生表達的觀點,一些朋友表示了讚賞,但也有一些朋友不以為然。在開始閱讀下半部分前,坐觀君送給大家錢穆先生的一幅書法作品,一如老先生的溫和與安靜。

作者:錢穆

編輯:坐觀君(ID:china_2049)



第三類:要講到有表現的人物與無表現的人物。

剛才說到,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失敗人物為當時及後世史家所推尊頌揚,他雖然失敗,但總是有所表現了。此下所講,則從一個人之有無表現來說。我們通常聽人說,某人無所表現,似乎其人無所表現即不值提。但在中國歷史上,正有許多偉大人物,其偉大處,則正因其能無所表現而見。此話似乎很難懂,但在中國歷史上,此種例,多不勝舉,亦可說此正是中國歷史之偉大處,也即是中國文化之偉大處。

例如吳太伯,又如伯夷、叔齊,在歷史上皆可謂無所表現,而為孔子所稱道。孔子曰:「太伯其至德矣乎!三億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又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乎!」似乎孔子乃在其無表現中讚揚其已有所表現。而且是表現得極可讚揚。我們也可說,此乃是在人群社會中,在歷史上,一種不沾染不介入的表現,一種逃避脫離的表現。

孟子也常稱頌伯夷,他說:「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他的稱頌伯夷,大意亦與孔子相同。孟子又將伯夷、伊尹、柳下惠並稱為三聖人。他說:「伊尹聖之任,伯夷聖之清,柳下惠聖之和。」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是在政治上得志成功的人。伊尹為湯相,亦是政治上一得志人物。但伯夷、柳下惠,則並無表現,並無成功,孟子卻將他二人與堯、舜、禹、湯、伊尹相提並論,同稱之為聖人。

後來太史公作《史記》,此為中國正史之創始,為二十四史之第一部,其體例之最重要者,厥在其以人物為中心,而特創列傳一體。但太史公又將《吳太伯世家》列為三十世家之首,將《伯夷列傳》列為七十列傳之首。他在《伯夷列傳》中,屢屢提到因於伯夷之無所表現而無可稱道,甚至其人若猶在或有或無可信可疑間,只因孔子稱頌了他。太史公又用顏淵作陪襯,他說:「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早夭……」其實顏淵也就無所表現,故太史公引來推崇伯夷無表現之偉大,而褒然列之於列傳之首。

在孔子七十二弟子中,顏淵似乎是最無表現。孔子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又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淵死,孔子哭之慟。並說:「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然顏淵在孔門到底是無表現,不能與子路、子貢、冉有、宰我諸人相比。故太史公亦云:「伯夷、叔齊雖賢,顏淵雖篤學,得孔子而名益彰。」可見孔子最能看重人物之無表現之一面。孔子目此為德行,吳太伯民無得而稱,孔子卻稱之為至德。德行在孔門四科中高踞第一。太史公作《史記》可謂深得孔子之意。

以下中國歷史上遂搜羅了極多無所表現的人物,而此等人物,亦備受後世人之稱道與欽敬,此又是中國歷史一特點。故我說此乃中國之史心,亦即中國文化傳統精義所在。諸位只有精讀中國史,深研中國歷史人物,始能對此有了悟。

讓我姑舉數例以作說明。

如春秋時代之介之推,戰國時代之先生王鬥,西漢初年之商山四皓,及魯兩生。循此以下,如東漢初年的嚴光,此人對歷史亦一無表現,但後人永遠覺得他是一個了不起人物。漢光武即帝位,以前長安太學中同學,均已攀龍附鳳,功成名遂。獨嚴光隱身不見。光武思之,乃令以物色訪之,久而後得。帝從容問光曰:「朕何如昔時?」對曰:「陛下差增於往。」因共偃臥,光以足加帝腹上。除諫議大夫,不屈。乃耕於富春山,後人名其釣處為嚴陵瀨。這一番故事,雖若有表現,只可說是無表現,亦可謂是表現了其無表現,此等更說不上得志與成功。似乎他既不像有志,亦不求有功。

又如宋初陳摶,居華山修道,恆百餘日不起。又有林和靖,隱居西湖孤山,垂二十年,足不履城市,植梅畜鶴,時謂其梅妻鶴子。此等皆同為後世稱道。我們今天如去富春江畔,或去西嶽華山,或去杭州西湖,自然知道對這些人心焉嚮往。即使我們並不親歷其境,但也多知道他們的姓名,對於他們那種無所表現的人格,亦可謂乃只表現一無表現的人格,還像歷歷在目,這也真是怪事。

又如三國時代,英雄人物層出不窮,大家各顯身手。可謂在此時代中人,必是各有表現者。然亦有無所表現,而被認為第一流人物,如管寧即其一例。管寧在當時,實是一無表現。但論三國人物,管寧必屈首指。他少時曾與華歆同席共讀,遇軒冕過門,歆廢書往觀,寧即與割席分坐。魏明帝時,華歆位至太尉,欲遜位讓寧,寧終不就。看來歆雖佩服寧,寧終不重視歆。史書稱其「雖出處殊塗,俯仰異體,至於興治美俗,其揆一也。」此亦孟子所云禹、稷、顏回同道之意。其實管寧固可比顏回之不出,而華歆又豈得與禹、稷相提並論。要之,中國史家喜歡表彰無表現之人物,真是無微不至。論其事業,斷斷不夠載入歷史。但在其無表現之背後,則卓然有一人在,此卻是一大表現。這意義值得吾們深細求解。


又如諸葛亮,好為梁父吟,每自比管仲、樂毅。他並不是不能有表現,卻又不想表現。後來劉先主三顧草廬,始肯出許馳驅。他在《出師表》中說:「苟全性命於卵石,不求聞達於諸侯。」今且問,此兩語是否當時諸葛真意?我且舉其友作證,一是徐庶,他知諸葛最深,應亦是一有作為人。初事劉備,曹操獲其母,庶乃辭備歸操。雖仕至御史中丞,然在歷史上,終不見徐庶曾為曹操設一謀,劃一策。其人便如此無表現而終了。又一人如龐德公,時荊州刺史劉表屢以禮延,不能屈,隱鹿門山,採藥以終。諸葛孔明常拜於其床下,可見其人亦非不能有表現,只是寧為一無表現人。徐、龐如此,故知若非劉先主三顧草廬,諸葛定亦永無表現如徐、龐。


我們當知諸葛《出師表》兩語中,全性命是大事。懂得要全性命,自然無意求聞達。中國歷史上此種無表現的人物,真是各時代都有。他們的本領,亦只在全性命。正以全得性命,所以成得一人物,而且是至高卓至偉大的人物。我們若能匯集起寫一書,即名「中國歷史上之無表現人物」。此書亦可有大作用,大影響,至少在闡發史心,宣揚文化傳統上,可有大貢獻。

此種尊崇無表現人物之傳統,又影響到小說。如唐人《虯髯客傳》,即是故意要描寫一個無表現之英雄。又如《水滸傳》敘述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漢,開始卻有一位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此人如神龍見首不見尾,也是一無表現人物。《水滸傳》作者,把此一人閒閒敘在前面,真使後面忠義堂上宋江以下一百零八位好漢,相形減色。此種筆法,可謂與太史公《史記》三十世家以吳太伯為首,七十列傳以伯夷為首,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謂是能直探史心的一種大手筆,諸位莫輕忽過。

今天諸位也可說是各處在衰亂之世,不免有生不逢辰之感。然諸位一讀歷史,知道研究歷史人物,便知我們盡可做一不得志和失敗的人,或甚至做一無表現之人。這一時代是失敗了,但處此時代之人,仍可各自有成,並可有大成。只要人能有成,下面時代便可挽轉,不使常在失敗中。若人都失敗了,則一切完了,下面亦將無成功時代可期。

孟子曾說:「禹、稷、顏回同道,易地則皆然。」禹、稷是有表現的人,顏回則是無表現的人,這隻因時代不同。但不論有表現無表現,歷史傳統,文化精神,卻同樣主持在他們手裡。孟子又說:「人必有所不為而後可以有為。」不為正是無表現。所以若時代不許可,我們盡可不強求表現。一旦時來運轉,風雲際會,到那時自有出來表現的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保留得有人,還怕歷史中斷嗎?

昔範仲淹作《嚴子陵先生祠堂記》,末後兩句為「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有一人說,「德」字不如改作「風」字,範公欣然從之。上面說過,孔子四科,德行為首,而顏回、閔子騫、仲弓、冉伯牛那些德行人物,卻都是無表現的人物,故範仲淹以「德」指其人之操守與人格,但此只屬私人的。風則可以影響他人,擴而至於歷史後代,並可發生莫大影響與作用。

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孟子亦云:「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但孟子只言伯夷、柳下惠之風,卻不說伊尹之風,此何故?豈不因前兩人無表現,而後一人有表現?在事功上有了表現的人,反而對後世的風力少勁。因事功總不免要摻雜近時代呀,地位呀,機緣呀,遭遇呀,種種條件,故而事功總不免滯在實境中,反而無風,也不能成為風。惟有立德之人,只赤裸裸是此人,更不待事業表現,反而其德可以風靡後世。在嚴子陵本人當時,只是抱此德,但經歷久遠,此德卻展衍成風。故說「先生之德山高水長」之德字不如改風字,更見深義。否則有德之人,豈不成為一自了漢,與世無補,又何足貴?

在中國歷史上,正為有此許多衰世亂世的人物,有此許多不得志而失敗的人物,有此許多無表現無作為的人物,才使中國歷史文化綿延不綴,直到於今,經歷了四五千年的長時期,而依然存在。故我勸諸位,處衰世亂世不足怕,就是不得志或失敗了,亦不足怕。甚至於無所表現無所作為,同樣不足怕。主要的在如何成得一人物。有了人物,下面自然會不斷有歷史。

但如何才算得一人物呢?此正是我這一講演所要提出,請諸位去細心研究的。


上面所說,似乎像指中國古人所謂立德立功與立言的三不朽而言德指的人格方面,功指的事業方面,言指的思想與學術方面。現在再就中國的文學方面略有陳述,文學不必全是立言。

中國歷史上最受後代崇拜的三大文學家,屈原、陶淵明與杜甫,此三人,皆為眾熟知。屈原可說是一位在政治上不得志而失敗的人物,陶淵明則是一位不願有所表現的人物,杜甫則是意欲求有表現而終無機會讓他表現的人物。他們均以自己一份赤忱的熱情,透過文學,而表達出他們各自的心志來。上面說過,人在治世盛世,功成志得,有所表現,別人反而對他為人不易有更深的覺察。惟在衰亂之世,不得志,失敗了,或是無表現,這樣的人,凡易使人深切看出他的內心意志來,如上三人均是。

不但文學如此,藝術亦然。如宋末鄭所南畫蘭,即是最好之一例。又如元末高士倪雲林,明末八大山人與石濤等,此等詩人畫家在歷史上可謂一無表現,但歷史卻在他們的藝術與他們的詩文上表現出來了。他們無事功可表現,所表現的則是他們之心志。由他們之心志,可以想見他們之時代,故說歷史在他們之詩文藝術上表現了。故中國人之文學,非純粹之文學。中國人之藝術,亦非純粹之藝術。重要者,乃在其內心意志一面。一人在事業上無表現,旁見側出在文學藝術作品中來表現,這亦是中國文化傳統精神之一脈。他其人可以不上歷史,但歷史卻在他身上。他可以無表現,但無表現之表現,卻成為大表現。中國有許多歷史人物皆當由此處去看。

我在此將特地提出一「志」字。中國人常言「志士仁人」,人若無志,便亦不仁。但其所志,亦正貴在此一仁字上。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又說:「匹夫不可奪志」。諸位如須研究歷史人物,卻須先具一「彼人也,我亦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之志。若沒有了此志,則古人自是古人,歷史自是歷史,和我渺不相涉,總研究不出一所以然來。

昔顧亭林嘗云:「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又說:「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亭林所謂保國與亡國,是指一國之政治言。所謂保天下與亡天下,則指民族文化之絕續言。我上面所說那些歷史人物,則多是有志保天下的人。他們在歷史上,有許多亦僅只是一匹夫。但文化絕續,時運興衰之大責任,他們卻把己身來擔起。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或許比歷史上任何時代更衰更亂。可是我們的處境,比起古人來,實未見困難更甚。如我們能設身處地,平心去研究我們歷史上許多處衰世亂世的人物,許多不得志失敗的人物,甚至許多無表現無作為的人物,便知今天的天下興亡,我們也實在責有難逃。若我們脫離現實,只馳心空想漢、唐盛世,只馳心空想一旦得意來做一個歷史上成功的人物,則深恐河清難俟,我們也只有嗟嘆終老,但也好因此把我們的責任交卸淨盡了。

《易經》上亦說:「天地閉、賢人隱」,隱了自然沒有所表現。中國文化之偉大,正在天地閉時,賢人懂得隱。正在天地閉時,隱處仍還有賢人。因此,天地不會常閉,賢人不會常隱。這些人乃在隱處旋乾轉坤,天地給他們轉變了,但別人還是看不見,只當是他無所表現。諸位想,這是何等偉大的表現呀!

諸位若有志,不妨來搜羅隱逸,寫一部中國賢人傳,把中國歷史上那些無表現的人物,自許由、務光、吳太伯、伯夷、叔齊起,從頭敘述。我想只在正史上,又何止有千百人。他們之無所表現,正是我們日常人生中之最高表現。諸位若再搜羅到各地地方志,及筆記小說之類,更可找出很多這類的人物。這是天地元氣所鍾,文化命脈所寄。今天我們只看重得志成功和有表現的人,卻忽略了那些不得志失敗和無表現的人。因此也遂覺到自己並無責任可言。諸位當知,中國歷史所以能經歷如許大災難大衰亂,而仍然綿延不斷,隱隱中主宰此歷史維持此命脈者,正在此等不得志不成功和無表現的人物身上。

但在今天,我們心目中已無此等人物的地位存在。縱使尚有隱了的賢人,我們也將覿面不相識,此實是中國文化的極大不幸極大危機。我們當求再認識此等人物之可貴。人或問,我一匹夫,怎能負起天下興亡之大責?其實匹夫也好,匹婦也好,只要他能像像樣樣地做一人,便是此責已盡。

從人物來講歷史,近人或許已認為是落伍了。至於研究歷史而注意的這些無表現的人物,近人將更認為此與歷史無關。此話亦不錯,此等人本可以不載入歷史。但歷史的大命脈正在此等人身上。中國歷史之偉大,正在其由大批若和歷史不相干之人來負荷此歷史。諸位今天,也莫要認為自己和歷史不相干,諸位亦正該負荷起此歷史之重任。

或有人問:你是講歷史的,將來中國前途如何,你該有一看法。其實我亦哪能燭見未來。我只見向來歷史是如此,在此亂世,我亦只能說:「苟全性命,不求聞達。」諸為或許又會問,現在時代變了,人人得有一分自由,該有一番表現,為何卻要置身事外做一無表現的人?此則又須回復到我上次所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話題。當知各人的成敗,全視其「志」「業」。但業是外在的,在我之身外,我們自難有把握要業必成。志則是內在的,只在我心,用我自己的心力便可掌握住。故對每一人,且莫問其事業,當先看其意志。

中國古人又說「詩言志」,中國人有時把此志只在文學中詩中來表現。若我們把西方人觀點來看中國人,有時覺得像是不積極,無力量,無奮鬥精神。我亦常說中國史像似一首詩。但詩中有志,看似柔軟無力,卻已表現出無限力量。詩可以風,我們不得已而思其次,不治史,姑且學詩。

中國詩裡的理想境界,則必是具有風力的。風來了,萬物滋生。諸位若能從詩中披拂到一些古人之風,諸位又若能把此風吹向他處,吹向將來。諸位當知風是無物能阻的。風大了,自能所向披靡。且待我們大家來吹噓成風吧!

坐觀君:正如一些朋友所言,讀錢穆先生的文字需要心靜。因為每句話後面的含義皆很豐富。以後我還會時不時分享他的文章。浮躁的時代,我們一起來讀些安靜又有張力的文章。

想打賞?

長按識別二維碼->輸入金額->按「轉帳」

坐觀君馬上能收到你的心意。

想了解或關注坐觀君?點「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溥儀弟弟道出此真相:九王奪嫡後,八阿哥究竟是因何而死的
    溥儀弟弟道出此真相:九王奪嫡後,八阿哥究竟是因何而死的文丨慧慧國家的繼承人,不管在何朝何代都是大事。歷史上皇位的下一任繼承者選擇問題,總是會引來不小的紛爭,這也是圍繞著每一個朝代的「大事」。當時的情況下主要分為三個大團體:以太子為主要統領人物的太子黨;以四阿哥為統領人物的四爺黨;以八阿哥為統領人物的八爺黨。這三個勢力團體,爭鬥結束後最慘烈的便是八阿哥所統領的團體了。雖然初期其勢力高於其他兩黨,但最後未有良果。因此成就霸業,人多無用。
  • 平凡中的偉大——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
    「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2月18日晚正式出爐,從兩彈一星功勳程開甲,到把生命獻給高原的植物學家鍾揚,從守島衛國32年的民兵夫婦王繼才、王仕花,到不畏犧牲的排雷戰士杜富國,從危急時刻安全降落的英雄機長劉傳健,到生活節儉卻捐贈千萬的退休老人馬旭......他們,將偉大與平凡畫上了等號,平凡中蘊含著的偉大力量足以薪火相傳、代代接力,他們用無私奉獻感動著中國。
  • 千古一帝秦始皇,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究竟誰更偉大?
    中國歷史幾千年來,流傳千古的歷史人物不可枚舉,其中千古一帝秦始皇和儒道至聖孔子更是家喻戶曉。在新聞界的翹楚之一《時代周刊》所評選出的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百位歷史人物中,他們二人也皆在其中。歷史上人們對他們的評價也都褒貶不一,那麼秦始皇和孔子究竟誰更偉大呢?
  •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三大帝王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風雲際會,中國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綿延不斷的國家。歷史長河中,湧現出無數能人志士,英雄人物。國家與民族的發展離不開團結統一與奮進,而帶領大家奮勇向前的人物就是發展的前提,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小說裡叫帶頭大哥,部落叫首領,家族叫族長,黨派叫黨首,國家叫元首,帝國就是皇帝。
  • 改變中國歷史與民族命運的兩次偉大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國進入20世紀第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革命事件,開啟了中國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而新民主主義革命則全面推進了辛亥革命未竟的事業,進而實現了徹底的民族解放,完成了社會制度的實質性變革,為國家繁榮富強、人民生活幸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十一位歷史人物!
    1.秦始皇,歷史上第一次統一中華大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建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建立歷史第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權,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文字是不相同的,如果沒有秦始皇的統一,中華大地很可能會像現在的歐洲一樣分裂成大大小小的國家,秦始皇為中華大一統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基礎
  • 對中國歷史影響最大的歷史人物
    所謂影響力,並不是說誰的名聲比較大,做出的貢獻大、流傳比較廣泛或者說是影響到一方百姓,而是看這個人是否是改變或加快了中國的歷史進程、發展方向、民生經濟和生活方式,是否將我們中國的歷史先民改變了人生觀、價值觀、思想觀、精神狀態等等......小編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有影響力。
  • 人傳-人物傳記-平凡中的偉大
    人物傳奇,還是名人傳,這是 一個問題。本號以後專攻人物傳記。歷史名人,也可以是平凡的普通人,電影人物,動漫人物,小說人物,虛構人物。從人的經歷中,學到更多東西。中國浩瀚五千年暫且不說,近現代湧現出了一批人物,我知道,我所從事的工作可能微不足道,也可能感動不了太多人,但我想,有些人應該被人記住,有些事應該更多人知道。平凡中孕育著偉大,小人物也會有拯救世界。雖然拯救的世界不是生死存亡,而是更好與更壞之間。
  • 西方人認為中國最偉大的人物,連美最高法院門框上也有他的雕像!
    西方人認為中國最偉大的人物,連美最高法院門框上也有他的雕像!要是問道我國最偉大的歷史人物是誰,也許有人會說秦始皇統一天下,也許會有人說唐高宋祖,當然或者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了。那麼在西方人眼中,我國最偉大的歷史人物是誰呢?這個人就是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也是十大文化名人的孔子了。在世界上的名人中,他最然不及屈原和釋迦牟尼,可是地位也是名利前茅的。而且他的雕像更是被放在了美國最高法院的門框之上。孔子一生弟子無數,到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出後,加上漢武帝的配合儒學成為了我國重要的一門學派。
  • 影響世界歷史的中國十大人物,毛主席只排第四
    輪迴千載時光去,歷史長歌代相傳,大家好我是輪迴千百。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其中就有對世界文明歷史有重大影響的人物。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師承孔伋(孔子之孫一般來說是師承自孔伋的學生),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
  • 中國最偉大的十個人
    中國五千年浩瀚的歷史長河,孕育出許許多多的偉大歷史人物,他們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我眼中,下面這些人物是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貢獻最大的,不過這只是我的觀點,如果你們有不同之處,請多多留言,相互探討。
  • 初中歷史考點:歷史人物評價題
    古今中外,重要的歷史人物數不勝數,他們對於歷史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我們後人在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需秉承公平公正、一分為二、史論結合等原則及方法來進行評析。考試時在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有哪些要求?從哪些方面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如果你對這些問題還存在疑惑,螺螄君這篇攻略給你答案。
  • 簡析教學中歷史人物評價誤區
    (一)要正確處理歷史人物與人民群眾的關係要明確以下三點:首先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其次是「時勢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時勢」;英雄人物只能影響歷史,不能創造歷史。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歐洲的資產階級推翻封建統治的勝利,主要都是人民群眾的力量。
  • 簡述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3個人
    1.孔子孔子,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本人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
  • 對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邱吉爾:這不是我說的
    「對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這是謠言!」邱吉爾很生氣地說到,「我說的根本不是這個意思」!,是偉大民族的標誌!」的意思;而是「對偉大人物們的忘恩負義,是強盛民族的標誌!」這裡的強盛也可以翻譯成強大,我們都知道,強大和偉大,那可是截然不同。這句話看起來很偉大,但人都是自私的。邱吉爾說這話,是對法國的民眾的批評,既是借外諷內也是借古諷今,心理非常酸,也有點自豪、自信,可謂百感交集。
  • 這個我們每年都要紀念的人物,為什麼新版初中歷史教材要刪除
    屈原,中國文學史上最響亮的名字之一,是與李白、杜甫、蘇東坡並肩的存在,如今,我們依然每年都要舉行隆重熱鬧的活動紀念他。然而,他的歷史本尊,似乎迷霧環繞。我現在不但要問屈原是什麼人,並且要問屈原這個人究竟有沒有。」
  • 歷史上這幾位對中國文化有深大影響人物!秦始皇居然也在榜上!
    2.老子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老聃曾擔任守藏史(藏書室室長)。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
  • 中國歷史十大傳奇人物
    當然,這些人物都是屬於上古時代的,具體情況今人很難弄得清楚。下面所列的十位傳奇人物都生活在周或有周以後,歷史環境相對明了些,而且知名度較高。然雖如此,十仍是個限數,難免有所遺漏,望大家體諒。姜太公:姜太公即姜子牙。又名尚、呂望,道號飛熊。姜太公在歷史上是頂有名的,後人每提及輔佐王霸之臣,必說成湯之伊尹,西周之呂望,漢氏之張良。因有兵書《六韜》傳世,更被譽為百代兵家之祖。
  • 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助力民族偉大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  豐厚的歷史文化凝聚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財富,蘊藏著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究竟復興什麼
    原標題:公方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究竟復興什麼 當下中國,沒有哪個目標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具誘惑力和想像空間。這是一個可追溯至孫中山先生的老目標、老口號。但讓國人產生真切感及質感,還是因為取得了改革開放後數十年經濟發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