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課綱大砍「中國史」,網絡民調:66%臺網友表示非常不認同或不太認同

2020-12-19 環球網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東堯】臺灣「108課綱」這學期上路,中學歷史課本中國史內容被大砍,其中不僅三國史消失,連武則天也沒有被編入。臺灣「中時新聞網」8日報導稱,網絡媒體就「『108歷史課綱』中國古代史遭大刪」進行民調,結果顯示,有66%臺灣網友表示非常不認同或不太認同。

「中時新聞網」稱,網絡媒體雅虎近日以「歷史課本大幅刪減中國古代歷史,你認不認同?」為主題進行網絡投票,投票時間為9月8日至13日,截至8日下午6時50分發稿,共有1.07萬名網友投票,回答「非常認同佔16.6%」、「還算認同佔13.8%」、「不太認同佔13.1%」、「非常不認同佔53.0%」、「不知道/沒意見佔3.5%」。

另外,民調也針對「中國歷史知識,對你來說重不重要?」做調查,網友回答「非常重要佔38.8%」、「還算重要佔29.6%」、「不太重要13.1%」、「非常不重要15.2%」、「不知道/沒意見3.3%」。

據「中時新聞網」報導,開學後最新面市的「108課綱」歷史課本被大砍,「三國消失,武后不見」,且第1章「從商周到隋唐的國家與社會」刪到只剩短短4頁,2400年歷史僅以1600字講完,歷史人物幾乎只提到秦始皇,漢武帝等人匆匆帶過,《史記》、《漢書》、三國、魏晉南北朝、「貞觀之治」、楊玉環與安史之亂統統不見,課程簡化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民進黨當局教育部門負責人潘文忠8日出席活動回應辯稱,「108歷史課綱」並沒有「去中國化」,「新課綱」特別強調分域之間的關聯性,反而是要引導學子對所屬未來世界當中,由認識臺灣,進而對中國與世界歷史產生了解,並從中培養問題解決能力。

而針對「108課綱」,國民黨考紀會主委、律師葉慶元直批「亡國必先亡史」。葉慶元提到過去在市政府服務時,日本濱松市的鈴木市長對他非常友善,曾說最崇拜的歷史人物是三國的趙雲,「如今臺灣的孩子們將不再知道什麼是三國,也不會知道誰是趙雲、誰是呂布了嗎?」

相關焦點

  • 臺課綱大砍「中國史」 53%臺網友表示非常不認同
    臺灣「108課綱」這學期上路,中學歷史課本中國史內容被大砍,其中不僅三國史消失,連武則天也沒有被編入。臺灣「中時新聞網」8日報導稱,網絡媒體就「『108歷史課綱』中國古代史遭大刪」進行民調,結果顯示,有66%臺灣網友表示非常不認同或不太認同。
  • ​臺課綱大砍「中國史」 臺灣孩子們將不識趙雲、武則天
    東南網9月9日訊 臺灣新版初二歷史課本近日出爐,由於此前高中歷史「中國史變東亞史」已經惡名昭彰,人們沒料到初二課綱「魔高一丈」,夏商周不見了,數千年歷史只剩秦始皇。只能說『破碎』是蔡當局中國史教育的最大特色」。新聞遭臺媒曝光後,引起島內民眾熱議。尤其是中年網友「群起而攻之」:「亂七八糟,難怪一代不如一代,素質越來越低,可悲!」數典忘祖,不尊重歷史者,終將遭反噬。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稱,網絡媒體就「『108歷史課綱』中國古代史遭大刪」進行民調,共有1.07萬名網友進行投票,結果顯示,有66%臺灣網友表示非常不認同或不太認同。
  • 破壞國家認同、島內學子深受其害,臺課綱如何被一步步「去中國化」?
    臺「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11日開審,連續3天舉行7場審議,試圖8月底前完成審議。12日,「課審大會」討論了高中歷史的臺灣史比例、以主題式教學取代朝代編年史以及用東亞脈絡解讀中國史等議題。其實,從李登輝時期島內「臺獨」勢力就進行了多次「去中國化」的課綱調整。
  • 徹底去中國化?臺當局推出「臺獨」課綱
    編輯:拾遺 根據相關報導顯示,近期,臺灣地區又有新的舉動,推出所謂的「臺獨」課綱,赤裸裸地教育後代「反中」,對此,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這是倒行逆施、數典忘祖的做法。
  • 臺當局擬改課綱:中國史併入東亞史,夏商周全消失
    臺灣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王仲孚對此怒斥,這樣的歷史課綱就是為了「去中國化」,擔憂此舉會導致島內下一代「沒有史觀」。王仲孚舉例,臺灣新課綱歷史部分,看不到關乎中國文明起源的石器時代,夏商周三代也都沒了,大禹治水傳說、甲骨文發現可以不知道嗎?他痛批,「根本是在胡搞,實在太荒謬。」
  • 是否認同蔡英文兩岸政策? 61.9%臺民眾"搖頭"了
    臺最新民調顯示,61.9%的島內民眾不認同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圖:臺媒)海外網1月30日電 民進黨在去年年底的「九合一」選舉中慘敗後,「九二共識」越來越成為島內民眾的呼聲。臺灣一份最新民調顯示,有逾五成民眾認為「九二共識」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對於是否認可蔡英文的兩岸政策,61.9%的臺民眾「搖頭」了。
  • 《觀察》第86期(2020/10)-重新認同中國史的機會不遠了
    為此,所有反對廢除中國史教育的朋友都感到氣餒悲觀。不過,凡事物極必反,仁人志士應該轉換另一種「否極泰來」的樂觀心境,準備迎接第四次中國認同時代的降臨。臺灣經歷三次認同與斷裂根據臺灣歷史的記錄與學者鄭鴻生的研究分析,從1895年《馬關條約》之後的乙未割臺,至今2020年為止,臺灣人民對中國的認識與中國認同,大概經歷了三次的認同與斷裂。
  • 臺民眾"中國認同"再上升 蔡英文民調跌破基本盤
    有臺灣學者分析,這次蔡英文的民調,已經跌破民進黨支持者的基本盤,是非常嚴重的警訊。民調同時顯示,蔡英文上任一年之後,臺灣人的民族認同與去年5月蔡剛上任時相比顯現,認為自己是臺灣人的比例下降了8.8個百分點,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上升2.5個百分點,認為自己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上升4.5個百分點。
  • 是否認同蔡英文兩岸政策?61.9%臺民眾「搖頭」了
    臺最新民調顯示,61.9%的島內民眾不認同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臺灣一份最新民調顯示,有逾五成民眾認為「九二共識」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對於是否認可蔡英文的兩岸政策,61.9%的臺民眾「搖頭」了。
  • 中國史併入東亞史?臺網友:以後孩子將完全沒有歷史觀
    臺網友:可憐的小孩,以後將完全沒有歷史觀!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臺「教育部」課程審議大會從11日起連續三天審議社會領域新課程大綱,其中歷史課大綱中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被普遍質疑是「去中國化」的「臺獨」課綱,引發了臺灣社會激烈的爭議和質疑。臺灣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王仲孚怒斥這樣的歷史課綱「實在荒唐」,「這是『臺灣國』的課綱嗎?」
  • 「中國」無處不在 臺灣卻趕製"沒有中國"的課綱
    作為第一線接觸學子的教學者對此憂心忡忡,表示臺當局強化東亞史就是為了「去中國化」,切割歷史脈絡的作法,等於自絕千年文化。臺灣私立建臺中學歷史老師王富麗表示,若把中國史納為東亞歷史,今古文經之爭、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等政治史和文化史都沒了。加上歷史課程時數減少,課綱就徒留一個「虛」字。而中國史中變法等例子,也可作為現代的借鏡,「去中國史」是非常錯誤的做法。
  • 「去中國化」課綱審議通過 臺統派:實質「臺獨」最後一步
    據香港中評社9月17日報導,針對臺灣「教育部」課審大會就「十二年國教高中歷史課綱議題決議」,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架構,臺灣「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戚嘉林表示,這是實質「法理臺獨」的最後一步,是在中國人自己領土臺灣上,先亡自己的「中國史」。
  • 民調顯示兩岸認同的意識形態之爭仍未終結
    來源:華夏經緯網作者 蕭衡鍾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臺灣《遠見雜誌》在11月29日晚間公布了該雜誌11月所做的最新民調結果,這次的年度臺灣民心動向大調查針對的是臺灣民眾對經濟以及兩岸關係等方面的看法,顯示有多達66.3%
  • 「不懂中國史,怎麼到大陸工作!」
    爭議話題不亞於語文課綱的歷史課綱或進行調整,成為焦點。臺媒報導,今年審議的新課綱草案提出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有關中國史地部分大幅減少,並有提案建議延長臺灣史的學習時數。臺灣高中校長、教師指出,上述做法都是為了「去中國化」,這種做法顯然不對。這是「文化臺獨」的重大勝利,未來兩岸關係會因兩岸年輕人認同斷裂更加緊張。
  • 臺當局要對歷史課綱下手:中國史併入東亞史 夏商周全消失
    臺灣新歷史課綱因「去中國化」,預計將引發課審大戰。(圖源:聯合新聞網)據臺媒報導,臺當局將從本周六(11日)起,一連三天開七場會議對社會領域課綱進行審議,其中歷史課綱因大幅度「去中國化」,預計將引發爭議。
  • 「去中」媚日數典忘祖 臺當局用心昭然若揭
    ,應該認識自己國家的文化及歷史,但民進黨卻在高中歷史課綱中,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中,這是去中華文化及「去中國化」,非常荒謬,會造成年輕人對國家認同的混淆及分裂。臺灣的暨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徐泓說,從李登輝、陳水扁到蔡英文等歷任臺灣地區領導人,都竭力建構島內學子的「臺獨」史觀,現在他們成功了,讓「中國史」消失以融入「東亞史」裡面。外界反對這樣的課綱,但民進黨不可能改變,因此他呼籲所有老師在課堂教學時,給予學生正確的史觀,堅持「中國史不是外國史」、「中國人講中國史」。
  • 【解局】「中國史」變「東亞史」,臺當局眼中還有祖宗嗎?
    簡單梳理一下:1999年實施的「88課綱」,「臺灣史」首次成為附屬於「中國史」的獨立單元;2006年推行的「95暫綱」,「臺灣史」正式脫離「中國史」成為獨立一冊;2009年的「98課綱」以「95暫綱」為基礎,全面服膺「去中國化」的臺獨史觀;2012年的「101課綱」、2015年的「104微調課綱」,在馬英九政府的微調之餘,仍不脫「兩國論」框架;2016年蔡英文當局的
  • 臺當局改課綱欲"洗掉"中國史 出版商編不出教材:想跳樓
    島內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時電子報)海外網12月3日電 臺當局早前修改高中歷史課綱,欲強行「洗掉」中國史,結果鬧了個大笑話。在這份不切實際的課綱「指導」下,出版商編不出教材,島內明年2月就要使用的高中歷史第二冊教科書,至今沒有任何版本過關。有編書者說,「跳樓的心都有了」。去年,民進黨當局修改課綱,要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之中,打的算盤就是通過「去中國化」,欲強行割裂兩岸的歷史和文化連結。然而,在這份內容空泛的課綱下,出版商根本編不出教材。
  • 「臺獨」史觀建構臺灣新認同?兩岸學者介紹史觀由來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臺灣史研究中心主任張海鵬首先指出,作為學術單位,社科院臺灣史研究中心向來不對臺灣政局發表意見。但長期存在的歷史教科書問題涉及學術範疇,「我們應就臺灣中學歷史教育發表重要意見」。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主持的「課審大會」8月通過新版高中課綱,其歷史部分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架構,不再單獨設章。
  • 臺灣教授談「臺獨教育如何扭曲中國認同?」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現為臺灣師範大學東亞系、地理系合聘教授、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院長的潘朝陽表示,「臺獨」的洗腦教育在臺灣「非常成功」,以下是他的發言:潘朝陽:「臺獨」的洗腦教育「非常成功」推展數十年、「鴨子划水」的「臺獨」洗腦教育作法一直未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