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研究型大學中,學術是一個被大家反覆提到的一個詞,想要做好學術,基本功要紮實,寫作能力要過關,寫作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本科教育的全過程。學術寫作和傳統的工具性、創意性、文學性寫作不同,本質上是鍛鍊思維能力、邏輯性、縝密性、說服力和獨立學習的能力。
面對很多科技工作者,寫科技論文要掌握提煉和發表科研數據,怎樣才能做到呢?如何寫一篇科技類論文?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盧寶榮曾經總結過一個十六字的方略,恰恰抓住了其中的精髓,那就是「化整為零、各個擊破、有機聯繫、巧妙整合。」他認為論文寫作是一門藝術,數據才是最主要的,其他的都是輔助性的,只要掌握寫作技巧,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小易就帶大家一起來參詳一下盧寶榮教授的寫作技巧,看能不能對你有所幫助。
1.「化整為零」,一篇科技類論文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Introduction、Materials and Methods、 Result和Discussion,如果按照常規的從前往後寫會有點不好寫,因為一個整體容易讓人混亂,我們不妨將論文拆成幾個部分,分模塊來寫,這樣主題明確,範圍小一點,應更加容易入手。
2.「各個擊破」,論文的Introduction是比較難處理的,因為剛開始寫的時候,不容易把握全文,提煉其中的精華,我們可以把Introduction部分先放一放,先從Materials and Methods部分入手,但是也有人先寫結果,這都是可以的,將Materials and Methods和 Result部分寫好之後,再寫其他兩個部分就相對簡單多了,論文的主要部分都寫完了,最後寫Introduction,因為前面寫過有印象,能夠有助於總結和延伸。
3.「有機聯繫」,我們將論文的各個部分寫完之後,還要根據論文的主線將論文的各個部分連接起來,這時候就要理清論文的邏輯關係,圍繞著論文的主線,讓各個部分不跑偏,這時候可以進行適當的修改,讓論文的邏輯性更強。
4.「巧妙整合」,各個部分寫作完成之後,就應該考慮論文的兩個部分連接該用怎樣的引導語,讓兩個部分連接的不突兀,形成一篇合理的論文。論文的初稿也就完成了。
是不是脈絡清晰了很多呢?將科研中的數據變成知識,這就是論文寫作的妙處所在,論文傳播的是知識而不是原始數據,數據是用來支撐論文的知識、思想和結論的。科技論文還應該做到三點,那就是準確、簡潔和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