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募格課堂 作者:Mr.Seven
今天樓主想要跟大家分享關於自己去年在導師指導下發表SCI論文發表的心得,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樓主的導師全程carry,讓樓主快速了解了整個sci從實驗到寫作再到投稿發表的過程。樓主回顧整個過程,總結了寫作到發表過程的4個階段。
第一階段:數據獲取
在這裡樓主跳過了文獻閱讀、實驗設計這個階段,這是因為這也確實是樓主的經歷,因為本身這次的研究相當於導師直接趕樓主上架,樓主主要負責與同門一起進行實驗操作獲得實驗數據。但是這次在獲取實驗數據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由於樓主對實驗設備、專業內容以及實驗流程不熟悉,使得後期才發現有些數據的校準和獲取並未全部獲得。
Tips:
1. 自己進行研究時,文獻綜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通過文獻綜述尋找研究gap,也是充實自己研究背景和確定研究目標的過程。2. 提前進行研究假設,明確研究變量,有針對性的獲得實驗數據。3. 應熟悉實驗設計流程,避免實驗數據缺失。
第二階段:論文寫作
論文寫作初稿是樓主和同門將引言、方法、結果、討論和結論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初稿完成後,導師進行幾輪修改,然後進行英語翻譯後,在進行無數次的修改與調整。這個過程經歷時間最久(將近4個月),幾乎每隔幾天都會呈現新的一版。
Part 1 框架與內容
摘要:論文的靈魂。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和結果要一言以蔽之。
引言:主要目標就是要告訴讀者,你的研究目標是合理的,你通過引用前人的文獻提出研究gap,是一個從普遍到特殊的歸納過程。引言就好比一個倒金字塔,你要吸引讀者往這個金字塔裡面瞧一瞧。引言是一個有邏輯的綜述的過程。將參考文獻作為證據資料不斷推導你的簡單論點,再將多個簡單論點組合形成複雜論點,直至明確你的研究目標和研究問題。
方法:方法是讓你的實驗具有可重複性的必備過程。好的方法的書寫,能夠讓讀者只要擁有相應的設備和環境便可執行相應的操作獲得同樣的結果。因此方法的書寫需要簡潔、清晰。
結果:圖表與文字的雙重展示。將獲得的數據以一定的邏輯框架表示出來。
討論:這一部分是將你的實驗結果提升到理論認識的一個過程,非常的作者的思辨能力。這一部分能夠充分體現研究創造性的內容與研究者的獨到見解。將重要的研究發現和結果與以往的文獻進行比較(局限性、創新性、貢獻度),進而引申個人觀點(研究意義、研究價值)。
結論:結論部分可以理解為摘要的拓展版,討論部分的摘要版,一方面你要突出研究結果的創新點,另一方面是要突出研究目標與貢獻。 Part 2 英語翻譯
當論文初稿完成後,我們便開始進行分工翻譯。雖然有很多介紹sci的論文可以直接用英文寫,但是由於論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難度,有很多內在邏輯和專業術語需要進行統一明確,所以我們在撰寫論文初稿的時候是以中文進行寫作的。其次,中文的內容也方便作為大論文的一部分,這樣也省去了在從英文翻譯回中文的麻煩。
Tips:
1. 這裡給大家推薦一些有用的翻譯軟體,比如WPS自帶翻譯功能、谷歌和必應翻譯的網頁版、Transmate等,募格學術公共號業推出介紹過非常全面的。
2. 樓主建議大家平日多閱讀英文文獻,若想紮實基礎,也可以參考雅思寫作,大作文其實就是鍛鍊邏輯適用於引言、討論和結論。而小作文對於柱、餅、線、表、流程圖等對結果部分的表達有很大的幫助。
3. 愛思唯爾或者斯布林格旗下都有專業的翻譯潤色團隊,這些團隊還會對你的內容進行預估評分,如果想要發表在較高期刊雜誌上,專業的翻譯是必備的。
第三階段:論文投稿
投稿的期刊導師選出了幾個中科院認定一區的期刊,然後我們根據期刊裡面對應的文章內容與數目最終確定了一個影響因子在5左右的期刊。(具體的分區大家可以WOS直接搜索)
Tips:
1. 提前確定目標期刊(考慮中科院分區與影響因子),在引用文獻的時候引用數要大於等於該期刊的影響因子數,期刊的主編碼會比較在意這個問題。而且多了解該期刊下與你研究內容相關的文章,這與有助於你定位你的研究內容是否能夠符合該期刊的要求。
2. 不同期刊投稿流程不同,有的期刊直接投遞全文,而有的期刊需要把正文與圖表拆分方便後期排版。有的期刊需要你填寫推薦審稿人和迴避的審稿人,雖然未必能全部採納,但是提前了解,對論文的評審非常有幫助。
3. 投稿的時候不僅需要論文正文,還需要提供Cover letter/Highlights/Conflict of Interest Statement等相關信息。
第四階段:修改與接收
遺憾的是,我們的論文得到的審稿意見一個是修改一個是拒絕,拒絕的主要原因是審稿人覺得文章很好但是方向並不適合該期刊。與導師商定後,最終選擇了一個二區影響因子為3的期刊進行投稿。並且把之前審稿人提出的意見在正文中進行修改,再次投稿之後,結果則非常順利,兩個直接接受,也是給了我們很大的欣慰。
Tips:
1. 論文通過編輯的審核發送到相應的2-3個審稿人後,你就可以暫時休息著手去做其他事情了。這個時間一般在1-3個月內完成。影響因子較高的期刊審稿周期相對較快。一般評價有四個,接受,較小修改,較大修改與拒絕。
2. 一般情況下,直接接受比較少,一般都是得到較小或較大修改,但是這也意味著你的論文發表已經要見到曙光了,但是審稿人都是世界頂級的專家,他們提出的意見和問題都是一針見血的,修改這些問題,可能還需要進行試驗數據的補充等,你也要做好心理準備。
3. 修改一般都會給幾周的時間,你的修改內容要逐條回應審稿專家,回應內容要用其他顏色標記出來。(顏色標記)若你與審稿人在某一問題上存在分歧,你也可以有理由的提出自己的觀點,但是語氣要相對謙遜。而如果一些數據或者實驗無法補齊,也要告訴審稿人真實情況,希望能夠得到諒解。
4. 提交修改稿件再次等待回復的過程相對要快很多,你會很快知道論文修改是否被接受,如果被接受,那麼恭喜你,交了版面費,一篇熱騰騰sci就發表成功啦!
總 結
從實驗到最後發表接近半年的時間,相當於一學期。試想,如果是完全讓我們自己操作,可能現在仍然還在數據整理,或者寫作中苦苦掙扎。但是在導師的指導下,我跟同門快速熟悉了整個論文寫作、發表的過程,也讓我們的科研能力飛速進展。在此,也想感謝導師,讓我們見識了如何將一個研究從無到有一點點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