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華盛頓4月10日電(記者 溫憲)第四屆「中美文化論壇」4月10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憲法中心」大廈舉辦。
這一論壇由中國文化部和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聯合舉辦。「中美文化論壇」是中國文化部與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根據雙方籤署的《關於鼓勵人文學科學術性研究和文化遺產保護合作事宜的諒解備忘錄》精神而開展的合作項目,旨在通過促進人文學科領域思想交流增進兩國文化思想界、學術界和人民間相互了解。自2008年起,該論壇每兩年輪流在對方國家舉辦一次。
來自哈佛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社科院等中美知名大學和學術機構的20多位學者和專業人士出席了的「第四屆中美文化論壇」。此次論壇的主題是「培育合作:通過人文研究和創新架構文化橋梁」,分議題為「學術互譯」、「大數據與人文研究」和「在線教育」。
這是一次豐富多彩的中美文化交流活動。美國家人文基金會主席威廉?亞當斯和中國文化部副部長丁偉分別代表主辦方在論壇上致辭。美國傑弗遜基金會和中國故宮博物院分別介紹了開展中美合作的情況。清華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劉東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陸建德、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卡威爾講座教授、分管教學創新的副教務長包弼德、麥卡利斯特學院歷史系傑米·蒙森教授、康寧玻璃博物館科技館館長馬文·博爾特分別代表中美學者在大會上做了發言。
陳平原在發言中認為,中國學者應該「不卑不亢」地「走出去」。蒙森女士長期關注中非關係,對中國於上世紀70年代援助非洲的坦贊鐵路項目有著深入和獨到的研究。維吉尼亞藝術博物館近年來多次與中國故宮博物院聯手舉辦文化交流活動。納哲斯館長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認為,美國公眾對中國的了解十分貧乏,而僅有的一點了解又往往是錯誤的。文化交流活動得以使美國公眾更為公正、客觀、全面地了解中國。
此次論壇還邀請曾經留學中國的喬治.梅森大學學生非洲裔學生傑弗裡·伍德和喬治城大學中國留學生嚴彧結合各自親身經歷,交流了以開放心態了解對方國家文化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