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警惕!「棍棒教育」易使孩子低自尊

2020-12-17 騰訊網

學生背景

Z同學,14歲初三男孩,入學扶禾教育4個月。

經家長入學時陳述以及入學後為期15天時間的測試與觀察,該同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和家人的關係疏離、不親近;

2、從小是爸爸管教學習,經常被動挨打,在家休學三周,學習上遇到問題,一般會找同學問,不會找老師;

3、防禦心理很重,把內心包裹的很深,不願觸及家人這一話題,也不願談休學原因;

4、習慣用無所謂來掩飾內心需要,平時的口頭禪多半是「不咋的、無所謂、差不多、可能吧」,心態消極無所謂。 不願呈現出自己的在乎,也沒有向他人訴說談心的習慣;

4、小學一年級接觸遊戲,玩遊戲歷史有七八年;

5、習慣把別人放在第一位,對自我有無意的忽視感。對家人不好意思提過多的要求,對朋友,不想把自己的壓力說給對方聽,擔心會給別人帶來壓力。

父親教育方式不當、與家庭各成員關係疏離、自我價值感過低為主要原因,阻礙Z同學正常生活學習。

此判斷依據:

臨床觀察(新生入校後的反應、心理諮詢面談聚焦、人際關係交往模式)。

母親對孩子情況的詳述。

調整歷程

矯治方法:

認知行為療法(CBT)對其自我和周圍進行認知分析辨析

表達能力訓練

人際關係指導訓練

探索自我了解自己

通過心理諮詢,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感

自尊在心理學上,它是指一個人對於自己的總體看法,即我們如何判斷和評價自己,如何賦予我們作為人的價值(Melanie Fennell,1999)。

因此,低自尊具體來說是我們對自己負面的自我評價。

低自尊人格的表現:

1、不知道如何拒絕他人,不願意表現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有時候為了讓別人高興,寧願委屈自己。

2、負面情緒較多、不樂觀,常常會說,比如"算了吧"、"我肯定不行"等等。

3、特別敏感別人的情緒,儘量做到完美,生怕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且會有"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況,會壓抑自己的內心。

這樣的孩子,很少快樂,整天處於自卑、壓抑等負面情緒中,生活的很痛苦。

針對Z同學的情況,需要通過心理諮詢逐漸提高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認可自己的價值、尊重自己。

多角度看待問題

營造平等的生活氛圍

有效的溝通

正確對待他人的評價

通過心理諮詢輔導,糾正錯誤認知,改變固有思維模式

Z同學有想要了解自我的可能性,也願意配合老師探索自己。從多方面可看出學生的內心有能量,有自己應對世界的方式。

首先需要觀察他成長邊界的變化以及真正內心的需求,並通過心理疏導、沙盤遊戲,呼吸訓練等方式來釋放他改變過程中產生的負面情緒或積壓的煩恨心情。

幫助其梳理由家庭系統帶來的情緒和行為問題,給出引導矯正,調整學生認知,塑造其健康人格。

其次幫助學生梳理其成長經歷,了解其家庭系統裡的動力模式,使其認識到自己的心理狀況,內在邏輯和對周圍的認知,幫助學生找出導致現在結果的源頭以及他的應對方式,更新學生認知水平。

最後通過心理課對其自我認識不足進行分析與引導,幫助學生積極探索自我,引導其正向思考並付諸行動。

激發學生心中理想與目標,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價值觀等。

通過一對一教學,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自信心問題。

該學生模仿能力強,學習速度快,有感知他人情緒的感受力,能換位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其尋找身邊可利用的資源,找出他的能量途徑,並引導強化。

一方面,通過團體心理輔導以及平時和文化課老師的教學互動,使學生重燃對學習的興趣,保持學習的節奏。

另一方面,對一些基礎不牢的學科進行基礎式學習,對掌握比較好的科目,進行超常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使其掌握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並培養學生不懂就問,勇於鑽研的精神。

通過行為訓練,強化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學生可以從人際關係中獲取到的能量,並彌補從家庭中得不到的情感缺失。

通過適時給予鼓勵分析引導,輔以行為訓練,建立起學生的高自尊,高價值感。

行為訓練採取行為主義療法,包括陽性強化和負性懲罰等方法,強化和塑造良性行為,如對時間管理,自己生活的安排等。還包括:

虛心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

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

友愛同學,學會同學間的相互尊重與幫助

在學習和生活上和同學相互照顧,相互幫助

樹立獨立意識,自我管理生活

遵守學校作息時間,按時起床、出操、上課,養成良好遵紀習慣,熱愛勞動,積極參加公益活動

後期回訪

孩子離校兩周後反饋,現在已經回到了學校上課了,很多時候可以察覺到自己低自尊的情況,會馬上停止並調整,在和朋友交往時,越來越順了,也能表達自己的情感,也找到和爸爸相處的方式,希望以後可以越來越好。

相關焦點

  • 「案例」警惕!「棍棒教育」易使孩子低自尊
    學生背景Z同學,14歲初三男孩,入學扶禾教育4個月。因此,低自尊具體來說是我們對自己負面的自我評價。低自尊人格的表現:1、不知道如何拒絕他人,不願意表現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有時候為了讓別人高興,寧願委屈自己。2、負面情緒較多、不樂觀,常常會說,比如"算了吧"、"我肯定不行"等等。3、特別敏感別人的情緒,儘量做到完美,生怕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 棍棒教育:打出五道傷痕,也打壞了孩子的成長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這都是很常見的教育理念。「棍棒」教育的核心就在於,父母覺得孩子被打了才長記性。最可怕的是,「棍棒」教育的延續性。不論是父母從他們的原生家庭感受到教育方式還是父母從「棍棒」教育中看到的「效果」,都容易讓家長對「棍棒」教育產生認同。
  • 孩子交朋友總愛做「跟屁蟲」?家長要警惕,可能是「低自尊人格」
    什麼是「低自尊人格」? 低自尊人格是指,一個人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或者是一段人際關係當中,對自己的自我認同感低,內心缺乏自信,並且不相信自身的自我價值。通常表現為不願意檢驗他人對自己做出的判斷,在人際關係、社會交往方面都過於敏感。
  • 是快樂教育、棍棒教育還是賞識教育?我終選擇因材施教
    在教育孩子方面,始終存在三種不同主導方式:一種是「快樂放養式」,倡導「發揮孩子天性」;一種是「虎爸狼媽型」,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另外一種是「賞識型」,建議「多誇多鼓勵」。對於三種方式,支持者各執一詞,認為自己的方式很好,並言之鑿鑿,拿出很多事例論證,仿佛只要用了其中方法,則未來可期,孩子必將成為與眾不同的人物。但是對於個中理論,也自然有很多不同的聲音。
  • 你所遵從的棍棒教育,現在還適合嗎?
    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種教育孩子的方式?中國自古就有這麼一句話「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出自哪裡忘了,也沒多少人去深究,但是在傳統理念下,大部分父母都認可了這一種教育方式,孩子不聽話那就要打。這也就是大家所謂的「棍棒教育」。很多的時候,當孩子犯了錯,父母們不會先追究犯錯原因,首先就是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先把孩子打一頓。這是為什麼呢?
  • 別讓棍棒教育毀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棍棒底下岀孝子",這是過去許多家庭的傳統教育方式。有些父母認為用棍棒來教育孩子,孩子就會很乖乖地聽話,將來也會成為一名孝子。我認為這種父母有這種思想觀念真的很傻,用棍棒打孩子,孩子可以乖乖聽話,可有沒有想過?棍棒下的孩子,身心健康容易受影響。當今社會的父母,還有多少家庭的孩子受到用棍棒挨打的教育方式?還有多少孩子受到父母用挨罵的教育手段?
  • lily英語:棍棒教育,最無能!
    1很多家長認為溺愛孩子不好,於是反其道行之,卻往往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棍棒教育。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非常痛心。宿遷市的一位「虎爸」蔡某就用棍棒教育10歲大的兒子小瑞,致使小瑞二級重傷!經法院判決,這位父親被判處有期徒刑2年。
  • 棍棒底下出孝子?那些棍棒底下長大的孩子如今都怎麼樣了?
    前言: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是說,教育孩子,如果不打他,他就不可能長得好,也不會對家人孝順,更不可能有出息,可是,真的是這樣嗎?我身邊的一些朋友中就有從小在父母的棍棒底下長大的孩子,反觀她們的行為和性格,我覺得棍棒底下長大的孩子可能會有這幾個方面的缺陷。
  • 孩子喜歡做「跟屁蟲」?養成「低自尊人格」有危害,父母要警惕
    這種跟屁蟲的行為,容易導致孩子「低自尊人格」出現,什麼是「低自尊人格」?低自尊人格指的是孩子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會下意識地覺得自己很低下,感到自卑,覺得自己配不上這段友情,對於人際關係會特別的敏感和感到害怕。養成「低自尊人格」對孩子有什麼危害?1、孩子容易成為討好型人格擁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他們會把自己的需求放到最低,不斷的去成全別人。
  • 「棍棒教育」與「幸福教育」下的孩子,十年後差距有多大?
    奉行棍棒教育的他,把小瑞揪到客廳,用橡皮筋捆住雙手,放在板凳上,再用皮帶抽打小瑞全身,還用木棍抽打他,甚至打到斷掉。 事後,經警方認定,小瑞全身皮膚挫傷面積高達30%,構成重傷二級。小瑞的遭遇更像是重新揭開了「中國式棍棒教育」這道腐朽且令人傷痛的傷疤。 多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起初喜歡好言哄騙,接著是大聲呵斥,最後竟然演變成拳打腳踢,以至於孩子長大後,所有的童年回憶裡只是充斥著鞭子和苦淚。
  • 「棍棒」下打出來的孩子,長大後啥樣?難與幸福掛鈎,父母要反思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奉行的育兒準則,事實上,在這種教育氛圍下長大的孩子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缺陷,棍棒法或許適用於過去,可是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這種教育方法無疑顯得有些愚昧無知,孩子也在無形之間遭受著巨大的傷害。
  • 孩子缺乏自信,了解「低自尊」,培養自信的孩子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不用正確的方式對孩子做出合理的引導,就會形成固定模式,讓孩子變得「低自尊」。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幼年和童年時期的自尊心如果沒有得到積極的引導,孩子長大以後有可能形成嚴重的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最終影響孩子的個性成長。 孩子缺乏自尊,父母的引導至關重要,今天咘媽為大家分享什麼是「低自尊」,容易造成孩子「低自尊」的原因是什麼?作為家長的我們,該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自信樂觀的孩子。
  • 孩子打不得?了解兒童行為特點後發現:棍棒教育不可或缺
    對於很多接受新式教育的年輕爹媽來說,&34;是過時的糟粕,認為在教育孩子時打孩子是錯誤的行為,有這種想法的很多爹媽,對於孩子的行為特點可能並不了解。今天要和大家說說的就是棍棒教育和孩子的行為特點。案例:我沒有孩子時,總覺得無能和沒耐心的爹媽才會打孩子,教育孩子還是應當講道理
  • 踐踏式教育,是在毀滅一個孩子
    孩子的尊嚴應該被重視嗎?踐踏教育(包含棍棒,侮辱等)真的有助於孩子發展嗎?這可能導致什麼可怕的結果?今天白菜君想跟大家談談踐踏教育(包含棍棒,侮辱等)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而兒童作為認知能力更弱,知識經驗更少,頭腦發展處於更紊亂狀態下的個體,極易使用情緒應對的方式。也就是說,兒童更容易在遇到危機時,通過極端的負面情緒來應對。這種負面情緒是指心理上的,如果我們用繆繆來舉例子,或許就是對老師、同學、學校,乃至自己,乃至生命的極端痛恨。
  • 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棍棒教育如何運用才有效
    以上兩個案例都是長輩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讓孩子乖乖聽話配合,從而採取了簡單粗暴的「棍棒教育」,但他們的孩子成長了嗎?其實不然。出身在這類家庭中的孩子,往往也是家庭教育的犧牲品,成為被家暴的受害者,但因為對方是父母而無法擺脫自己的命運。03「棍棒教育」並非完全不可取,但要講究方法雖然很多家長執行「棍棒教育」的原因並不值得認同,但是真正的「棍棒教育」也並非毫無可取之處。
  • 「國際不打小孩日」,現在還有用棍棒教育孩子的嗎?
    棍棒是不是好的教育方式?不同教育方法也有不同的效果,過去我們通行的教育方式裡,「棍棒教育」使用的最廣泛,幾乎全國的家長都或多或少的用過這種方式,效果怎麼樣呢?前幾年有幾個很出名的家長,就是「虎媽虎爸」,用我們現在的定義來說,這應該是過氣的網紅了。不過在那個時候,他們在網絡上可是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 關於孩子的屢教不改,是堅持說教?還是實行棍棒教育?
    目前的教育方式大致分為兩種:說教與棍棒教育。現在,大家都提倡科學育兒,老一輩的「棍棒底下出孝子」這種教育觀念,已經被現在的「說教」教育觀念所趕超,成為眾多家長所推崇的教育方式,但僅僅是說教孩子能聽嗎?對於說教卻屢教不改的孩子,我們該不該實行棍棒教育呢?
  • 「我真沒用」,孩子習慣自我貶低?掌握3點讓孩子輕鬆告別低自尊
    低自尊的孩子會有什麼表現?1、 消極的評價自己的表現和行為:這時候應該要明確分清楚:什麼是謙虛?什麼是低自尊?低自尊的孩子會習慣將自己的缺點或者錯誤的細節無數放大,大到將自己的優點掩蓋。比如孩子在和不認識的人聊天時候眼神躲閃不自然、手時不時緊握或者摩擦指頭,這些都是低自尊的表現。還有就是孩子在和不熟悉的人聊天的時候,音量會比平常小很多,甚至有可能出現結巴的情況。二、 低自尊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
  • 「棍棒底下出孝子」,出的是孝子還是「笑子」
    尤其是現在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更是全家人的心肝寶貝。可是哪怕對孩子寵愛之極,仍然有很多父母會採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子女,原因何在?包麻麻想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我們那個小小的山村,出了一位「天之驕子」,三鄰五村無人不知,可謂家喻戶曉。
  • 我為棍棒教育正名
    我看了那些說棍棒教育不好的,大多是說父母經常打,犯錯就打,不聽話就打,舉例的無非就是這些,我想問下,打孩子是不是就是棍棒教育?或者經常打孩子的才是棍棒教育麼?還是兩個都算?那些專家們,你們先弄明白,有些父母打孩子,棍棒教育孩子是孩子在做了非常錯誤的行為下,不服管教,依然我行我素,這種孩子不打,留著過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