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背景
Z同學,14歲初三男孩,入學扶禾教育4個月。
經家長入學時陳述以及入學後為期15天時間的測試與觀察,該同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和家人的關係疏離、不親近;
2、從小是爸爸管教學習,經常被動挨打,在家休學三周,學習上遇到問題,一般會找同學問,不會找老師;
3、防禦心理很重,把內心包裹的很深,不願觸及家人這一話題,也不願談休學原因;
4、習慣用無所謂來掩飾內心需要,平時的口頭禪多半是「不咋的、無所謂、差不多、可能吧」,心態消極無所謂。 不願呈現出自己的在乎,也沒有向他人訴說談心的習慣;
4、小學一年級接觸遊戲,玩遊戲歷史有七八年;
5、習慣把別人放在第一位,對自我有無意的忽視感。對家人不好意思提過多的要求,對朋友,不想把自己的壓力說給對方聽,擔心會給別人帶來壓力。
父親教育方式不當、與家庭各成員關係疏離、自我價值感過低為主要原因,阻礙Z同學正常生活學習。
此判斷依據:
臨床觀察(新生入校後的反應、心理諮詢面談聚焦、人際關係交往模式)。
母親對孩子情況的詳述。
調整歷程
矯治方法:
認知行為療法(CBT)對其自我和周圍進行認知分析辨析
表達能力訓練
人際關係指導訓練
探索自我了解自己
通過心理諮詢,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感
自尊在心理學上,它是指一個人對於自己的總體看法,即我們如何判斷和評價自己,如何賦予我們作為人的價值(Melanie Fennell,1999)。
因此,低自尊具體來說是我們對自己負面的自我評價。
低自尊人格的表現:
1、不知道如何拒絕他人,不願意表現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有時候為了讓別人高興,寧願委屈自己。
2、負面情緒較多、不樂觀,常常會說,比如"算了吧"、"我肯定不行"等等。
3、特別敏感別人的情緒,儘量做到完美,生怕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且會有"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況,會壓抑自己的內心。
這樣的孩子,很少快樂,整天處於自卑、壓抑等負面情緒中,生活的很痛苦。
針對Z同學的情況,需要通過心理諮詢逐漸提高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認可自己的價值、尊重自己。
多角度看待問題
營造平等的生活氛圍
有效的溝通
正確對待他人的評價
通過心理諮詢輔導,糾正錯誤認知,改變固有思維模式
Z同學有想要了解自我的可能性,也願意配合老師探索自己。從多方面可看出學生的內心有能量,有自己應對世界的方式。
首先需要觀察他成長邊界的變化以及真正內心的需求,並通過心理疏導、沙盤遊戲,呼吸訓練等方式來釋放他改變過程中產生的負面情緒或積壓的煩恨心情。
幫助其梳理由家庭系統帶來的情緒和行為問題,給出引導矯正,調整學生認知,塑造其健康人格。
其次幫助學生梳理其成長經歷,了解其家庭系統裡的動力模式,使其認識到自己的心理狀況,內在邏輯和對周圍的認知,幫助學生找出導致現在結果的源頭以及他的應對方式,更新學生認知水平。
最後通過心理課對其自我認識不足進行分析與引導,幫助學生積極探索自我,引導其正向思考並付諸行動。
激發學生心中理想與目標,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價值觀等。
通過一對一教學,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自信心問題。
該學生模仿能力強,學習速度快,有感知他人情緒的感受力,能換位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其尋找身邊可利用的資源,找出他的能量途徑,並引導強化。
一方面,通過團體心理輔導以及平時和文化課老師的教學互動,使學生重燃對學習的興趣,保持學習的節奏。
另一方面,對一些基礎不牢的學科進行基礎式學習,對掌握比較好的科目,進行超常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使其掌握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並培養學生不懂就問,勇於鑽研的精神。
通過行為訓練,強化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學生可以從人際關係中獲取到的能量,並彌補從家庭中得不到的情感缺失。
通過適時給予鼓勵分析引導,輔以行為訓練,建立起學生的高自尊,高價值感。
行為訓練採取行為主義療法,包括陽性強化和負性懲罰等方法,強化和塑造良性行為,如對時間管理,自己生活的安排等。還包括:
虛心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
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
友愛同學,學會同學間的相互尊重與幫助
在學習和生活上和同學相互照顧,相互幫助
樹立獨立意識,自我管理生活
遵守學校作息時間,按時起床、出操、上課,養成良好遵紀習慣,熱愛勞動,積極參加公益活動
後期回訪
孩子離校兩周後反饋,現在已經回到了學校上課了,很多時候可以察覺到自己低自尊的情況,會馬上停止並調整,在和朋友交往時,越來越順了,也能表達自己的情感,也找到和爸爸相處的方式,希望以後可以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