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萬籟俱寂的傍晚時分,位於南屏山北麓的淨慈寺便傳來陣陣洪亮的鐘鳴。鐘聲在蒼煙暮靄中悠揚迴蕩,傳播甚遠。此景即為「南屏晚鐘」。
淨慈寺是西湖四大古剎之一,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元年,系吳越國王錢鏐為供奉永明禪師而建造的。永明禪師是西湖南山佛教的開山祖,他編纂的《宗鏡錄》對佛教界影響甚大,入室弟子多達兩千,還有許多國外佛教徒也遠道而來向他求教。
淨慈寺原名「慧日永明院」,至南未時改稱「壽寧禪院」,而後又改為「淨慈招恩光孝禪寺」,並建五百羅漢堂,規模宏大。據傳,蘇州西園的五百羅漢堂,就是照此仿造修建的。後來寺院兩毀兩建,直到清代經過多次修繕,才逐漸恢復往日的規模。當時淨慈寺的建築與靈隱寺相仿,前、中、後三殿雄偉壯觀,兩側建有眾多的樓閣經幢。
淨慈寺之所以名聲遠揚,人人皆知,這與民間傳說中的濟公和尚是分不開的。相傳宋朝年問,淨慈寺大殿不幸被火焚燒,一時無力修建。正當長老一籌莫展時,濟公聲稱只需三天時間便可弄到木料、開工重建。可是濟公說過後,天天酒醉酣睡,不見動靜。直到第三天,濟公突然大嚷:木料到了!聲稱從四川募化大量木料由海上運來,寺裡的醒心井與海相通,只管去吊。長老將信將疑,叫人在井邊搭好木架,裝起轆轤,果然從井裡吊起一根根木頭來。當吊到第七十根時,不知誰喊了一聲:「夠了!」不料這最後一根木頭說啥也吊不上來了,從此這根木頭就一直留在井裡。後來,人們就把這口醒心井叫做「神運井」,或「運木古井」,這個傳奇的故事,也被人們津津樂道,流傳至今。
「玉屏青峰暮煙飛,紺殿鐘聲落翠微。」近年來,「絕響百年,山谷皆應」的南屏晚鐘,又以新年鳴鐘的形式,吸引著數百萬海內外遊客,前來參加淨慈寺吉祥鐘聲的活動。在辭舊迎新之際,人們攜親邀友,聆聽迎新鐘聲,在108下悠悠嗚響的南屏鐘聲中,將美好的希冀和祝福帶入新年。
姑蘇城外寒山寺,新年撞鐘
遇見消失的地平線:香格裡拉
陽光之城:奧赫裡德(Ohrid),馬其頓
八仙渡海在此地,飄渺仙境入夢來:蓬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