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武漢晚報】;
5月8日,距離武漢解除離漢通道管控整整一月。這個月內,武漢在院的新冠病人從三位數變成兩位數,繼而「清零」;援漢醫療隊所有醫務人員相繼撤離武漢;江城69家醫院恢復正常醫療資源。
疫情發生後,全市80餘家醫療機構、11萬醫護人員投入戰疫,形成一道阻擋疫情的「白色防線」。面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染範圍最廣、傳播速度最快、防治難度最大的一次疫情,我市「白色防線」一度受到衝擊、不堪重負。在所有醫護人員的咬牙堅持下,在全國的幫助下,如今疫情好轉,「白色防線」逐步修復。
3月25日,武漢兒童醫院門診骨科診室,醫生正在為患兒看病 長江日報記者苗劍 攝
醫療機構在防控中接診
自3月上中旬開始,武漢市全面啟動恢復醫療秩序工作,各醫院積極消殺騰退病區、調整醫護力量,採取加強發熱門診、開闢緩衝區、嚴格病人和陪護親屬核酸檢測篩查、持續做好網上門診等配套措施,收治了大量非新冠患者。
隨著武漢「解封」,廣大市民的醫療需求正在進一步釋放。截至5月7日,武漢已有69家醫療機構恢復正常醫療秩序,急診、普診、專家門診照常,病房正常安排查房、值班及手術。
3月24日,武漢市漢陽醫院門診二樓化驗科,醫務人員正在為就診患者抽血化驗 長江日報記者苗劍 攝
穿著隔離衣、戴著面屏,最近各大醫院的診室內,皆可見醫生如此坐診。經此一疫,所有醫療機構都注重起標準預防,醫務人員根據不同崗位的需要採取適應級別的防護。同時醫院加強了體溫監測和消毒措施,增加自助設備,倡導醫患安全距離,使患者就診更加方便和安全。
前期累積的病人正常就診
3月23日,省中醫院武昌花園山院區,市民有序排隊掛號 長江日報記者苗劍 攝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武漢按下「暫停鍵」,部分腫瘤患者的治療進程受疫情影響沒能按期進行。來自黃岡的陳先生就是其中之一,陳先生今年春節被確診為鼻咽癌,通過放射治療有機會得到根治,但因為疫情的影響,只能以口服藥替代放射治療。
3月15日,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歷經一個月時間,完成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的任務,經過全面消殺,於3月22日恢復門急診和住院。陳先生來到該醫院,入院前,先到協和醫院本部做新冠肺炎三項檢查,過關之後才能住院。入院後,陳先生接受了多次放射治療,目前病情得到好轉。
4月28日,協和西院門診、住院部,專業人員正在進行消殺工作,為全面恢復常規診療服務做準備 長江日報記者苗劍 攝
近一月來,在漢各大醫院逐步恢復各科室門診,腫瘤治療基本恢復。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住院治療患者800餘人,與去年同期比恢復了60%以上。湖北省腫瘤醫院收治腫瘤病人超過1200人,約是去年同期75%。
隨著醫院各科室門診的開放,透析病人、慢性病人也得以正常就診。
高精尖手術重新恢復
「在武漢重啟的這一天,我母親也迎來了重生。」4月8日,來自宜昌市秭歸縣的秦阿姨終於等來供肝,在華中科大同濟醫院順利完成肝移植手術,這是該院全面開診後的首例肝移植手術。「感謝所有醫務人員,也感謝捐獻者。」秦阿姨的兒子說。
4月27日,武漢市第一醫院皮膚科門診,醫護人員為患者接診 長江日報記者苗劍 攝
作為區域性醫療衛生服務中心,武漢每天都會迎來周邊乃至全國前來求醫的病人。隨著武漢按下「重啟鍵」,這一狀態又漸漸「回來」了,不同地域的人來到武漢能得到有效醫治,一些高精尖手術重新恢復開展。
4月30日,武漢協和醫院心外科董念國教授團隊為68歲的心衰患者劉女士實施了心房分流器植入術,將一枚6mm的心房分流器植入到劉女士心臟。該手術好比在患者的左右心房間打一個孔來引流,讓左右心房的血流保持平衡。手術進行順利,劉女士現已出院。
武漢協和醫院為患者劉女士實施心房分流器植入術
5月7日,武漢市第四醫院骨科機器人也正式「復工」。該院醫生在骨科機器人的輔助下,為一位60歲的患者精準復位了右側大腿骨骨頸。
幫助患者逐一「攻關」
4月2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通報,武漢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但仍有極少數核酸已轉陰的患者,處於繼續救治中,他們普遍都是高齡合併多種基礎疾病,治療難度較大。目前,他們收治在武漢高水平醫院中,醫護人員幫助每名病人逐一「攻關」。
一名接受人工肺ECMO治療長達62天的新冠肺炎終末期患者,4月20日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順利接受了肺移植手術。截至5月7日,患者手術後已16天,目前恢復情況良好。他是湖北開展的首例核酸轉陰、終末期肺移植手術的受者。從他被確診以來的近100個日夜,醫護人員不拋棄不放棄,呵護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蹟。
來源:長江日報 記者:黃琪 攝影:苗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