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RNAi的首次發現到第一個RNAi療法的上市,花了20年的時間,RNAi領域一路上的發展經歷了無數的障礙和挫折,但現在正在走向新的時代。
1998年,生物學家Andrew Fire和Craig Mello在Nature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他們首次將雙鏈RNA導入秀麗隱杆線蟲細胞中,並發現雙鏈RNA較單鏈RNA更能高效特異地阻斷相應基因的表達,他們將這種現象稱為RNA幹擾。二人也因這一突破性的發現贏得了20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來源:諾貝爾官網
在2000年代初,這一發現也引起了研究人員的極大興趣,他們希望將RNAi作為一種技術用於基礎科學和治療領域。理論上只要任意致病蛋白的基因編碼序列是已知的,RNAi就可以靶向這個蛋白的產生過程。於是,在罕見遺傳病、癌症和傳染病等多種疾病領域的研究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然而,早期臨床試驗的結果卻不盡如意,低療效和有害副作用使得療法未能取得長足進展。Bevasiranib是第一批進入臨床III期試驗的RNAi療法之一,由OPKO Health開發,用於治療黃斑變性,但因早期結果不佳於2009年終止了臨床試驗。到了2010年,羅氏、輝瑞和默沙東等製藥巨頭紛紛關閉了各自的RNAi研究項目,RNAi療法開發走入了「至暗時代」。「第3種RNAi療法lumasiran的批准對RNAi領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裡程碑,"邁阿密大學的分子遺傳學家Derek Dykxhoorn說,"這項技術能夠利用細胞自身的內源性沉默機制來治療疾病,但從研究到成為FDA批准的療法,是一個漫長的歷程。"Dykxhoorn說,因為siRNA很容易被血液中的酶降解,療法開發面臨的主要障礙是將足量的小幹擾RNA(siRNA)準確遞送到體內特定的細胞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們在siRNA的包裝方法開發上持續攻堅。早期的一種有效技術將siRNA包裝在脂質納米顆粒(LNP)中。但這些LNP也存在著一些缺點。例如,雖然攜帶著siRNA的LNP隨著血液流動會在肝臟中積累,但肝臟並不是療法明確的靶器官,研究人員想要的是一種在組織遞送過程中具有高度選擇性的方法。GalNAc是Alnylam開發的另一種遞送技術,能將N-乙醯半乳糖胺與siRNA連接起來。肝細胞表面的受體可識別N-乙醯半乳糖胺,從而能高度特異性地進入肝細胞,同時限制脫靶效應。Alnylam開發的包括lumasiran在內的許多療法都使用了這一技術。GalNAc-siRNA偶聯物向肝細胞中的遞送(來源:Nucleic Acid Therapeutics)
將靶點拓展到肝臟之外是下一個大考驗。RNAi療法在肝臟以外靶點的臨床試驗還處於早期階段。為了在其它器官中發揮作用,研究人員需要找到與GalNAc類似的方法。Alnylam的管線中除了多款肝臟疾病的RNAi療法,也有中樞神經系統和眼睛領域的在研療法。來源:Alnylam官網
Alnylam的成功表明RNAi已經成為一種平臺技術。其它生物技術公司如Dicerna Pharmaceuticals和ArrowheadPharmaceuticals也有幾款在研RNAi藥物管線。"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這只是一個開始。"Alnylam的lumasiran項目副總裁兼總經理Pritesh Gandhi博士說。1# RNA Interference Comes of Age(來源:TheScientist)2# Aaron D. Springer, Steven F. Dowdy. GalNAc-siRNA Conjugates: Leading the Way for Delivery of RNAi Therapeutics. Nucleic Acid Therapeutics (2018)3# Ray, K. K., Wright, R. S., Kallend, D., Koenig, et al. Two Phase 3 Trials of Inclisiran in Patients with Elevated LDL Cholesterol.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4# 「沉默」帶來了突破——解讀20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來源:生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