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是在公眾場合躺下大哭…如何終結「哭鬧反應」?

2020-09-06 新的歷程

孩子老是在公眾場合躺下大哭…如何終結「哭鬧反應」?

編按:
若孩子常常躺在地上哭,當他又這麼做時,觀察一下他躺的地方:是周圍都沒有人呢?或者他躺下去的地點,多半是人來人往的大門口?(本文摘自《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一書,以下為摘文。)

「我不要回家,我不要回家!我還要玩,我不要回家......」阿豪說完,馬上就躺在地上。

「你這孩子真的讓我受不了,每次都給我難堪,總是會挑時間、挑地點,老是在人多的地方給我躺在地上。幹嘛?讓大家看啊?讓我這個做媽媽的丟臉啊?」

「我不想回家,我不想回家,我還要玩!」

「玩什麼玩?你玩多久了?我們都不用做別的事情嗎?」

媽媽愈講愈激動。只見周圍的目光朝自己的方向聚集而來,頓時讓媽媽羞愧得臉紅。

「真是丟臉死了,趕快給我起來。」

媽媽把音量壓低,盯著地上的孩子,迴避周圍投向自己的目光。「你動作快一點啦……」

阿豪依然不為所動,旁若無人地吵了起來,「我還要再玩!我還要再玩!」他邊喊著,又繼續跑到另一邊玩起沙坑遊戲。


「媽媽,孩子要玩,你就讓他玩嘛!玩個沙子會怎樣呢?」

「這孩子到底怎麼教的啊?寵成這樣,太任性了。」

「如果是我的孩子,早二話不說,手一拉就回家了。」

「這位媽媽,需要我幫忙嗎?」

「難怪現在許多年輕人都不想生小孩。」

周圍的人愈聚愈多,竊竊私語著,這些聲音讓媽媽如坐針氈,她真想在沙坑裡挖個洞,鑽進去。

孩子為何多此一舉?其實是啟動「社會性掌控」

我們來想一個問題:為什麼孩子哭的時候,要躺在地板上?

孩子是否面對每一個人都如此?還是只針對特定的對象,比如面對媽媽或特定的老師時,才會躺在地板上?

如果是後者,也就是孩子會看「人」來決定躺不躺,首先要特別留意:是否只要孩子躺在地上哭,你就會做出一些孩子所「預期」你會出現的反應,例如:扶他起來,告訴他不要哭;或大人乾脆就妥協了——你要什麼,我就給你,你不要,那我們也算了。

再來,可以想一下:孩子躺在地上哭的過程中,除了哭之外,是否會邊哭邊說出他的一些需求?這些需求,有的是他想要的,比如「我要手機」、「我要出去玩」、「我要抱抱」,或者有些事情是他嫌惡的,例如「我不要吃菜」、「我不要拼圖」、「我不要寫字」、「我不要看醫生」等。

如果在那當下,孩子很明確地表達出了想要的或拒絕、嫌惡的,那麼躺在地上哭,是加強了孩子表達需求或不想做的力道。

若孩子常常躺在地上哭,當他又這麼做時,觀察一下他躺的地方:是周圍都沒有人呢?或者他躺下去的地點,多半是人來人往的大門口?

有些孩子躺下去,主要只是「躺給你看」,還是會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因此,當周圍的人注意到自己時,有些孩子會覺得羞愧、不好意思,很容易就會起身。

然而,有些孩子特別挑人多的地方躺,這點釋放出一個訊息:人愈多,你愈怕、愈擔心別人的反應,因此,你就愈容易與孩子妥協。

有些「自我主張」,必須受到規範

對立反抗孩子往往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做事情,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上與團體裡,有許多方面是需要被規範的。

因此,孩子得不時地調整自己與周圍環境間的關係,以符合規範。

當孩子表達出他的想法時,我們是否曾經接受?或者我們是用說服的方式,讓孩子願意順從指令?如果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他的配合度及配合的意願,相對就會比較高。

至少,當孩子提出想法及要求時,我們不直接地斷然拒絕。

比如這篇開頭故事裡的阿豪,媽媽可以聽聽看為什麼他想要繼續在沙坑玩,聽聽孩子怎麼說。這當然不等於我們就要立即答應,我們也可以把自己的顧慮和考量讓孩子了解,並協調是否有其他的替代方案。

當我們以比較溫和的語氣與孩子對話、以比較幽默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當然也沒有必要再以憤怒、生氣的方式,挑戰大人的底線。

如何終結「哭鬧反應」?

當孩子躺下哭了,還有一點可以觀察:以往大多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孩子會停止哭泣?

例如是大人妥協了(你只要一躺,要什麼我都給你;你不想做的事,我們也算了);還是大人加以安撫,他的情緒就緩和了;或者是大人透過轉移的方式,比如他原本躺在地上哭,見大人拿出了食物和玩具,受到吸引而爬了起來。

觀察孩子是如何止住眼淚的,是在提醒我們自己是否很容易對孩子「妥協」。

優先考量「安全」

孩子躺下去哭之後,是否做出了一些更加強烈的舉動?例如用頭撞地板、咬自己、打自己的頭等。

請注意孩子的情緒控制是否出現了明顯的失控,因而在那當下,他控制不了自己邊哭邊去撞頭,無法做出比較適當的情緒反應。

面對孩子的哭鬧反應,需要優先考量的是「安全」,例如讓孩子頭部不會受傷。在處理過程中,請特別提醒自己保持沉默,不要太過於嘮叨或講道理,以預防更加刺激孩子,或讓孩子認為大人出現了妥協的反應。

此時,「無招」勝有招

若孩子總是用躺下去的方式表達情緒,其實也表示他明顯缺乏其他適當的情緒表達方法。因此,平常大人需要花時間,引導孩子遇到問題時,練習用適當的方式解決與溝通。

如果孩子還是常常躺在地上,那麼你真的要留意了,對於孩子來說,「躺在地上」還真的非常有效果,也難怪他動不動就使出這一招必殺絕技。

孩子處在「掌控」的狀態,這時的對應方法是,我們儘可能地繼續做當下在做的事情。必要時,把你原先對孩子強調的話,再說一次。


< 歡迎閱讀新的歷程為你呈現的精彩內容,如果喜歡或想了解更多歡迎添加關注收藏加評論以支持小編。也更好的每天為你帶來不一樣的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孩子老是在公眾場合,躺下大哭!該如何終結哭鬧反應?
    如何終結哭鬧反應?當孩子躺下哭了,還有一點可以觀察:以往大多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孩子會停止哭泣?觀察孩子是如何止住眼淚的,是在提醒我們自己是否很容易對孩子妥協。請注意孩子的情緒控管是否出現了明顯的失控,因而在那當下,他控制不了自己邊哭邊去撞頭,無法做出比較適當的情緒反應。面對孩子的哭鬧反應,需要優先考量的是安全,例如讓孩子頭部不會受傷。
  • 孩子總是喜歡在公眾場合哭鬧,家長要怎麼辦?
    孩子其實是很聰明的,一種方法如果有效,他們就會反覆使用,有的孩子正是利用了家長好面子的心態,知道在公眾場合哭鬧,家長會因為害怕丟臉而答應他們的要求,於是就會同一個招數反覆使用。孩子並沒有大人一樣的理智腦控制情緒,他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隨時爆發自己的情緒,不受到外界的幹擾,自由自在。
  • 孩子公眾場合不胡鬧,父母帶娃出門不擔憂
    總是想一出是一出的,不會在乎處於什麼場合,更不會在乎面前有什麼人。他們心裡概念裡沒有尷尬這個詞,不理解這是一種什麼感覺。所以,經常會有小孩在公眾場所大哭大鬧,撒潑打滾。有時候是為了一個玩具,有時候為了一種吃食,有時候甚至只是想讓父母抱一抱。
  • 男童遭門夾腿大哭,媽媽背叛拆穿「他神反應」網友全跪:影帝
    一名還穿著尿布的男童十足戲精,大腿被木門壓到後哇哇大哭,哭到身體還抽搐了2下,木門被母親拉開後,他立刻停止哭聲,抽出自己的小胖腿,但下秒他又自己拉住木門往後壓,一秒進入狀況張嘴大哭,影帝級反應被網友笑說「不去踢足球可惜了」。
  • 孩子公眾場合哭鬧怎麼辦?凱特王妃這幾招值得學習
    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哭大鬧,怎麼哄都不行,傷心的是孩子,尷尬的是父母。寶爸媽們不要憂慮,大多數父母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國外王室也不能避免。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咋辦?寶爸媽要注意,孩子因為想要某種東西而哭鬧的時候,不要一味地遷就孩子。孩子想要某樣東西,想去什麼地方,排斥一些事情,如果用哭鬧的方式達到了目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習慣,成為一個愛哭的孩子。
  • 街頭一幕刷屏:孩子趴地上大哭,這對90後爸媽的反應絕了
    延伸閱讀外媒分析孩子在公共場合嚎哭 父母該作何反應據西班牙媒體6月15而父母最大的困擾便是,孩子在一個公共場合大聲哭泣,因為往往在公共場合,父母不知道該拿出什麼樣的對策,才能結束孩子這引人注目的哭鬧。很多父母對這些只有幾歲甚至是幾個月大的孩子的哭鬧束手無策,有時不得不採取最壞的方式:對孩子發火,這卻使得孩子哭鬧的越發不可收拾,甚至還喊叫,暴怒。嚎哭是一種情感的爆發,為了宣洩出自己的不滿或者氣憤。
  • 街頭一幕刷屏:孩子趴地上大哭,這對90後爸媽的反應絕了!
    教育孩子需要共情,也需要方法。既要告訴孩子我愛你,也要堅持一些原則。延伸閱讀外媒分析孩子在公共場合嚎哭 父母該作何反應據西班牙媒體6月15日報導,只要是為人父母的,都能明白當孩子嚎哭時自己的感覺。而父母最大的困擾便是,孩子在一個公共場合大聲哭泣,因為往往在公共場合,父母不知道該拿出什麼樣的對策,才能結束孩子這引人注目的哭鬧。很多父母對這些只有幾歲甚至是幾個月大的孩子的哭鬧束手無策,有時不得不採取最壞的方式:對孩子發火,這卻使得孩子哭鬧的越發不可收拾,甚至還喊叫,暴怒。嚎哭是一種情感的爆發,為了宣洩出自己的不滿或者氣憤。
  • 當寶寶哭鬧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在某些方面父母會順從孩子,但是孩子總有亂發脾氣的時候。比如,不給他買玩具,他會崩潰大哭;不讓他長時間看動畫片,又是一場哭鬧……老母親不僅疑惑:為什麼娃總是亂發脾氣?引導得好,不僅能促進和孩子的溝通,還有助於孩子情商的發育,甚至會有助於培養孩子成年以後理性應對各種問題的能力。那怎麼做才能有效溝通,引導好寶寶的情緒,預防他亂發脾氣呢?
  • 女人公眾場合餵奶的尷尬(組圖)
    近日,網友「雨軒媽媽」在武漢一論壇上發帖稱:很多時候剛做媽媽也有難處,公交車上、醫院走廊裡,寶寶餓了,開始大哭起來,寶寶又不吃奶瓶只吃母乳,哭鬧不停,媽媽只能解開衣襟,當眾給寶寶餵奶。女人公眾場合餵奶的尷尬(資料圖)「乳房屬於女人私密之處,不到萬不得已,誰都不願意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自己尷尬也讓別人尷尬。但作為母親,寶寶餓了哭了,能不心疼?」
  • 如何有技巧的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悅寶園分享」
    不滿足就躺下打滾哭鬧不止,讓父母分分鐘崩潰。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支招,聊聊怎麼巧妙的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第一件事,我們得知道孩子為什麼會提出這些無理要求,理解他們的行為。 孩子一鬧起來,有的寶爸寶媽覺得煩,或者恰好在公眾場合,寶爸寶媽怕丟人,就選擇滿足孩子的需求。 這是最省事的,但也是危害最大的。寶爸寶媽一味的滿足,會導致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越來越多,並且未來把鬧情緒,哭鬧、撒潑等作為處理矛盾的手段。 2.看心情處理。
  • 剛出生的嬰兒老是哭 剛出生的嬰兒老是哭鬧,嘴巴張開
    剛出生的嬰兒老是哭人們常常用「呱呱墜地」來形容孩子的誕生,正是哭聲宣告一個小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有象徵生命、活力、健康的意思。其實,孩子出生「呱呱墜地」這話還是有科學根據的哦!
  • 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哭,別瞎猜了,原因在這裡
    那麼小孩子隨時有可能哭鬧起來也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在公共場合,有的時候可能是在坐公交,也有可能是參加某個聚會。這時候帶著孩子的娘,孩子突然哭鬧起來,您會怎麼辦呢?當然,如果真的碰到這種情況,尷尬是免不了的。但是畢竟是孩子嘛,哭哭鬧鬧是常有的事,大家也是可以理解的。
  • 「等我長大了,絕不讓我兒子受這麼大委屈」孩子發脾氣要怎麼做?
    馬未都覺得大庭廣眾之下,這麼哭鬧使自己非常難堪,就生氣地對兒子說:「要哭回家哭。」兒子真的不哭了,乖乖回家。不過令馬未都印象深刻的,是孩子回到家之後的反應:他搬了個小板凳,坐在房子中間大聲痛哭,一邊哭一邊說:「等我長大了,絕不讓我兒子受這麼大委屈。」
  • 孩子老是「有聽沒有到」,試試這一招
    孩子老是不聽話?不知道是沒聽到還是聽不懂?有沒有聽進去?只要走出家門,就可以來一趟海外正流行的聆聽小漫步,帶孩子聽一段大自然,以後也把爸媽的話聽進去!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對著孩子叮嚀了半天,也不知道究竟有沒有在聽、有沒有聽懂、記下來?不然,為什麼老是要大人重複提醒?美國作家兼獨立記者沃德( Terry Ward )也有一樣的問題。不過,她在美國有線電視網( CNN )分享,在一次小夜遊中,找到讓孩子「聽見」的秘密。
  •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娃,孩子公共場合的撒潑動作,你家娃避開過哪個
    孩子的哭鬧,就像天氣一樣反覆無常,不分場合和時間,有時候會令家長顏面掃地,但是也無可奈何,孩子在正常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大多數時候,父母只能選擇安慰或者忍受,儘管孩子在哭鬧的時候,總是聽不進去家長的勸導,但似乎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讓他們能夠快速停止下來。
  • 孩子公共場合大哭大鬧?哄、打、吼!都不如這一招
    孩子在公共場合突然大哭大鬧?費盡十八般武藝,好生哄著,但孩子卻不領情,越鬧越厲害~一下子火氣上來,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不許哭」「再哭我不要你了」,才勉強安靜下來。《媽媽才是孩子的起跑線》一書中說,當孩子大哭大鬧時,與其說「不許哭」,還不如讓孩子學會感受情緒,了解和管理情緒。
  • ※4歲孩子趴地大哭,爸媽淡定旁觀:孩子當眾哭鬧要不要阻止?
    不任由孩子在公眾場合撒潑,也不暴力阻止,家長要做的就是不要因為他哭而影響到自己的情緒。前幾天看到這樣一條新聞:一個4 歲小朋友正趴在地上,嚎啕大哭,爸媽站在不遠處淡定看著,既不著急哄,也不著急扶起來。那意思就像在說:你哭你的,我們就等著,看你哭有用不。反正就是,任你撒潑打滾,我自巋然不動。
  • 拿走手機,孩子就嚎啕大哭,怎麼辦?三步解決!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ACT三步法」。告訴孩子我們理解他的感受或者是願望,並不意味著我們允許他去做這件事情,這只是說明我們去理解和完全接納他的情感。家長也可以展開說:「我知道你喜歡跳來跳去,尤其是在床上跳的時候特別有彈性,所以特別的好玩,對吧?」通過展開描述原因,我們可以知道孩子喜歡的「關鍵點」在哪裡。
  •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作為家長應該制止嗎,為什麼?
    孩子在公共場合不停的哭鬧,讓很多父母都非常尷尬,一是怕影響到周圍的人,被他人理解為無管教。二是,當父母制止孩子不要哭的時候,孩子並沒有停止下來,有可能哭得更厲害。 妙招一:理解孩子的感受哭鬧是孩子對不滿意、難受、害怕等事情的一個情感表達和情感反應。他並不會懂得不能再在公共場合大聲地哭泣,也不懂得自己的哭鬧聲會影響到別人。所以,作為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這個反應的本能。
  •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令家長尷尬,最好的應對辦法是什麼?
    對待孩子哭鬧,建議首先弄懂孩子為什麼哭鬧。在孩子看似無理取鬧的眼淚背後,事實上顯露出孩子心中的不安。他們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時父母淡忘了孩子內心需求的一個警示。這本是父母的過錯,孩子的哭鬧正是對大人的提醒和懲罰,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冷漠的對待他們,將會刺傷他們稚嫩的心靈,讓他們不安的情緒更加惡化。孩子經常性地大哭大鬧是不是經常讓做父母的煩躁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