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康巴漢子給藏羚羊當「奶爸」——在青海可可西裡保護站感受管護員鐵漢柔情
洛松巴德,人送綽號「阿洛」,地地道道的藏族康巴漢子。
一米七的個頭兒,與「威武雄壯」無緣,但他出身牧民、體格硬朗,在缺氧的近5000米高海拔地區如履平地。他的臉龐被可可西裡的陽光曬成古銅色,捲髮黝黑,微笑時嘴角輕輕揚起。
二十七歲的阿洛,還沒有女朋友,人稱青海可可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索南達傑保護站「站草」。但他已當過十幾個「娃」的「奶爸」,對「育兒經」頗有心得,奶起「娃」來是一把好手,體貼備至、柔情無限,養的「娃」個個健康。
阿洛的「娃」,是藏羚羊。8月,記者夜宿索南達傑保護站,近距離觀察、記錄保護站管護員洛松巴德和隊友們的鐵漢柔情,以及他們與16隻藏羚羊寶寶之間的苦辣酸甜。
洛松巴德正在細心地給小藏羚羊餵奶。姜峰 攝
每個藏羚羊寶寶都有專屬奶瓶,真跟帶孩子一樣
暮色降臨可可西裡。
倦鳥踏歸途,走獸覓無蹤,廣袤而蒼茫的大地,又一次陷入沉寂。而索南達傑保護站此刻正是最忙碌的時候。
這裡海拔4479米,地處青藏公路邊緣,距離崑崙山口40餘公裡,是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的一座中心保護站,以可可西裡野生動物保護第一人、烈士索南達傑之名命名,可見這個保護站的重要程度。
暮色之中,索南達傑保護站的管護員又該「奶娃」了。
火爐上,銅壺「嗚嗚」作響,裡面是2100毫升的牛奶。「高原沸點低,一個多小時前便開始加熱了。」洛松巴德換上一身白色大褂,把7隻奶瓶碼成一排放在桌子上,將牛奶均勻倒進奶瓶,「奶瓶的衛生要求很高,中午吃完飯就拿開水燙過消毒,然後泡三四個小時,避免細菌感染,否則『寶寶』吃了要拉肚子的。」
桌子上的7隻奶瓶,每個都有標號。「一個奶瓶對應一個寶寶,這樣如果哪個寶寶拉肚子,就能夠提早避免相互傳染。」洛松巴德將奶瓶小心翼翼裝進奶籃,提著走出門去。
可可西裡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就建在索南達傑保護站一旁。打開管護籠,7頭只有人膝蓋高、嗷嗷待哺的小藏羚羊立即將洛松巴德圍成一團,有的還在他的膝蓋上蹭來蹭去。阿洛卻並不著急「奶娃」,「奶還是有點燙,得在室外晾一下。」
怎麼判斷奶溫是否合適?只見阿洛小心地將奶瓶從奶籃裡拎出來,挨個貼到自己臉頰上去試試溫度,「只要咱人體不覺得燙,就可以喝了,這是我們試驗很多次後的經驗。」可羊寶寶卻等不及,阿洛便蹲下身來,嘴裡發出「噗噗」吹氣的聲音,小藏羚羊們聽到這個聲音,全都湊過來,有的還和他「親嘴」,焦急的情緒頓時安撫了下來。
「好了!溫度可以了!」洛松巴德按照奶瓶的編號,給對應的小藏羚羊餵起奶來,其他羊寶寶可不幹,紛紛上來搶食,「別急,別急,大家都有份兒!」一時間,阿洛被小羊們包圍著,忙得不亦樂乎。
約莫半個小時工夫,洛松巴德這才完成任務,「早中晚,一天三頓,頓頓不能少啊,真跟帶孩子一樣。」
忙完這些「娃」的事兒,已經夜裡8點多鐘,阿洛這才顧得上吃晚飯,而屋外早已繁星密布。
「聊聊你的故事吧。」記者說。
「稍等。」只見洛松巴德摸黑又出了保護站,檢查一番管護籠是否安全,才放心回來,「這裡有狼。」
洛松巴德和隊友們對藏羚羊寶寶如此操心,是有原因的:這些藏羚羊,都是他們從死亡線上拯救過來的。
如今,隨著保護力度不斷增大,藏羚羊的身影在可可西裡隨處可見。姜峰 攝
棕熊出沒,不敢睡囫圇覺,躲進汽車裡避險
除了反盜獵反盜採、巡護巡線、集中巡山,洛松巴德和隊友們日常工作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救護野生動物。來到保護站工作近兩年,洛松巴德和隊友們已經救助了16隻小藏羚羊。
「每年5月開始,藏羚羊都會大規模向卓乃湖遷徙,集中產仔,8月再回遷。」青海可可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布周對記者說,管理局專門在卓乃湖設立了季節性保護站,進行臨產藏羚羊途中保護和產仔期間的現場保護。
「去年,我們就在卓乃湖救助了9隻小藏羚羊。」連續兩年前往卓乃湖季節站值守的洛松巴德告訴記者,由於暴雨、野獸等自然因素驚擾,常常會有剛剛出生的小羊羔迷途或掉隊落單,「這些小傢伙剛剛生下來,就跟野兔一樣大小,兩隻耳朵非常長,嚇得貼在身上,在大自然生存下去非常困難。」遇到這種情況,阿洛和隊友們會先在原地遠遠地蹲守幾個小時,如果等不到母羊回來尋覓幼仔,他們就將小藏羚羊先帶回卓乃湖保護站餵養,然後再送回索南達傑保護站的野生動物救護中心。
卓乃湖保護站,其實就是幾間活動板房,外面築起一圈圍欄,「條件艱苦倒沒有什麼,最主要是有一定的危險性,因為幾乎天天晚上都要防範棕熊的襲擊。」洛松巴德向記者講起今年的遭遇,「晚上睡覺必須有人值班,一旦發現有棕熊靠近,大家都趕忙起身,先是搖晃手電筒,或者用力敲擊鐵圍欄,希望能夠把棕熊嚇唬走。今年6月下旬有一天晚上,遇上膽大的棕熊,直接翻進了圍欄,躲進板房裡是肯定不行的,因為棕熊力氣很大,一爪就能把板房的門掀開,我們只好趕緊躲進汽車裡避險,一晚上都不敢睡覺。」
連續兩年在卓乃湖季節站值守的洛松巴德說:「值守兩個多月,幾乎沒有一個晚上睡過囫圇覺。」
然而,每當看到迷途的小藏羚羊在保護站的關愛下茁壯成長起來,洛松巴德就會覺得再苦再累也值得,「沒有什麼比這個更開心了,那是一種語言無法形容的喜悅。」
「羊爸爸」和小羊形影不離,像對待孩子一樣呵護這些生命
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西部,面積4.5萬平方公裡,被譽為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動物基因庫。
目前,保護區內有哺乳動物31種、鳥類60種,包括野犛牛、藏野驢、雪豹、白唇鹿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7種,其中藏羚羊是可可西裡分布數量最多的野生動物。20多年來,在保護區工作人員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數量已恢復到6萬多隻。
可可西裡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多年來接納和救護受傷、迷途、落單的藏羚羊、藏野驢、禿鷲等各類野生動物500餘頭,其中大小藏羚羊上百隻。
「在索南達傑保護站西側,我們圍起了佔地350畝的野化區,小藏羚羊長大一些,每天還要帶著它們在草場上吃草、遛彎。」每到這個時候,洛松巴德這位「羊爸爸」後面就會貼身跟著數隻小羊,在野化區的草場上形影不離,顯得格外有趣,「等到第二年小羊長大,我們再在遷徙的季節,將它們放歸自然。」
離別的時刻最傷懷。「平時,我們和小羊朝夕相處,隊友們紛紛給『寶寶』起了小名。今年救護的1號小藏羚羊,我們保護站的隊員小俄傑乾脆就叫它『小俄』。隊員更卻羅周直接用自己女朋友的名字給小羊起了名。」洛松巴德說,「我會像對待自己的親孩子一樣呵護這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