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三步,轉變心態,迅速消除職業倦怠

2020-09-10 源創圖書

教師自白:我過去經常在教師休息室裡吃午飯,但之後再也不會了。那裡「毒性」太大了。我跟其他老師一起抱怨,喋喋不休,但沒有任何解決方案。我聽了太多「我們的生源太差了」「這些學生根本不學習」「科技『毀』了孩子們的大腦,所以他們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如果家長在家裡不教育好孩子,那我在學校裡也教不好他」之類的話。我並不是對各種需求、學習挑戰、不良的電子產品使用習慣、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糟糕的教養方式所帶來的工作壓力視而不見。我知道我的同事有一大堆理由抱怨,但我想應對這些挑戰,而不只是嘮叨。

——赫拉·奈夫(化名)


教師自白:幾天前,我聽到自己說「我討厭那個孩子」。他只是個孩子,可是我居然說了我討厭他。我從來沒有如此為自己感到羞愧。我怎麼會變得這麼冷漠?我想要照顧我的每一個學生。

——德茲·利夫(化名)

職業倦怠通常是由某人所在組織引起的,而不是由個體引起的。當混亂和壓力籠罩著你時,要求你「逆來順受」,並將其作為一個長期策略,這是不人道的,也是無效的。


教師們會有很多正當理由來抱怨他們的工作,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還有很多教師熱愛他們的工作。熱愛教師工作,每天都能體驗到幸福感與成就感,這些都是你能做到的。首先要確保你的心態能夠適應外界的變化。態度也許不決定一切,但毫無疑問是很重要的因素。


避開「有毒」的陷阱

職業倦怠的主要危害之一是那些消極的同事(包括消極的上司)的存在,而這些利益相關者的玩世不恭和消極情緒,會像傳染病一樣蔓延。在本章教師的自白裡,赫拉·奈夫在教師休息室裡受到了消極情緒的影響,德茲·利夫則在與內心的消極想法作鬥爭。

一些消極情緒的罪魁禍首甚至可能是你親密的朋友。以下策略可以幫助教師避免這種「有毒」的對話。根據你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策略。

遠離愛發牢騷的同事。面對消極情緒時,試圖保持樂觀既費時又費力。教育家、作家安奈特·布魯肖建議,當一個消極的同事試圖讓你陷入困境時,你可以聲稱自己要去其他地方,比如洗手間。如果你遇到下面這種同事,你可能需要避免接觸或轉移話題。


  • 他經常把課堂上的問題歸咎於管理部門、家長和學生。
  • 他似乎已經「放棄」了讓這份工作變得有價值。
  • 他是一個令人掃興的人,遇到事情往往看到消極的一面,而看不到積極的一面。
  • 他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
  • 他總把時間花在抱怨上,而不是解決問題上。


避免去那些容易出現消極談話的地方。比如,有時待在教師休息室裡弊大於利。當然,最好別孤立自己,可以約一些對你有積極影響的教師,定期在教室裡用餐並交流。

提出解決方案。當一個同事向你抱怨的時候,首先肯定他們(比如,「這確實太讓人感到沮喪了」「我也遇到過」)。接下來可以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想法(比如,「我覺得……很有用」「我想……應該可以幫到你」「你一定很想聊一聊……」)。每一位教師都會影響學校文化,你需要助力校園文化建設,改變自己的心態,甚至幫助同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分享你為避免職業倦怠做出的努力。如果那個消極的同事是你依然想要保持密切關係的朋友,可以跟他說說你是如何努力避免職業倦怠的。和他分享你感受到的積極思考的力量,幫助他調整心態。

如果「有毒」的談話妨礙協作,請和領導談談。如果教職工會議變成了吐槽大會,向你的領導提出,你覺得這很讓人洩氣。如果年級會議或教研組會議偏離主題,變成了「有毒」的座談會,告訴年級組長或教研主任,你覺得這很讓人沮喪。


修正有毒的思維


廣泛的研究表明,你的觀點會對你的行為和所取得的結果產生深遠的影響。比如,那些善於積極思考、避免消極思考的護士,可以有效地預防和緩解職業倦怠。這同樣適用於教師,因為教書育人這項工作也很辛苦,也需要關心他人。那些儘管遇到很多困難,繼續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有一個共同點,即他們始終對自己在社會、社區、學生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充滿希望。

以下策略可以幫助你避免「有毒」的思維,你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策略。


不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思考你無法控制的事情上。比如,在本章的「教師自白」裡,赫拉·奈夫老師承認,學生在家中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會對他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產生影響。作為教師,你沒法直接控制學生在家裡看電視的時間。所以,耗費時間和精力思考這樣的問題並不值得。在這種情況下,把你的關注點放在調整你的課程使其更具吸引力上,或其他項目上,也許更值得。


了解成長型思維。你可以閱讀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相關研究或著作。成長型思維將幫助你更好地應對挑戰,超越自我。教育工作者不僅能從成長型思維中受益,而且可以為學生樹立成長型思維的榜樣。具備成長型思維的學生,通常在學校裡擁有更強的學習動機,在學業上會獲得更大的成功,而且在學業測試中分數更高。

成長型思維的定義

成長型思維認為智慧和才能是可以發展的(而不是固定的),並且一再被證明可以帶來學業上的成功。


找到健康的途徑來發洩。通過健康的途徑來發洩可以幫助你預防職業倦怠。向那些友好的同事分享你的掙扎和挫折,可以打破教師孤立,甚至改善最糟糕的一天的教學狀態。向那些能感同身受並會鼓勵你克服困難的人分享你的挫敗感。換言之,發洩工作中的怨氣,與沉溺於消極情緒或否定自己擁有改變的力量是完全不同的。

把你的挫折記錄下來。斯科夫霍爾特和特羅特–馬西森研究發現,通過寫作釋放消極情緒可以幫助從業者預防職業倦怠。寫作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就是你可以在中途休息一下,也許是當你因為太沮喪而想不出解決方案時,你可以在感覺不那麼生氣並且更加願意解決問題時重新審視你的文字。


試一下「交換」遊戲。有消極想法很正常(我們都是凡人),只要不被消極想法困住就好。高中藝術教師克裡斯蒂娜·弗裡德裡克每次一有消極想法,就會馬上讓自己停下來,去想兩件發生在教室裡的積極的事情。當你發現自己為一個消極想法而煩惱時,可以嘗試用一個更有建設性的想法來代替它。

找機會笑一笑。在你的教學中適當加入一些幽默元素(積極的、非嘲諷的),或者在課間上網看看那些每日笑話。研究發現,運用幽默可以預防和緩解醫護人員的職業倦怠。


養成健康的習慣

你如何對待自己的身體和你的心理感受之間有明確的聯繫。以下策略對你的健康和心態都會產生正面的影響。請結合你自身的情況運用以下策略。


鍛鍊。鍛鍊具有以下作用。


  • 提升執行功能。比如,能夠制定策略,忽視幹擾,管理和切換任務。
  • 用一種持久的方式緩解焦慮。
  • 緩解抑鬱。在某些情況下,鍛鍊與治療或抗抑鬱藥物具有同等效用。
  • 實際上它可以改造大腦,使其更好地抵抗壓力。


有些教師會在午休時間一起散步,這樣可以放鬆一下。


建立健康的慣例。你以精確的方式、在固定的時間執行慣例時,效果最佳;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會讓你付出更少的精力或有意識的努力。尋找有助於你處理已經發生的事件或為即將發生的事件做準備的慣例。比如,每天早上你碰到教室的門把手的時候,深呼吸,然後提醒自己教書的初心,以及成長比完美更重要。


大量研究結果強調感恩的力量,因此,請每天回憶一下你收到的祝福。如果你感到倦怠,要想到未來的日子一定會更好,因為你正在採取積極的措施去實現它。


保證充足的睡眠。睡眠比其他任何行為更能影響我們做事的效率,充足的睡眠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健康、更快樂。要保證每天擁有7—9個小時的睡眠時間(根據你的具體情況)。如果你通常需要一個小時才能入睡,那就再多加一個小時。


勤洗手,多做戶外活動。由身體衰弱導致的職業倦怠甚至更難以避免。孩子們沒有大人那麼講究衛生,學校裡充滿了細菌。康乃狄克大學對11年的數據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由傳染性疾病、糟糕的空氣品質、老舊建築材料(比如,鉛、石棉)引起免疫力疾病而導致死亡的比率,教師行業是其他行業的兩倍。


多找一些機會(比如,午休時間)去戶外活動一下。如果教室有窗戶,在暖和的時候把窗戶開著;選天氣好的日子,帶學生到外面的草坪上進行小組討論。要養成洗手的習慣(最起碼要用洗手液)。如果你生病了,那就趕快請病假。


用健康的獎勵取代情緒化的飲食。不良的飲食習慣會讓你感到疲乏和自尊心受挫。很多教師想要養護或犒勞自己,通常會吃撐或吃不健康的食物。你在工作中不斷地給予,卻感受不到應有的回報時,想要暴飲暴食或吃垃圾食品的衝動可能會非常強烈。


當取得更好的結果時,要給自己常態化的獎勵。比如,在一周結束的時候去買自己期盼了很久的東西。又如,用一杯自己泡的茶開啟全新的一天。再如,在上下班的路上聽一本能給你帶來歡愉的有聲書。用健康的蛋白質開啟全新的一天。如果節食對你來說是個大難題,可以考慮加入同事互助小組,以獲得更多支持。


多聽音樂。研究表明,鼓舞人心的音樂可以刺激不同的生物神經系統,進而改善情緒,激勵自己,提高洞察力,甚至創造出自我實現的預言。製作一張唱片或一個播放列表,這將激勵你經常聽音樂。



文章來源:源創圖書《教師的急救箱:迅速消除你的職業倦怠》,珍妮•格蘭特•蘭金 (Jenny Grant Rankin)著,楊博雅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相關焦點

  • 教師職業倦怠?這樣做可以消除
    說到職業倦怠,我們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在各個行業當中算是最嚴重的了。在我們絕大部分一些教齡比較長的教師看來,他們年復一年地做著同樣一件事:備課、上課、改作等等一些教學常規工作,老師們像機器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複著這樣的事情,都覺得煩了,膩了,就產生了這些老教師所謂的「職業倦怠」。其實,我卻不這樣認為。
  • 機關黨員幹部需克服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概念是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費魯頓伯格在1974年首次提出,美國學者瑪勒詩等人在此概念基礎上歸納出職業倦怠的三個核心成份:情緒衰竭、去個性化和低個人成就感。在機關,職業倦怠依然是一個含混、敏感、私下的話題,在領導眼中,只不過是下屬「有情緒、不在狀態」;在公眾眼中,那是「缺乏職業道德、無病呻吟」;即便機關人員自己,也將其看作「身累了、心累了」。
  • 「職業倦怠」有哪些症狀
    「職業倦怠」是一種普遍現象。今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國際疾病分類手冊》中將其描述為一種症候群,「由長期工作壓力造成,但沒有得到有效管理」。  WHO認為,「職業倦怠」有這些症狀:感到疲憊、與工作精神疏離、工作表現不佳。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上了「職業倦怠」?
  • 「職業倦怠症」怎麼治
    【關鍵詞】職業倦怠  創造力  靈性生活  職業初心    【中圖分類號】C936    【文獻標識碼】A職業倦怠,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合力導致的情緒耗竭的工作狀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深、現代化程度的迅速提升、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職業倦怠現象在我國社會也呈現出某種發展的苗頭。
  • 如何應對工作中的職業倦怠
    隱隱地我明白,是自己對工作的認知出現了負面的情緒,這個情緒沒有隨著時間推移慢慢消除,反而越來越明顯,我突然有點害怕了,因為我看不到工作的樂趣,工作佔了生活的大部分時間,如果從工作中感受不到快樂,那麼還會有幸福可言嗎?恰逢繼續教育補學,在選修課程上我看到了《職業倦怠的與正能量激發》這個課題,直覺告訴我這會對我有幫助,我便認真地學習了這個章節。
  • 消除職業倦怠 喚醒教育激情
    汴京路小學校長程瑞紅說:「在教師節舉辦『教師成長節』主題報告會,目的是要消除教師隊伍中存在的職業倦怠,喚醒教育激情,並明確教師職業發展方向。常老師的報告,振聾發聵,達到了預期目的。」「從小我到大我,從生存到生命,從做事到格局;從商品思維到極致思維,從極致思維到規劃思維,一步步提升了老師們的人生價值。」
  • 孫瑞希:面對職業倦怠,你要如何破局?(附福利:職業倦怠測試量表)
    出現職業倦怠的時候,首先要思考的是自己是否適合這份職業,其次是可以休假調整,另外還可以尋找職業規劃師的專業諮詢。辭職只是一種解脫,並不是解決職業倦怠的根本辦法。沒有找出職業倦怠的癥結,即使找到新的工作,仍然會舊病復發。
  • 什麼是「職業倦怠」? 職場倦怠了怎麼辦?
    這,就是隨著就業競爭的日趨激烈和職場人自身健康的退化,悄然來襲的「職業倦怠」。    關於職業倦怠問題,近年來一直備受關注。職業倦怠期具有階段性、周期性,最明顯的症狀之一是「拖」――工作拖拖拉拉就是不想完成,非要等到最後一刻。職場人士到了35歲左右通常是職業倦怠的高發期,特別是工作上有了一定成就的「白骨精」尤為明顯。
  • 關注幹部的「職業倦怠症」
    【摘要】高標準與嚴要求的剛性「擠壓」、物質利益上的「失落」、「天花板」阻隔與「旋轉門」缺失,都是幹部「職業倦怠症」的誘因。要客觀認識幹部的「職業倦怠症」,不要視其為「洪水猛獸」。良好的政治生態是治療幹部「職業倦怠症」的靈丹妙藥,要關心幹部、愛護幹部,從根本上消除幹部「職業倦怠症」產生的土壤。
  • 面對職業倦怠,你要如何破局?
    出現職業倦怠的時候,首先要思考的是自己是否適合這份職業,其次是可以休假調整,另外還可以尋找職業規劃師的專業諮詢。辭職只是一種解脫,並不是解決職業倦怠的根本辦法。沒有找出職業倦怠的癥結,即使找到新的工作,仍然會舊病復發。
  • 職業倦怠,工作越來越沒動力怎麼辦?突破瓶頸有妙招
    職業倦怠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一般認為, 職業倦怠是個體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是個體伴隨於長時期壓力體驗下而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張先生,擁有10年工作經驗工程師,項目經理。
  • 40%人有職業倦怠綜合症 工作負擔過重比例達76%
    某人力資源網站一份職業調查報告顯示,約有40%被調查者可以歸為職業倦怠綜合症患者,其中工作負擔過重的比例高達76%,但大多數人都抱有陳舊的觀念,認為職業疲勞和倦怠是由於意志脆弱等個人問題所致,自己的心理負擔和疾患不必被外人所了解。事實上職業疲勞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 「職業倦怠症」來襲怎麼辦?
    幹部的職業倦怠,有著專屬的具體表現。但在組織和民眾對幹部相對單一的要求下,幹部的「職業倦怠症」往往無法得到重視,或者把其職業倦怠的表現簡單地等同於作風問題,在解決方式上不能對症下藥,往往適得其反。「老同志」心態。一般來講,「老同志」是對工作時間長、貢獻大、業績好的同志的泛稱,也是一個表示尊重的稱謂,其在制度、要求、規範上並沒有例外之處。
  • 職業倦怠怎麼辦?元認知幫你解決
    最早對職業倦怠的研究,始於20世紀70年代,1984年,紐約心理學家弗洛伊頓貝格指出倦怠是指當從業人員因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工作強度過度而導致的一種疲憊狀態。經過40年的發展,許多研究者對職業倦怠這一現象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其中,馬斯拉赫的工作倦怠定義最有影響力,他指出情緒耗竭、去個性化、個人成就感低落是職業倦怠的三種突出表現。職業倦怠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 突然想起了「職業倦怠」
    在困惑了一段時間,同時在思考了一段時間之後,突然想到了一個詞——職業倦怠。之所以會想到這個詞,是因為當年心理學的畢業論文選的就是這個題,寫的是一篇論文綜述,於是有機會看了一些關於職業倦怠的文章,那時候對於職業倦怠的理解只是「不想上班」,但因為是經濟的主要來源,不能任性,而那時候的綜述,也只是為完成論文而為,因而也沒有更廣泛地探討,只是有一個比較深的印象:就是職業倦怠的發生率還是很高的。
  • 教師走出職業倦怠、追求職業幸福的思考
    然而也有少部分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不滿意,認為做教師工作不快樂,缺少職業幸福感,有職業倦怠感。教師不滿意的理由有哪些呢?1. 社會期望值高,社會投入不足。2. 工作任務重,工資水平低。3. 上升通道不暢,同事相處不易。4. 家長不配合,學生難教育。
  • 如何走出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大概是所有職場人幾乎都會遇到的問題,或早或晚,持續時間或長或短,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用不了多久,便徹底掉入了瓶頸期,產生強烈的職業倦怠感。更可怕的是,如果無意識,或是找不到突破的方向,職業倦怠很快就會從一種所謂的「感覺」,變成在個人經濟和發展方面,困住自己的殘酷現實。 2、困在低成就感工作裡 琪琪剛轉行成為一家公司的人事助理,原本想著好好積累,爭取儘快有所成長。
  • 教師不分青紅皂白打罵學生,是什麼心態?是心理亞健康+職業倦怠
    什麼心態下,教師才會不計後果打罵學生?教育懲戒權何時不再扭曲?大清早看了一篇新聞,新聞內容為《餘姚一男老師拽著女學生頭髮狠扇耳光,教育局責令校長和老師道歉》。不管學生犯了什麼錯,這種打法打的輕重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傷害了孩子的自尊。
  • 職業倦怠:你不想上班的罪魁禍首
    其實他們是陷入了「職業倦怠」,沒錯,這篇就是老闆讓我寫給他們看的!什麼是職業倦怠職業倦怠,就是一種疲勞狀態,由長期過度的職業壓力所導致,分別在情緒、精神、身體上表現出倦怠。當職業環境對人的要求,超過了人本身所具有的能力與承受力,或是職業環境無視個人的欲求與動機,這樣職業者的內心就會出現不協調的狀態。
  • 「我好累、不高興、我不行」:你可能已經進入了職業倦怠期
    其實很有可能是因為進入了「職業倦怠期」。 上班時間久了之後,很多上班族都會表現出工作熱情消失、難以獲得成就感、對未來看不到希望、對現狀無所適從等等的焦慮心態。這都是典型的「職業倦怠」的表現。 「職業倦怠」會嚴重影響我們生活和工作過程中的對幸福感的感知,很多研究人員將「職業倦怠」列為一種常見的職業病。